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世界由地、火、水、風四大類組成,故修行要“四大皆空”,就是看清事物的本質。中國傳統哲學則認為天地萬物都存在著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稱之為五行。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克的關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不斷,生生不息。其中包含的科學和哲理是中原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趙州禪師說:“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他所言,大致是五行相克的變用,以易理到佛理,是禪宗的一種融合風格。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陰陽八卦,其後衍生出易經,再到道家、儒家等諸子百家。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易》隻是“三易”的其中之一,其他兩部不可考,或者還有人以為是杜撰的。“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易》本是古人卜筮時用來參考占斷吉凶的底本,但如果隻將其簡單地看成占卦的迷信之學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妄自菲薄了。須知無論印第安還是埃及的巫師或者是中國的方易之士,本身就是集巫師與科學家的身份於一體的。
如果細看三易成書的年代和順序,伏羲時代的易學為《連山》易,神農或黃帝時代的易學為《歸藏》易,周代為《周易》,則其中的含義不言而明。三易的不同之處是以八卦的順序來表達一種科學或人文觀,是把圖像學、科學、社會學在一起的。連山易以“艮”為第一卦,歸藏易以“坤”為第一卦,周易以“乾”為第一卦,所表達的正是從原始社會的山林文明,到農業社會的農耕文明,再到封建社會的商業文明,“艮”和坤強調了山林和土地的重要性,而“乾”則是強調“天賦人權”,這是政治在經濟中的滲透和發展。
周朝後漫長的封建社會內,社會製度幾乎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周易》的延續也成為必然。但如果說《連山》易或《歸藏》易完全失傳,則是不確切的。伏羲創立的是先天八卦,富含宇宙的玄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自然法則,對了解天地節氣變化是十分有幫助的,《連山》易表達的精神應該就是先天易。中國的科學精神大致衍生於此,隻是人與宇宙關係學這學科題目有點太大,容易讓人覺得玄乎。邵康節的《皇極經世》則是對先天八卦思想的一種提升和完善。
《歸藏》易以“坤”為第一卦,可看成是五行文化與易文化的一種融合。五行以“土”為核心,與九宮圖表達的平衡思想十分貼合。黃帝既是一個發明家,也是一個戰略戰術專家,則中國的兵法,奇門遁甲,乃至居住風水學是對《歸藏》易的延續。據此推理下去,《歸藏》易的卦序是可以得到的,就是九宮圖的一種變化而已。周易的卦序是周文王所推,更多的是站在政治的角度,孔子的六十四卦序,更是顯得淩亂,也許僅僅是為了容易背誦理解。“真佛內裏坐”說的是真理是不變的。因人文易而棄先天易,也許是中原文明把“天人合一”常掛嘴邊,而日漸迷茫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