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8、扼住命運咽喉的音樂大師

  貝多芬

  (1770~1827)

  [傳略]貝多芬,德國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波恩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祖父是科隆選侯的宮廷歌手和樂長,在波恩頗負盛名。父親也是選侯的宮廷歌手,母親是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他的父親希望貝多芬成為莫紮特式的音樂神童,從4歲起就強迫他練琴。貝多芬自幼就顯示出鋼琴方麵的天賦,並師從德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學習巴赫、海頓、莫紮特等音樂大師的樂曲。貝多芬還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莎士比亞、歌德等大師的名作,為貝多芬日後取得光輝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在聶費的幫助下,12歲的貝多芬就開始音樂仆役的生涯,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同時也負起養家重任。1787年4月,貝多芬赴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觀光,在那裏拜見了他敬仰的莫紮特。他的即興演奏贏得了莫紮特的讚賞,莫紮特從心底發出驚歎“請留意這位年輕朋友。將來有一天,他的名字會傳遍全世界。”但不久,貝多芬因母親病危趕回波恩,他的母親不幸於1787年7月病逝。

  1792年奧地利音樂大師J。海頓路過波恩,接見了貝多芬,並表示願意收他為學生。波恩的瓦爾德施泰因伯爵也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他說服了選侯,讓貝多芬帶薪留學於維也納,希望他“從海頓手中接受莫紮特的精神”。1793年,貝多芬轉投著名理論家J。G。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爾門下,向他學習對位法,他還跟意大利歌劇作家薩列裏學歌曲寫作。貝多芬憑借其出色的演奏才華,迅速進入了維也納上流社會,從此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生涯。到1827年去世,貝多芬共創作了256部作品,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音樂財富。

  [影響]1795年,25歲的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號作品――3首為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並在維也納進行了公演,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貝多芬從此聞名遐邇。此後5年,他又寫作了從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799年出版的《第八鋼琴奏鳴曲》,即《悲愴》奏鳴曲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該曲表現了年輕的貝多芬對不公正人生的憤怒與抗爭,對不平等社會的不滿與憎恨。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聲譽日漸遍及歐洲。

  1798年,28歲的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覺有了故障,且日益嚴重。1802年貝多芬又遭遇戀愛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極情緒在1802年達到一個高點,曾寫下《海利根遺囑》,打算自殺。但發自內心的藝術家的責任感使他決心要向厄運挑戰,“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1803年貝多芬回到維也納。此時,正是拿破侖率領法國軍團橫掃歐洲的時代。貝多芬對拿破侖的成就非常尊崇,他對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深表認同,決定為拿破侖這位英雄寫一首交響曲。1804年,第三交響曲《英雄》完成,後來由於拿破侖稱帝,貝多芬改變了對拿破侖的看法,在樂譜上寫上“英雄交響曲――對一位偉大人物的回憶”。《英雄》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長達50分鍾以上,全曲充滿威嚴與柔情,是貝多芬眾多作品中第一首包涵豐富精神內容的樂曲。著名歌劇作曲家瓦格納認為,《英雄》交響曲所表達的並非一般戲劇中的英雄,而是懷著人類獨有的愛心、悲憫和力量的所有堅強的、正義的、真正英雄。

  在革命的狂飆中,貝多芬創造了一個英雄時代的音樂,他用激動人心的音調表現著革命,表現著自由與進步,表達著民主共和的理想。1804年寫作的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黎明》,貝多芬用清新、歡樂、激情的音樂歡呼革命的勝利和新時期的到來,被羅曼・羅蘭稱為“白色奏鳴曲”。1805年完成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更是以恢宏的氣勢表現了人民革命鬥爭的波瀾壯闊,使之成為鋼琴奏鳴曲的經典之作。列寧曾稱讚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麽能比《熱情》奏鳴曲更加動人的,我可以天天傾聽它。美妙至極,簡直不是人所能創造的音樂!”同年出版的歌劇《費黛裏歐》是貝多芬唯一的歌劇。作者摒棄了騎士、神仙和愛情主題的劇本,挑選一部伸張人權、平反冤獄的劇本,表達了作者對民主、人權的向往,寄托著作者的資產階級革命理想。

  貝多芬共作有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悲愴》《黎明》和《熱情》最為著名,成為鋼琴音樂的不朽之作。

  1808年,貝多芬同時發表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和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一生與命運抗爭的真實寫照:貧窮、失戀、孤苦、受歧視、失聰,是作者不屈精神的升華,一部同命運進行搏擊的驚天動地的記錄。恩格斯在聽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之後對他的妹妹說:“昨晚聽到的是一部多麽好的交響曲啊!假如你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那你可以說等於一生沒有聽過什麽好音樂。”《田園》是歌頌大自然的絕世之作,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用優美動聽的旋律、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大自然的美好和農村生活的景象,表現了他對自然的崇高情感。每當我們聆聽《田園》交響曲時,總能為他那極盡簡樸的音響、強壯的內在推動力以及清新、健康、向上的情感所吸引。

  1811年,貝多芬創作了《第七交響曲》,並於1812年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

  從1804~1814年是貝多芬創作的盛期,在這期間他忍受著失聰的折磨,創作出了一係列不朽的音樂作品。大約從1815年起,貝多芬再也無法與人對談,而不得不讓對方把話寫在紙上給他看。完全失聰後的貝多芬憑借其超人的毅力,於1823寫出了震古爍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

  第九交響曲的結尾是根據文學浪漫主義先驅之一、德國劇作家席勒的詩《歡樂頌》創作的。貝多芬在作品中描繪和謳歌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這是人們“通過鬥爭走向歡樂”的結果,所要達到的是“自由、平等、博愛”和“真、善、美”的世界。1824年這部作品在維也納公演時,維也納的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許多人潸然淚下。H。柏遼茲認為它是貝多芬畢生的傑作,他說:“貝多芬完成了這部巨著可以死而無憾,可以對自己說‘現在讓死神來臨吧,因為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1972年,第九交響曲成為歐洲共同體的會歌,隻是把席勒的歌詞“四海之內皆兄弟”改成了“所有歐洲人都是兄弟”。

  1826年,仍在堅持創作的貝多芬病倒了,從此再也沒有起來。1827年3月26日下午,暴風雨雪夾雜著悶雷,貝多芬在大自然為他奏起的交響曲中走完了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死訊震驚了維也納,有兩萬多名維也納市民為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送葬,包括F。舒伯特。

  [餘論]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用時而狂飆疾起、氣勢磅礴,時而悲憤低沉、奮發向上,時而悠揚流暢、似水潺潺的音樂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命運的抗爭,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

  (邢學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