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爭不能得。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土說之,莫能來。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後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間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出自《史記·魏其武安候列傳第四十七》
漢景帝四年,立了栗為太子,讓魏其侯擔任太子太傅。漢景帝七年,栗太子被廢掉,魏其侯多次為栗大子爭辯也無濟於事。魏其侯就借口有病,隱居在藍田縣南山下好幾個月,許多賓客辯士都來勸說他,但沒有人能說服他回去。粱地人高遂於是來勸解魏其侯說:“能使將軍您富貴的,是皇上;能夠親信您的,是太後。現在您擔任太子的老師,太子被廢掉而不能力爭,力爭又不能成功,還不能去殉職。自己借稱有病引退,擁抱著趙地的芙女,退隱閑居而不上朝。把這些事聯係起來看,這是您自己要明顯張揚皇上的過失。假如皇上和太後都要加害於您,那您的妻子兒女一個都不會留下。”魏其侯認為他說得很對,於是就出山回朝,照舊朝見皇帝。
這裏的魏其侯有點賭氣的意思了,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就借病不謀其政,明顯是跟皇帝過不去,在百官麵前造成的影響是張揚皇帝的錯誤,讓皇帝下不了台。要是皇帝一怒之下砍了他的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我們在給上級提建議後,沒有被采納就消極怠工,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工作和提建議是兩碼事,要區別對待。如果你連工作都做不好,別人又怎麽會信任你?遇到類似的問題,不能賭氣行事。
胡雪岩雖算不上民族英雄,但是他有民族氣節,他更是一個人傑。胡雪岩有權變之智,所守之信,取予之仁,決斷之勇。尤其與洋商在生絲生意上鬥法時,體現了一個中國商人的骨氣。然而,經濟規律是不會因感情用事而改變的,胡雪岩把賭氣作爭氣,犯了商人之大忌,留下最後的遺憾。
胡雪岩為了控製生絲市場,大量囤積生絲、蠶繭,在他破產倒閉的前一年,為囤積絲、繭投入的資金已達20闐萬。而這一年,洋莊極不景氣,整個國際生絲市場價格都趨於疲軟,上海一級生絲價格是每兩17先令4便土,而倫敦生絲市場僅為16先令3便土。洋商不是傻瓜,自然不會在上海高價買進而在倫敦低價售出。洋商出價不高,胡雪岩自然也不願脫手,於是雙方僵持起來。關鍵是胡雪岩積壓的資金太多,又不能及時脫貨求現,已經開始周轉不靈了。
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時候,胡雪岩不僅仍然絕不鬆口將自己的囤積降價出售,而且還要再投入資金增加絲、繭囤積量。從做生意的角度看,這一招可謂是奇招,他認為洋商之所以壓價,一是因為洋商以為胡雪岩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急於脫貨求現,無論價格多低,他都會無可奈何地接受。二是因為現在的市場上還有貨,可以不急於買他胡雪岩的貨。正是這樣一種估計,促使胡雪岩不僅不降價,還在投入資金加大囤積。他這樣做,一是要做出一種姿態——告訴洋人,我胡雪岩並不急於脫貨求現;二是要將上海市場上的生絲購盡,打消洋人從別的渠道購得生絲的念頭。洋人買不到絲,自然要來找我,這樣也就更是奇貨可居了。
除此之外,胡雪岩這樣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為中國人爭口氣。在胡雪岩看來,中國的官府與外國政府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中國官員不恤商而外國政府卻盡力幫助本國商人做生意。比如洋人到中國買絲,本來盈虧都是那些商人自己的事,與政府毫不相幹,但他們的政府卻出來幫他們說話,要求中國降低關稅,以減少他們的成本。他如今做生絲生意銷洋莊,和外國人一較高低,就是在和洋人打仗,但朝廷不僅隻是在那裏看熱鬧,甚至還說冷話,扯後腿,這個仗就很可能沒法打贏。即便如此,他還是要堅持與洋商對峙。他曾經對古應春說:“我胡某人自己覺得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這裏,明明曉得打不過,我還是要打。而且,我要爭口氣給朝廷看,叫那些大人先生難為情。”
一個自詡隻知道“銅錢眼裏翻跟頭”的生意人,能有這樣一番壯誌未酬、氣吞河山的豪邁,的確讓人在欽佩之餘又生出幾分擔心。僅從做生意的角度看,胡雪岩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商人不可意氣用事、不可賭氣而戰的大忌。胡雪岩說:“賭氣同爭氣,原是一碼事,會賭氣的就會爭氣,不懂爭氣的,就變成賭氣了。”這話自然有道理,但爭氣與賭氣畢竟不是一碼事。賭氣是不計後果、不顧條件地意氣用事,而可以稱得上爭氣的,最起碼要具備兩個標準:第一,爭氣必須要有可以一爭的條件和爭之能勝的手段;第二,還要有爭之必勝的時機。沒有這兩條,明知打不贏還要硬打,那就變成了賭氣而不是爭氣了。
胡雪岩雖然自己並不認為自己是賭氣,但實際上,他的做法告訴我們他就是在賭氣,因為上麵講的兩條他一條也不占。表麵上看來他是針對市場情況做出的生絲絕不降價脫手,並進一步投入資金的決策是正確的,但實際上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況被他忽略了,那就是他已經被絲、繭壓進大筆資金而導致周轉不靈,同時生絲不宜過久存放,而洋人實力雄厚,萬一他們聯合起來對付他,雙方形成僵局,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果然不出所料,洋人後來真的一起聯合起來擠壓胡雪岩,“共誓今年不販生絲出口”。1882年下半年,胡雪岩隻從8月堅持到10月、11月,終因周轉不靈降價出售自己囤積的生絲,比按八月份洋人開出的價格出售損失一千萬兩以上。
胡雪岩要和朝廷、和洋商賭氣,絕不肯降價出售自己囤積的生絲,從他內心來說,他也並非完全不知道個中利害,隻是他也的確希望能以此冒險一搏,死中求生。要不然,他也就不會認為自己不是在賭氣而是在爭氣了。
胡雪岩在決定與洋商冒險一搏時,恰好也在這一他原本十分注意的問題上犯了錯誤。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在決定與洋商一搏時,由於過於意氣用事而誤將賭氣看成了爭氣。
《孫子兵法》有“主不可以怒而興兵,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的訓誡。戰事之道有時也可用於商道,明知打不過還要打,誤把賭氣當成爭氣,往往是力不敵人而傷己,甚至連賭桌上的資本也賠了進去。個中利害,行於商道者,不可不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