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原文: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1]者,醉翁亭也。

  注釋:

  “1”翼然臨於泉上:像鳥張開翅膀般高踞在泉水上。臨,靠近。

  白話:

  山勢曲直,隨著彎轉的山路,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

  明 董其昌行書蘇軾《醉翁操》(之二)

  原文: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1]也。

  注釋:

  “1”太守自謂: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白話:

  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智仙和尚;給它取名字的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

  明 董其昌行書蘇軾《醉翁操》(之三)

  原文: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白話:

  太守和賓客們在這裏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

  明 董其昌行書蘇軾《醉翁操》(之四)

  原文:

  醉翁之意[1]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釋:

  “1”意:這裏指意趣、情趣。

  白話:

  醉翁的心思不在於飲酒,而在於山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托在酒裏的。

  明 董其昌行書蘇軾《醉翁操》(之五)

  原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雲歸而岩穴暝[2],晦明變化[3]者,山間之朝暮也。

  注釋:

  “1”開:散。

  “2”雲歸而岩穴暝(mínɡ):雲聚攏來,山穀就顯得昏暗了。

  “3”晦明變化: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明或暗,變化不一。

  白話:

  清晨太陽出來以後,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到傍晚雲霧凝聚,山穀就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

  明 董其昌行書蘇軾《醉翁操》(之六)

  原文:

  野芳發[1]而幽香,佳木秀[2]而繁陰(蔭),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注釋:

  “1”發:開放。

  “2”秀:開花,指滋長。

  白話:

  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水落石出,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

  明 董其昌行書蘇軾《醉翁操》(之七)

  原文: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白話:

  早上出去,晚上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原文:

  至於負者[1]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

  注釋:

  “1”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白話:

  那些人背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麵的呼喊,後麵的回應。

  原文:

  傴僂[1]提攜[2],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注釋:

  “1”傴僂(yǔlǚ):彎著腰的人,指老人。

  “2”提攜:被攙領著走,指小孩。

  白話:

  老老小小的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遊玩的滁州人。人們在溪邊捉魚,溪水深,魚兒肥。

  原文: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簌)[1],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注釋:

  “1”蔌:菜蔬。

  白話:

  用釀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這就是太守的宴會。

  原文: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1]者中,弈(奕)[2]者勝,觥籌交錯[3]。

  注釋:

  “1”射:指宴飲時的一種遊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中決勝負,叫做投壺。

  “2”弈:下棋。這裏用做動詞。

  “3”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氣氛很熱鬧。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

  白話:

  宴會歡暢盡興,不在乎有沒有音樂。投壺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原文:

  起坐(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1]乎其間(中)者,太守醉也。

  注釋:

  “1”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此處形容醉醺醺的樣子。

  白話:

  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之間,是太守醉了。

  原文: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1]。

  注釋:

  “1”陰翳(yì):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白話:

  不久,太陽下山了,隻見人影散亂,那是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漸漸暗下來。

  原文:

  鳴聲上下[1],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注釋:

  “1”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四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白話:

  陣陣鳥鳴聲忽上忽下,那是遊人離去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鳥兒隻知道山林的快樂。

  原文:

  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1]也。

  注釋:

  “1”樂其樂:以人們的快樂為快樂。

  白話:

  卻不知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隨太守一起遊玩的快樂,卻不知太守以能使人們快樂而快樂。

  原文: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1]誰?廬陵歐陽修也。

  注釋:

  “1”謂:為,是。

  白話:

  酒醉的時候能一起快樂,酒醒的時候又能用文章記錄下它們,那是太守。太守又是誰?是廬陵郡的歐陽修啊。

  《醉翁亭記》是一篇質文兼美、韻味雋永的古代優秀散文。文章以“記”為名,借景抒情,寄情於山水,抒發了與民同樂、與天地同樂的曠達情懷。《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為歐陽修首創,後來成為經典語言被廣泛借用和傳誦。

  正因為《醉翁亭記》卓越的藝術成就,故而留下關於歐陽修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話,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相傳《醉翁亭記》最初寫成的時候,初為:“滁州四周山”,大概有十餘字交代東南西北山名,後經反複推敲,遂改為“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開門見山,簡潔有力。歐陽修一向極省筆墨,相傳他在翰林院任職時,有次與同院三個下屬出遊,見路旁一隻狗被一匹飛馳的馬踩死。歐陽修提議大家分別來記敘一下此事。一人說:“有黃犬臥於道,馬驚,奔逸而來,蹄而死之”。另一人接著說:“有黃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第三人說:“有犬臥於通衢,臥犬遭之而斃。”最後歐陽修道:“‘逸馬殺犬於道’,六字足矣!”三人聽後非常慚愧,比照自己的冗贅,深為歐陽修為文的簡潔所折服,由此可見歐陽修深厚的文學功底。

  《醉翁亭記》描繪了琅琊山優美的風景和滁州風情以及作家與民同樂的樂天精神,其高超的藝術手法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寫景手法豐富,變幻多樣,既有山林之本色,又有一日朝暮之晦明,還有一年四時之變幻,層層渲染。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首先,作者開門見山,以洗練之筆,宏闊之氣描述了琅琊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東晉以前,琅琊山本無名,西晉末年,琅琊王司馬睿因避亂駐蹕於此,後來,司馬睿成了東晉元帝,當地人借司馬睿琅琊王之名,才有了現在這個名稱。但是,司馬睿本人並未給琅琊山帶來多少變化,在整個東晉時代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嶺。

  唐太子庶子李幼卿於大曆六年(公元771年)任滁州刺史,他在琅琊山上蓋起了寶應寺並開發了庶子泉,之後李陽冰篆有《庶子泉銘》,這些也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琅琊山真正名聲大噪,是從歐陽修治理滁州開始的。

  在滁州任職期間,在當地一個和尚的指引下,歐陽修找到了《庶子泉銘》的原碑,更讓他驚喜的是,在銘石之側,還有十來個李陽冰書寫的篆文,這些字比銘文還要奇特,但是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學篆書的人曾經說過,李陽冰留下來的字跡雖多,但都不如《庶子泉銘》,要想得到這本拓本真是難上加難啊。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