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隻益禍耳。”項王從之。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第七》
就在這個時候,彭越幾次往返梁地,斷絕了楚軍的糧食,項王為此深感憂慮。他做了一張高腿案板,把漢王父親太公擱置在上麵,向漢王宣告說:“現在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漢王說:“我和項羽作為臣子一塊兒接受了懷王的命令,曾說‘相約結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項王非常憤怒,想要把漢王父親殺了。項伯說:“天下的事無從知道,況且為了天下大事的人都不顧自己的家庭,即使殺了他也沒有好處,隻是增加禍事罷了。”項羽隻好答應劉邦的要求。
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捉住,項羽為了解斷糧之困,就用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說,你若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煮死。古時候殺人相當的殘忍,把人煮死就是其中一種在當時很常用的殺人手段,就是把人活生生的扔到開水裏煮死。日:烹殺。在如此緊急關鍵的時候,劉邦不但沒有慌亂害怕,反倒很幽默的將了項羽一軍。說什麽當初他們曾相約為兄弟(因為當初他們曾有過口頭協議,所以劉邦才有此一說),說他的父親就是項羽的父親,你要是真的要煮了你的父親,希望你分給我一杯肉湯。這正是劉邦的高明之處,他明白項羽的目的不是在於要殺他的父親,而是要解斷糧之困,要挾他答應他的條件。不然,隻要一作了退讓,沒準父親保不住,他的計劃也無法實施,就會被項羽牽著走。這不,劉邦很聰明機智地將了項羽一軍,項羽果然乖乖的不敢胡來,隻好同意劉邦的建議。
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學習還是人際交往,都要能立足自身實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三心二意,若不然時間再多,也不可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有一位年輕人,尋了幾年才在深山中找到一位異人,年輕人就請他教自己劍法:“師父,假如我努力學習,需要多長時間能練成?”師父說:“也許要十年吧。”年輕人一聽就急了,嫌時間太長:“師父,我父親年事已高,我得回去服侍他。如果我從今天開始勤奮地練習,那需要多長時間呢?”答道:“這樣大概需要三十年。”年輕人越發慌亂:“您先說十年,而現在又說三十年,我一定要不惜任何勞苦,要在最短的時間裏練成。”哪知師父說:“這樣就得跟我學七十年了。”
這世上的許多事就像這學劍術一樣,除了看一個人的基質,還得看一個人是否能平靜心思,能否全心全意,這是關鍵。如果一味的追求進度,必然無法領悟劍術中的深奧之處,也就不可能真正的學成。同樣,做其他事情都要先立足自身的情況,循序漸進的才能做的好,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枉費心機地強求了。
孟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宋國人,每天都要跑到田邊去看看禾苗,可他總覺得它們長的太慢了。這一天他起了個大早,來到田裏,將一棵一棵的禾苗都往上拔了一截。回到家對家裏人說,今天真是累壞了,我幫助禾苗生長了。他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都已經枯槁了。這“拔苗助長”的故事,告訴大家,做任何的事情都要順應它自身的規律,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不僅做不好反而有害。所以在辦事中要反對急躁冒進、急於求成。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菜根譚》)世上的很多事情越是急著想弄明白就越難弄清楚,倒不如暫時的放一放,也許冷靜之後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弄明白了,千萬不能太急躁,以免增加情緒上緊張的氣氛;世上也有很多人,你指揮他,他根本不願意服從,這倒不如放鬆他,讓他自由發展,這樣他自己也就慢慢的覺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增加他的專橫和固執。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物質方麵空前富足,競爭也愈漸激烈,許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言行舉止就會不自覺地違背社會發展的道義和規則。其主要原因是人在有壓力的時候,心態上有重大的變化,有過大的壓力和競爭。一個人的心態一旦因為外界的原因而變得急躁,那就無法平靜情緒,所以總是想一下子把事情做完做好,急於求成,很顯然是偏激的,也不符合“中庸”之道了。
真正取得成功的人,通常都能舉重若輕、如履薄冰、臨危不亂,而且還能很快的使自己的情緒平複下來。這是一個成功的人的定力和自信,當然也是一種非比尋常的能力。凡事隻要盡力而為,真正安靜下來,才能專心致誌的去做自己的事。如果,在沒做之前就想著要怎樣、怎樣的成功或因為不自信而擔心失敗,那一個人心思完全被“成功”和“失敗”這兩個詞操縱了,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也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隻有當你真正的平靜,你的心才是你的,你也才有可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