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李耳

  (前580?~前500)

  [傳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歸德)厲鄉曲裏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後見周朝衰落、社會風氣頹敗,於是棄官歸隱。傳說老子歸隱時騎青牛路經函穀關,函穀關守令關尹請求老子著書,於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於後世。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傳見《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影響]《老子》即《道德經》,本書分“道”與“德”兩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本是道路、道理以及規律的意思。老子將“道”從其原來意義中抽象出來,賦予其形而上本體的意義,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思想中的“道”用言語是難以說清的。《老子》首句說“道可道,非常道。”然而老子留下了五千多言正是要說明道的。老子在說“道”這個名字起源時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老子對這個“寂兮寥兮”的道的描述時說:這個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它“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道是“無”,但這個“無”並非不存在。道是“虛”,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

  “無虛”的道在自然現實中含有豐富的辯證法。老子認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先後、善惡、美醜、智愚、損益、榮辱、強弱、勝敗、靜躁、輕重、大小等,它們都相對而存在,其相對的雙方時時處於矛盾運動之中。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其表現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還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不過,道在本體上是絕對的,是靜的,所以老子又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道。在人世、社會、政治中如何才能得到道呢?老子首先揭出世道衰落的原因,即“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其“仁義智慧 孝慈 貞臣”的出現是因為失落了道的本體,從而降低而表現成了欲塵,欲塵的紛亂相雜最後導致社會複雜狂亂。要想挽救社會之衰落,老子提出了“絕聖棄智”的口號。並循著忠→慈→義→仁→德→道的回歸路線,希望恢複到小國寡民之世。老子認為“小國寡民”是最自然的,也應該是人最理想的生存環境,小國寡民就是老子道在社會上的再現,老子描述小國寡民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麵對當時現實的動蕩不安,老子提出了一些謀略性的方法。其中有“貴柔守雌”的方法。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柔弱像水一樣具有內在的生命力,本有自己而無處不可去;老子又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其“貴柔守雌”方法的另一麵所用就是“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還有“分爭”的方法等。同時老子反對戰爭,老子說大兵過後必有災年,又說“兵者,不祥之器。”

  從個體的人來說“德”,老子指出個人體道的渠道,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然後“滌除玄覽”。就是說欲想把握認識道,需修到虛靜的極致,在虛、靜狀態下,像擦一麵玄妙的鏡子一樣對道進行體認、直觀。其個人通過修養達到的最高目標,老子稱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針對恍惚、窈冥的道,“無不為”指“德”而言。但如欲達到德的無不為必須先具備道的無為。如果專就德中學習一些方法、策略,沒有道的涵養,那是不會“無不為”的。而後世頗有人隻注意在謀略上利用老子的思想,卻忘卻或忽略了老子無為的根本思想,這不符合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教導。

  [餘論]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作一棵大樹,那麽,這棵大樹的根係就是道家,其主幹就是儒家,而佛家則是樹上的枝葉。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形成三位一體的多元互補架構。道家思想既是這棵大樹的深根,那麽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和代表者,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處於哲學奠基人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不但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道德經》國內的版本有1700種以上,外文譯著則有550種,而從其涉及的語種範圍來講,《道德經》則有20餘種,除英、日、法、德、意、荷、俄等語種外,還有瑞典、丹麥、梵文、拉丁文、希伯來文和世界語等。

  18世紀法國著名學者“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狄德羅,在其主編的《百科全書》中就特別立有《老君》的條目,並把老子描繪成一個洋溢著伊壁鳩魯精神的聖者,而這正符合當時法國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援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傑出命題去反對基督神學。老子的思想還引起康德和萊布尼茲等哲學大家的注意。謝林、尼采也曾從中汲取營養。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親譯《道德經》。李約瑟博士更稱自己是“名譽道家”。美國前總統裏根,在其1987年的國情谘文中也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言。著名美籍華裔學者、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老子的“道”同現代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定律”很相似。這說明老子思想與現代科學是有相通之處的。一位德國學者克諾斯培認為,解決我們時代的三大問題(發展、裁軍和環保),都能從老子那裏得到啟發。

  老子思想雖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卻蘊含著豐富的衍生現代文明的基因。而這也正是我們重視老子的原因所在。

  (梁一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