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裏,獅駝山上搞得唐僧師徒不安生的青毛獅子就是文殊師利的坐騎。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地位等同於希臘神話裏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文殊師利既年輕又威猛,可以說是外貌與智慧並重,內涵與武功俱佳的菩薩。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佛教各宗,推崇的本尊菩薩是不一樣的。
當日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什麽是菩薩進入的不二法門呢?”文殊菩薩說:“依我看,對一切法來說,不能以語言形容,不能表示也不能識別,問答都解決不了,就是進入不二法門了。”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們都說完了,你說說看,什麽才是菩薩進入的不二法門呢?”
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著稱的人。他是一個在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雖然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諸生平等,赤貧者可以,有財富者當然也可以成佛,關鍵還是為人處世的涵養。東晉的顧愷之的成名之作是金陵瓦官寺的維摩詰像, “清羸示病”,“隱幾忘言”。後來六朝的玄談者十分推崇這種素食主義精神,也許在饑餓的狀態下談論的話更飄忽更令人費解且更深奧。
維摩詰生病時,諸位菩薩去探望他,文殊更是與他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維摩詰由此一戰成名,文殊也鞏固了他智慧的名聲。可見在一個英雄獨領風騷的年代,是最寂寞和無聊的時代。我們記得的也許是一場戰爭,一場辯論,以及對手各自精彩的表現,不然傳奇中的英雄就淡化成年華雨打風吹去的老人。
一切平等,自性本空,所以平等不動轉,這可稱為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是能直見聖道者。現在所指獨一無二的門徑、方法,也是確切。真正的道隻有一個,入道之門隻有一個,而通到這扇門的路徑也許有很多。大乘經的最高原則,就是“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在禪宗而言,就是“明心見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不二法門反向推理,“二”是陰陽二氣,“三”是再加上兩者的混合,“一”就是不二法門了,而“道”則是空,是零,是混沌。“入不二法門”在道家而言,就是如何得道成仙了。對道家而言,煉丹、打坐、念咒都算是入法門的一種。至於結果如何,就看各自修行的道行了。
不二法門如同清塘一荷,並非指具體的門徑,隻是縹緲而抽象的象征。荷塘的每個角落都可以觀得,如何采摘,不是以舟船靠近,乃是以心溯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