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

  檔案:

  R476康心如的檔案

  柯棣華

  柯棣華,男,1910年生於印度孟買。印度醫生,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印度援華醫療隊於1938年9月來華受到宋慶齡的迎接。29日,醫療隊經長沙輾轉來到漢口,被中國紅十字會編為第15救護隊,先後在漢口、宜昌、重慶等地工作。在重慶,醫療隊員們為了表達與中國休戚相關的決心,特意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為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個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在他們每個人名字後麵加上“華”字。於是,五位醫療隊員都有了他們的中國名字:愛德華、柯棣華、卓克華。

  木克華、巴蘇華。早在來中國之前,醫療隊就聽說了八路軍與其他國民黨軍隊不同,因此,他們渴望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去。剛到中國時,他們就向前來迎接他們的宋慶齡提出到華北前線工作的請求。到武漢後,他們又向周恩來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在重慶,他們又第三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請求。1939年1月16日,就在醫療隊獲得批準,準備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華不幸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同誌和其他幾位醫生勸他回國料理後事,但他強忍悲痛……決定留在中國。1939年到陝北,先到八路軍總院工作。同年秋,他們提出追隨白求恩的足跡去前線。毛澤東親自批準並勉勵他們學習政治。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並經曆了突破封鎖線的戰鬥,他們到達了晉東南太行山區的八路軍總部。任八路軍軍醫外科主治醫生。後到華北抗日根據地工作,任晉察冀邊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從1939年11月4日開始,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沿途施行了50餘次手術,診治了2000餘名傷病員。柯棣華還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12月9日,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時年僅三十二歲。

  圖書:

  《柯棣華》高梁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柯棣華(1919-1942)南亞研究1982年特刊》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2年11月《柯棣華大夫》盛賢功執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6月《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柯棣華》任鳴皋、李文業商務印書館1984年1月老舍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男,1899年出生。現代著名作家。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1913年入北京師範學校。1924年赴英留學任教,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1930年回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1934年夏到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係教授……1930至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此間,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在這部小說裏,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重慶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任常務理事、總務組長,並組織出版會刊《抗戰文藝》。1939年6月,隨全國慰勞總會訪問延安。1944年他創作屆滿20周年,重慶文藝界為其舉行盛大茶會,《新華日報》還發表短評,對他高度評價。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龍須溝》。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建國後,曆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檔案:

  R587老舍的檔案

  05919 R 1946年,老舍、茅盾、於立群在重慶

  05849 R在第一次全國政協憲法討論會上(從左至右為華羅庚、老舍、梁思成……梅蘭芳)

  01692 R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歡迎馮玉祥、老舍、王治秋、葉騫四先生留影紀念(一排中高者為馮玉祥、馮右為老舍、席地而坐者為作家牧野)

  ……

  05764 Y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北碚辦公處舊址內的老舍辦公室05879 Y北碚老舍舊居外景05880 Y北碚老舍舊居05881-05882、05893 Y北碚老舍舊居外景06663 Y老舍舊居(北碚天生橋街道)

  05707 T老舍為《新華日報》創刊兩周年題詞

  09759 H 1940年4月5日,由怒潮劇社擴大改組而成的中國萬歲劇團在國泰大戲院首次演出老舍、宋之的合著的四幕劇《國家至上》。魏鶴齡飾張老師(右二)

  ……孫堅白(石羽)飾黃子清(左三)張瑞芳飾張孝英(左二)

  圖書:

  《老舍自述》徐德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雷潔瓊

  雷潔瓊,女,廣東台山人,1905年出生。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1925至1931年她在美國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南加州大學學習,在南加州大學獲碩士學位。1931年回國後任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係講師、副教授。1938年後任江西省婦女生活改進會顧問、傷兵管理處慰勞課長、婦女指導處督導室主任、地方政治講習院婦女班主任、戰時婦女幹部訓練班主任、中正大學政治係教授。1941年後任上海東吳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任上海滬江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華東大學。

  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1946年後任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1949年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全體會議,後任中國新政治學會副秘書長,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政法學院副教務長,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教授……社會學係教授。1977年後曆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民進北京市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民進中央主席、名譽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是第一、二、三、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01765 R 1946年上海人民呼籲和平赴南京請願代表出發前留影。

  06742 R 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民和平請願代表團代表在南京下關車站遭國民黨特務毆打。圖為受傷後的雷潔瓊(女)住院治療。

  李公樸

  李公樸,男,江蘇揚州人,1900年出生。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1928年赴美留學,1930年11月回到上海。他與鄒韜奮等籌辦《生活日報》,在史量才支持下創辦《申報》流通圖書館、《申報》業餘補習學校和婦女補習學校。1934年他和艾思奇一起創辦《讀書生活》,1936年創辦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許多進步的通俗讀物,包括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同年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李公樸被推為負責人之一,積極與東北抗日人士聯係。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抗戰全麵爆發後,李公樸積極投身於抗日民主運動。1937年11月,與沈鈞儒等積極籌建全國抗敵救亡總會。12月,和沈鈞儒一起創辦《全民周刊》,並成立了全民通訊社總社。1938年1月,應山西閻錫山之邀,到山西臨汾創辦民族革命大學,被委任為副校長。1938年,《抗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全民抗戰》出版。11月他到達延安,並拜會了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組織了“抗戰教學團”,到晉、察、冀邊區進行抗戰教育工作,並把自己的親身經曆撰寫成書——《華北敵後——晉察冀》,客觀公正地宣傳共產黨、八路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由北方最前線轉入西南大後方昆明。1942年12月創建北門書屋……1944年創辦北門出版社。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雲南省支部執行委員,並擔任《民主周刊》的編委工作。1945年在民盟全國代表大會上,他。

  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民主教育委員會副主任。12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召開會員大會,改名為中國人民救國會,會上他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常務委員。1946年初,他與陶行知共同創辦“社會大學”,任副校長兼教務長,實施民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同時主編《民主教育》月刊。為了迎接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他參加發起成立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被選為理事。在政協會議期間,他經常主持舉辦各種報告會、演講會。在“較場口血案”中,李公樸和郭沫若等人被特務毆傷,送醫院治療。周恩來曾前往探望。同年5月,社會大學由於國民黨反動當局百般刁難被迫停辦,李公樸從重慶返回昆明,準備將北門出版社遷至上海,並開始編寫《世界教育史》。此時他遭到特務的嚴密監視,但他爭取和平民主的決心愈加堅定。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樸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時年四十六歲。

  文物:

  H00259《李公樸、聞一多先生遇刺紀實》

  H00409李公樸、聞一多兩先生追悼大會籌備會啟事

  H00229毛主席與朱德為李公樸被害給張曼筠的唁電

  W00815《新華日報》追悼李公樸、聞一多先生特刊。

  檔案:

  R204-1侯方嶽的檔案

  沈鈞儒、沙千裏、李公樸、鄒韜奮

  左起)沈鈞儒、張瀾、鮮特生、李公樸在特園留影

  右四)柳湜(左一)

  01769 R李公樸先生

  05093 R 1935年8月,韜奮離開舊金山回到上海。到碼頭迎接的有張仲實(左一)李公樸(左二)艾寒鬆(左三)沈粹縝(左五)等人10106 W《人民英烈》——李公樸、聞一多先生遇刺紀實10259 W李公樸、聞一多兩先生追悼會籌備會啟事。

  03588 Ww關於李公樸被殺學聯發的通告

  06371 Ww中共代表團周恩來為李公樸被殺致家屬的慰問電

  02518 T吳玉章題寫的聞一多、李公樸二烈士悼詞

  05733 T鄒韜奮贈送給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曾生司令員的題詞

  05736 T周恩來悼李公樸、聞一多詞手跡

  03839 H李公樸與聞一多先生追悼會

  PB02343特務熊福廣係暗殺李公仆、聞一多先生的凶手

  PB02020李公樸烈士像

  PB02022李公樸先生遺體裝入鐵龕

  PB02021李公樸在醫院

  PB02029 PB02052周恩來給李公樸夫人的慰問電

  PB02041李公樸的詩:“你們怕死,叫我格外不怕死!”(報)

  c04950 c04959 Y李公樸墓

  圖書:

  《李公樸》(畫冊)王健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年6月

  《李公樸、聞一多烈士紀念冊》民盟雲南委員會1986年7月

  李燭塵

  李燭塵,男,湖南省永順縣人,1882年出生。天津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輕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01年參加永順府會試,名列榜首。1913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氣化學科本科,1918年學成歸國。為國計、家計、人生計,改原名李華搢為“燭塵”,立誌為中華民族從黑暗中崛起照明,以燭塵的筆名投稿《鹽政雜誌》,力陳己見。《鹽政雜誌》主編慧眼識英才,將他推薦給創辦天津久大精鹽公司的範旭東,聘為久大公司技師。他傾其所學化工知識,運用新的經濟管理學方法,很快擴大了精鹽生產,產品打開湖南、湖北市場。1922年建立中國民族私營工業第一個科研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曾任久大廠長。

  永利堿廠經營部部長。1926年製堿成功,永利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為中國人爭了光。1924年範旭東贈予其5000元,他以此入股進董事會,艱苦奮鬥,實現了製造國產鹽、堿、酸的工業理想,發展了民族工業。1934年範旭東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結理,他為副總經理,攜手團結,創造了永(利)久(大)黃(海)化工企業集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永利為支援抗戰,南京鈕廠轉產為金陵兵工廠生產硝銨炸藥。後將全部工廠內遷,他任遷川總指揮……嚴辭拒絕日本人威逼合作的企圖,輾轉到達重慶,抓緊建廠複工生產,新廠名為“新塘沽”,體現了中國民族化工企業不倒的精神。還先後任遷川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協常務理事、中國工商界對敵要求賠償委員會常委,參與創辦中國經濟事業促進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任民建中央常務理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他公開發表文章《歡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毛澤東在會見他和範旭東時,盛讚他們創辦民族化工企業的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致力於恢複永利公司的生產,任華北工業協會會長、天津工業協會理事長。建國後,曆任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委、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國家輕工業部部長等職,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在古稀之年,仍然不辭辛勞,深入調查研究,向黨和政府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建議。毛澤東、周恩來多次當麵征求他對重大決策的意見。1968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六歲。

  05043 R初進久大精鹽公司的李燭塵

  05046 R李燭塵先生

  圖書:

  《李燭塵:鹽堿大王》馮捷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1月

  梁漱溟

  梁漱溟,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後以其字行世,男,祖籍廣西桂林,1893年出生。民盟創始人之一。他早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民國報》編輯兼外勤記者。總編輯孫炳文為其擬“漱溟”作筆名。本年開始讀佛典。1917年開始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師,後升為教授。1924年,他辭去北大教職。到山東菏澤辦高中,又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推行鄉村建設運動。1928年7月,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長。在廣州期間,代李濟深任廣東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提出請辦鄉治講習所建議案及試辦計劃大綱。1930年1月,河南村治學院開學,任教務長。6月,主編《村治》。1931年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6月,該院成立,任研究部主任。1933年2月,教育部召開民眾教育家會議,推選梁漱溟等五人起草民眾教育在教育係統中的地位的草案,梁漱溟負責執筆,寫成《社會本位的教育係統草案》。同時,被教育部聘為民眾教育委員會委員。10月,接任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1937年3月,《鄉村建設理論》出版。8月,作為國防參議員出席參議會。1939年11月,與黃炎培等人發起“統一建國同誌會”。1940年夏……在重慶璧山來鳳驛創辦勉仁中學。1941年3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任常務委員,並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創辦《光明報》,途經桂林時在廣西大學講學兩個月……1946年,作為民盟代表參加舊政協會議,任民盟秘書長。1946年5月,任民盟秘書長,參與國共和談。9月,勉仁國學專科學校在重慶北碚成立,1948年改為勉仁文學院。11月,國共和談破裂。梁漱溟回北碚,重新寫作《中國文化要義》。解放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等職。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05110 R抗戰期間史良(右一)與民盟領導人張瀾(右三)沈鈞儒(左三)

  ……梁漱溟(左一)等在重慶留影。

  05073-05074 R梁漱溟

  05075 R 1948年梁漱溟在重慶北碚撰寫《中國文化要義》

  05076 R 1950年梁漱溟(右)與張瀾

  09572 R 1918年夏,北京大學文科畢業照。前排右起第四人馬敘倫、蔡元培。

  06877 W《梁漱溟先生教育文錄》

  06890 W梁漱溟的《國民教師手冊》

  劉鴻生

  劉鴻生,男,原籍浙江定海,1888年生於上海。愛國民族資本家。畢業於聖約翰大學。20世紀20年代創辦了蘇州火柴廠、上海水泥廠、中華煤球廠、中華碼頭股份有限公司、大華保險公司、華豐搪瓷廠等企業。1929年牽頭成立全國火柴同業聯合會。1930年成立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出任國民政府輪船招商局總經理。1937年後,出任中國紅十字總會副會長。1939年又在香港成立大中國火柴公司。1940年在重慶組建華業和記火柴公司、中國火柴原料公司。1942年任國民政府香煙火柴專賣局局長,1945年又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執行長……建國後,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會員、民建中央常委、全國人大常委等職。他是舊中國著名的火柴大王。1956年去世。

  05013 R重慶的中國毛紡織廠劉鴻生先生用英文撰寫的《我作為一個實業家的經曆》

  05014 R 1944年旅居重慶的劉鴻生先生

  圖書:

  《實業家劉鴻生傳略:回憶我的父親》劉念智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3月《劉鴻生:火柴大王》何況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1月劉文輝劉文輝,男,1894年出生。國民黨員。為四川軍閥中的主要將領之一。1920年,劉文輝以川軍獨立旅旅長的身份占領四川東部重鎮敘府,從此開始了他的軍閥生涯。1922年升任川軍第九師師長,在打敗楊森之後,劉文輝取得四川幫辦名義,1928年更當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1931年改組後留任。1932年10月到1933年9月,同是大邑劉氏子弟的劉文輝與劉湘開始為了爭奪對四川的全麵統治,發動四川曆史上的最後一場軍閥內戰,結果以劉文輝失敗退出四川而結束。1938年夏,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等去漢口參加國民參政會,取道成都,與劉文輝見了麵。1939年,董必武、林伯渠在重慶曾家岩又與劉文輝會晤懇談。中共中央還派吳玉章專門與劉文輝見麵商討如何救亡圖存。1939年1月,劉文輝成了西康省主席。此時的劉文輝,既與四川各實力派達成了共識,又與中共接上了關係,雖說軍事力量還小了一點,但畢竟使大邑劉氏家族集團在中國政治舞台又重新恢複了席位,這也更加堅定了劉文輝反對蔣介石控製的信念。1942年2月,經民盟中央委員張誌和的安排,周恩來在重慶民族資本家吳晉航的公館裏會見了劉文輝。周恩來明確表示支持他反蔣介石控製的鬥爭,並且商定了今後的聯係方式。7月下旬,受周恩來的直接指派,王少春等三名中共黨員攜帶電台來到雅安,幫助劉文輝建立了與延安的直接聯係。王少春每逢收到明碼電報,都抄送一份給劉文輝,還請劉轉給成都、重慶的軍政朋友暗中傳閱。民盟成立後,得到了劉文輝的資助。劉文輝不久就加入了民盟,並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支持川西的民主運動。1949年4月,中共南方局希望劉文輝派代表去香港商談起義事項。劉文輝立即請民盟中央委員曾庶凡代表他去香港,並派二十四軍參謀長楊家楨到成都與鄧錫侯商量,組成聯合參謀。

  部,統一籌劃川康起義。12月8日,劉文輝以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軍軍長的名義通電起義。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的起義使蔣介石“決戰川西”的迷夢破滅,倉皇飛逃台灣。1950年劉文輝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後又被任命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1958年,劉文輝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1976年6月24日,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09283 R西康省主席劉文輝

  03762 Ww鄧錫侯、潘文華、劉文輝起義通電。

  圖書:

  《先父劉文輝雜憶》劉元彥《人物》1986年3月

  《一份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代電——劉、鄧、潘率部起義給毛主席、朱總司令的佳電》《四川省文物誌》

  《民盟的三個秘密盟員——潘文華、劉文輝、龍雲》趙錫華《紅岩春秋》

  1990年1月

  《走到人民陣營的曆史道路》劉文輝《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

  《我走向人民陣營的曆史》劉文輝《中華文史資料文庫》

  《“多寶道人”劉文輝的兩次易幟》陶朱向《中華兒女》2002年4月《我做劉文輝工作的經過》張友漁《四川黨史月刊》1988年6月《劉文輝將軍是怎樣起義的》舒國藩《相遇貴相知》

  劉湘

  劉湘,又名元勳,字甫澄,法號玉憲,男,1888年7月1日生於四川大邑縣。國民黨員。1906年考取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分配到清朝新軍第33混成旅。辛亥革命後,劉湘因作戰英勇,屢建戰功,不斷得到提升,到1918年護法戰爭時,已升到川軍第一師師長,成為四川軍隊中的一員主要將領。1920年,劉湘等四川軍閥驅逐了雲南滇係軍閥,宣布四川自治,被推為川軍總司令,後為四川各軍總司令,被推選為四川省長。此後,劉湘與原四川統治者熊克武發生衝突,於1922年5月被迫通電辭職下野,返回大邑安仁鎮老家隱居。一年之後,劉湘在楊森等四川軍閥的擁護下東山再起,先率川軍大敗熊克武。接著,劉湘先後在軍閥混戰中戰勝楊森、袁祖銘,鞏固了他在四川的統治。1932年爆發與四川軍閥劉文輝爭奪統治權的戰爭,劉文輝戰敗,劉湘成為四川最強的實力派。其後被蔣介石任命為四川“剿匪”總司令,率部於川北進攻紅四方麵軍。抗日戰爭爆發後,劉湘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參加抗日。1937年8月,劉湘在國防會議上,發表了“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幹擔”的豪言壯語,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誌,也促進了國民黨中央的抗日決心。接著,他以川康綏靖主任名義,發表了慷慨激昂的《告川康軍民書》,並積極組織川軍出川征戰。當國民政府由南京遷往重慶之際,劉湘先以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第23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親率十多萬川軍開赴南京,出川抗日東征。劉湘出川抗戰之時,已抱病在身。同年11月,當日本大舉向南京進攻,劉湘正在積極籌劃保衛南京、抗擊日寇之際,突然舊病發作,生命垂危,被迫到漢口就醫。1938年1月20日,劉湘帶著未能殺敵報國的遺憾……病逝於武漢。

  文物:

  W01204川康綏靖主席劉湘發紡織品的傳單《為民族救亡抗戰告四川各界人士》

  05941 R劉湘

  圖書:

  《記劉湘的轉變》卜桂林《民國檔案》1991年2月

  《劉湘殞命之謎》東方明《名人傳記》1992年3月

  《四川巨梟劉湘》王曉華《名人傳記》1999年12月

  《試論二劉相爭的曆史影響》缶小強田原《民國檔案》1993年4月《劉湘之死:巴蜀掌故》袁箴、羅竟先等重慶出版社1982年4月柳亞子柳亞子,男,江蘇吳江人,1887年5月28日生。國民黨員。早期同盟會員。1909年冬,創辦南社,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秘書。1924年加入國民黨。1941年皖南事變後,在香港與宋慶齡、何香凝、彭澤民聯合發表著名的“四人宣言”,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4年9月來到重慶,寓居沙坪壩津南村,同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等有親密的交往。1945年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期間,3次與他會晤,相互賦詩唱和,在詩壇傳為佳話。1948年參加發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秘書長。解放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人大常委等職。1958年去世。

  文物:

  10073 W周恩來給柳亞子先生的信

  05080 W這是一件與朱蘊山有關的革命文物。1947年秋,李濟深、何香凝在香港聯名寫信給當時在上海的譚平山、柳亞子、郭春濤、陳銘樞等,邀請他們來港共同籌建民革。圖為寫在綢布上的密信,原件存革博H00226周恩來同誌給柳亞子的信(帶信封)

  檔案:

  D00271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致蔣介石電

  02462 T 1945年10月6日,毛澤東在渝談判期間應柳亞子先生請求在紅岩村用辦事處信箋重書《沁園春·雪》贈與柳亞子。圖為詩詞手跡。

  02555 T 1945年9月5日,柳亞子給盧國琦題詞。

  02578 T石器和柳亞子詩

  03176 T謝劉太太(饒國模)贈花同柳亞子先生韻

  04982 T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題詞及柳亞子題盧國琦小友紀念冊。

  06031 T徐特立贈柳亞子先生詩

  06653 T柳亞子香港脫險後,贈送護送他脫險的中共人員袁複兩首手跡詩詞。

  06654 T香港淪陷後,柳亞子在共產黨員的幫助下,乘船脫險回東江,這是柳亞子送給護送人員袁複的詩詞。

  02586 X周恩來致柳亞子信函手跡

  04980 X 1944年11月21日,毛澤東致柳亞子的信。

  04981 X柳亞子致仙霏(廖夢醒)函

  05470 X李少石致柳亞子的信劄

  07278 X毛澤東柳亞子信(手跡)

  02985 B柳亞子為李少石作《誓墓行》

  04978 Ww柳亞子的日記

  06474 Ww 1941年1月14日,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聯合致函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憤怒譴責他們製造皖南事變。

  06642 Ww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強烈抗議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

  06783 Ww何香凝、張瀾、柳亞子為抗戰勝利,實行和平民主發表的社論。

  07298 Ww柳亞子為皖南事變複國民黨中央電

  0491000233 R柳亞子

  04911 R柳亞子在北京

  04912 R上海淪陷後,柳亞子與夫人在辣斐德路557號(現改為複興中路551號)寓所(1938年於上海)

  04913 R 1949年柳亞子夫婦在頤和園

  04914 R因國民黨當局壓迫,柳亞子及夫人再度亡命香港(1947年11月於香港)

  04918 R柳亞子的母親費瀨芳

  04919 R 1943年,桂林文化界公祭柳亞子的母親費太夫人。

  04922 R 1949年5月1日,毛澤東主席訪柳亞子於北京頤和園。

  04923 R柳亞子等恭謁孫中山先生衣冠塚(1949年5月5日於北京)

  04930 R首都各界人民公祭柳亞子大會靈堂(1958年6月24日)

  04931 R首都各界人民公祭柳亞子大會移靈堂儀式執紼者(1958年6月24日)

  05728 R抗戰時期的柳亞子

  06652 R柳亞子像

  圖書:

  《如何評價柳亞子》王昌垚著《近代史研究》1989年3月總51

  《柳亞子與國共合作》崔閩著《近代史研究》1987年6月總42

  《周恩來批評柳亞子牢騷太盛》孫有允著《炎黃春秋》2004年6月《民主革命先驅柳亞子》《中華文史資料文庫》1852頁《柳亞子小傳》徐文烈《中華文史資料文庫》1861頁《柳亞子與國共合作》崔閩著《中國現代史》1988年1月第199頁《柳亞子二三事》曾敏之著《傳記文學》1999年3月第30頁《君是星虛我房昂——柳亞子與郭沫若》馮錫鋼著《傳記文學》2000年11月第11頁《柳亞子先生言行小記》廖輔叔著《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24冊69輯第194-202頁《如何評價柳亞子》王晶垚《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172頁《民主革命先驅柳亞子》曹美成《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1852頁龍雲。

  龍雲,男,1884年生於雲南昭通。國民黨員。1911年,龍雲與盧漢在四川加入了魏煥章的反清部隊。年底,隨魏煥章投奔滇軍謝汝翼。1912年5月,龍雲等被送進雲南講武堂第四期,習騎兵科。畢業後,先後任昭通獨立營任少尉排長、唐繼堯的都督警衛部隊的大隊長和第五軍軍長。1927年2月6日,龍雲等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唐繼堯被迫交出政權,史稱“二六”政變。龍雲在雲南站穩腳跟後,利用雲南相對安定穩定、遠離中原戰亂、自成一體的優勢空間,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諸方麵實行了一係列整頓和改革,建設“新雲南”,對東南亞各國采取開放政策,均收到了相當的成效,使地處邊疆的雲南成為民國時期國民黨統治區一個引人注目的省份,龍雲也被稱為“雲南王”。1937年9月9日,龍雲誓師巫家壩,滇軍首批第60軍4萬餘官兵到達長沙集結,隨即奔赴抗日前線台兒莊,在台兒莊戰役中發揮了積極作用。8年抗戰,龍雲共向抗日前線派出20多萬大軍,滇軍經曆各種大戰役20餘個,並動員和組織全省軍民投入滇西大抗戰,共傷亡官兵10餘萬。這是龍雲政治軍事生涯中最為光彩和輝煌的一筆。龍雲逐漸認清了蔣介石的真實麵目,他對蔣介石心存的若幹幻想逐漸破滅,蔣介石限製、排擠、削弱地方勢力的行為,加劇了龍雲的不滿。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雲南地下黨審時度勢,積極做爭取龍雲的工作。1944年底,龍雲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45年10月初,根據蔣介石的指令,杜聿明指揮中央軍包圍昆明城,解除龍雲的警衛部隊和滇軍守城的地方武裝。大兵壓境,龍雲被迫離開雲南到重慶,就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的虛職,結束了統治雲南長達十六年的曆史。1948年12月8日,在陳納德等人的幫助下,龍雲化裝潛出南京來到香港,並竭力策動雲南起義,支持雲南各方的反蔣鬥爭。1949年8月13日,龍雲等44位民主人士在香港發表聲明,宣布脫離國民黨,堅決表示歸向人民。建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是第一屆全國人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27日,龍雲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七十八歲。

  05722 R抗日戰爭時期的雲南省主席龍雲

  06348 R龍雲

  圖書:

  《龍雲在解放戰爭時期》張增智《中華文史資料文庫》

  《杜聿明逼走龍雲的來龍去脈》萬揆一《民國春秋》1995年2月

  《1945年蔣介石逼迫龍雲離滇始末》李晴霞《縱橫》2002年6月《抗戰時期的龍雲與共產黨》《團結報》2002年5月28日《雲南王脫險記》方明《名人傳記》1988年3月盧作孚盧作孚,原名魁先,別名盧思,男,1893年出生。重慶市合川人,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21年任滬州永寧公署教育科長,1924年,到成都創辦民眾通俗教育館,擔任館長。1925年秋,他棄學從商,奔回合川,創辦了民生實業公司,設想以辦輪船航運業為基礎,兼辦其他實業,把實業與教育結合起來……盧作孚赴上海訂購載重70.6噸淺水鐵殼小船一艘,於1926年秋駛回重慶,取名“民生”,開辟嘉陵江渝—合航線。1927年春,盧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縣)璧(山)合(川)峽防團務局局長,在這裏建成了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組建了當時四川最大的煤礦——天府煤礦;創建了西南最大的紡織染廠——三峽織布廠;創立了中國唯一的民辦科研機構——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四川率先架設建成了鄉村電話網絡;開辟了被譽為重慶北戴河的北溫泉公園。並在城鎮中設醫院、建立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各種學校。與此同時,民生公司也發展很快,到1929年又新製了“民用”、“民望”兩艘輪船,總噸位230噸,航線從嘉陵江渝—合線擴大到長江渝—涪、渝—瀘線。從1930年起,在川江航線上以民生公司為中心,開展了“化零為整”統一川江航運的活動。到1935年民生公司擁有輪船42隻、噸位16884噸、職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萬元、資產730萬元,經營了川江航運業務的61%。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任命盧作孚為軍事委員會水陸運輸管理委員會主任,盧坐鎮武漢、宜昌等地,具體指揮。1938年秋武漢失守,大量後撤重慶的人員和遷川工廠物資近10萬噸,屯集宜昌無法運走,不斷遭到日機轟炸。盧作孚集中全部船隻和大部分業務人員,采取分段運輸,晝夜兼程搶運,不顧日機狂轟濫炸,經過40天的奮戰,終於在宜昌失陷前,將全部屯集的人員和大部分物資搶運到了四川。這次搶運行動,矚目中外,被譽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在整個抗戰期中,民生公司共搶運了各類人員150餘萬人、物資100萬餘噸,遭日機炸毀船。

  隻16艘,犧牲職工100餘人。抗戰勝利時,國民政府授予盧作孚一等一級獎章。戰後,盧作孚把長江航線的重點移至上海,以此作為向沿海、遠洋發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灣、汕頭、香港等南洋航線和由上海到連雲港、青島、天津、營口等北洋航線。並在台灣、廣州、香港等地設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辦事處。還創辦“太平洋輪船公司”,購入海輪3艘,把航線延伸到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擁有各種船舶150餘隻,噸位72000噸,職工9000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盧作孚於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組織的18艘海外輪船陸續從香港駛回大陸,他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並擔任全國政協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北碚文化事業管理委員會主任等職。1952年2月8日在重慶不幸逝世。毛澤東曾稱讚他是我國四個不能忘記的實業家之一。

  05113 R盧作孚先生在民生公司舉行的經理會議上發言

  05114 R多次贏得冠軍的民生公司足球隊,攝於北碚體育場,背景為盧作孚先生訓練學生和職工的“新營房”,牆上有“忠實地做事”五個大字。

  00963 Y盧作孚創立的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07192 Y作孚園(北碚公園)

  07193 Y盧作孚“清涼亭”(北碚公園)

  c05301—c05303 Y北碚盧作孚紀念館

  c05302 Y北碚盧作孚紀念館

  圖書:

  《我的父親盧作孚》盧國紀重慶出版社1984年12月

  鹿地亙

  鹿地亙,本名瀨口貢,男,1903年生。日本小說家,東京帝國大學畢業。“九一八”事變後,因發表了許多反戰言論,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迫害而逃亡中國,與宋慶齡、魯迅等都有往來。1938年3月,鹿地亙成為三廳對敵宣傳處事實上的顧問……同年9月,郭沫若委托鹿地亙赴陽新、大冶一帶視察及指導前線的對敵宣傳工作……並在湖南常德參與對日本俘虜的教育改造工作。1938年11月28日和1939年冬,兩次到桂林,先後在國際宣傳委員會主辦的座談會、廣西大學等進行反戰演講,同時為報刊撰寫了許多反戰文章。在桂林發起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西南支部,隨後分三個小組奔赴昆侖關,深入陣地前沿,冒著槍林彈雨,用擴音器向日軍喊話,闡述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並散發日文傳單,對瓦解敵人的軍心起了重要作用。有三名盟員不幸中彈犧牲,桂林軍民數千人參加追悼會,反戰同盟聲名從此遠播。事後他將此次戰地活動寫成報告文學《我們七個人》。他還組織了演出隊,創作反戰話劇《三兄弟》為被俘的日軍士兵和桂林觀眾演出,影響巨大。鹿地亙還將了解到的日軍士兵思家厭戰情緒及所見所聞,寫成長篇報告文學《和平村記》,在《救亡日報》上連載,引起中外讀者和輿論界的關注。1940年7月20日,“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總部在重慶隆重成立,鹿地亙任會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反戰同盟的活動受到國民黨方麵的限製。鹿地亙並不因此泄氣……他在反戰同盟總部內另組“鹿地亙研究室”,對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麵進行係統的研究,為中國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期間,曾由周恩來陪同,在桂園單獨接見了鹿地亙夫婦,作了長時間的交談。毛澤東盛讚日本反戰朋友的出色工作,感謝他們為中國人民神聖的抗戰作出的特殊貢獻。抗戰勝利後,鹿地亙於1946年6月回到日本,致力於日中友好活動,直至1982年去世。

  09046 R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8年3月27日在漢口成立,抗戰期間,該會會員於抗敵文藝寫作貢獻甚大,圖中前排第二人為張道藩,第四人為邵力子,第五人為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亙,第六人為陳銘樞。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男,1897年出生,新西蘭人。1927年4月21日艾黎第一次來到中國。

  》(1950)《充滿生氣的北京的片斷》(1955)《今日中國》(1957)散文《京戲》(1953)《外蒙古之行》(1957)《洪湖精神》(1966)另與加納西合著的《中國:古代瓷窯和現代陶瓷》。

  羅隆基

  羅隆基,字努生,又名國琅,筆名生輝、野度,男,江西安福人,1898年出生。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13年,羅隆基入北京清華大學。1921年,羅隆基公費留美,先入威斯康辛大學,繼而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學。後來,他出於對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拉斯基的敬慕,轉而赴英留學,成了拉斯基的得意門生,並在英國獲政治學博士學位。1931年,羅隆基等人在北平發起組織再生社,發行《再生》周刊。1934年10月,再生社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決定成立國家社會黨,宣揚國家社會主義。其間,他曾任光華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大學政治學教授、《新月》雜誌社主編、北京《晨報》社社長和天津《益世報》主筆等職。

  1939年,羅隆基在重慶參與組織“統一建國同誌會”。1941年3月19日,羅隆基參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不久被選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944年9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全國代表會議在重慶召開,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成立新的領導機構,他被選為中央委員、常務委員兼宣傳委員會主任。

  1944年11月,羅隆基參加民盟雲南支部的籌建工作,任主任委員。1945年10月,民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召開,羅隆基繼續被選為中央委員、常務委員兼宣傳委員會主任,並與秘書長左舜生、組織部長章伯鈞共同負責民盟中央的行政工作。1945年11月……陪都各界反對內戰聯合會成立,羅隆基當選為常務理事。1946年2月,民盟機關報《民主報》在重慶創刊,羅隆基任社長。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羅隆基等九人代表民盟出席會議,並與中共代表密切合作,使政協會議達成五項決議,並促使達成了改組政府的決議。1946年10月24日,羅隆基等三人代表民盟在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聲明反對內戰,維護政協決議。1949年9月,羅隆基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曆任政務院政務委員、森林工業部部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政治局委員、副主席等職務。1965年12月,在北京病逝。

  檔案:

  D00113特務匯報“羅隆基唆使闞嶽南等為較場口事件組織記者後援會情形。”

  陳叔通、羅隆基、陳興桂、張瀾、葉篤義、張茂延

  07829 R和談進行中,1945年8月25日,民主同盟招待記者,三負責人:羅隆基……沈鈞儒、章伯鈞圖書:

  《羅隆基:我的被捕經過與反感》謝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綠川英子綠川英子,原名長穀川照子,女,1912年生於日本山梨縣猿橋。1929年,綠川英子在奈良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開始學習世界語,參加了日本無產階級世界語同盟的進步活動。1936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夜,綠川英子和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劉仁(即劉砥方)結婚。婚後第二年綠川英子和劉仁先後回到了中國,1937年6月在上海參加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要求釋放全國救國聯合會“七君子”的示威遊行。她是遊行中唯一的外國人。“八一三”事變後,綠川英子目睹日本帝國主義者的行為,提筆寫下《愛與憎》、《中國的勝利是全。

  亞洲明天的關鍵(致日本世界語者的信)》等文章,發表在中國無產階級世界語者聯盟的對外刊物上。其中《愛與憎》1938年6月8日被《新華日報》全文登載。

  上海淪陷後流亡香港、廣州。在郭沫若的幫助下,於1938年6月底來到武漢,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對日宣傳科工作,任中央電台的日語播音員,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報道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英雄事跡。武漢淪陷後撤退重慶,在郭沫若領導的抗敵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此時她的名字已經為國統區和解放區的人民所熟悉。1940年7月,被剛成立的“在華日本人反戰革命同盟”選為總部領導成員。1941年7月27日,在重慶文化界人士的一次聚會上,綠川英子見到了周恩來,並與他親切交談。抗戰勝利後,輾轉至東北解放區。綠川英子擔任了東北教育委員會委員和東北社會調查研究所研究員,並應邀到東北大學講課。1947年1月10日,綠川英子因人工流產感染去世,年僅三十五歲。僅100天後,她的丈夫劉仁也因肺炎去世。

  檔案:

  R547綠川英子的檔案

  05473 B關於綠川英子的報組照

  06772 B綠川英子在《新華日報》上發表的兩篇散文

  06972 Y綠川英子及劉仁舊居(建新西路28號)

  圖書:

  《綠色的五月:紀念綠川英子》龔佩康編譯北京三聯出版社1981年5月馬敘倫馬敘倫,又名彝初、夷初,號石翁、寒香,晚年又號石屋老人,男,浙江杭州人……1884年出生。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民進中央主席。1902年,馬敘倫畢業於杭州養正書塾,曾任上海《選報》、《國粹學報》編輯,後以教書為生。辛亥革命前加入柳亞子等發起的南社。1911年赴日本,在東京由章太炎介紹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浙江參與籌辦民團,響應武昌起義。後協助章太炎在上海創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輯。1913年,任北京醫學專科學校文職教員,並應邀在北京大學文學院兼課。1913年冬,為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辭職南下回上海。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聘邀他任北大哲學係教授。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主席,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2年夏,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此後,曾任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部長。1929年冬辭職,次年回北大任教。1932年應聘為國難會議議員。1936年1月發起組織北平文化界救國會,被推為主席。抗戰時期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因貧病交加,蟄居上海,化名鄒華孫,專事著述。1946年6月在上海參加反內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向南京政府請願的代表,赴南京和平請願團團長,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毆傷。1947年底,到香港籌建民進港九分會,繼續從事反蔣民主運動。1949年與李濟深等赴北平,出席政協會議,並當選為政協常務委員。建國後,曾任教育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使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最初是馬敘倫的建議。1970年。

  5月4日逝世於北京。

  檔案:

  R471馬敘倫的檔案

  00600 R 1946年6月,周恩來在醫院看望馬敘倫。

  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

  沈航冰。

  06734 R 1946年6月23日,各界人士赴南京請願,代表團到達南京下關車站時,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毒打,多人受傷,造成“下關慘案”。圖為中共代表團周恩來到中央醫院看望被打傷的馬敘倫。

  01765 R 1946年上海人民呼籲和平赴南京請願代表出發前留影,從左至右)

  ……蓋廷芳、胡子嬰、盛丕華、張綱伯、閻寶航、雷潔瓊、包達三、馬敘倫。

  00600 R 1946年6月,周恩來在醫院看望馬敘倫。

  04966-04967 R馬敘倫(1946年攝於上海)

  03453 B毛澤東與朱德電慰下關慘案馬敘倫等

  圖書:

  《馬敘倫政論文選》馬敘倫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4月

  馬寅初

  馬寅初,男,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浙江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

  教育學家、人口學家。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選學礦冶專業。1906年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15年回國,先後在北洋政府財政部當職員、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27年到浙江財務學校任教並任浙江省省府委員。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員,1929年後,出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南京中央大學、陸軍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38年初,任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蔣介石逮捕。1941年3月30日,重大師生及山城人民衝破重重阻力,舉行了“遙祝馬寅初六十大壽辰大會”。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桃李增華坐帳無鶴,琴書作伴支床有色”的壽幛和《新華日報》社“不屈不淫征氣性,敢言敢怒見精神”的壽聯與“明師永壽”的橫幅交相輝映。幾天後在校園建起了一座馮玉祥題名的草亭——“寅初亭”。1946年2月,在較場口事件中與郭沫若、李公樸等被國民黨特務打傷。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當選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建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1957年因提出“新人口論”觀點,遭錯誤批判。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

  檔案:

  R329馬寅初的檔案

  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

  沈航冰。

  04909 R 1957年,周恩來和馬寅初等在北京大學。

  01771 R馬寅初出獄後被軟禁在重慶歌樂山寓所(1942年8月)

  04904 R馬寅初

  04905 R馬寅初教授在工作(1947年)

  04906 R馬寅初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時,與重慶大學師生話別留影。1940年12月8日)

  04907 R馬寅初校長與北京大學學生在一起(1954年)

  04909 R 1957年,周恩來和馬寅初等在北京大學。

  04994 R 20世紀2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馬寅初(前排左一)

  04995 R 20世紀30年代初,馬寅初在杭州。

  04996 R 1940年12月8日,馬寅初被國民黨逮捕後送去監禁前,回校同重慶大學師生告別。前排左八為馬寅初)

  06356 R 1940年12月6日,送馬寅初赴前線考察,經濟會留影。

  06365 Y抗戰期間,馬寅初教授的住房。

  02691 W馬寅初先生六十大壽紀念章

  05996 W 1941年3月,重慶《新華日報》社祝馬寅初六十大壽紅緞壽幛

  059970724202499 W 1941年3月,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三人聯名,由董必武書寫的祝馬寅初六十大壽壽聯圖書:

  《馬寅初傳》楊建業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9月

  《馬寅初抨擊官僚資本》周永林、張廷玨重慶出版社1983年9月

  《馬寅初傳》鄧加榮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茅盾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男,浙江桐鄉縣烏鎮人,1896年出生。現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19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後,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中共中央聯絡員的工作。1926年底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1927年7月到上海,以茅盾的筆名,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27年9月—1928年6月,茅盾完成三部曲《蝕》——《幻滅·動搖·追求》的創作。1928年7月,離滬去日本,客居東京和京都期間,寫作長篇小說《虹》和《騎士文學ABC》、《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等一係列著作及《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20世紀30年代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時期。這時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優秀的短篇小說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創作。1933年1月,出版了長篇小說《子夜》。1938年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39年3月,去新疆學院任教,被推為新疆文化協會委員長。1940年2月到重慶,在周恩來的領導下,主編《文藝陣地》雜誌。1941年皖南事變後,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抵香港。5月,在《大眾生活》周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占香港,茅盾輾轉至桂林等地,第二次來重慶,擔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和中蘇文化會的領導工作。

  1945年2月,由他與郭沫若領銜、重慶文化界312人聯名發表了《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一二·一”慘案後,他十分憤怒,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為“一二·一”慘案作》。抗戰勝利後,茅盾到上海,主編《文聯》雜誌。1948年底,到北平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1949年7月,當選為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名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建國後,曆任文化部部長。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等職。1981年3月27日,病逝於北京。

  檔案:

  R591茅盾的檔案

  01723 R沈鈞儒、茅盾、王安娜等與外國朋友在一起。

  05919 R 1946年,老舍、茅盾、於立群在重慶。

  05945 R 1945年茅盾夫婦步入茅盾50壽辰聚會會場

  06594 R美國記者休·迪恩、格雷厄姆、佩克、傑克·貝爾登等

  06856 W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第二期第二卷

  06865-06866 W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

  圖書:

  《茅盾文集》(9)北京人文出版社1961年10月

  《茅盾書信集》孫中田、周明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3月

  《茅盾全集小說》(4)—(9)茅盾北京人文出版社1984年1896年

  《茅盾全集散文》1-5:11)—(15)茅盾北京人文出版社1986年1987年

  《茅盾文集》(2)4)茅盾北京人文出版社1958年5月

  《茅盾短篇小說集》(上)下)茅盾北京人文出版社1980年4月。

  《茅盾短篇小說選集》茅盾北京開明書店出版1952年4月

  《茅盾專集第一卷:下》巴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脫險雜記》茅盾北京社科院出版社1980年3月

  《茅盾傳——坎坷與輝煌》鍾桂鬆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

  尼赫魯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男,1889年生,印度人。1905年就讀於英國哈羅公學,1907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10年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1912年在倫敦內殿法學會取得律師資格。同年回國,在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擔任律師,同年末參加國大黨年會。1916年尼赫魯在國大黨勒克瑙年會上第一次遇見甘地。1918年起他任國大黨全國委員會委員。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後,參加國大黨組織的調查委員會。1920年參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1年國大黨被英國統治當局宣布為非法,尼赫魯第一次被捕入獄。1923、1927年先後兩次任國大黨總書記各兩年。1926至1927年尼赫魯遊曆了歐洲和蘇聯。1927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的被壓迫民族大會上被選為反帝大同盟執行委員。同年12月,國大黨馬德拉斯年會通過由他提出的關於給予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1928年11月,他和鮑斯組織全印獨立同盟。1929年12月由他主持召開的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再次通過了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在該屆年會上,由甘地推薦當選為國大黨主席,並被公認為甘地在政治上的繼承人。1933年以後,尼赫魯逐漸成為國大黨內實際上的最高領袖。從1921年12月至1945年6月,尼赫魯先後9次被捕,過了將近9年的鐵窗生活。他在獄中撰寫《自傳》、《世界曆史一瞥》和《印度的發現》等重要著作。在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形勢下,英國政府為了移交政權,曾多次派出代表團同印度領。

  導人進行談判,尼赫魯一直是主要的談判者。1946年9月他應英印總督的邀請組織臨時政府,任副總理兼外長。1947年3月蒙巴頓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任總理兼外長等職務,同時兼任國大黨主席……1950年1月印度宣布為共和國後,他任共和國總理,一直到1964年病逝。還兼任過原子能部部長、計劃委員會主席等職務。尼赫魯於1964年5月27日病逝。5月28日,估計有300萬人排列在送葬行列經過的道路旁致哀。尼赫魯的外孫桑賈伊點燃了在甘地陵墓旁的火葬柴堆。後來印度將尼赫魯的生日11月14日定為兒童節,以紀念他對兒童的關懷。

  06550 R 1938年8月,印度尼赫魯訪問重慶和邵力子、陳銘樞等留影。

  07471 R印度國民黨領袖尼赫魯晉謁蔣委員長

  潘文華

  潘文華,男,1886年生於四川仁壽。國民黨員。早年參加同盟會,後入藏。1911年,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西藏,他與郭元珍等同盟會員率部起義。失敗後,回川在川軍第三師任營長、團長、旅長。後又追隨四川陸軍總司令劉湘,任第二軍第二旅旅長、第四師師長。1927年,他隨劉湘響應廣州國民政府北伐。以後的川軍混戰中,他幾乎無役不從,為劉湘打敗對手楊森、劉文輝立下了汗馬功勞。抗日戰爭爆發後,潘文華率部出川抗戰。11月下旬,潘部在長興、宜興至湖口之間掩護自淞滬戰場西撤的國軍。接著參加廣德、泗安戰役,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壯烈殉國。1938年1月劉湘病逝,留川武裝大部分由其統率,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司令和川康綏靖公署副主任。1938年夏,董必武、林伯渠、陳紹禹由延安去武漢途經成都,特意與潘文華晤談。1939年4月,周恩來到成都,潘文華在喬毅夫公館宴請周恩來。是年夏,董必武、林伯渠在重慶與潘文華第二次會晤。1943年,經潘文華同意,錢鬆甫在潘的司令部設立電台,此電台一直持續到1946年10月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撤銷。抗戰後期,大後方民主運動興起,矛頭指向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潘文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讚助當時的民主運動。1944年冬,經張瀾介紹,潘文華和劉文輝參加了民盟,成為秘密盟員,並提供經濟支援。1945年抗戰勝利,蔣介石即下令免去潘文華的所有職務。1948年,蔣將潘文華的163師調河南由張飭指揮,164師撥襄樊歸康澤調遣,17師開赴武漢由白崇禧使用。至此,潘文華的部隊均被東抽西調,肢解無餘,潘已成為邊署光杆兒司令了。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蔣政權已成土崩瓦解之勢。潘文華曾於6月派黃應乾為代表,到香港同張瀾、李濟深聯係。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逃到成都,潘文華以養病為名到灌縣暫避,並暗中與劉文輝、鄧錫侯相約采取一致行動。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在昆明宣布起義。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同一天通電起義。1950年1月,潘文華被人民政府安排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0月病故於成都。

  05939 R潘文華率領川軍23軍到達三四安十裏崗,迎接敵人,圖為潘文華在前線指揮所指揮作戰05966 R潘文華在宣城前線觀察敵陣地09210 R(左)潘將軍在宣城前線觀測敵軍陣地05874 Y抗戰時期潘文華在重慶曾家岩的公館。

  0376207296 Ww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起文通電

  彭澤民

  彭澤民,字錦泉,男,廣東省四會縣清塘鎮白沙村人,1877年出生。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幼年隨伯父學中醫,後隨父親從事手工業。1902年,漂泊到馬來西亞吉隆坡謀生,當礦場職工,並自己種植橡膠園。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是吉隆坡竭分會的負責人之一,追隨孫中山。1924年,因為支持香港工人大罷工,被英國當局驅逐出境。1925年9月,當選為華僑代表,回國準備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廣泛接觸了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與右派思想漸行漸遠。1926年,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海外部長。他與共產黨人親密合作,為發展海外僑務作出貢獻。1927年,“四一二”發生後,與宋慶齡、鄧演達、毛澤東、林伯渠、董必武……惲代英等聯名發表《討蔣通電》,同時極力反對汪精衛“清共”詭計,保護中共領導人吳玉章、林伯渠。然後,毅然去南昌參加“八一”起義,被推選為革命委員會委員。“八一”起義後,隱蔽到香港行醫。1930年,同鄧演達組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1933年參加蔣光鼐、蔡廷鍇等發動的“福建事變”,事變失敗後,再返香港,入陳伯壇中醫專科學校進修6年,畢業後在香港掛牌行醫。並任香港陳李濟製藥廠、先施化妝品廠、永安蒲包倉和廣生行的廠醫。曾與章伯鈞等在香港召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創辦。

  《抗戰華僑》雜誌,積極向海外僑胞宣傳加強團結、抗日救國的主張,發表《致全國各界領袖書》。1941年1月12日,與宋慶齡、柳亞子、何香凝等聯名發表《關於皖南事變致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委書》。1947年1月,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主任委員。1948年12月,應毛澤東的邀請……前往東北解放區哈爾濱市,商討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事宜。1949年9月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並被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建國後,曆任中央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首都歸國華僑聯誼會主席、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務。1951年起任農工民主黨副主席。1954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10月在北京逝世。

  檔案:

  R469彭澤民的檔案

  D00271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致蔣介石電

  Y00154周恩來致彭澤民函(為呼籲各黨派共同反內戰事宜)

  05144 R在1927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吳玉章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委員。前排右起:吳玉章、經亨頤、陳友仁、宋子文、宋慶齡、孫科、譚延闓、徐謙、顧孟餘、丁惟汾,中排右起:朱霽青、林伯渠、毛澤東、彭澤民、於樹德、陳其璦、鄧懋修、丁超五、董必武、江浩。

  06694 R彭澤民

  06474 Ww 1941年1月14日,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聯合致函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憤怒譴責他們製造皖南事變。

  06642 Ww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強烈抗議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

  02605 X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致蔣介石及中央執行委員諸同誌信函。

  屈武

  屈武,字經文,男,陝西渭南人,1898年出生。中共黨員、民革領導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4月,他與於右任長女於芝秀結婚。同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學文科。1925年初,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係。

  在國民“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27年畢業於蘇聯中山大學,1930年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抗戰初期,在重慶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