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清涼山公園是當地幾個免費開放的公園之一,山姿很是秀麗。虎踞龍蟠中的虎,指的就是這座石頭山。公園經常舉辦一些書畫展,也算對得起龔賢所題的"清涼山"三個字,他的積墨畫法是比較獨到的。前些日子設計大師杉浦康平的藝術展在山間的崇正書院舉行,於是前去參觀,也得以滿足以前隻能過其門而不得入的遺憾。
來參觀的學生不少,有很好的凳子可以坐著看國內其他人設計的各式書籍。杉浦康平的展覽在最裏麵也是最高處,廳前的池子裏點綴了幾朵雪白的睡蓮,杉浦的畫像立在水中,長馬褂,小胡子,笑得很狡黠,好似國內某著名笑星。設計展的主題是"疾風迅雷",背景音樂是帶巫風的鼓聲。杉浦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可能是道家的更多些,那些點題的符號應該就是道家的"風雷符"。杉浦的設計藝術綜合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日本原始宗教以及現代藝術的精華,科學、神學這兩者在宇宙和空間上得到了交融和溝通。他對中國文字和傳統文化研究有獨到之處,雖然未必完全正確,但那份執著是現代浮躁環境下許多人做不來的。
馬大師的繼承人金牛和尚每次到中午吃飯的時候,自己拿著飯桶在僧堂前舞蹈,哈哈大笑,說:"菩薩來吃飯。"和尚問長慶禪師:"古人說菩薩來吃飯,什麽意思呢?"長慶禪師說:"就像因為吃齋而慶賀。"
《金剛經》裏的菩薩是要吃飯的,日子過得與常人無異,就是多了份飯後盤腿打坐的冥想。佛教有過午時不食的說法,因而稱正午為齋時,而齋食稱為午前或中午之食。"齋"並非規定吃的東西,而是規定吃的時間。和尚吃飯和法會上給以施食,總稱為齋。但一般人以為"齋"是為精進而禁食肉類,這是大乘戒律另外的意思,而不是"齋"的本意。
金牛和尚是馬大師門下的一個弟子,是為廟裏的和尚做飯的。這可能也是個比較考驗人的職位,靈佑禪師當年就是從百丈禪師那裏管理夥食開始的。禪宗門下,金牛和尚作飯桶之舞,喊菩薩吃飯,恐怕為一般人不喜,以為大不敬。但吃飯和思考原本是個很矛盾的問題,專業的思想家十分難得。印度和尚可以光明正大地接受施舍,且施舍之人是滿含敬意的。而中國的和尚則沒有這麽好的運氣,除了偶爾有皇帝信仰佛教而大家皆喜的年頭,其他大都要自力更生。禪宗的叢林製度就飽含"南泥灣"的開墾精神。基督教的信徒在吃飯的時候都會向上帝感恩,和尚因吃齋而慶讚,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當如來有具象而上得蓮花台來,佛像漸近,而佛法漸遠。人們頂禮膜拜的是佛像本身,而忘卻了本來的真理一麵。佛前八百羅漢也有眾生相,少林寺與商業結合沒有關係,有能支持寺廟運作的和尚,更要有古廟青燈前依然苦思的和尚。佛前作舞也罷,膜拜也罷,其心總是要明如銅鏡的。
《易經》裏,"巽"為"風",有潤澤之意,是能量的流動;"震"為"雷",有震動之意,是能量的爆發。藝術的厚積薄發,也是個不斷思考最終有突破的過程。巽上震下為"風雷益"之卦,風雷交蕩,相互增長。杉浦康平之"疾風迅雷",追求的也是這種氣勢滌蕩的大氣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