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曰:“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嚐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嚐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第二》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裏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幫助和鼓勵別人,不是說物質上的給予和口頭上的鼓勵就行了的。真正懂得幫助和鼓勵別人的人,是在精神上去引導,在心理上去安慰,並且不會因為別人一時或者接二連三的失敗而放棄支持與鼓勵。
如果心裏總是記著別人的過錯,或總是記著自己對別人的恩情,不能時時的反省自己,心裏不免橫生驕狂,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就不能正視自己或他人的錯誤,那麽,人際交往也就陷入了偏激。
孟嚐君被放逐一段時間後,又恢複了官職,返回齊國。當時有個叫譚拾子的人就在路邊迎接。他見到孟嚐君就問:“大人,您會不會埋怨齊國的士大夫放逐您,而想殺了他呢?”孟嚐君不假思索地說:“會!”譚拾子又說:“大人,有件事是一定會發生的,有個道理是必然的,您知道嗎?”孟嚐君說:“你不說,我怎麽能知道啊?”譚拾子說:“死,是一定會發生的事;而追求富貴,擯棄貧賤則是必然的道理。拿市場來做個比方,早上的時候,市場的人就很多,人來人往,擁擠不堪;而到了晚上,市場就空蕩蕩的了;這並不是市場喜歡早上而憎恨晚上啊!為了求生存,所以就爭著去,為了躲避災害,所以就四處奔逃,這是同樣的道理啊!希望您不要怨恨在心。”孟嚐君聽了,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將一份記著幾百個他所怨恨、想報複的人的名單,拿出來撕毀了。
這個故事中除了譚拾子的口才和技巧之外,還有就是孟嚐君這個人,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做出了正確的回應和休整,這是值得人佩服的。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自己當上了太子。李世民知道魏征是李建成的心腹,而他又十分有才能,這時有人就勸李世民把魏征殺了,可李世民也是聰明的人,反其道而行,決定召見魏征。李世民問:“你為什麽挑撥我們兄弟呢?”魏征不卑不亢:“人生在世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太子又有什麽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的既坦率又有理,而且還提到管仲和齊桓公的故事,心想自己也不能顯得沒有器度。於是赦免了魏征,而且還封他做主簿。李世民登上皇位,就提拔魏征為諫議大夫。君臣二人,同樣是聰明之人;二人共同對唐王朝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
以上兩個故事都說明,自己有過對他人的幫助,不要經常掛在嘴邊或一直記在心上;自己有對不起他人的地方要經常的反省,不能裝糊塗。別人對我有恩情,我要時刻記在心上;別人做了什麽對不起我的事,我就要忘掉它。
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要幫助別人或得到別人的幫助,哪怕別人僅僅給你提出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建議,(就像譚拾子對孟嚐君)也是值得聽取和注意的,不能因為別人的地位啊、學識啊,等不如自己,而不理不睬,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會因為不聽別人的話而走錯了路,這也是屢見不鮮的。
著名的31冰淇淋及奶酪公司前任董事長薩弗爾說:“最重要的是聆聽,在你進去開口告訴別人你有多了不起之前,你一定要先聆聽。你先得學會了解你自己,然後你才能開始認識別人,與別人交談,千萬別高高在上。多跟別人交談,用心傾聽,不要太快下決定。”“不要太快下決定”,就是在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後,注意將其與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融合,並進行休整,從而得到最全麵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