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西門豹征發百姓開挖了十二條渠道,引漳河水,農田都得到灌溉。在開挖河渠時,老百姓對開渠多少有些抱怨,不願意幹了。西門豹說:“百姓可以與他們同享成果,卻不可以與他們謀劃事業的開創。現在父老兄弟雖然以為我給他們帶來辛勞,但是百年以後,可以讓世人再想想我所說的話。”直到現在,那裏都得到河水的利益,百姓因此富裕起來。
我們做人做事要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能隻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很多事情在開始做的時候,效果是不明顯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彰顯出來。要把目光看遠一點,因為任何成功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有的人為了暫時的一點利益就喪失了誠信,那麽以後誰還會相信他呢?有的人一時得意就自大忘形、不可一世,這些都是沒有遠見的人。
一個人要成功處世,能順順當當地辦成各種事情,首先必須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個好人緣。一般人緣好的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形象就好,社會評價也高,因而找人辦事也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支持、信任和幫助。所以,一個要有長遠的目光,要學會“冷廟燒香”,就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而不計回報,這樣日積月累下來,留下來的都是好人緣。
佛家教誨世人要“廣結善緣”。那麽什麽是“善緣”呢?“善”的動機就是出於一個人“仁愛”之心,就是出於互助的一種精神狀態。與人交往,你有需要,我幫助你;你有困難,我幫助你。我的幫助純粹是為了你,但是,我的所作所為,既不是想討好你,也不是想要人情債。一旦能做到這一點,將來我如果有需要,你就會來幫助我;我有什麽困難,也不待我請求,你就自動來幫忙解決。你的幫助既不是為了報恩,也不是為了還債。
所以,總體看來,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前提還是自己先學會幫助別人,如果你都不能盡心竭力的幫助別人,那別人又怎麽會來幫助你呢?平時一炷香都不燒,臨時抱“佛腳”,“菩薩”即使有靈,也不會來幫助你的,因為你平時眼中根本就沒有“菩薩”,等到有什麽難以解決的事才去請求“菩薩”,那“菩薩”怎肯做你的利用工具呢?但是要記住一點,平時“燒香”完全是出於敬意,而絕非買賣交易,一旦你有事求他,他自然就會幫助你。
在你的人際圈中有沒有“懷才不遇”的人呢?如果有,他就是“冷廟”,這個人就是會顯靈的“菩薩”,你就應該對待他像對待“熱廟”一樣,時常去“燒燒香”。逢年過節,送些禮物。他當然是窮“菩薩”,所以你送的東西一定要實惠。雖然他不一定會還禮,一旦他有一天否極泰來的時候,他第一個要還的人情就是你的,因為是你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即使他仍在人生的坎坷中,當你請求他幫你辦事,他也一定會盡力去完成。所以,“冷廟燒香”,是有利而穩健的人情投資。
人情投資最忌諱急功近利,講“功利”,就有如人情的買賣,就是一種變相的賄賂。對於這中情形,凡是講骨氣的人,都會覺得不高興,即使勉強收受,心中也是不以為然的。即使他想回報你,也頂多是個半斤八兩,絕對不會讓你占便宜的。如果你想得到別人更多的幫助,就必須在乎時往“冷廟燒香”,如果你平時都不在意,有事的時候才想起來還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的“菩薩”,那他也不會稀罕你上的這一柱買賣式的香。一般人都會認為“冷廟的菩薩”不顯靈,要不怎麽會成為“冷廟”呢?殊不知窮困潦倒的英雄,是常有的事,隻要風雲際會,他就能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總之,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以求發展,則發展必定有限,而能夠多與各方朋友結交,多在“冷廟燒香”,則發展的後勁就沒有估量。古人說:“紂有人億萬,為億萬心;武王有臣十人,惟一心。”紂之所以敗亡,武王之所以興周,就在於有沒有這份人心的無形資產,所謂:“得天下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者得其心也,得其心者得其事也。”
所謂“高明”,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待人處世,隻有廣結善緣,隻有時常“冷廟燒香”,才能真正的為長遠打算、做準備,那成功之日就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