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節 《黃宏地散文集》序

  黃宏地的散文,在內地是很少有人這般寫的。我讀的時候,差不多是站著走著,坐不穩到書桌前,總想起海南的太陽很大,風很硬,想起一個俠士,想起浪人,甚至於想起《水滸》上的那個石秀人物來。我或許永遠也不會像他這樣寫文章(我也寫不出),但我卻喜歡他的文章,從他的文章中讀出許多啟示。

  我曾經做過這麽兩則讀後的筆記:

  一、“平常心”是參禪用語,如果引進於散文的創作,必然會有新的境界。原本是人之最基本的東西,文人在作“文人”的時候卻常失卻,這種現象真要是文章的一種玄妙了。強調平常心,為的是能充分地享受到生活的藝術,且徹底地放鬆寫作時的緊張。散文在有了最真摯的感情作為最起碼的要求之後,它是再無要求的,不要企圖自己的作品要改變世界,也不要企圖自己的作品要塑造出自己是作家的形象。在看到人生的美好或看到人生的殘缺而在這美好與殘缺中完滿自己作為人的一種享受,這便產生了藝術。一定要寫出個“像個散文”卻終寫出的不像個散文,原因就在這個“像”字。“要像”的作祟,就不能真心身地感受生活,行文也就拿做了架子。一切藝術的境界是不是可以說都是進入到一種不經意的,疏庸的,似乎無為的狀態呢?

  二、一般來說,作文都忌落俗,殊不知出俗到一定的程度則要入俗,即大俗,大俗者大雅。時下社會對散文的冷漠,其中一大原因是散文刻意在出俗。習作散文的人以古今一些名篇的影響,誤認為是所謂散文便是一種山水抒情品格,是要有一種詩意,一種逸情和閑思,進而刻意到不著了一絲生活氣息,成了精美的玩意。大千的世上,是還有別於那些清靜逸士之外的芸芸眾生,有別於那些高山流水之外的混沌生活的。強調出了俗而再入俗,為的是解放散文舊的框式的思維,使散文也產生出史詩的意味,且在能整體地感受生活之後也更能超越出來高居把握作品的結構和氣韻。一味地要雅,咀嚼小意境和小詩意以及小哲理,必是退化到雞腸小肚。張岱評《水滸》中的晁蓋是“盜賊草劫,帝王氣象”,此話對散文倒有啟發,寧可寫得不精致,卻要大氣度。

  寫這兩則筆記的時候,我還未見過黃宏地,雖然是通過幾次信的。年初在無錫開一個會,夜已經很晚了,有人破門而入,自稱是黃宏地者,我們差不多各自被對方的形象疑惑了一刻,接著大呼小叫,就這麽認識了。這一夜,我們坐得很久,我不善說話,他正好說個暢快。在抽完一包煙後,他說他要出版一本散文,讓我作個序,我笑笑。他說,你要作,我說作。

  說過了卻大覺後悔,不知該怎麽寫,心裏好重的負擔,隻好又翻讀一本關於禪的書。

  禪書上記:

  僧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照破天地。問:磨後如何?師曰:黑漆漆地。

  禪書上又記:

  僧問:你往哪裏去?師曰:腳往哪裏去我往哪裏去。

  1989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