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張強蹤跡學報告”結案與“英特納雄耐爾”開端
隨著《蹤跡維度》第四卷的文獻編輯漸近尾聲,一個注定要在2008年完成的課題,也就馬上計入終止的時段。
從1996年初,“蹤跡學”這個概念在不經意間彈出,甚至可以繼續追溯到1990年A/B模型的設置,迄今已經分別是13年、18年的時段。
早在2006年6月,我就為在兩年後在中國北京的奧運會開幕式提供了“行為書寫”的方案,並且也收到了奧組委的回函確認。
其實,我不止一次對朋友說道:奧運會開幕式很難漠視我的藝術方式。
因為,它在當下所其中潛伏的藝術與文化邏輯,對於當代文化的語境指向與邏輯勾連,是異常有效與堅實的。
如果不能夠直接采用,隻是因為我們當下國家的話語語境的問題考量所致。
2008年8月18日晚間的開幕式,我正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湧泉村中與朋友飲酒,而錯過了開幕式最初的節目。次日,我接到了來自於國內外不少朋友的電話,詢問開幕式的水墨人體舞蹈,是不是我的蹤跡學報告。
帶著疑惑,我看到第二天的錄像,我的“蹤跡學/人體書寫/水墨”概念果然被采用,隻是其中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主體書寫者”:被置換成為人體動作主導;
“毛筆”:被轉換成為人體;
“服裝”:則是鋪設在地麵上的白色熒幕;
“互動書寫”:則變成了舞蹈者地麵上的動作;
“蹤跡”:通過動作來顯見出舞蹈運動的蹤跡。
“男女互動”:則成為男女混合舞蹈。
“背景音樂”:則是直接挪用了我在“張強蹤跡學報告”現場實施之中的古琴伴奏。
作為一種國家意誌的凸顯,個人的作用則被當然地漠視了。而總導演張藝謀變身於國家意誌的符碼,則可以任意地肢解、分化、裂變來自於社會各個層麵的公共智慧,從而輕易地嫁接在個人係統之中,而無須有任何說明與告示。
不止一位朋友向我提議,應該“告訴”奧運會總導演張藝謀的侵權與剽竊行為,而且我也甚至有些動意浮現,然而,最終還是放棄了。
原因在於:這畢竟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作為這個民族的一個最小的組成單位,我個人不想讓公眾在這個美麗的夢幻之中,再去體會陰暗的東西。
同時,雖然這是帶有“以國家的名義剽竊”的嫌疑,但最終畢竟作用於了“國家”、“民族”這樣的宏大概念。
不過,有一點欣慰的是,畢竟我的蹤跡學報告,通過一種“觀念書寫”的方式,以國家的名義向當代人類進行了一次播撒——盡管這次對於張強來講,是以匿名的方式來呈現的。
其實,在即將要結束“蹤跡維度叢書”的時候,甚至是在這個帶有濃厚個人體係性色彩的作品,幾乎是全部完成的時候,一些與這個作品有關的人士,便紛紛地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甚至發現,由於這個作品本身的社會性品質,在這個過程之中牽介的因素,以及由此而認識並熟悉的人士,其實已經深刻地進入到我個人的生活之中。
從1990-2008年的18個年頭裏麵,他(她)們的介入改變了我的思想走向、思維模式,甚至包括了我個人的生活軌跡。
讓我最初萌動這個作品與驅使我終結這個作品的人士,無疑是我在蹤跡學時空中最重要的了。
1990年秋,張強蹤跡學報告的第一位合作者小童,現在作為獨立藝術家,旅居在巴黎,活躍當代藝術的層麵上。而富於戲劇性的是,2007年初,我在巴黎的現場行為書寫的三位女性合作者,也是因為她的介紹,而成功地參與到我的作品之中。
與比利時藝術家Lia的結緣當然是因為我在重慶的原因了。當我們生活在一起時候,經常感慨為什麽會結緣於重慶。對於我為什麽在重慶,則有一個當然的理由。而Lia卻無論如何無法說清楚自己為什麽會來到重慶。對此,我隻有感謝上天的眷顧了。也正是因為Lia的緣故,使我對於蹤跡學概念進行了深度反省,也加快了我們共同進入“英特納雄耐爾”空間的步伐。
郭恒 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第一次刊發我的“蹤跡學報告”的前身/機動書法。從書法層麵上肯定了在現代空間之中的有效性。
蔡夢霞 第二位合作者。當時係中國美院的學生,現在已是清華美院在讀博士後。她的參與令我擺脫了對於形式主義的專注。
文備 一位虔誠的佛教信仰者。現代書法無私的組織者。現代書法創作的先導者之一。在他的幫助下,我在南京實施了大量的作品。
閻波 作曲家、藝術教育家,出於對於我的行為的信任與友誼,資助了我的第一個蹤跡學的個人展覽暨學術研討會。
高氏兄弟 當代藝術家。我的蹤跡學藝術實踐最初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介紹,促成了我與島子的結識,並且舉辦首次蹤跡學報告的展覽。
島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我的第一個蹤跡學報告的個人展覽暨學術研討會的學術主持,他的《蹤跡的審美之維》一文,是目前對我作品評論之中,最具有深度的文章之一。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從我的蹤跡學報告之中敏感到“互動”的概念,他對於我的藝術的評析,影響到後來很多觀察者的視角。
孔新苗 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他以語言學的角度,闡釋蹤跡學的另類美學品質。
薑靜楠 山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他在主編中國當代藝術與後現代叢書時的約稿,使我在我的思想發育的關鍵時刻,傾力撰寫了中國當代書法與後現代的關係。
古幹 作為我與其他現代書法進入大英博物館的推薦者,作為第一代中國現代書法的核心人物,古幹具有著學術的遠見與無私的品格。
楊應時 作為現代書法的鼓吹者,楊應時曾經不遺餘力地向海外推介中國現代書法,在這個過程中與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一了 一個體製外的現代書法的狂熱探求者與成就顯著者,他以自己的智慧所建立的人脈網絡與各種刊物,使他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並推出我的最新蹤跡學報告的最新動勢。
張以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博士,他選擇了我的作品首度進入美國展覽,並且相信張強蹤跡學報告是迄今最具先鋒力量的創新之作。
戈登·白若思 作為大英博物館“驚人之筆——中國現代書法”展覽的策展人,他同時策劃我在大英博物館的現場舉辦了兩場行為書寫的表演,同時,令大英博物館收藏了表演的蹤跡服裝。
王曉暉 一位美麗優雅的女士,一位能力與智慧兼備的地產業者。她在我的“行為書寫”的社會化過程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曉暉策劃了我在2006年初轟動海內外的“仙女山行為書寫”;她同時主持了同年3月份我在重慶美術館的“從古典主義到後現代”的大型綜合藝術展。
江東 重慶出版社富於能力與智慧的編輯,由於他的努力,我的“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的首冊——《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在我的“從古典主義到後現代”大型個展前夕得以問世。
戴前鋒 優秀的攝影家和富於學術責任的編輯,由於他的卓見,我的“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的後三卷得以順利出版,同時,他又推動了我的《蹤跡維度》四卷叢書的問世。
張奇開 旅德藝術家,學者。他以自己的國際經驗,對於我的蹤跡學報告以更寬闊的學術視野進行關照,他的序言,為我即將出版的《行墨巴黎》,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
王小箭 資深的藝術批評家。他精深的語言符號學知識修養,提示了我在埃及實施蹤跡裝置作品時的意義係統的全麵建立。
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需要銘記的人物還非常之多,諸如沒有著名批評家王林教授的推薦,我不可能來到地處西南重慶的四川美院,也就不可能有蹤跡學報告在社會層麵上更大麵積的播撒;沒有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教授的支持,我在重慶的“行為書寫”就又可能遭受更多的誤解;而副院長羅力教授的對於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也是使得我在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方麵,減少了更多的後顧之憂。
就在2008年即將永遠地消逝在曆史的時空之中的時刻,一個來自於長沙的電話,又打破了我書房長久的靜寂。我以前隨手勾畫的一部有關“現代書法”的著作構想,又被湖南美術出版社列入了2009年出版計劃,編輯告知我有關的寫作工作可以全麵進行了。
一切就是這樣,要想徹底地告別過去,也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雖然與Lia合作的“英特納雄耐爾”(國際化/本土化)藝術方案已經展開——計劃中第一步“曆史的研究”與第二步“現實的觀照”卻是在同步行進著。然而,以往的學術與思想,卻是無法一下子可以告別的。
我隻有祈望在這個告別與行進的過程之中,能夠走得稍稍順利些——盡管這個祈望在“祈望”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某些虛幻性。
這因為學術的研究與藝術的新創造,永遠就是在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一個過程。
——而我在不自覺中已經在享受著這些“麻煩”了。
2008年12月28日
神妙(雕塑)
時間: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