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雖然易老,總有少女時的容光和羞澀,比如西子捧心,李清照倚門嗅梅含羞一笑,比如《羅馬假日》裏的奧黛麗・赫本,還有不可思議之魅惑的蘇菲・瑪索。再如青樓中才貌雙絕的蘇小小,卒時不過十九,她卻沒有感到悲哀,覺得此生得到那份風流己經足夠。也許這樣,那些愛她或她愛的人記住的才是她永遠水靈媚惑的容顏。
中國傳統的詩人是遊吟江湖的胡琴,是寄情山水的古箏,是欲說還休的琵琶,心總是寂靜的,是冷的。隻有禪宗,開始說大俗大雅的語言,如孩童般率性而為,深得自在的好處。
景岑招賢禪師是南泉普願禪師的弟子,他素以美而有哲理的語言而出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典故也是出自他之口,用來指修行的持續性。招賢禪師一天遊山去,見到住持,住持問:“你從哪兒來?”招賢禪師說:“遊山來。”住持說:“到什麽地方來呢?”招賢禪師說:“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來。”住持說:“好像很有春天的意象呀。”招賢禪師說:“也勝秋露滴芙蕖。”
這則禪宗間的對話,正是“銀碗裏盛雪”的風格,“秋露滴芙蕖”,好豔的字眼,卻無一絲俗意。這種風格,在日本的連歌和俳句裏可以見到。國學大家李叔同去日本學過音樂、油畫和戲劇。 王國維在日本治學。可見這個民族在傳統文化方麵還是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現在日本還有年輕人熱衷於和歌的創作,相對曾經被他們膜拜的盛唐而言,我們麵臨著詩歌沒落的狀況,有乞討的“詩人”,有娛樂化的“梨花體”,直至討論詩歌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王國維論美,一為壯美,一為優美。禪宗的“妙語”無疑屬於後者,在西方的音樂裏屬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風格,是古箏的急奏和小提琴的慢音,是高山流水碧海藍天,是深情纏綿悠然神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道家的隱士作派,從南山到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說的就是優美的意境。楚辭之豔,清高內悲。宮廷詩之豔,難脫做作之嫌。詩經之風,至簡至純,於此遙相呼應。
這種感情的放縱,在西方文化裏比較普遍,而中國文化悲天憫人的精神內核,也自道家而至禪宗,始有片刻的忘機和自得。泰戈爾融中西文化之長,徐誌摩創新月派,也是對唯美精神的延續。關於“永和九年”的美,是王羲之唯美精神在書法和東晉大寫意裏的最高峰。
那種衝淡雋永的美,正如曆史裏仕女彈琵琶吟唱的剪影,如此我見猶憐。
陽關三疊
靜
流動
杜康酒
美人如玉
胡笳十八拍
杏花煙雨江南
采菊南山下
伐木丁丁
秋蟹肥
邀月
明
春日
一江水
馬蹄踏香
燕過了無痕
追憶似水流年
平明尋白羽
潑墨山水
大寫意
紙傘
影
羞澀
青銅爵
驀然回首
楚王好細腰
醉裏挑燈看劍
一夜魚龍舞
欲說還休
柳梢頭
黃昏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