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眼裏,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化身外,其忠君思想大概給人印象最深。應該說,在“忠信”的問題上,劉備與諸葛亮稱得上是同味相投,是君臣皆仁義的典範。也許受了劉備的仁義道德影響,諸葛亮更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值取向的忠實執行者。大家公認,他一生的言行,“在封建時代,道德標準是很高明”。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曾說:“嚐讀舊史,詳求往哲”,有的人忠於君主,而無開國才略;有的人品德高尚,而無治世法術,這四者兼備的,唯有諸葛亮一人。我們曾將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業,歸結為三點:修身善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諫,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忠順勤勞,盡職盡責,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為實現國家民族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奮鬥終生的獻身精神。諸葛亮崇高的精神風貌,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其立身行事及宏文雅論,包含著正心、立身、待人、治國、治軍、用兵、明法等豐富深邃的內涵,其中感人至深者,莫過於他對國家、對君主、對家人、對同僚、對下屬、對百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濃厚的責任心和博大的愛心。正是其博雅深切的愛心,給人們心靈深處以極大的撞擊和感召力。縱觀諸葛亮一生的作為,可謂處處見真情。從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把躬耕於南陽新野的諸葛亮請出後,諸葛亮就“許先帝以驅馳”,決心追隨劉備幹到底。建安十三年,在曹操發兵南征荊州,劉琮望風而降,劉備落荒而逃,“傾覆”無歸之際,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隻身奔赴江東,說服了在降曹與抗曹之間猶豫不決的孫權與劉備結盟,組成聯軍,在赤壁大戰中擊敗不可一世的曹軍,為半生寄人籬下的劉備覓得荊州這塊落腳點立下大功。此可謂危難之際見真情。後來,劉備為關、張報仇,興兵東征孫權。結果彝陵大敗,羞憤而病故於永安城。臨終之際,把諸葛亮從成都召至永安,“囑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嘔心瀝血,竭力支撐著蜀漢一隅江山,且率軍六出祁山而北伐,希望完成劉備恢複漢室一統江山的遺願,最終“嘔血”而終,不折不扣地實現了“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諾言。劉禪諡之“忠武侯”,名副其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