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董和在郡,清儉公直,為民夷所愛信,蜀中推為循吏,故備舉而用之。
備之自新野奔江南也,荊楚群士從之如雲,而劉巴獨北詣魏公操。操辟為掾,遣招納長沙、零陵、桂陽。會備略有三郡,巴事不成,欲由交州道還京師。時諸葛亮在臨蒸,以書招之,巴不從,備深以為恨。巴遂自交趾入蜀依劉璋。及璋迎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既入,巴複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巴閉門稱疾。備攻成都,令軍中曰:“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及得巴,甚喜。是時益州郡縣皆望風景附,獨黃權閉城堅守,須璋稽服,乃降。於是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等,璋之婚親也;彭,璋之所擯棄也;劉巴,宿昔之所忌恨也;備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誌之士,無不競勸,益州之民,是以大和。初,劉璋以許靖為蜀郡太守。成都將潰,靖謀逾城降備,備以此薄靖,不用也。法正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宜加敬重,以慰遠近之望。”備乃禮而用之。
劉備在新野駐兵時,荊州許多名士都追隨他。江北的名士都湧到了江南,而江南的大才子劉巴反而到江北投降了曹操。
劉備從此非常恨劉巴。赤壁之戰後,曹操派劉巴到江南去堅守城池,抗拒劉備。劉巴坦率地對曹操說:“劉備的目的是荊州,江南是守不住的。”曹操固執地說:“如果劉備攻打江南,我派大軍做你的後盾。”劉巴明知江南守不住,但他還是聽從了曹操的命令,到了零陵去策反。劉巴如此效命曹操,更加引起劉備的忿恨。
劉巴到了江南,正如他所料,劉備、諸葛亮已站穩了腳跟,他前進不得,後退不能。當諸葛亮勸他投降時,劉巴就寫信給諸葛亮,表示自己絕不投降。他在信上說:“我冒盡艱險,來到自己的鄉土,我沒有能力打動這些民眾。但是我絕不改變初衷,即使把性命交給大海,也不回頭看一下荊州。”諸葛亮回信挽留,勸說劉巴:“劉備英才蓋世,人人都歸附他,天命可知,你為什麽還猶豫呢?”劉巴回答說:“我奉曹公之命南下,沒有完成使命已是失職,至少應當回去銷差。你們不借道,我也不要求,你們別勸我投降。”就這樣,劉巴想回回不成,就改姓為張,投奔了劉璋。劉璋非常高興,隻要有什麽大事,都向他請教。
公元211年,劉璋聽信張鬆、法正等人的話,引荊州的劉備到四川,討伐張魯。劉巴勸阻劉璋,他說:“劉備是人傑,不可久為人下,他入蜀,一定會成為國家的大害,不能讓他進入四川。”昏庸的劉璋不聽。劉備到四川後,劉璋替他補充兵源,接濟糧餉,劉巴再次勸說:“迎劉備入四川已錯了一步,再讓他討張魯,等於是放虎歸山。”等到劉備兵臨城下,劉璋追悔莫及,隻好出城投降。這時,隻有劉巴、黃權兩個人閉門不出。劉備的將士憤怒不已,要去殺這兩個人。劉備連忙下令:“敢殺劉巴者,我誅他三族。”劉巴這才向劉備賠禮,表示歸附,劉備對他立即加以重用,任為左將軍。
劉備圍攻成都,為了鼓勵士氣,曾許下諾言,打破城池,一切府庫財物都分給士兵。等成都打破以後,士兵大搶財物,劉璋的儲積,一掃而空。平定以後,軍用不足,劉備十分憂慮。劉巴說:“這事好辦,趕快鑄造一些大錢,一枚麵值100文。再把貨物定出價格,開放市場,那些被士兵搶去的財物都會從市場上收回來。”劉備照辦了,數月之間,府庫又充實了。連諸葛亮都稱讚說:“出謀劃策,我是比不上劉子徹的。”
張飛喜歡和士大夫交朋友,他十分敬仰劉巴的名聲。就去劉巴家裏做客,劉巴不理睬他,一句話都不說,張飛很生氣。諸葛亮知道後,勸說劉巴:“張飛雖然是一個武人,可他很敬慕你;再說,當今正是用人之際,文的武的都是主公需要的人才,你就不能放一放架子嗎?”劉巴吼答說:“堂堂大丈夫,當結交四海英雄,豈能和一個大兵說話!”劉備聽到後,氣憤地說:“我想定天下,才容納各種人才,劉子徹竟來搗亂,他本來就心在曹營,豈是幫我打天下的。”言語之司,露出了殺機。話一出口,又覺不妥,就解嘲說:“劉子徹才智過人,當然隻有我劉備才能駕馭他,難怪他不服張飛。”
劉備準備當皇帝時,劉巴和益州雍茂勸說劉備:“曹丕稱帝,中原的人未必服他,他們正要來蜀中投靠大王,興複漢室,如果你也稱帝,他們會失望的。”劉備聽了這話,大倒胃口。他礙於劉巴的名氣,就寬容了他。而雍茂就沒有那幸運了,劉備找了個借口把他殺了。從此以後,就沒有人來投效劉備了。
後來,劉備再也沒有重用過劉巴,隻讓他起草一些文誥、策命之類的東西。
知己知彼,關鍵時刻顯本領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人受到諸如“關鍵時刻掉鏈子”的埋怨,可見這樣的人絕不能夠擔當大任。從諸葛亮的用人戰略來說,把關鍵的人用到關鍵的地方,這就是勝利的根本保障,可惜在他的手下雖然有像趙雲、鄧芝這樣能夠不辱使命的良將,也有像馬謖這樣誌大才疏、狂妄不知收斂的劣將。可見,一個領導人用人水平的高低對於成就大事來說是多麽的重要。馬謖是諸葛亮手下的大將,屢立戰功,也算是一位功臣,然而卻留下了大意失街亭的遺憾。司馬懿出兵進攻街亭這個咽喉要塞,為諸將提供了一個表現才能的好機會,馬謖也瞅準了這個關鍵時刻主動請求把守街亭。諸葛亮深知街亭的戰略意義重大,提醒道:“街亭雖小,幹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立功心切,立下軍令狀。但他的想法並未如願。街亭失守,打亂了諸葛亮出祁山的計劃,馬謖不僅沒能立功,還喪失了卿卿性命,真稱得上“十清一俗”。而同去的趙雲、鄧芝卻表現甚好,沒有損兵折將,還保證了軍資什物的安全,深得諸葛亮的喜歡。諸葛亮親自率領諸將出迎,見到趙雲說:“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各處兵將敗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何也?”鄧芝回答說:“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後,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什物,不曾遺棄。”諸葛亮誇獎道:“真將軍也!”還賞賜趙雲五十斤金子,取絹一萬匹賞給趙雲的部下。趙雲推辭不受,諸葛亮更是倍加欽敬,歎道:“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同樣的關頭,同樣的機遇,馬謖把事情辦砸了,趙雲和鄧芝卻把事情辦得很好,一個傷了諸葛亮的心,一個贏得了諸葛亮的賞識和敬佩,所以,關鍵時刻表現自己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關鍵時刻的難題最能考驗人,所以必須具備衝上去的勇氣。有的人確實有才能,但害怕困難,或者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的態度,因而不敢在緊要關頭站出來,自己的才能也不會被人發現。毛遂在這方麵可以說是我們的老師。毛遂自薦隨平原君到楚國談判合作的軍國大事,平原君與楚王談了大半天也沒結果,主要是楚王有些顧慮,決意不下。眼看談判要以失敗告終,隨行的其他十九個人都一致動員毛遂上,考驗他的時候來了。毛遂鼓足勇氣,按劍拾階而上,問平原君:“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幕僚後大怒道:“胡不下!吾乃與爾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受辱但毫不含糊,提劍逼近楚王,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楚王,平原君出使楚國大功告成。這一次出使楚國,使平原君認識了毛遂的價值,讚歎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後來把毛遂作為上客看待。毛遂固然有才,但在這裏他表現出了很大的勇氣,可以說是智勇雙全才獲得了成功。有智無勇或有勇無謀均不能成功。但是,單憑滿腔熱情和勇氣並不足以成功。關鍵時刻表現出色還必須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馬謖雖然具備了足夠的勇氣使他承擔了守街亭的重任,但他並不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沒有認真觀察地形,同時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於是稀裏糊塗打了敗仗。俗語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既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估計事情的難度,勢必有很大的盲目性。馬謖在估價自己時認為:“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馬謖在估價對手時放言:“休道司馬懿、張邰,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馬謖看了街亭地勢後,還嘲笑諸葛亮多心,以致違背諸葛亮的交代駐軍在山關上,卻執意不聽王平的勸告。這些失誤沒有理由不導致失敗。如果馬謖能正確分析敵我形勢,也許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