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拜旦
(1863~1937)
[傳略]顧拜旦,現代奧運會創始人。1863年,他出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貴族家庭裏。父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保皇派。由於自幼喜歡體育運動,少年顧拜旦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曲棍球和足球運動員。上學期間,顧拜旦學習刻苦,成績優良,經常獲取獎學金。上大學之後,他喜歡修辭學,並在鑽研中,對曆史尤其是古希臘的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他沒有按照父母的願望參軍入伍,或去教會做事,而是選擇了專門從事教育和體育的道路。顧拜旦青年時代正值普法戰爭之後,法國戰敗了,全國籠罩在灰暗憂鬱的氣氛中,各界都在探討振興國家之途。當時英國的體育教育比較先進,顧拜旦多次到英國考察。他認為要使法國擺脫色當的陰影,應該走“體育興國”之路,“讓怯懦的封閉的年輕人進行體育鍛煉,學會冒險,懂得超越”。從1886年開始,顧拜旦寫了大量文章,呼籲改革法國的教育製度。1888年,他受聘為“學校教育、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的秘書長;次年,受法國政府委托,顧拜旦負責調查研究大學及其預備學校的體育工作。
1891年,創辦了《體育評論》雜誌。1892年11月25日,在紀念“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合會”成立三周年的大會上,顧拜旦第一次公開和正式地提出了創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倡議。1894年6月,在顧拜旦主持下,“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與會各國代表一致通過了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接著,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成立,顧拜旦任秘書長。1896~1925年,他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移居瑞士洛桑。1925年6月4日,在國際奧委會布拉格大會上,62歲的顧拜旦正式宣布辭職。奧委會授予他終身名譽主席的稱號。在日內瓦美麗的湖光山色之間,顧拜旦度過了生命的最後3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邊散步時,因心髒病突發跌倒在地,匆匆離開了人世。顧拜旦去世後,遺體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裏,根據他的遺願,他的心髒於1938年移葬到奧林匹亞。在奧林匹亞國際奧委會所屬的“奧林匹克學院”裏,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塊由潔白的大理石刻就的顧拜旦紀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顧拜旦的那顆永遠追求的心,充滿博愛的心,而今仍在那裏安詳休眠。
[影響]奧林匹克運動會有著悠久的曆史。古希臘的神話中有許多關於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內容。據考證,公元前776年,希臘人在奧林匹亞舉行了一次包括體育競技在內的綜合性盛會,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羅馬帝國占領古希臘後,這項運動日漸衰落。394年,羅馬皇帝下令禁止舉行奧運會,一共舉辦過293屆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此停止了。早年研究過希臘曆史的顧拜旦對曾經流傳千古的奧運會很感興趣,一心想讓它從沉寂的曆史中醒來。但顧拜旦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人。1824年,法國的一位考古學家在希臘發現了奧林匹亞和當地宙斯神廟的遺址。這一發現,引起了文化界,尤其是考古界的注意,而主張恢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宣傳活動,也從此開始了。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法國人格茨・繆斯、埃恩斯特・克爾提斯相繼提出恢複奧運會,希臘人劄巴斯甚至組織召開了兩屆“泛希臘”的奧運會,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主張和行動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心和興趣。
顧拜旦有著寬闊的視野。他致力於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希望它不僅是希臘人的競技活動,更是全世界的體育盛會。因此,他的準備活動從一開始就放眼於全球。當時,隨著體育活動的發展,不少國家都成立了單項體育組織,如體操俱樂部、劃船俱樂部、自行車俱樂部、射擊俱樂部等。稍後,一些國際性的單項體育聯合會,如1881年成立的“歐洲體操聯合會國際滑冰聯合會”等也出現了。這為顧拜旦的“大”奧林匹克構想提供了現實基礎。1892年11月25日,顧拜旦在巴黎的索崩大學發表了演說。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和公開地提出了創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倡議,而且對“新”奧運會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在演說中,這位個子矮小、蓄著八字胡的貴族後裔以高亢的聲音問道:“怎樣創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完全照抄古希臘奧運會,還是要有所發展、創新?現代奧運會在什麽地方舉行?隻能在希臘嗎?什麽人都可以參加奧運會?隻能是希臘人嗎?”接著,他以肯定的語氣回答:“我們要恢複的應該是這樣的運動會――它要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與友誼為宗旨;它不受國家、地區、民族和宗教的限製,也就是說,它應該向一切國家、一切地區、一切民族開放。”也正因其具有國際化的特點,顧拜旦的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和擁護。
但顧拜旦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進程並不順利。當時,國際上各國的體育組織之間,一國之內各體育俱樂部之間,充滿了矛盾和混亂,對立情緒十分嚴重。在顧拜旦的努力下,第一次國際性的體育協商會於1893年在巴黎召開,討論創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問題。由於與會各國代表團意見很難一致,最後同意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就隻有瑞士、新西蘭、牙買加三個小國了。所以,這次會議的效果並不大。顧拜旦並不氣餒。在這次大會之後,他加強與各國體育協會的聯係與交流,終於促成了1894年6月16日“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的召開。顧拜旦為之頑強奮鬥多年、幾經挫折的理想終於在這次大會上實現了――來自歐美13個國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過了決議,複興古代奧運會,每隔4年舉辦一次奧運會。
大會還選出了由15人組成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希臘人德米特留斯・維凱拉斯任主席,顧拜旦擔任秘書長。大會結束時,顧拜旦作了題目為《世界青年人的典禮》的演講,他充滿激情地說:“讓我們輸出我們的跑步的、擊劍的運動員吧,我相信這就是未來世界的自由貿易”,“和平事業將因此增加一個新的更強的有力支柱”。
顧拜旦是一個實幹的人。國際奧委會成立後,他馬不停蹄地為籌備首屆現代奧運會而奔走。雅典獲得主辦權後,因財政困難無法開展籌備工作。顧拜旦趕赴雅典,說服國王喬治一世采取緊急財政措施支持奧運,同時在全國開展捐款活動。希臘終於克服重重困難,於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體育場舉辦了首屆現代奧運會。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在開幕詞中盛讚了顧拜旦為創辦現代奧運會所作的努力和貢獻,與會群眾以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對顧拜旦表示敬意。時隔15個世紀之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聖火重新點燃了。
顧拜旦處事靈活,但在原則問題上從不讓步。他本想在1901年在巴黎舉行第一屆奧運會,但由於希臘代表的反對,他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在第一屆奧運會期間,希臘人提出,奧運會是希臘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隻能在希臘舉行,雅典應該成為奧運會的永久舉辦地。在雅典奧運會閉幕時,希臘國王親自出麵,要求國際奧委會接受希臘人的建議。當時已繼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顧拜旦堅持不讓,主張奧運會必須在不同的國家舉行,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奧運會具有國際性,更富生命力。他的主張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因而使第二屆奧運會得以在法國巴黎舉行。
[餘論]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複興,無可置疑地要歸功於法國人顧拜旦,歸功於他的遠見卓識,歸功於他的熱情鼓吹,歸功於他的實幹精神和組織才能,他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奧林匹克之父。
顧拜旦走了,但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五環旗是他設計的,運動員誓言是他起草的;膾炙人口的《體育頌》是他親自創作的……最重要的是,他把和平、進取的奧林匹克精神從曆史中拾起,使之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奧林匹亞的理想,已經穿過歲月的迷霧,重新向我們走來,用它那令人欣喜的希望之光,在20世紀來臨之際照亮著我們。”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依然能從這段話中感受到這位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奉獻了畢生精力的法國人當時的激動心情。但顧拜旦出身於貴族,不可避免地帶著某些對婦女的偏見。他說“(奧運會)是男性體育鍛煉的莊嚴的周期性升華,它以國際主義為基礎,以忠誠為手段,以藝術為背景,以女性的歡呼為獎賞。”在他的影響下,保守的國際奧委會在初期曾禁止婦女參賽。理由是,婦女不適合從事體育運動,應該遵循古代奧運的先例,隻做觀眾和獻花者。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顧拜旦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與主張無疑是保守、可笑的,奧運會後來的發展進程也完全摒棄了其創始人在婦女問題上的偏見。
(趙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