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出太倉江波萬丈

  “總旗,總旗!”

  邊叫著邊跑過來的,是個小旗。大明兵製,每十人有一小旗,每五小旗設一總旗。總旗兩個字聽起來似乎挺威風的,但是也不過是軍官中最小的一個。

  “弟兄們都照您的吩咐,把行頭都搬到位了。”小旗跑到總旗麵前,欠身說道。

  “很好,”宋總旗點點頭,“都辛苦了,休息去吧。”

  宋總旗揩了揩汗。他還是不習慣南方的天氣,仰頭往上看,整個天空讓豔麗的陽光給照得透亮,亮到那天藍色的部分幾乎和一絲絲的雲片一樣的白,他覺得腦袋給照得有點發暈,思緒似乎旋轉著直往上飄啊飄的,直飄上那整片蛋殼似的、發著亮的、霧白色天球之上。

  一陣爆炸聲響打斷他的神遊,也讓碼頭上每個人都嚇了一跳,接著刺耳的“咻”的一聲,一道刺鼻硝煙直上青天,最後“砰”一聲化為無數發亮火星緩緩飄下。

  碼頭另一頭響起了震動整個小碼頭的斥責聲,連珠炮似的,都聽不出到底在罵些什麽了,宋總旗不禁笑了出來,那肯定是要為寶船送行用的煙火,給拉來的民夫鼓搗燃著了。幸好沒有射向碼頭上。

  這是永樂十一年的十月①。再過不久,三寶太監鄭和就會從南京啟程來此,然後率領寶船船隊出航,這是第四次下西洋了,和前幾次一樣,兵士、船夫和奴仆總共約有兩萬七千人上下,供應這麽多人所需的補給、糧草、用品,大部分都從這個太倉瀏家港裝載上船,這次聽說要繞行天方①,因此備下的量就更多了。宋總旗左手邊,就堆滿了一袋袋的米糧,後頭還有人正運來一匹匹的布,其他碼頭上也充斥著色色樣樣的物資。要是煙火點著了碼頭,那可會是一場大災難。

  還是過去看看好了。正當他這麽想的時候,有人拍了拍他的肩頭。

  “宋兄弟。”

  “汪總旗?”他看了看四周,“黃總旗,趙總旗,還有……”

  說到一半,汪總旗就一把把他拉到一旁,“這邊說話。”幾個人走到一間小庫房之中。

  “怎麽著?”宋總旗滿臉疑惑。

  “宋兄弟,你是新來,或許不曉得。永樂皇帝要下西洋,明著說是為了宣揚國威,其實是打算捉回逃往海外的建文皇帝。前幾次下西洋,船上都跟著一大票錦衣衛,但屢次下西洋,這次還要再去,想必是前幾次都一無所獲。聽說,這回要繞行天方,下一次,大概就要到木骨都束②去了,這樣讓我們老是待在海上,誰受得了?”

  “就是說。”另幾個總旗也鼓噪起來,“誰受得了。”

  “那各位總旗們有什麽打算呢?”

  “南洋的幾個靠岸處,諸如占城①滿剌加,都有許多漢人商旅聚居,不如我們就‘消失’在其中一地,在那邊做個生意也好,天高皇帝遠,不用納賦,也不用再服役,豈不美哉?宋兄弟,我們聽說你是從日本國歸國的商旅之後,不知你對南洋各地熟不熟,有沒有門路可依靠啊?”

  “南洋的氣候風俗,恐怕不容易習慣吧?”宋總旗搖搖頭,這點他可是感同身受,從日本國回到大明之後,他到現在還沒有完全適應。

  “哈哈哈。”幾個總旗笑出聲來,“宋總旗,你是第一次要下西洋,所以才會這麽說。咱們都下了三次了,算算這幾年,在西洋的時間,比在大明的時間還多得多呢!”

  “原來如此,”他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搔著頭想了想,“我爹在滿剌加有些朋友。”

  “那好,”汪總旗說,“你也算是我們一夥的了,咱們就在滿剌加下船,然後就不回來啦!去投靠你爹的朋友也好,萬一沒找著,憑我們幾個,總也找得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好過在大海上飄蕩。”

  “是啊!”其他幾個總旗附議道。

  宋總旗看了看所有人,說:“就這麽辦吧!”

  “爽快!”汪總旗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胸膛,“君子一言。”

  “快馬一鞭。”宋總旗回道。接著汪總旗示意大夥兒解散,眾人有默契地分別從庫房不同的出口離開。

  庫房內隻剩下宋總旗,他沉思良久,才緩緩朝來時的那扇門走去,不經意撞上庫房門邊的一包麻布袋,裏頭的生薑撒了出來——那些生薑是要給船員們在海上治暈船的——打翻布袋揚起一大蓬灰塵,在門邊陽光照射下,飄成了一片三角形的光柱,宋總旗拍拍衣服,走了出去。

  他怎麽會不知道下西洋是要找建文帝呢?

  原本,他並不屬於要下西洋的單位,是特別賄賂軍吏,找了一位不願下西洋的總旗交換單位,才列入其中。他並不願意從軍,也不喜歡當水軍,更別說是下西洋了。這一切,都是因為奉了父命。

  他和父親的關係,其實頗為疏離。兒時,父親身為參軍,公務繁忙,鮮有時間陪妻兒,都是母親教養他長大,母親依著父親,從小灌輸他那套忠孝節義的大道理。之後,靖難之變起,父親曾在濟南城守城三個月,音訊全無,好不容易盼到他回家,父親卻像瘋了似的,要家人馬上收拾細軟,動身前往南京附近,住進一艘船上,母親無怨無悔,順從地照做了。

  他一邊想著,把玩著手上的那塊生薑,一邊走回碼頭上,接著奮力把薑往江中一拋,“咕咚”一聲,起了點漣漪,漣漪隨江水流去,那塊薑則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薑,當年他自己是用了不少,但是沒什麽作用。

  南京城陷之後,父親帶著一家人前往日本,據母親說,他當時暈船到不省人事,他自己倒是沒有記憶。

  當年,他們就是先沿著長江往下,再到這個太倉港換乘海船。他試著想象:在破曉前的時分,一艘載著一家子的中型木船,停泊在這個碼頭前的景象——當年他隻有九歲,實在是記不清楚了。父親說,燕王攻陷了南京,篡位稱帝,他們一家將成為通緝犯,必須流亡海外,他們將前往日本國。

  到日本國之後,他們一家住在一個叫“博德”的港口城市,屬於一個叫作“築前”的國,“博德”是日本國的“漢字”寫法,倭話念起來是“哈喀它”,至於“築前”則是念作“吉哭見”。他不大能了解這是怎麽回事,日本國不就是一個國嗎?怎麽國中還有國呢?總之,那是一個極為繁榮的城市,日本國全國、朝鮮、琉球、南洋,還有中國的商旅都在此交會,漢人也很多,還有好幾個漢人聚居的地區,父親有許多熟識的朋友在此,有的是漢人,有的是倭人,一家子很快就找到了棲身之處,但是,母親卻因為水土不服而病逝了。之後,他與父親在日本相依為命,先是在幾個經商的朋友那裏幫忙,偶爾父親也會出海,父親倭話講得很流利,或許因為血脈相傳,他學習語言也很快,才一年,就能跟倭人大致上溝通無礙。

  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父親自己頂下一家布行,布行的後頭有個院子,父親會嚴格督促他在此練武,不過父親不在的時候,他卻是和鄰居的少年們玩耍。這些少年有不少是“唐人”——包括和他一樣從大明來的漢人,或是從宋朝或韃子統治的時候就來此定居的漢人後代——也有不少是倭人。一群年輕人血氣方剛,偶爾也有衝突,但通常隻是拿著木棍互相打鬧,他憑著父親教的武功底子,總是占上風,其他少年則不免胳膊或身上帶一塊烏青回家。

  一天,他父親回來,撞見他們正打鬧玩樂,神色一變,大喝一聲,把他的朋友們全都趕走。接著父親猛扯著他的耳朵將他拉進家中。

  “遊於藝,荒於嬉!”父親大罵,“我要你修文練武,你修練到哪去了!”

  當時也不知是為何,突然間,他脫口而出平生第一句反抗父親的話,這讓他自己都嚇了一跳:“我修日本國之文!練日本國之武!與近鄰們教學相長,有什麽不對?”

  他生平僅見的反駁,讓父親愣住了,父親的臉色先是整個沉下來,正當他以為要挨上一頓板子,父親的臉色卻緩和了,還微微露出一抹似乎帶著得意的微笑,開口問道:“你要練日本國之武,是真的嗎?”

  “是的!”他趕緊點頭。

  “那怎麽不拜名師求教?”

  “因為……”他被問急了,隨口答道:“我不知找誰拜師,隻好找左鄰右舍,打打交情……”

  父親破口大罵:“胡說八道!”正當他嚇得肝膽俱裂,父親卻變回了和藹的模樣,說:“放心,我會幫你找的。”

  許久之後,當他已經快遺忘這件事時,父親帶來一位倭人。

  這個倭人和平常看到的倭人沒什麽不一樣,但衣著體麵了些,剃了個奇怪的發型,最大的不同,就是腰上別了一長一短兩把倭刀。父親很慎重地要他向這位倭人行禮,告訴他,這位“飯筱”先生名叫“家直”,是“下總”國“千葉”氏的家臣,雖然隻是一名“鄉士”,年紀也很輕,但是劍術高超。“下總”國遠在日本的另外一邊,這次是因“千葉”氏派他的領主前來“博德”采買一些商品,他跟隨領主前來。父親說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要宋慕向他好好學習。

  他狐疑地打量了一下,這個“飯筱”先生也不過約莫十八歲,會有什麽了不起的本事?

  “飯筱家直”講了一句倭話——應該是倭話,但他卻聽不懂。於是父親說:“這位先生講的是關東話,跟我們九州島的腔調很是不同,他是說:‘別浪費時間,出招吧!’”

  他點了點頭,用倭話說了聲:“有勞了!”便拿起木劍往前一刺,然而,“飯筱家直”的身體仿佛是微風吹動的紙片,又好似在流水中飄動的布帛,應著他木劍的來勢微微往旁一偏,讓他一劍落空的同時,隻聽到一聲悅耳響亮的金屬鳴聲,麵前感覺仿佛有一道凜冽勁風拂過,他瞪大了雙眼,下意識地僵住了,心跳猛然加速——木劍莫名地斷成了兩截,斷掉的那截木劍好像很緩慢、很緩慢地落到地上,發出“叩”的一聲。他這才回過神來,飯筱家直仍是手按刀柄,仿佛它從未出過鞘似的。

  他詫異地望著斷劍:“這……這是妖法嗎?”

  “這叫做‘居合’。”父親說道。

  “居合”是利用倭刀細直微曲的形狀,在臨敵之時先收刀入鞘,再神速地拔刀斬殺對手。中原從來沒見過這種使刀的方法,他心想:要是來上這麽一招,肯定會讓對方猝不及防。

  父親告訴他:“我教你的‘巴子拳’拳路中,也有將拳勢隱藏袖中,然後突襲的招式,這招也可改使短刀或飛鏢。但拳頭、短刀和飛鏢,終究是短兵器。日本國人卻能用這麽一把長刀為之,中原武術之中,沒有可比擬的。”

  他點了點頭。

  “很好,那麽你還不趕快拜師?”

  他正要伏身下跪,“飯筱家直”一把拉住,說:“我隻想跟人切磋武藝,可不想收徒。一來我在此時間短暫,教不了什麽。二來我的劍法也還不到能開宗立派的程度。”

  “家直”總共在“博德”待了一個月左右,這段期間,父親很殷勤地款待他,他則和他學習“居合”,也跟他交換一些從父親那邊習得的棒術、槍術和擒拿搏擊的心得。

  原本,他以為會這樣在“博德”一直待下去。但是才不到兩年,有一天,他聽到街坊鄰居們大呼小叫,往海邊的方向指著、跑著,他跟出去一瞧,隻見博德海濱出現密密麻麻的船影。那些船,比尋常的兩百料船大了足足有一倍左右,有些還要更大,帆頭和船頭掛著黃旗,旗上繡有一條白龍。

  他興奮地回家告訴父親,父親卻麵色凝重。

  “那不是‘龍’,龍五爪,那卻隻有三爪。雲從龍,龍伴有祥雲,那卻是水紋。”父親說:“那是條‘銀蟒’。”

  “銀蟒?”他糊塗了。

  “那是奸賊佞宦馬三寶①的旗幟,化成灰我都認得。”父親咬牙切齒。

  於是,父親喚他到內室,和他長談,這是父親第一次這麽詳細地把靖難之變的過程,原原本本地告訴他,一直以來,父親都隻是訓令他要忠君愛國,沒有提起太多往事。

  “當年,勤王之師在江淮抵抗燕王,這個馬三寶,領著水軍為燕軍送糧,又登陸突襲王師之背後,若非如此,南京也不會那麽快就陷落了!”

  他聽完,對建文帝並沒有增一分同情,倒是擔憂了起來:“原來是燕王的人馬,莫非是來捉拿我們的嗎?”

  父親什麽都不說,隻是把他送走,要他到南方的“薩摩”去避一避,但才到半路,父親就又遣人把他召了回來。原來,三寶太監,也就是後來的鄭和,已經離開了。

  父親很快得知,那是燕王派遣鄭和出使日本的艦隊,燕王以大明天子的身份,封賞日本國的統治者“將軍”“源義滿”為“日本國王”。

  “這不是很蠢嗎?”宋慕嘲笑道,“現在的這位‘將軍’姓‘足利’,不是姓‘源’,而且,日本國的‘幕府’上頭還有一位‘天皇’。這燕王完全搞錯了嘛!”

  “燕王不曉得日本國情並不代表什麽。”父親說。隨即臉色變得凝重,並陷入了沉思。他常看到父親有這種習慣,正打算告退,父親突然開口說:“取文房四寶來!”

  父親忙碌了起來,接下來數日,他寫了很多書信,並且不時有唐人、日本浪人或南洋諸國的人等來訪。有些是他常見的父親友人,有些他卻從來沒有見過,而這些人見到父親之後,往往入室密談,有時候還談到深夜。父親的書信,一半是請這些人來訪,一半則托人送往南洋。就這樣忙了半個多月,父親突然告訴他:必須回大明。

  他有如晴天霹靂:“回大明?”

  父親向他說了建文帝逃出南京的往事,告訴他:燕王組織了這麽大規模的水軍,先來到日本,之後或許就會下西洋,目的就是要捉拿建文帝。

  “鄭和帶著一萬多水軍前來日本,是示威,宣稱要來買日本的珍珠,出三倍的價錢,是賄賂。他說大明今天已有新皇帝,一切要變新,帶兵威嚇,又加以封賞,這是恩威並施,暗示‘足利義滿’,要他交出建文皇帝,至少給個下落。但是……”他很仔細地探查了四周,確定隔牆無耳,才壓低聲音說,“此事你必須誓死緊守秘密。”

  他點了點頭。

  “建文皇帝在滿剌加,”父親說,“在你黃伯父那。為了安全起見,我已經送信給他,請他把建文帝送往錫蘭山①躲避。燕王應該不會想到他會躲在那麽遙遠之處。”

  “爹,西洋萬裏迢迢,人海茫茫,鄭和應該找不著的。”他安慰父親。

  “他找不著?但銀子找得著,”父親歎了口氣,“現在到處用的是永樂錢,‘永樂’就是那燕王僭稱皇帝以後的年號。他現在用錢買通了日本,當然也能用錢買通整個西洋,買到告密者,買到消息。”

  “所以,吾兒,你必須回到大明,從軍,並想辦法進入鄭和下西洋的部隊之中,伺機保護建文帝。燕王的鷹犬並不認得你,你必須單獨行動。”

  他撫摸著腰間係著的刀柄。這把倭刀,是離開日本國前,父親為他購置的,如今,這是他與父親之間唯一的聯係。倭刀雖然鋒利,卻也需要時常保養,他日日為它上油,並不間斷地練習“家直”教導他的劍術。

  離開“博德”之後,他先從對馬島搭船前往朝鮮,混進一群朝鮮商人之中,打了好幾個轉才進入大明地界。燕王將南軍北調,擴軍重編,整編期間兵籍混亂,他想辦法在北邊頂了個小旗的空缺,由於體格和武藝都不差,加上賄賂的幫助下,一路升上總旗。到終於進入下西洋的部隊時,離從日本國出發之日,已經過了九年,與父親之間音訊全無。

  不久後,寶船就會從這天下第一大港出發,出太倉之後,一路向南駛往福建長樂太平港,那是最後的國內補給港,然後等待西北季風前來,就順風出洋。

  一切會如何呢?他要為了快要記不清楚長相的父親,還有從未謀麵過的皇帝,飄蕩海上,追尋至天方海角嗎?還是跟夥伴們一起,依汪總旗的計劃,到滿剌加去安身立命,遠離這一切?他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宋總旗轉過身。他是有個名字,宋慕,但是他不喜歡提起這個名字,一方麵,這是父親起的名字,另一方麵,使用本名會有被錦衣衛找上的風險,然而他卻沒有改變他的姓,因為可能的敵人或許會認為他一定會更姓,而沒料到他竟然使用本姓,在行伍之中,他自稱是宋鐵頭,一個俗氣的名字,也是安全的名字,當上了總旗之後,弟兄們都稱呼他宋總旗,他覺得這很親切,也更安全。宋總旗很喜歡他的手下,但是他們都在原本的單位,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麵了。他走向他的新部下,朗聲說道:“集合!休息夠了,該幹活兒了!”

  太倉這段江麵上豎著幾百根桅杆,就好像是水麵上長出了一座光禿禿的森林似的。整支寶船艦隊都在此暫泊、裝載,等待出航。

  寶船正如其名,外型像是一個個巨大無比的元寶,最大的幾艘,每艘都有如一座海上城池,用厚實的紅漆漆得光亮,每艘有八到十二支的粗大桅杆高聳直刺天際。寶船總共有六十二艘,占據了江麵的中心部分,周圍則泊著百來艘較小的輔助船,總計有兩百多艘船艦。碼頭上仍然是一片狼藉,民夫們、軍人們,忙得像一團團螞蟻似的,碼頭和船上堆積散落的物資,也引來了一群群的鳥兒,有鵲鳥、有海鳥,在桅杆間穿梭、繞著船隻飛舞著。

  往上遊去,江麵卻是靜得超乎尋常,原本在大江東西奔波的商船,都為了寶船出航而暫停了,再說,他們也無貨可載,整個大明的物資,都集中到了太倉港的倉庫中,準備運上寶船,得一直到南京龍江港,才會看到些許船隻。龍江港的這些船,將會搭載三寶太監鄭和和他的從屬,從南京前往太倉。

  南京四道蟠龍般的堅固城牆仍舊屹立在山河湖泊之間,也依舊是大明的首都。不過,遷都到北京隻是遲早的事,永樂皇帝一即位,就將北平更名北京,設行在六部,調度大量軍隊,遷徙富戶,整個南京城越來越空蕩蕩了,原本燒毀了的宮殿,也隻是簡樸地修複,所有人都看得出永樂帝不打算久留於此。

  略顯寂寥的宮殿群中,有一偏殿,由錦衣衛嚴密地把守著,四周空無一人。一隊錦衣衛簇擁著麵容輪廓較一般漢人深些的兩人走近,走在前方者正是三寶太監鄭和,他一身顯貴華服,正午的日光讓他蹙著的眉頭在眼窩上投下陰影,顯得有些深沉,跟在他身後的則是通譯馬歡。當兩人接近偏殿,圍繞他們身邊的錦衣衛緩下腳步,成了雁行般的序列,然後往兩旁退開,加入把守的錦衣衛之中,隻有鄭和與馬歡繼續往前,走向偏殿大門。

  鄭和先是輕叩了兩下,然後推門而入,馬歡則隨後把門帶上。殿內彌漫著一股沉悶死寂,整個偏殿的門窗都封得密不透風,隻有一道道細如發絲的陽光從氣窗縫隙中微微透入,馬歡點起燭台,舉燭照明,但是殿內除了他們兩人以外,別無他人。

  鄭和領著馬歡往前,在偏殿的中央跪了下去。這是馬歡第一次陪同鄭和前來,他照著鄭和事前的囑咐,低頭看著地麵,雖然不至於不知所措,但總覺得有些心慌。

  偏殿有處發出了聲響,然後是緩步而行的腳步聲,馬歡聽到那人拉開椅子坐定,然後輕拍了一下手,那相當於是說:“平身。”

  鄭和起身後,就自顧自地大步向前。馬歡一時躊躇了,不曉得是否該跟上,他知道前頭坐著的人,就是大明當今皇帝,而永樂帝素以急躁暴戾、天威難測著稱。

  不過他也有不拘小節的一麵。鄭和在永樂帝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已經是他的心腹,和永樂帝情感上很親密,對永樂帝的習性更知之甚詳,馬歡心想,或許這就是鄭和之所以在辟室密談時,用一種似乎與皇帝平起平坐的態度來麵對他,因為這樣顯得兩人的親近,反而可以在多疑猜忌的皇帝麵前保持自己的地位。

  但是馬歡可不是永樂帝的舊識。

  他遲疑了半晌,還是跟了上去,胸口怦然作響,生怕踏錯一步就惹來殺身之禍。

  鄭和招了招手,示意他把蠟燭舉高些,燭火搖曳,皇帝的身影也忽明忽暗,他坐在一張不甚起眼的普通椅子上,麵前有一張大桌,鄭和正把海圖攤開在他麵前,蠟燭隻微微照明了桌麵,三個人的臉都是暗著的,而偏殿四處則是漆黑一片。永樂帝漫不經心地看著海圖,接著開口:“此次下西洋,你有多少打算?”

  鄭和正撫著海圖的雙手停了下來,低著頭道:“奴才這次已經掌握到十成的把握,”微微停頓了一下,“隻不過……”

  “隻不過什麽?”永樂帝急性子地說,“前三次,你也說有把握,結果呢?就說第一次吧!你說得到了確實的情報,說朱允炆在滿剌加,怎麽連條衣帶子也沒帶回來見朕?”

  這聲責難聽在馬歡耳中,那原本就悶不透風的空氣,帶著燃燭的氣味,讓人似乎喘不過氣來,他額頭沁滿了汗。

  但是鄭和卻仿佛輕描淡寫似的接口道:“皇上恕罪,稟皇上,第一次下西洋,奴才給您帶回了叛賊陳祖義的首級。那是朱允炆在滿剌加招兵買馬,想用來對抗皇上的海軍,奴才用誘敵之計,將五千賊兵全數殲滅……”

  “夠了,”永樂帝打斷他,“八年前朕就聽得夠多了,”他急躁的語氣突然一緩,“好好,算你有功,雖然沒捉拿到朱允炆,至少斷了他起兵複國的念頭,大功一件,”不過接著永樂帝坐直身子,語氣又帶了點嚴厲:“那第二次呢?”

  “奴才探得朱允炆逃往錫蘭山,並接受錫蘭山國王的招待,”鄭和仍然是不慌不忙地說,“因此誘出錫蘭山的艦隊,攻占了錫蘭山國,捉拿了錫蘭山國王……”

  “但是朱允炆卻給逃啦!你說你留了最優秀的錦衣衛繼續調查,之後又讓你去了一次,大搜特搜,可也沒找著。”

  “這正是奴才方才要說的事。”

  “要說什麽?”

  鄭和卻沒有如先前馬上答複,而是微微皺起了眉,似乎輕輕搖了搖頭,然後才緩緩地說:“奴才前幾次行動,都功虧一簣,這寶船艦隊中有兩萬七千餘人……內賊難防啊!必定是有內賊泄密,才導致朱允炆逃脫。”

  永樂帝叉起手:“我給你那麽多錦衣衛,連個內賊都抓不了嗎?”

  “稟皇上,”鄭和答應道,然後傾身往永樂帝靠近了些,仿佛要跟他說悄悄話似的,輕聲說:“探到了。”

  “哦?”

  “皇上還記得鐵鉉嗎?”

  “怎麽不記得,”永樂帝鎖起了眉頭,“朕攻打濟南時,差點死在他手上。”

  “鐵鉉已經伏誅。不過,出奸計害皇上的,卻是那宋參軍,他流亡海外,杳無音訊。據報,宋參軍派他的兒子混入軍中。我們先前隻截到他要送給他兒子的信息,並不曉得混跡何處,如今,我們調查發現,他兒子用偷天換日的手法混入寶船成員之中。當然,我們也已經鎖定其他內賊,隻不過為免打草驚蛇,暫時隻是監視著他們。”

  馬歡手上的燭火微微晃了一下,但是鄭和和皇帝似乎都沒有注意到。

  “很好。”

  鄭和語氣一沉,“啟稟皇上,奴才以為,如果在出發之前,把這些內賊一次全……”鄭和語氣加重了些,拉長著,但永樂帝卻舉起了手,示意他閉口,似乎歎了口氣,接著緩緩說道:“殺了他們,你就找不到朱允炆了,這個道理,你也不是不明白。”

  “皇上聖明,奴才愚鈍,忘了這層道理。”

  “朱允炆終究是皇親國戚,我要親眼看見他活著出現在我麵前,明白嗎?”

  鄭和停了半晌,接著以困惑的語氣說,“奴才這就不明白了,不知道皇上的意思是?”

  “你知道也罷,不知道也罷,知道你就想著,不知道你就記著。”

  “奴才遵旨。”

  永樂帝看著他,凝視了一會兒,然後以稀鬆平常的語氣說:“這次下了西洋,你走得那麽遠,到了天方,有人說,你是要圖自己的方便,順道去朝聖了。朱允炆確定是在天方嗎?”

  “絕無此事,皇上。奴才……”鄭和急切地說。

  “若是你到了天方,真要去朝聖,也無妨,朕恩準你。”

  “謝主隆恩。”鄭和道,“稟皇上,那朱允炆,確實是在天方,奴才曆次下西洋,在占城、舊港、蘇門答剌、爪哇和滿剌加都建立了基地,更留了不少幹探,遍布南洋,追查那朱允炆和其同黨的行蹤,雖說南洋之大,但行商所到之處,均是固定,天網恢恢,終究是疏而不漏的啊!”

  “很好,那把他活著帶回來。”

  “所以決計不能在找到他之前,殺了內賊,”鄭和仿佛自言自語地重複著先前的話,“否則朱允炆知道了,奴才就找不到了,奴才明白了。”

  “你明白了就好,那,退下吧,這事,就托付給你了。”

  鄭和向馬歡比了個手勢,馬歡點點頭,將桌上的文件收拾起來。兩人向永樂帝再拜,向後退到偏殿門邊,敲了敲門,門外的錦衣衛恭敬地分成兩列,拉開殿門,而殿上的永樂帝早已消失無蹤。錦衣衛們聚了過來,緊跟著兩人,浩浩蕩蕩,直往城外而去。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