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情,很多時候最難的不是結果本身,而是作選擇的時候。修道也是如此,印度本土的哲學思想千差萬別,傳入中國而形成的也有十宗。每一宗又有各自的修行法門,所以選擇如何修行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就是在生活和自由之間,我們現在也是很難選擇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選擇,隻能在繁忙和無奈之中找一點心靈的慰藉。
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是南泉普願禪師的弟子,世稱“趙州和尚”,道行高潔,有“古佛”之稱。有一日,他把大家召集起來,發問說:“達到道的境界不難,最怕的嫌這嫌那,挑三揀四。如用語言來表達,是有差別之見呢,還是所謂的了解?我要的不是這樣的了解,如果是你們的話,還護惜嗎?”有和尚問:“既然你不了解,還護惜什麽呢?”從諗禪師說:“我也不知道。”和尚說:“你既然不知道,為什麽還說你要的不是這種了解呢?”從諗禪師:“問完就算啦,我走了。”
從諗禪師所言的是學道不能有差別之見,這是修行之路上看似很小卻容易被忽視的難題。佛陀所說的“護惜”,一是不準弟子們傷害生靈,就連那生水中的微細至極、目力不見的小蟲,也要弟子們衷心護惜;二是護惜無須揀擇的自性。
道不可言,科技越發達,資訊越豐富,世間的誘惑越多。所謂五色令人目盲,要說當代人練太極,做瑜伽,燒香拜佛,追求的多是形式的速成,而於心靈的獨醒是非常的少。從諗禪師說修道好難,難在不知道如何選擇。禪講機鋒,講頓悟,沒有長遠的修行,又哪能一悟便了?所以還是一筆糊塗賬。可是不明白,卻還是要修行,護惜什麽?護惜自己的心靈。在湖光山色間自在修行,又何必去問明不明白,這不就已經得到“道”了嗎?
作選擇是件難事。相愛的人在峨嵋山上係上同心鎖時,他們不會考慮這把鎖以後能不能解開。修佛的人在低誦佛經時,又何必想著自己一定會證得大道。我們在做喜歡的事情時,又何必在乎結果?“得到”是心魔,選擇會抹殺過程進行的快感。
時間是最好的鑰匙。有些事情,做就做了,開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