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齊王使淳於髡獻鵠於楚。出邑門,道飛其鵲,徒揭空籠,造詐成辭,往見楚王曰:“齊王使臣來獻鵠,過於水上,不忍鵠之渴,出而飲之,去我飛亡。吾欲刺腹絞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鵠,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齊衛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從前,齊王派淳於髡到楚國去進獻黃鵠(一說是鶴)。出了都城門,半路上那隻黃鵠飛走了,他隻好舉著空籠子,編造了一套假話,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進獻黃鵠,從河邊經過,不忍心黃鵠口渴,就放出來讓它喝水,沒想到它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剖腹或上吊自殺,又擔心別人議論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導致士人自殺;黃鵠是飛禽,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來代替它,這不誠實,又欺騙了大王;想要逃亡到別的國家,又怕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斷絕。所以我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認罰。”楚王說:“很好,齊王竟有這樣忠信的人。”就豐厚地賞賜了淳於髡,比進獻黃鵠要賞的錢還多一倍。
我們在這裏提倡的並不是學習淳於髡狡辯溜須,而是從中學習遇到不利情況時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的方法和機智。他丟了鵠後見到楚王,就用自責的語氣檢討自己,在檢討中卻透露出自己的誠實和尊重楚王,楚王自然不會因為一隻鵠而為難他,反而心裏十分受用。這就是轉移重點的方法。
宋人李若穀曾教導他的一個弟子說要做到“清勤和緩”。弟子說:“清高,勤勉,和善三條,我都理解;緩,怎麽說?”李若穀說:“天下什麽事不是忙中出錯的?‘明日來’一語,不但本身無錯,並且還能幫人挽回錯誤。”
陸九淵任荊門軍長官時,有一次,晚上同僚們正坐著,有差役報告說,一人緊急來投訴,問他怎麽回事,原是老人的兒子被一群兵士給殺了。陸九淵吩咐說讓他明天再來。同僚們都覺得奇怪。陸九淵解釋說:“怎麽知道他兒子一定就不在了呢?”次日,派人去調查,他的兒子果然還好好的!這也是做“緩”所收到的好效果。
世上許多惡果,是由於慌張、著急造成。隻要略緩一下,原不至於如此。
回頭說商業經營,經營者的主動性自然是很重要的。所謂主動性,是指優秀的商人要懂得從不同角度利用已有的條件主動出擊,甚至要善於在各種因素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設法改變不利因素,趨利避害,或使之對自己有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創造條件。
商業經營中需要的各種條件,有些是可創造的,比如胡雪岩的控製洋莊市場的過程中必須聯絡同行的條件,就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但有些卻往往是人力無法創造的,比如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局的變化,市場的整體格局,就並不是一個或幾個生意人所能決定的。這時候能做的,往往隻能是等待,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許多時候,地利我們可以主動選擇並加以改造,但天時我們往往就無法選擇更無從改造,常常隻能耐心地等待天“變”。
“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當著孫權與周瑜立軍令狀時,仍然要了三天的暫緩期限,就是因為他所設計的“借”箭必須有一個江霧彌漫的天氣。這是能不能“借”箭的關鍵條件,又是一個憑人力無法創造的條件。諸葛亮知道三天之後才會有一個這樣的天氣。此時他惟一能做的隻能是兩個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