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複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誌,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祖逖266—321),東晉名將。東晉流亡政府組織起來後,忙著鞏固在江南的地盤,根本就沒有心思出師北伐,收複中原。可是,也有一些有識之士不甘心忍受國家分裂的局麵,他們決心收複失地。其中,祖逖就是傑出的一個。313年,祖逖率領私人武裝渡江北伐,得到各地人民響應,收複黃河以南地區,北伐形勢大好。然而東晉內部迭起糾紛,派人壓製他,最後憂憤病死。
祖逖年輕的時候,和劉琨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哥倆談起國家大事總是慷慨激昂,義憤滿懷。而且,他們經常談論到深更半夜還意猶未盡,於是倆人就睡在一張床上。
一天祖逖和劉琨睡得正香,半夜裏公雞第一次打鳴,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瞧。天邊掛著一輪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麽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雞叫得多麽激越昂揚,那是在叫人發憤圖強啊!”他們倆十分興奮,熱血沸騰,再也睡不著了,就披衣起床,拔劍起舞,苦練武藝,準備將來好為國效力。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曆。
在匈奴貴族劉淵、劉聰馳騁北方,攻下洛陽的時候,祖逖也和別人一樣,帶著家屬、親戚、朋友,離開北方,一起逃難到江南。剛剛組織起流亡政府的司馬睿,派祖逖做了個小官,沒有一點軍事實權,最多隻能提提建議。
祖逖暫時住在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為了早日恢複中原,他招募了許多有膽有識的壯士,跟他一起操練武藝。沒過多長時間,他的勇士們已經可以奔赴疆場,為國殺敵了。
祖逖覲見晉元帝司馬睿,勸道:“陛下,前朝大亂,起因在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給胡人可乘之機。結果,他們起兵擾亂中原,北方人民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現如今,隻要您下令出兵,派我北伐,那麽北方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國家的恥辱也就可以洗雪了。”
晉元帝雖然沒有北伐的決心,但祖逖這番義正詞嚴的要求,是沒有理由拒絕的。他隻得派祖逖做奮威將軍,兼任豫州刺史,給了1000人的給養和3000匹布,讓祖逖自己去招兵買馬,準備北伐。
祖逖率領自己訓練的100多個勇士,準備渡江北伐。出發那天,流亡江南的許多人前來送行,他們祝祖逖早日收複中原。中原收複了,他們也好回到家鄉過安定的生活。
勇士們乘船出發了。祖逖一身戎裝,雄赳赳氣昂昂,屹立在船頭。船到江心,江水如箭,祖逖豪興大發,他拔出寶劍,猛擊船槳,當眾宣誓:“我祖逖如果不能肅清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渡長江。”他這鏗鏘有力的誓詞,在碧波浩淼的江麵上久久回蕩。這就是著名的“擊楫中流”的故事。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麵製造兵器,一麵招兵買馬,聚集了2000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祖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他勇敢地跟敵人展開鬥爭。江北的鄉親們聽說祖逖收複失地來了,都十分高興。他們給祖逖送糧運草,還打探敵人的軍情,提供給祖逖。這樣,在人民的支持下,沒用幾年的功夫,祖逖就收複了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在北方一直堅持戰鬥的劉琨,聽到老朋友祖逖北伐勝利的好消息不斷傳來,很高興,說:“我每天枕戈待旦,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麵去了。”
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是羯族人的石勒建立的後趙軍政府。祖逖領兵繼續北進,在黃河邊上跟石勒展開了激烈戰鬥。很快,祖逖用兵如神,接連打了好幾次勝仗。
祖逖雖然是個大將軍,生活卻十分儉樸。他常常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部下解決困難。他還很能夠爭取人心。那些曾經為後趙做過事的人,他總是放手任用,從不懷疑他們。那些人因此都很感激祖逖,一遇到後趙軍隊有什麽動靜,就趕緊向祖逖報告,使祖逖能及早準備,迎頭痛擊敵人。
祖逖為了收複中原,不辭辛勞。老百姓看在眼裏,都真心擁護他。老人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個個豎起大拇指讚揚祖逖。甚至有人說:“我們都快入土了,對生活也不敢抱什麽期望了。想不到在淪陷區還遇到了祖逖這樣的官,真是難得啊!現在就是讓我們馬上死了,也不會有任何遺憾了。”
祖逖一麵操練士兵,一麵擴大兵馬,準備繼續北便伐,收複黃河以北的國土。誰知祖逖的節節勝利,引起了東晉統治集團的猜忌。晉元帝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製,就派了個南方人叫戴淵的,做征西將軍,掌管北方六州的軍務,做祖逖的頂頭上司。戴淵名望很高,可見識淺短,是個小肚雞腸的人。祖逖辛辛苦苦收複的失地,現在全歸戴淵一個人管。他又處處壓製祖逖,不給祖逖好日子過。祖逖看到東晉政府這樣待自己,感到恢複中原是沒有指望了。
不久,祖逖聽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了,又聽說司馬睿跟王敦正在明爭暗鬥,心裏又是憂慮,又是氣憤。
公元321年9月,祖逖在憂憤中病死了。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複中原的大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豪情,卻一直激勵著人們發憤圖強。
學會自製自律
關於諸葛亮的才能,有一種眾所周知的評價:“天下奇才!”這是出自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之口,而諸葛亮自己卻說:“臣賦性拙直。”其實他除了天資聰慧,敏而好學,學以廣才之外,十分重要的是他並不自以為是,而是虛心納諫。他特別讚賞董和向他提意見的態度,一個意見能反複十次向他提出。直到他最後接受意見或作出解釋為止。這裏不隻是提意見人的態度可嘉,更重要的是接受意見人的誠意更為可嘉。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嚴格要求自己恪守本分,一絲不苟。赤壁之戰時,奉劉備之令到東吳,孫權愛其才,要諸葛謹去見諸葛亮並設法留下諸葛亮。但“知弟莫如兄”的諸葛謹表示:“我弟弟諸葛亮委質於人,義無二心,弟之不留於東吳,猶如我諸葛謹不會投靠其他地方一樣。”後來,諸葛謹出使蜀漢,諸葛亮也隻按接待他國使臣的禮節來對待多年不見的“老哥”。除了公事會麵交談外,兄弟倆從未私下接觸過。諸葛兄弟徹底恪守人臣之節,是中外古今難見的。身處戰亂之世,如果不懂得如此審慎,勢必會遭人猜疑,而影響個人前程及西蜀事業發展。
我們知道,劉備常常稱讚諸葛亮對自己是“如魚得水”,還將身後大事完全委托諸葛亮。不過,諸葛亮雖大權在握,卻非常懂得自製,南征回來後,聲望達到空前,使另外一個輔佐大臣李嚴深為疑慮。故意寫信建議諸葛亮趁機晉爵封王,接受九錫。對這件事,諸葛亮坦然地表示:我是位東方才能低下的士人,輔佐先帝,並不勝任,但卻承蒙錯愛,位極人臣之首,所得的祿賜也夠多了,如今討賊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報,便妄自尊大,乃與義不合,對我沒有好處的……裴鬆之注解《三國誌》時,認為諸葛亮擁有大權,卻不失節製,絕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會懷疑他有篡位自立的野心,的確做到“上不生疑心,下不興流言”,在蜀中這種好擺龍門陣好拉關係的社會環境裏,實在是不簡單的事。
當然也有對他大權獨攬深為疑慮的人,廖立、李嚴、張裔雖頗不服諸葛亮,卻還相信其人格。但有位叫做李進的官員,充分表現對諸葛亮的反感,常自作聰明地分析,諸葛亮這種權臣,功高震主,有一天一定會和皇帝產生權力衝突。到時候不是篡位,便是身敗名裂。諸葛亮聽到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把李進視為自己的監察人,暗自警惕,不可有越位的表現。及至諸葛亮死後,李進仍不放鬆,他上疏後主表示:“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野心勃勃,又長年鎮守邊疆,臣常擔心會發生意外。如今諸葛亮已死,劉氏政權從此得保,西戎也可以靜息,全國大小應為之慶祝才對啊!”劉禪和蜀漢大臣們正為諸葛亮的噩耗哀悼,見此疏文,自然大發脾氣,認為李進惡意詆毀公忠體國的賢臣,立刻將他下獄治罪。由於再也沒有像諸葛亮這種會保護自己政敵的人替他求情,李進便被處以死刑。由此可知蜀漢上下對諸葛亮的愛戴程度。
諸葛亮雖然在官位和權力上一路順風,但在事業上,可謂曆盡坎坷。為了實現早年“清流派”的理念,他選擇劉備作為自己終生事奉的君主,剛步入仕途便遭到曹操的大軍壓境,真正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不管如何挫折,諸葛亮始終拒絕孫權的引誘,仍堅持留在劉備集團中,奮戰到底。在最艱難的時段裏,他做好了北伐計劃,讓劉備集團完全脫離“危亡”的困境,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的功勞。
但緊接而來的“失荊州”、“敗街亭”、“白帝托孤”、“南中叛變”一個接一個的打擊和挫折,使新生的“蜀漢”政權又有夭折之慮,因而諸葛亮不得不挺身而起,單肩獨挑大任以求力挽狂瀾。劉禪年紀輕,又無經驗,加上劉備有遺命在先,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但他卻能做到心無二誌,全心輔佐劉禪。諸葛亮日夜思索,戰戰兢兢地工作著,他不但承擔了全國軍政大計的決策和推行,並親自監督興修水利、橋梁、道路、驛舍等工程,組織養蠶、織錦、煮鹽、冶鐵、鑄錢等重要事業,還親自規劃設計木牛、流馬、度管等新式作戰工具及武器。每樣工作都是開創性的,無前例可循,不可能交代他人,必須自己摸索,所以他大小事並抓,“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丞相主簿楊頤,擔心他的健康,曾勸他不要太辛苦,並以丙吉、陳平的故事,強調丞相隻要負責決策便可以了。諸葛亮自然非常清楚這層道理,但問題是一切未步入軌道,他不但要決策,而且要徹底監督執行。何況不自己參與,決策可能會閉門造車,所以隻好辛苦地翻閱所有的資料,以求確實地貫徹政策的精神。
或許由自己監督小事,會影響大事的決策,但諸葛亮絕不是個輕重緩急不分、無事忙碌的人,他做事認真而有條理,效率極高。隻是本身的確是個“工作狂”,一事完成立刻又忙著下一件事,要治國、要治軍、要治學、要修心、要發明、又要寫作,一天48小時也不夠用。他早已看出生命的無奈。但他也不是個悲觀論者,將宿命化為積極無止境地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
或許是諸葛亮的努力,使他在廣大的中國百姓中,成為三國時代最受尊敬和懷念的人物,祭祀他的廟宇最為普遍,有關他的故事也流傳最廣。一代明君唐太宗在評論陶侃時,表示:“機神明鑒似魏武(曹操),忠順勤勞如孔明”。諸葛亮的這四個字“忠順勤勞”,可以說是最精確的諸葛亮“形象”。
由此看來,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你就必須具有他人所沒有的優秀品質。如果你不具有此種獨特的風格,你就很難獲得他人的尊敬,而在這種條件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嚴於律己。
隋 唐 篇
§§隋 唐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