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嚐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第七》
陳嬰,原先是東陽縣的令史,在縣中一向誠實謹慎,人們稱讚他是忠厚老實的人。東陽縣的年輕人殺了縣令,聚集起數千人,想推舉出一位首領,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就來請陳嬰。陳嬰推辭說自己沒有能力,他們就強行讓陳嬰當了首領,縣中追隨的人有兩萬。那幫年輕人想立陳嬰為王,為與其他軍隊相區別,用青巾裹頭,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義軍。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自從我做了你們陳家的媳婦,還從沒聽說你們陳家祖上有顯貴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這麽大的名聲,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依我看,不如去歸屬誰,起事成功還可以封侯,起事失敗也:容易逃脫,因為那樣你就不是為世人所指名注目的人了。”陳嬰聽了母親的話,沒敢做王。他對軍吏們說:“項氏世世代代做大將,在楚國是名門。現在我們要起義成大事,那就非得項家的人不可。我們依靠了名門望族,滅亡秦朝就確定無疑了。”於是軍眾聽從了他的話,把軍隊歸屬於項梁。
俗話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道理很簡單,人一旦出了名就很可能招惹來別人的嫉妒,或者誹謗或者其他本來沒有出名之前所從來不會發生的麻煩事等等;而豬一旦長到足夠的肥胖壯實,自然就要被人宰殺販賣了。因此,陳嬰的母親擔心陳嬰太出名、太張揚會招惹來殺身之禍,尤其在當時那種兵荒馬亂的年代,那樣的事情就更加容易發生了。於是陳嬰就去投靠了項羽。做人有時就得識進退,不要因為一些表麵上的好處而忘乎所以,應當懂得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不然,等到個人的貪婪的欲望大到不可控製時,可能災禍也就不遠了。
得到別人的稱讚,應該是個好事,但是,不管別人稱讚是否中肯,在他人麵前都不可以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其實不管是對待他人的讚賞還是貶低,也都要能做到順應“中庸”之道,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又能合乎禮節,叫做和。就是在別人讚美你的時候,要做到不大喜,一笑而過之;別人責罵你的時候,你就像平常一樣,態度自然,要做到不怒。而都表現出來的時候又都能合乎禮節,這樣就能達到“中和”的境界了。
為人處世忌驕傲自滿,忌恃才傲物,忌自表其功,當然也包括得意忘形之徒。或許有人覺得會沒有道理,別人稱讚你,你得意有什麽過錯嗎?的確,不過有句話說的好,“得不得意,失不失誌。”“得不得誌”即是對於別人稱讚時候,自己應該做到的。“滿招損,謙受益。”就是說任何事情做的過分都會得不償失。要能做到遵循“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恰當的時候表現出來而又能符合禮節,這樣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也就少了許多因為自己驕傲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煩。
“初唐四傑”中王勃可謂是有才能之人,年少時就因寫了《滕王閣序》有很大的名氣,所以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爭相禮聘,要網羅他進入自己的王府。後來,唐高宗授意,他來到沛王李賢的府中做修撰,也就是充當謀士和指導李賢讀書的角色,李賢對他的才華大加讚賞也十分信任他,交給他的事情也都能很妥善的完成。當時宮中盛行鬥雞,沛王也加入其中,每次都能大獲全勝,惟獨打不過英王李顯的那隻“驍勇善戰”的公雞,沛王很尷尬,這時王勃就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遊戲文章,當場吟誦,大家都聽得很開心,誇獎王勃,王勃也得意洋洋。誰想這件事被高宗知道了,大發雷霆,說這樣莊重的文體竟用來寫這樣的文章,如此放肆。文章說是檄雞,實際上是挑撥是非,真是可惡。於是高宗下令,免除王勃的官職,並逐出王府。
後來,王勃在文章中說自己“命運多舛”,實際是因為他恃才傲物的關係。有才華又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和讚賞,理應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但是王勃沒有把握好分寸,得意自己的才華,而得到庶貶,實在是可惜。但是大家可以看出來,得意忘形會招致小人的忌諱,他就會想方設法的要“謀害”你,“樹大招風”,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裏有個叫阮籍的人,此人也是才華橫溢,也得到別人的稱讚,但當時司馬氏的黑暗專製統治,讓他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才華,常常以酒為伴,長歌當哭,不問人事,最終得以保全自己。或許,像阮籍所處的那個時期是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如果當時,他也像王勃那樣恃才傲物,因為自己有不可一世的才華而沾沾自喜,免不了也會像向秀一樣為統治者所不容而招來殺身之禍。
為人處世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事業有所成功,得到稱讚的時候不要表現出很得意的樣子,表現出來的時候又要中規中矩,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麵,能給人以好感,自己就也會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人與人之間也就會更加和善。記住這一句話:得意可以,但不可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