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嚐學於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逐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曾經向曾子求學,侍奉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攀附齊國。魯君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吳起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吳起就是這麽一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隻是為了自己能做成將軍,竟然連自己的妻子都給殺害了。這樣卑鄙凶殘的人縱然做了將軍,那也是一個人品有問題的、要被世人所辱罵和指責的惡人。要達到個人的目的,為此而去付出和努力是沒有錯的,但是也得分清楚是非曲直啊,僅僅是為了私欲而傷害別人,那跟犯罪有何區別?達到目的的手段有無數種,為何非得去做那些讓人怨恨和憤怒的壞事呢?那樣做隻會害人害己,連做人都做不好又何談做事情呢?
孔子說:每個人都要吃喝,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嚐出是什麽味道。“禮節”,在孔子思想裏著重闡釋的,不管是他的《中庸》還是《論語》等其他一些著作,“禮”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包含著道德品質、倫理觀念的內在法則,這也可能就是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緣故吧。
就像吃喝一樣,禮節雖然重要,但孔子還是感歎:“鮮能知其味”。孔子的弟子有若將“禮”做了進一步的闡釋:“禮之用,和為貴”,什麽叫“和”?《中庸》給出了最佳答案:“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人欲”不光是單一的先天的本性,而且後天的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當今社會,青年女子在生活和工作中與男子接觸越來越多,自然會令一些男子心動神移。除了男子個人的要加強修養、控製情感外,女子適時的引導更為重要,引導固然重要,但也要講究個“度”,講究個“禮”。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一個漂亮的女子得到男子的追求是很正常的。有一位女子,才能相貌都很出眾,大學剛畢業就在一家公司負責產品銷售策劃的工作,經常和別的公司的經理談判合作。有一次,和南方一家大公司的經理談判後,那位經理悄悄地對她說:小芹,晚上陪我吃飯好嗎?小芹按時赴約,見麵後,那位經理喜出望外,兩人邊吃邊談。小芹竭力的向經理勸酒,滔滔不絕地向他介紹公司的發展計劃,並不時的讚揚這位經理,稱他是一位有修養、有氣質、受人尊敬的年輕企業家,經理聽著頗為受用,故意謙虛地說:小芹,你過獎了。臨別時,經理握著她的手說:你是個自尊自愛的女孩子,我會記住你這個完美的形象的。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孔子認為《關雎》之詩,喜樂而不Y蕩,哀悲而不傷感,在感情的抒發上,哀與樂都不過分,把握的恰到好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要適度,不能沒有分寸更不能不擇手段。人欲可以抑製,不要得了十塊錢就想得到一百塊錢,該你得的總會有的,不該你的就不生非分之想,對於追求男女感情這方麵也是如此。
男女之間相處,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節,不能超過“禮”的界限,即使是在拒絕某個人的時候,也不能為了使他打消念頭,就惡意中傷,俗話說:交情不在人情在,如果都不講禮節,都不講情麵,那他人當然也不會待你以“禮”。能夠做到“禮節”,就能夠讓他知道退步,也不至於影響到彼此的關係。
所謂“禮節”,即有“禮”有“節”,能夠盡量節製自己偏激甚至是惡意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在回避他人感情的時候,要注意留台階給人下,盡量做到“以和為貴”,不能因此而影響了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中庸與人處世,就是要人們先著眼自身,把自己修養好,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做到“中正”而不偏不倚,以“仁”“禮”輔助也當“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