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石父賢,在縲絏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宴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兔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絏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絏之中。”晏子於是延人為上客。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第二》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車駕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麽這麽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裏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麵前意誌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越石父是個有才能的人,而晏子在救他脫困之後,由於一時的不慎而怠慢了他,所以惹來越石父的不滿,欲與晏子絕交。晏子這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在禮節上有所不當,而更加的確認越石父的才能非同一般。人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你給人以尊重,別人自然也就會尊重你,這樣別人才有可能與你相處並且彼此扶持幫助。
當著名金融家喬治·皮博迪先生還在一家商店做小職員的時候,有一次,一位老婦人來買東西,但是她需要的東西在皮博迪先生供職的店裏沒有。
皮博迪先生態度和藹地向老婦人道歉,道歉以後,他又特地領著那位老婦人到別的店去,幫她買到了所需的東西。
後來,這件事竟使那位老婦人感激了一生,到臨死以前,老婦人還在遺囑中列出了一個條款:
“對皮博迪先生這種以禮待人的行為,要給予相當的報答。”
這條消息被登在一家著名的報紙上,極大的提高了皮博迪先生的聲譽。
我的一位朋友年輕時非常窮困,後來他勉強湊了一筆小資本,在鄉下開了一家雜貨店。
商店開張以後,他對所有上門的顧客都和藹親切、彬彬有禮,並且對他們的事都表示關心和興趣。
他熱心地去做一切可以為顧客帶來便利的事,後來他的商店聲名鵲起,連離他商店較遠的人也上門光顧。
由於這一原因,他的經營規模也不斷迅速擴大,如今他已在附近地區設立了很多連鎖店。
有些經營規模很大的商店之所以能夠門庭若市,就是因為他們的老板深謀遠慮,選用了很多態度和藹、令人愉悅的店員,從而使自己商店的聲譽不斷上升。
我也見過幾家生意本來不錯的商店,就因為辭退了一些態度可親、品格優秀的店員,從而使生意很快衰落,如今已是門可羅雀了。
法國巴黎著名的藩馬公司之所以生意興隆,就是因為公司的老板非常注意店員的態度。
紐約也有兩家類似的百貨公司,都是因為店員服務態度良好而聞名。
一個商店要想生意興隆,店主就必須選用態度和藹的好店員。一個善於經營的店主一定會非常重視店中所有工作人員禮貌態度的培養。他首先會從自己做起,比如,和顏悅色地對待所有的下屬,重視每個職員在工作上的努力,關心員工的生活等等。用這種方法和態度來管理店員,要比嚴格、苛求的管理方法和態度來得更加高明。而且良好態度具有傳染性,店主這種和善的行為,不久就會影響到店員的態度,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位和善體貼的店主了,顧客也知道你的商店態度良好,而顧客盈門。
任何商店的老板當然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吸引顧客,使他的生意日漸興隆,但卻不應鼓勵員工用強迫推銷的方式,去強迫顧客買你的東西。我們應該懂得:跨進我們店門的任何一位顧客都是一位新客人,必須和氣地對待他,至於買不買東西那是他的權利,我們絕對無權加以幹涉。我們所應盡到的職責,就是代表商店親切和藹、彬彬有禮地招待客人。
許多人因缺乏良好的教養,在待人接物上養成了自大、蠻橫、粗魯、生硬的態度。這種人如果還沒有自知之明,不加以改變,前途必定是一片灰暗,做生意也肯定不會順利,就更談不上有什麽大的作為了。
如果一個人能從小就受到關於“為人態度”的教育,那麽長大成人以後他自然就會擁有良好的態度。因為擁有優秀的品格和良好的態度,這種人將來一定容易成功,而在他成就大業的道路上,他那良好的態度也將成為他的最大資本。一個態度和善可親、學識淵博的人,與那些坐擁財富卻不得人心、脾氣乖戾的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如果說你的社會關係是一部機器,那麽良好的態度就是這部機器的潤滑劑。當缺乏潤滑劑時,那部機器一定會發出嘈雜的噪音,令人惟恐躲避不及。
等到我們社會上每個人都受過良好態度的教育以後,我們置身於那時的社會,不知道會增添多少歡樂。到那時,無論我們走到哪裏、遇到誰,都會感到愉悅、親切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