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雀兒寨的春天來得晚。

  一場春雨過後,清溪河的水帶走去年冬季的枯草敗葉,還有衝刷下的少許泥土,河水變得渾濁起來,可河水沒有帶走山裏的寒冷。山下的樹、草已綠茸茸一片,這兒的樹枝頭才剛剛抽芽,嫩綠嫩綠的。山下青青的秧田裏,秧苗長了一巴掌高,密密的一畦一畦的,像漂在水麵上的一塊翡翠色的毛毯。農民吆喝著牛,在翻冬水田。而雀兒寨的秧苗,隻才抽出兩片嫩芽,細細的,綠針一般,在寒風中飄,若隱若現。育秧苗就怕爛秧,秧苗生長需要暖和的空氣、水溫,如果來一場倒春寒,北風一吹,嫩娃娃一樣的苗兒經不得凍,滿田黃嫩嫩的秧穀子不再青嘴了。秧子一爛,這一季就完了,山上的水溫低,育秧要晚上半個月。

  清溪河的水不刺骨了,可仍然凍手。

  寨子裏的火鋪家家都燃著,火不及冬夜那麽熊,熱度也沒那麽大,可不能熄,得把春雨帶來的陰冷和潮濕擋在寨子外麵。

  經過一冬的嚴寒,變得堅硬、幹燥的地皮在春雨的濕潤下,漸漸地變軟。半夜裏,寨子裏的人們在熟睡中被一聲巨響驚醒,那響聲是從後麵的七姊妹山上傳下來的,像是一個巨大的鐵桶從上山滾下來,轟隆隆地從雀兒寨頂滾過,隆隆的聲音傳了很遠。這是第一聲春雷。接著,第二聲春雷響起,比第一個春雷更響,像是炸裂在寨門口,滾進水田裏,閃電跟著劃過,照亮七姊妹山,一灣灣水田,莊稼地,吊腳樓。這一聲聲落地雷把全寨子炸醒了,細娃哭了,右客直往男人的懷裏鑽,那充滿汗味的身體裏是一堵靠得住的牆。而男人撫摸著右客赤裸柔軟的身體,耳聆聽著,眼睜得大大的,望著黑暗的屋頂,想著,盤算著,想安排這場雨後該做的事情:天一亮就去看田裏蓄滿水沒有,然後是勾田坎,然後的事情還有,修犁,編牛鼻繩,泡種,犁田,育苗,栽苗,打苞穀、高粱窩子,下種……農家的事再多再忙,也像紡線一樣,得一手一手來。

  飄落在瓦上的春雨先是輕輕的,隨著雷聲的增大變成了撒豆,嘩嘩啦啦的一片,麻線一樣的滴水,變成了涓涓細流,跌落在麻石板上,砸成無數的坑坑窪窪。

  男人們躺在鋪上,從屋簷水響的縫隙中,聽著遠遠田缺的流水。勤快的男人再也躺不住了,推開懷裏的右客,摸索著穿好衣服,披上塑料雨衣。一手提馬燈,一手提鋤,出門去看水田了。

  於是山彎的一根根田坎上,有一點點的燈光,在晃動,在漂移。良子提著馬燈去到田坎上時,除了雷聲、閃電,再也見不到以前那些馬燈了。寨子裏的男人走的差不多了,剩下來的也對種莊稼不感興趣,不願來風雨中受苦。不愛土地,不愛莊稼,這叫農民嗎?――良子歎了口氣。

  他看見山林那邊幾丘田有馬燈晃動,那是木瓜家的田,木瓜也是個勤快的角色。

  他們倆約好了的,做個樣子給全寨子看――作陽春也是有出息的。降溫這幾天,良子沒住寨子裏,也沒有住茶場場部,而是在秧田上頭,用竹子和塑料薄膜支起棚,來擋住北風和冷雨。良子端來半籮糠殼子撒在田裏,壓住秧根,蓋住泥巴,來提高秧田的溫度。

  寬秧田,窄菜園,良子育秧育得多,就怕寨子裏其他人爛秧,好給他們些。可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寨子裏種田的人越來越少,誰家都不稀奇,就是爛了秧,也不心痛。

  連連的春雨,良子怕田裏的水蓄滿後翻坎缺坎,衝了秧田,幹脆把鋪蓋搬到坡上來護秧。用楠竹稻草蓋了個棚。白天該幹啥幹啥,晚上守護在這裏,山上冷,睡不著,良子就燒堆火,披著軍大衣坐著打盹。一雙眼熬得通紅。

  良子回想著一年前回來時,見到的一幕幕情景,就不由得憋氣。那也是春天,稍晚些,陽春子在叫。良子坐機動船回來。這是那種長江上常見的機動木船。這種船載客又拉貨,一般跑短途水運,沿江都可停靠,一片沙灘,一塊礁石就可以靠岸。良子迎著風浪站在船頭,腳下一隻旅行包,一隻被蓋卷。江上風大,旅客都縮在艙裏,就他一人站在船頭,臉凍得通紅。他目光向岸邊搜索著,流露出迷戀之情。

  三峽工程還在爭論建與不建時,他就參軍走了。雀兒寨人成了移民,土地大部分被淹,寨子將臨近水邊,這都成了報紙上、書信上的新聞。怎麽移?寨子臨水是個什麽樣子?沒有土地農民吃麽子?這一切都使遠在荒漠邊防的良子靠想象尋找答案。後來三峽工程開工了,庫區移民開始了,電視畫報關於三峽的報道、圖片讓良子的認識清晰起來。可蓄水後的峽江仍然讓他辨認不出過去的模樣,一路新城,包括雲豐縣城,隻是到了清溪鎮,見到老碼頭,才有些酒鄉的舊痕跡。他有些悵然,莫非曆史在這裏停步了?不是說舊貌換新顏?

  一回雀兒寨,他流淚了。

  機動船在一片礁石前靠住了,水手喊:“雀兒寨到了……”良子一手提背包,一手提旅行袋跳下船。下船的隻是他一人。走過一段石灘,岩岸上出現一片沿江的田土,田裏青青的麥苗和胡豆苗,再上去是樹林,隱隱可看到一片土家族的吊腳樓,沿著河道長長的一溜,這都是夢裏記得住的。

  良子往上走。山岩塗著“135”“165”“175”水位線標記。遠處山上,有一道用石灰撒下的白線。這是以前沒有的。憑讀到的知識,他知道這是三峽蓄水的高度。

  他走到村口沒進村,立住了,因為他看見遠遠山道上有個紅點子在向下移動。他凝望了一陣,放下背包往山上跑。過了清溪河上的石板橋,沿著一條石板路上山。近了。看清楚是一個穿紅棉襖的婦女,背著柴,一大背篼鬆毛柴把頭遮住了,太重,非常吃力,腳步慢慢移動。

  “阿鴿……”

  背柴的抬起頭,是個年輕婦女,頭發上粘著鬆針、鬆球。她卸下背篼喘著氣。

  “……良子,回來了?”阿鴿眼睛一亮,額頭上沁出粒粒汗珠。“剛下船,一見穿紅襖子的身影就知道是你……”

  良子立馬掏出手帕遞去,阿鴿不接,用衣袖揩汗水。

  與十年前相比,阿鴿?了,以前紅潤,白胖,白中透紅,長得豐滿,阿鴿還是那麽俊俏,隻是過去那眼睛清澈、透明,而且還流動,宛若清溪河的水,現在有些渾濁了,少了光澤。生活的不幸在她身上留下重重的痕跡。

  阿鴿見到良子的第一眼後,浮起一絲笑容,但很快就收了起來,說:“回家去吧……”

  良子一愣,感覺阿鴿不願與自己多說話,便說:“我來背。這是為學生們熱飯準備的柴火?”

  阿鴿點點頭,眼光躲避著良子,手卻按著背篼不讓他背。

  “以前都是我背的……”

  阿鴿把臉扭向一邊,寒風把頭發吹散了,撫在臉上,口氣卻堅定:“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回家去吧。”

  “阿鴿……”聲音裏滿含痛苦。

  “走吧,人家看見了不好。”口氣冷漠。

  “十年了,我等到的話是‘回家去吧’。”

  “我已經在吞噬痛苦了,而且要伴我終生……還要我怎麽樣呢?”阿鴿終於仰起臉來,那原本平靜的清溪河有那麽多波瀾――眼睛裏有惆悵、悔恨、無奈……

  “不是這樣的,阿鴿……”

  下麵路口有女人喊聲,聲音很脆:“良子……良子……”那女人四下張望,卻不知道良子在哪裏。

  “是香草,她在喊你呢!”阿鴿慌亂起來,“你快走吧。”

  良子沒有答理,背起柴禾往下走。阿鴿沒跟在他身後,閃身進了林子。良子背著柴禾下山。小橋邊,香草拎著黃軍被、旅行包等著他。香草長得秀氣,柳條條的,她迎上來,像一陣風,手裏拎著包,使她的身子扭動起來,腰在扭,結實的大腿也在扭,豐滿的胸脯在花毛衣中鼓出來,青春氣十足――天氣還冷,就穿毛衣了,臉凍得紅紅的,山裏妹子也是要風度不要溫度。

  “聽人說你回來了,我隻是在這兒見到東西,人不見了。我喊你聽見了?”

  良子聽出這話裏有埋怨的意思,沒理會,隻是說:“聽見了。”

  “那做麽子不應一聲?”

  “你沒看見背這麽大一背柴呢。”

  “誰家的?”

  “學校的發火柴。”

  頓時香草不高興了,紅噴噴的笑臉陰下來,酸溜溜地道:“家都沒回,東西丟下就幫著背柴,還不想斷呀?”

  小聲點,不就背點柴嘛,什麽斷不斷的,人家在後麵跟著的。

  “鬼的個人!”

  良子回過頭看,道:“咦……阿鴿人呢?”他們不知道,山上林子裏,阿鴿遠遠看著他們,眼角掛著淚哩。

  良子讓香草把東西提回寨子,自己背柴,沿清溪河去中心校。走了一段路,又覺得讓香草太委屈,轉身過來看香草,香草正提著包回寨子。她一蹦一跳,高興著哩,一根油黑的長辮子在豐腴的臀部上顛來跳去。香草單純,心裏藏不住事,明鏡似的,誰都不哄騙她,可她認準的事,就一直幹到底。那黑裏透紅的臉色就帶著山裏姑娘的蠻勁。良子看她,她也回頭看看,對良子一笑,弄得良子不好意思。香草的大黑眼珠、鼻子、嘴都長得端端正正的,好看極了。這樣好的姑娘給哪家當媳婦都是福哩,可良子卻冷漠她。良子歎了口氣,轉身就走。

  柴禾背到了雀兒寨中心校。

  當年風光一時的雕花小院變得更加破敗了。磚牆倒了一段,三合土的院壩塌陷了幾處,下麵的泥露出來了,方形的磚柱缺了,唯有花壇上的兩株梅樹長得還是那麽枝繁葉茂。學生們正在上課。良子把柴背進灶房,拍拍肩上的柴屑,一抬頭,見樓上欄杆處立著個小男孩,三歲不到,用一根繩子拴在柱頭上。他看著那孩子,那孩子也在看著他。他招招手,那孩子也招招手。他笑了,那孩子也笑了。他不知道那是哪位老師的細娃子,便沒有上去。

  後來,他才知道那細娃是阿鴿的孩子,叫火棘。

  良子回家時,香草正在地壩裏眺望,見良子過來,高興地跑進屋。對坐在火鋪前的老人說:“良子回來了,爺爺。”

  良子跨進門,道:“爺爺,我給你帶來了酒、煙呢。”他從包裏取出瓶裝酒,兩大把葉子煙,遞到火鋪前的小方桌上。

  “市上的酒,抵得過咱雀兒寨的苞穀酒、高粱酒?去了十幾年了,忘了咱清溪鎮是酒鄉了。”

  爺爺沒抬頭看,一個勁地抽煙。火鋪裏的火,映著那張蒼老的臉。爺爺的頭上裹著白布帕,臉呈古銅色,典型的土家山寨老人。良子又摸出幾瓶藥,道:“爺爺,這是專門治咳嗽哮喘的……”

  真靈,爺爺馬上咳起來,直咳得臉緋紅,喘不過氣來。香草忙跪著為爺捶背。爺爺緩過氣來,一口痰吐進火焰中。

  “你不在外麵好好做事,回寨子來幹麽子?”原來他是在生氣。

  “回來守著你呀,你一個人,我不放心。”

  爺爺把錚亮的黃銅煙頭在桌麵叩叩,道:“沒出息!你能守我一輩子?回來守著這破吊腳樓,破寨子能幹成麽子事?男子漢是要去闖天下的。”

  良子咬咬牙,血湧上來了,說:“爺爺,你當我在部隊是好大的官兒啊,副連長,帶不了家屬,轉不了戶口,遲早要轉業的……這是政策,說這些你又不懂。”

  爺爺又重重地叩著煙頭,道:“我是不懂,我隻知道你是雀兒寨裏飛不出去的麻雀,不是岩鷹!我們家窮,這寨子窮啊。阿鴿就是讓我們家給害了。因為窮,救不了她父親的病……如今香草,這麽好的妹子,你要人家跟著我們家,過麽子日子?”

  香草道:“爺爺別說了,我心甘情願……”車過身去抹淚。

  “良子,你曉得不?水漲起來了,寨子差點要全部淹掉,房子保下來了,那一點產糧食的好田沒有啦,更要窮的……”

  良子沒說話,看著自己家住了幾輩子的吊腳樓發愣。

  晚上,木瓜來看他。木瓜是同他一年入伍的,早回來幾年,在部隊隻混到個班長。良子在樓上來回踱步,人一走動木樓板就會“吱呀”地響,板牆也時不時地“紮紮”響。木板黑黢黢的,光線很暗。

  “十年了,還是這個樣子,一點沒變……木瓜、香草,我這次回來,是下定決心要改變這個樣子的。”

  木瓜、香草看看他,不言語。

  “你們不信?”

  木瓜點點頭,香草也點點頭。

  “香草,你們茶場怎麽樣?”

  “一年多沒發一分錢,要關門了。”

  木瓜說:“剛剛開了會,要發救濟物資了。”

  良子吃驚,問:“還是年年吃救濟?”

  木瓜轉移話題,道:“良子你回來得正好,我家有壇苞穀酒,我回去抱來,咱倆好好醉一回。”

  是喜酒?

  木瓜不開腔。

  “你和山雀吹了?”

  “吹倒沒吹,隻是他哥黑牛還是不答應。”

  “扯了這麽多年的皮,黑牛還是老頑固?”

  香草嘴一咧,道:“嫌木瓜家窮。”

  木瓜添上一句:“山雀是個好妹子。”

  “好麽子?”香草嘴又是一咧,“那就主動踏進你木瓜家的門坎吧?咋不敢?還是嫌窮?”

  “香草,莫亂說。”良子道,“我看山雀不是那種人。我們談點高興的事。”

  他取下牆上的竹笛吹起來,吹的是《土家的早晨》。吹著吹著,流淚了。

  良子舍得幹,憋著一股子勁幹,像守護細娃那樣保護秧田,秧田抵住了寒潮的侵襲,秧苗出齊,密密的,似綠針一般,轉眼又長成指拇般長了。長成指拇長,最怕爛秧。良子夜夜不離,一點不敢放鬆。

  飯是香草送來。她氣鼓鼓的,她不支持良子種田。田裏看得到麽子希望。於是良子不要她送飯了,自己在坡上做。飯也簡單,不是煮洋芋就是煮紅苕,要不就是燉一鍋子蘿卜湯,油花子都沒有,吃得直吐清口水。

  再過幾天,秧田一色翡青,密密的一堵一堵綠茸茸的牆。而木瓜家事多,木瓜沒護秧,良子去看,也是綠茸茸的,再仔細看,不是秧穀子青嘴,而是田裏生出一層綠膜,像是苔蘚,水麵上浮起一層桐油泡子似的東西,黃黃的,良子大吃一驚――爛秧了。

  木瓜跑來看,道:“是我大意了……把綠膜撈掉,救得活麽?”

  “出了桐油泡子,秧穀子就死了。”良子伸手撈起一些秧穀子,“你看爛了。”

  “那可怎麽辦?我們說好了的要把陽春辦好,辦給大家看哩。”木瓜眉頭焦成了一把。

  “寬秧田,窄菜園,我留得多哩,管你的夠。”

  木瓜笑了。

  春雨像是趕著來七姊妹山吃流水席,一趟又一趟,沒有斷纖。四天後,雨霽了。陽光從雲層中透出來,特別地刺人。

  山林、田野、寨子,滿滿地吸足了水分,四處都在閃光,四處都在流水。良子回了趟寨子,挽衣紮褲,扛著耙梳,去勾田坎。

  經過夏秋冬三季,田坎經人踩踏,經水浸泡,經風雨衝刷,變窄了,陷了。春耕到來時,必須勾田坎,加寬,填平,否則,田坎漏水,田就幹了。勾田坎,是莊稼人的絕活,也是莊稼人侍弄水田的技術體現。

  良子立在水田裏,手持雪亮的鐵耙梳,那一根根耙齒像龍的肋骨,良子一用勁,挖起一耙田泥,搭在田坎上,然後用耙梳背在田泥上按一下,梳一下,然後又一用勁,挖起田泥再搭上去……這樣一次又一次,三五天,一條田坎就勾好了。良子肩臂寬闊,肌肉飽滿有力,勾田坎時引得過路人駐足觀賞,那些年輕婦人癡迷地看,邊遐想,臉紅紅的。良子勾的田坎不胖不瘦,蒼勁有力,紋路清晰,一氣貫通。隻會使蠻力的農民勾出的田坎寬了厚了,且費力費田泥,損傷著田氣。力氣較小的,勾上的泥少,田坎單薄纖細了點,關不住水,莊稼要遭殃的。

  明晃晃的陽光之下,晃蕩的丘田裏,男人們悶牯子一樣地使蠻力,各展各的能耐。悶牯子犁田累了還要吼一聲,半根田坎勾完,放開喉嚨唱山歌。陽雀在唱,清溪河的魚在翻浪,麥苗青青,胡豆花在開,一根根田坎勾出來,蜿蜒伸向遠方,男人們不吼兩聲才怪哩。

  大灣勾田緊相挨,叫聲阿妹小灣來。

  大灣沒得陽雀叫,小灣畫眉叫哀哀。

  大雨落來細雨飄,打濕情妹花圍腰。

  打濕情哥不要緊,打濕情妹啷開交?

  坡上給豆苗淋肥的女人們,聽到這歌聲,心舒意暢,暗地裏蕩漾起來,唱道:

  唱歌莫唱細細聲,隔灣隔嶺聽不清。

  哪年哪月聽清了,你一聲來我一聲。

  大山勾田不用刀,大河挑水不用瓢。

  戀郎不用郎開口,隻要起眼動眉毛。

  歌聲宛如陽雀,剛落在田裏,那邊又從坡上飛起。破鏡片一樣的水田撒滿春日,一條條田坎勾出來,由寨子邊向山邊延伸,粗寬的田坎像土家男人,粗獷有力。

  良子勾田,良子爺爺拄杖來看。上了歲數的老人看重這農活,總是想從勾出的田坎推斷當年莊稼的收成。良子爺爺揚起手遮住陽光,打量孫子勾的田坎,還算滿意。“田坎都勾不好,還能辦出好陽春嗎?”良子爺爺讚許道。耕讀傳家,這是良子家的傳統。然後爺爺對良子抱有更大的希望,總想讓他出去闖蕩,守著雀兒寨,辦陽春、打獵,有麽子出息?爺爺對良子的看法是矛盾的。

  良子在唱:

  桐子花開滿樹白喲,一陣風吹遍處香喲。

  小妹硬是惹人愛,惹呀惹人愛?,

  小哥夢裏也在想,也在想?。

  桐子花開滿樹白喲,一陣風吹遍地香喲。

  小妹你要找情哥,你要找情哥?,

  小哥就在你身旁,就在你身旁?。

  爺爺笑了:良子辦陽春不錯,找右客也有本事,先是阿鴿,後是香草,都是雀兒寨最俊的細妹子,就是放在四十八寨,也是數得上數的。良子爺爺回憶自己年輕時的愛情生活,滿意地笑了,是咱家的男人,喝酒、辦陽春、找女人,總是最出色的。

  良子唱過後,扛耙梳回家,喝了爺爺倒的一碗苞穀酒――平日裏,爺爺總是把酒收得緊,不讓他找到,年成不好,收的苞穀、高粱少,釀的酒少,爺爺自己都不夠喝哩。良子喝得暈乎乎的,倒頭就睡。第二天醒來,桐子花開了。良子不是讓打鳴的公雞喚起,而是被歌聲喚起的:

  桐子花開滿樹白喲,一陣風吹遍處香喲。

  小妹硬是惹人愛,惹呀惹人愛?,

  小哥夢裏也在想,也在想?。

  ……

  窗一推開,撲眼雪,白一片,真的,桐子花開了。仿佛有一雙嬌嫩、靈巧的采茶手,一會兒田坎,一會兒土坎、山坡,把那一樹一樹的桐子花蓓蕾剝開來。

  桐子樹與土家人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吊腳樓的窗前,茅草屋的屋角,壩邊,田坎上,山邊,一棵,幾棵,一排,一片,都是桐子樹。桐子花開了,把房子蓋住了,把寨子包圍了,把山林遮蔽了。陽春之下,桐子花在反射出刺目的光。晚上,那寨子、田壟、山嶺銀光一片,白茫茫的,如同大霧籠罩。

  桐子花開,山寨的歌節就開始了。那位把良子吵醒的歌者,扛著鋤頭,立在自家的桐子樹下,扯長頸子唱,那樣子就是一隻打鳴的公雞。那頭頂的桐子花被吼聲叫開了,一顫一顫的。歌者唱罷,扛著鋤頭去田裏。接著,田裏、坡上、桐花樹下,到處都是歌聲。從寨裏唱到田坎,從田裏唱到坡上,一坡又一坡,唱自己,唱寨子,唱莊稼,唱一年的農事,更多的是唱情人,真實的、夢中的,都唱,唱的臉紅紅的,心旌蕩漾。一個壯實漢子想占小媳婦的便宜,便唱:

  小小菜園隔堵牆,苦瓜絲瓜分兩廂。

  我吃苦瓜苦想妹,妹吃絲瓜思想郎。

  小媳婦,中年右客一大群,膽子也大,回應道:

  我端起碗來想起郎,好像郎影進我房。

  快步跨進屋裏去,隻見空房不見郎。

  漢子也唱得露骨:

  遠望情妹白蒿蒿,好比田中嫩荷包。

  心想變個油螞蚱,一下飛去抱住腰。

  一個胖胖的年輕媳婦跳到坡前唱:

  情哥哨子應山灣,情妹急得床上翻。

  聽到情哥哨子響,褲兒提到陽溝穿。

  情哥哨子應過溝,情妹還在桌背後。

  聽到情哥哨子起,碗兒筷子一起丟。

  太陽落土又落坡,留郎不住雙手拖。

  心想留郎住一夜,篩子關門眼眼多。

  太陽落土又落山,被單洗起又沒幹。

  吃了夜飯把碗丟,叫聲情妹把碗收。

  隻因桌上人太多,桌子底下伸腳勾。

  吃了夜飯天發霞,情妹急急把碗刷。

  隻因桌上人太多,桌子底下用手掐。

  漢子見有這麽大膽的右客,一時心慌,找不到應答,趕著牛兒飛快犁田。婦女見狀,更大膽挑逗,齊聲唱《鬧五更》:

  一更一點玩一趟,好似母豬在吃糠。

  二更二點玩二趟,好似烈馬上戰場。

  三更三點玩三趟,好似火燒茄子蔫怏怏。

  四更四點玩四趟,天亮把我送出門。

  五更五點玩五趟,流血犧牲轉回程。

  唱得如此赤裸,犁田的漢子心慌,犁插深了,牛用勁,繩子斷了,掙脫的牯子,滿田跑,漢子滿田追。跌倒了,一身泥水,狼狽不堪。婦人們在坡上笑,聲音震得桐花樹條一顫一顫的。

  唱罷一天的山歌後,山野靜了,寨子也靜下來,天黑盡,阿鴿頂著銀白色的桐花來到良子家。停在門口,聆聽裏麵的聲音,然後敲門,輕輕地,沒有反應,又敲,還是沒有反應,便一推,門“吱呀”開了。

  火鋪邊,爺孫倆都在。爺爺坐在火邊吞吐煙霧,一邊看書,老人耳聾沒聽見。良子一身泥巴,倒在火鋪邊睡著了。勾田坎是個重活兒,幹了一天,累了,打鼾如同抽風箱。火鋪邊一疊碗筷,吃剩的碗裏還有幾坨煎洋芋。一隻鐵鍋裏也是洋芋坨坨。良子睡覺,把鐵鍋踢來傾斜了,良子爺爺也不扶一下,專心讀書,爺孫倆生活如此簡單、淩亂,阿鴿看了心痛。這屋裏差個女人。

  阿鴿沒說話,把鍋碗收到灶屋洗幹淨,再來收拾火鋪前的東西,掃地抹屋,良子爺爺這才發覺,他正專注地看一本叫《世說新語》的書。良子爺爺學問大,連阿鴿這個中心校的校長在他麵前也有敬畏感。良子爺爺放下書,道:“等良子睡醒了,他來收拾。”

  “他累了一天了,我做是一樣。”

  “你找良子有事?”

  “爺爺,我是找你的,有事求你。”

  “糟老頭子了,能做麽子事?”

  “爺爺,這事非你做不行,別人還做不來哩。”

  良子爺爺笑了,虛榮心得到滿足,道:“雀兒寨的好姑娘,就算阿鴿最會說話了,最能摸準爺爺的心……說吧,寫對子,寫楹聯?”

  “不是,不忙,等我收拾好了再說。”

  良子爺爺不攔她,讓她繼續收拾,隻是拿眼睛盯著她。良子所交往的兩個細妹子,爺爺更喜歡阿鴿,阿鴿穩重、文靜、有文化,香草更像沒有教化的土家山裏妹子,敢哭敢鬧,敢愛敢恨,野性十足,而對良子這樣喜歡霸蠻,野性十足的野小子,得靠阿鴿管管。可是他們倆就是走不到一起,弄得阿鴿活的艱難,他們家也難……。良子爺爺搖搖頭,生活總是不照書上說的那麽發展。阿鴿為什麽要拋棄良子,隨隨便便去嫁人呢?而良子回來以後似乎對阿鴿仍有感情,與香草似乎不怎麽好,這又是為什麽?良子爺爺的結論是自己老了,跟不上了,不了解年輕人他們想的是麽子了。

  “爺爺,我曉得你想麽子。你教我的,是名士自風流。”

  “爺爺老了,風流不起來的,阿鴿,爺爺給你透露個秘密,爺爺二十多三十歲時,相好也不少,豬兒寨、紅獅寨、金雞寨……”

  “四十八寨,爺爺是響當當的人物。”阿鴿的崇拜是發自肺腑的。沒有這樣的爺爺,良子也不會這麽出色,唯一遺憾的,良子讀書不及爺爺,爺爺的學問大哩。

  “一九五六年我在金雞寨教老書,每年冬天農閑去金雞寨上課三個月,臘月二十三閉館回家,擔回一擔肉、黃豆、菜籽、大米,那是學費。金雞寨的團支書,女的,和我好上了,有你阿鴿這麽漂亮,也能說會道,出得眾,每次寨子裏開會總能帶頭發言,那口《黃楊扁擔》唱得才叫好,清溪鄉,那時叫鄉,文藝會演,拿第一名是壇子裏捉烏龜。找一個農民,沒錢沒權,就會讀點子曰,還有會喝酒,她死活要跟我。我住金雞寨破廟裏,她天天來,給我洗衣、做飯,把家裏好吃的,臘肉燒酒偷來給我吃,晚上還不走,住在破廟裏,臘月底到了,老書閉館了,大家回家忙過年,我要回雀兒寨,她硬要跟來。那哪成,我在雀兒寨已娶了右客。那個哭呀,一晚上哭成淚人。說實話,這樣的妹子我真不敢要。人家是政治人物,正可以往高枝上飛哩,我一個窮教書的,那不是拖人家的後腿?那個妹子,敢說敢愛,是七姊妹山上的烈女子。第二年開春,我就聽說嫁到清溪鄉去了,說是嫁給一個政府秘書。後來聽說兩人不幸福,常吵嘴,又離了,女的到雲豐縣工作去了,那以後再也沒見著……”

  爺爺在唏噓,阿鴿想起自己的婚姻,也黯然了。爺爺沒有看到阿鴿的情緒變化,順著自己的思路說:

  “感情這個東西真的說不清,像女詞人說的‘,剪不斷,理還亂’。”良子爺爺又講了個故事。

  一九六一年,餓飯,家裏沒吃的了,過年莫說肉,連半瓢苞穀子都沒有了,良子爺爺跑到紅獅寨幫著寫春聯,一副春聯半瓢苞穀也行,兩三個紅苕也行,看著給,家家都米缸子見底。街頭寫春聯那可不是好滋味。人家吊腳樓上的屋簷邊擺張桌,桌上鋪著紅紙,兩支毛筆,一隻硯台。天寒地凍,天上飄著雪,地上積著雪,連硯台裏的墨都凍成冰塊了,要哈好一陣子氣墨才能化開。一邊寫一邊哈氣,沒人時坐不住,雙腳直跳。肚子裏沒貨,凍得連捏筆都發抖。良子爺爺看見街對麵有一穿紅棉襖的青年女子在瞅。瞅了好一陣子,走過來,讓爺爺給她家寫一副。隨便寫麽子,隻要喜慶就成。給了一撮箕苞穀,比別人都多。爺爺說不值。她硬讓爺爺拿著。一會兒還送來一個冒熱氣的烤紅苕,身體暖和了,寫字不打抖了。從穿著上看,那女子是個小媳婦,不是妹子,長的柳條條的,臉盤子端正。清清秀秀中透出一種悲切。光線暗了,爺爺估計是下午三四點了,收攤要往雀兒寨趕,天太晚,又下雪,怕晚了回不來,走了十幾步,昏倒在雪地裏,八成是肚子餓的。等爺爺醒來,發覺躺在一家人的火鋪前,燃燒的火苗把爺爺熱醒了。是穿紅棉襖的女子坐在火邊,旁邊還有個男細娃。她端碗熱騰騰的紅苕片湯。女子說,你是冷加上餓,是我把你拖回家來的。爺爺喝了湯,掙紮起來要走,女子指指窗戶外麵,天已黑盡了,走不成了。爺爺問她家男人呢,她說死了一年多了,是餓死的。屋裏沒男人,寡婦人家,爺爺讓她為自己另找戶人家住一宿,她說,你就躺火鋪邊,我不會把你吃了的。爺爺說,我怕麽子,我是怕給你帶來風言風語。她說,給我帶來風言風語的不是你。她這話裏有話。別看她是寡婦人家,鍋是鍋碗是碗,屋裏收拾得極幹淨,灶台、桌麵擦得照得出人影子來。人也勤快,爺爺喝苕片湯,她在編竹筐子,套一雙破帆布手套,露幾個指頭在外麵,把編了一半的竹筐子夾在兩腿間,幾根長長的青篾在手裏舞得飛快,像幾條小蛇在扭動。這是土家山寨男女冬天農閑時掙工分的活路。大量的柑橘要等車裝船運出去,竹簍子是必不可少的。

  爺爺決定不走了。屋裏的火暖暖的,煙子和鬆脂油香氣飄滿一屋子。爺爺上下打量女子,別看她柳條,但兩手粗大而紅潤,指甲縫裏夾著黑泥巴,一看就是一位手腳不停的,做慣粗活的辛勤的婦女。看見爺爺在看她,她似乎有一點怯生,手指間的青篾條翻飛得慢了,亂了,頭也低了。閃動的通紅的火焰的反光映在她端莊的臉上。爺爺隱約地看出,她的顴骨下麵,星星點點,散布著一些細小的雀斑。她的紅棉襖包裹的胸脯鼓鼓的,可見她的身體也並不瘦弱。她的年齡約莫二十三四的樣子。這麽年輕就守寡,拖著個細娃,紅顏薄命哩。

  “問句不該問的話,你做麽子要同情我?”

  又是撮苞穀,送烤紅苕,又是留他,這份同情自然超出了一般。在當時,餓飯受凍,廣大農村司空見慣,寨子裏的人去趕場,無論是清溪鄉,還是豬兒寨、金雞寨,常常有早上出門,下午就回不來的,家裏人一路呼號著去收餓殍。

  這麽一問,女人臉更紅了,像紅襖子的顏色。她抬眼看看爺爺,然後才說:“你們這號人就這怪毛病,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又不是給你吃的‘鬧’藥……”

  “是‘鬧’藥也來不及問了。”

  “告訴你,你不會生氣吧?”

  “感激都來不及哩。”

  “你像我們家的,恍惚看,模樣都像。我家的男客也是教書的,村小的民辦老師,也愛寫毛筆字,逢年,全寨家家戶戶的對子都是他寫。你要是前一年來,是找不到生意的……”女人哭了,抽泣起來,淚珠兒滴在飽滿的胸脯上,浸濕一大片。

  難怪,她把爺爺當成她家的男客了。難怪,她是老師娘子,一抬手一投足都透出一股斯文氣。

  “男客走了,家境到底怎麽樣?”

  女人又抽泣起來,道:“死鬼,你好狠心,硬是丟得下我孤兒寡母喲?我孤兒寡母好可憐喲……”

  爺爺一想,也是,他一個大男人,要撐起一個家都難,何況是個年輕女人。

  女人極懂事,見爺爺不開腔,自己一個人抽泣,不好意思了,把眼淚抹了兩把,在胸脯上揩了揩,丟下竹籃子,轉身篩茶,把一根竹疙疤煙袋遞給爺爺,又點火。那一定是她男人在家時常吸的煙杆。

  女人又找來一套折疊好的衣褲,說:“脫下來吧,我給你洗洗。”見爺爺不幹,說,“你自己看看,你跌在地上,一身稀泥哩。不麻煩,火鋪上烘一夜就幹了。”

  爺爺順從地脫下來,換上幹爽的衣褲。這也是她死去的男客的。

  女人洗完衣褲就做晚飯。晚飯是紅苕坨坨,一缽清稀飯,還有一蒸缽白菜,清湯寡水,看不見一點油星子。蒸缽旁邊擺著一碗拌有鹽巴的辣椒粉,紅紅的。這在當時的土家山寨已經很不錯了。爺爺曉得,這是專門為他準備的。

  爺爺吃紅苕,大口吃蘸著海椒的白菜,熱得滿頭大汗。那不是白米稀飯,雖然那是很稀的湯湯。他曉得,見到白米飯,在雀兒寨、金雞寨比見到金子還難。女人奪過他的碗,又舀了一碗。

  “我也要。”細娃把碗伸過來,一邊撒著嬌。

  “要,要,要個屁!”女人用筷子在細娃的手背敲了一下,“就曉得築飯,餓死鬼!”

  細娃“哇――”地哭了。

  爺爺把稀飯倒在細娃碗裏,嗔怪道:“這是做麽子,還是崽崽娃哩。乖崽崽,你莫哭了。”抱起細娃替他擦眼淚。

  女人又給爺爺舀了一碗,道:“你吃,崽崽娃也吃。”她眼裏噙著眼淚,把孩子拖到自己的身邊,一把抱起來,緊緊摟在胸口裏,她的心像刀子一樣割,一邊哭泣,一邊說道:

  “崽崽娃,來吧,吃點媽媽做的白菜湯,喝兩碗稀飯,行不,這一缽都讓你喝,伯伯隻喝一碗,好不好?明天媽媽蒸臘肉豆豉給你吃,那是你愛吃的。快吃吧,我的心肝,我的可憐的沒爸的崽,是媽媽錯了,是你的苦命的媽媽錯了。”

  說到末句,女人放聲大哭,孩子伏在她懷裏,看見媽媽哭,孩子更傷心。爺爺坐在一邊不知道怎麽勸。好久好久,女人和孩子止住哭泣。女人不好意思起來,道:“讓你笑話了。我今天發了個牛脾氣,平時我是不大責罵自己的細娃的,他沒老子,可憐,我一向嬌慣他。你來,屋裏有個男人,抽煙、咳嗽,我不怕了……我最怕半夜後麵的敲門聲……”

  土家寨子,半夜裏,漢子去撥人家的後門是常事,或者是相好,或者是偷情,或者是欺負寡婦。

  “誰欺負你了,妹子,給我說。”

  半天,女人才說:“大隊會計。”

  “他再來,看我不打斷他的腿!”

  “千萬別……”女人嚇得不行。

  “那你不開門呀。”

  “我們兩娘母的命捏在他手裏。寨子裏分不到糧食,孤兒寡母更少,無依無靠,沒人幫著說話。會計來,總能拿到半袋紅苕片。他是頭公豬,每晚來,都要哼哼哈哈地把我折騰一晚,天亮才走……大哥,我不該給你說這些。”

  良子爺爺說到這裏,發現阿鴿的反應:整個身體像片樹葉在風中抖動,眼眶裏噙滿了眼淚。爺爺問:

  “你病啦?”

  “我是同情金雞寨那寡婦……爺爺,為啥普天下的寡婦都是這麽可憐?”

  “我也是這麽想的……”

  爺爺繼續講金雞寨的故事……

  第二天早晨,爺爺沒有馬上回雀兒寨,而是找了把斧子,一把鋤頭,去了女人家的柴山。他曉得,女人是個勤快人,家裏沒男人,粗細都要自己來,栽秧打穀喂豬,無一不靠這一雙手。可到底是女人,有些粗活是做不了的,比如火鋪那從樹子開始落葉燒到穀雨前後的柴禾,要從山上搬回來,這是件粗活。細枝枝、毛毛柴好弄,可不熬火。樹樁子、樹疙蔸熬火,那卻不是女人挖得動的,土家女人再霸蠻,這重活也做不動。首先要刨去樹根四周的土,要挖桌麵子一樣大的、一人深的坑,這就要累一身汗;然後是揮動斧子砍樹根,樹根綿實,含水分,比劈柴費力多了,加上坑裏施展不開,揮不動斧子,一根酒杯粗的細藤子要砍斷,也要費上半個時辰的勁。一個樹蔸少說也有兩百斤,多的三百多,要從沒有道路的岩邊斜坡搬到正道上,然後“嘿唷嘿唷”地扛回家,這隻能是壯實的土家漢子幹的。爺爺在鋪雪的柴山上狠命幹了一天,天擦黑時扛回兩個樹疙蔸,足有五百來斤,女人歡喜忙了。她端來熱水給爺爺洗臉洗腳,換上烘得幹幹的布鞋,讓他坐在火邊,倒了水,又端來一碗薑茶,幾片白潔的薑片,一坨紅糖,冒著熱氣,這茶是寒天裏最暖和身子的吃法。

  “還是我們家男客在時燒過樹疙蔸。”女人含情脈脈地看了爺爺一眼。“那好,隔天我再來挖,你家的火鋪不滅火,我包了。”爺爺豪爽地說。他心裏湧動著一種東西。

  “隻要你不嫌,大哥,這門就永遠對你敞開。”女人那端正的油黑的臉上泛起了紅暈,“你要不來,我攆到雀兒寨來找你。”隻兩個人,女人說話也放肆了。她的嘴微微地一嘟,做出一個淘氣的、撒嬌的樣子。她顯得年輕姣好得多了,這時隻要看見她的人,一點都不會覺得,她的臉上的雀斑是她的缺陷。

  晚飯是紅苕幹飯,米少紅苕多,菜除了一缽白菜湯外,蒸了一碗豆豉臘肉,香噴噴的。這樣好的菜隻怕是爺爺過年都吃不上的,足見女人對爺爺的看重。女人夾臘肉往爺爺碗裏埋,爺爺夾出來往細娃碗裏埋哩,女人沒有吵細娃,隻是說:“你也吃呀。”爺爺夾了塊透亮的臘肉放在碗裏,一個勁兒地扒飯。

  吃完飯,細娃洗臉洗腳,然後睡了。爺爺和女人坐在火鋪前。女人找來碎布,給爺爺納雙鞋墊。外麵飄著雪,聽得見雪落在屋頂上的“簌簌”聲。火上瓦罐的水“咕咕”地冒氣。

  “大哥。”女人沒抬頭說,“明天要走?”“一早就走。”

  “我想趁年前把豬圈盤盤,開了春,弄隻草豬喂喂,下半年大哥來,臘間天給你蒸一碗……盤豬圈,你走嗎?”

  “那……盤了再走。”

  “真的不走?”女人調皮地詢問。

  “真的。”

  “還是回去吧,再次來辦柴,多呆兩天,把圈盤好。”

  “也行。”

  停了一會兒,女人好像還有話要說,沒有出口,臉先紅了。“大哥。”她叫了一聲。

  爺爺放下煙袋,問:“還有什麽事?”他偷偷從側麵看了她一眼,她端正、油黑、稍許有點雀斑的臉上,又泛起了一層薄薄的羞臊的紅暈,顯出引人的風致。

  “你家右客好嗎?”

  “好……”爺爺便講起了自己右客的好來。講著講著,不說話了。在一個女人麵前講另一個女人的好,這是大忌。他偷偷看女人,女人看著火,沒有納鞋底,一動不動,像是聽入了神,又像是沒聽。

  “怎麽不說話了?”

  “不說了……其實,她也有不對的,愛和我吵嘴。”

  “為啥呢?”

  “……愛吃醋。”

  “這算麽子。”女人笑了。“該不是你走村串巷,相好的不少吧?”

  “也不是。”

  “唉,你們男人家,我是曉得的,都有拈花惹草的毛病。特別是像大哥這樣有文化的,更逗女人喜歡。”

  “妹子,你莫悲觀,好人有好報。”爺爺講了《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生前不能成夫妻,死後變成兩棵樹,交織在一起,變成一對孔雀,雙雙飛去。”

  “我不求來世,隻求今生。大哥……”

  “麽子?”

  “我說了你不怪我吧?”

  “你大膽地說。”爺爺覺得火鋪前的火太大,把自己的臉烤得發燙。說話也結巴了。

  “我沒嫂子福分大,攤上你這麽個好人。我隻求大哥來金雞寨一天,雞寨就有個女人是你的右客,她痛你疼你,她也要你痛她疼她……你要是不走這一方了,一年不來,五年不來,你也記住,金雞寨有個薄命的女人是你的右客……行不,大哥……”

  女人嫵媚地一笑,笑裏分明是帶著淚。爺爺仔細看清了,她的臉模子長得端端正正的,身體又結實有力,一雙沒有哭出來的,黑浸浸的潮潤潤的眼睛閃亮閃亮的,這時候,顯得特別地迷人。兩眼下麵,鼻子旁邊的那些細小的雀斑,爺爺看不大清楚,但就是看得清楚,也不會討厭的。爺爺一把把女人抱進懷裏……

  他們說話吵醒了良子。對話沒有進行下去。阿鴿收拾完屋子,從自己帶來的竹籃子裏取出一對紅燭,三支香點燃插在火鋪灰堆上,又取出兩瓶白酒擺在香燭兩邊,是“清溪坊”,雲豐縣的名酒。

  “你這是做麽子,傻丫頭?”

  “爺爺,你莫說,先受我三拜。”

  說罷,“撲通”,阿鴿雙膝跪下地,腰板挺直,俯下身,頭、雙手伏地,一次,二次,三次。

  “這是做麽子?快起來!起來……”

  良子沒看清跪在地上的人,而是先看見酒。

  “酒……還‘清溪坊’哩!”擰開酒蓋就喝,一抹嘴,“比以前的‘清溪坊’差遠了,比雀兒寨的土燒都差。”

  “放下!這酒你也配喝?”爺爺生氣了。

  “我為啥不能喝?”良子又喝了一口,笑道,“你怪我說這酒孬?那說好就是了。香哩。”

  “狗屁!無賴小兒!這是阿鴿送給我的。”爺爺一把奪過來,呷了一口,“是比不得雀兒寨的苞穀酒。不過還可以喝……”

  良子這才發現立在地上的阿鴿,一拍頭道:“我真是頭豬!你來好久了吧……說吧有麽子事?”

  阿鴿坐在火鋪前,笑道:“一定要有事才能來嗎?”

  “你可是幾個月沒來過了……還是方書記來的時候,過年前的事了……”

  阿鴿笑而不答,像是不願意深入談這事。良子爺爺解了圍,說:

  “莫理他,阿鴿是找我的。”

  爺爺,找你……良子看看爺爺,又看看阿鴿,看他們表情嚴肅,知道是真的了,情緒一下子低落了,打著哈欠,“你們談吧,我去拿盆子洗臉洗腳,我可要睡了。”

  火鋪上鼎罐裏翻翻騰騰的沸水。

  “良子你莫走。”阿鴿叫住他,“你坐下聽聽,幫我出個主意。”

  良子坐下了。他看看燃著的香燭,知道阿鴿說話是真有事。

  “爺爺,良子哥,我是上門來求師的。我想請爺爺給我們中心校開課。”阿鴿語氣莊重。平時裏,阿鴿的臉有些蒼白,可能是由於生活的重創,過於憂傷,或拖著孩子,營養跟不上,失血嚴重。可在火光的映照下,那臉龐像春日照耀下的桐子花,粉裏透紅,嫩嘟嘟的。

  良子爺爺一時沒明白過來,道:“中心校讓我去上講台……這老朽疙瘩?”

  阿鴿點點頭,道:“爺爺是七姊妹山四十八寨的智叟,不是老朽疙瘩。”良子笑了,道:“阿鴿,你是不是搞錯了,怎麽找到我爺爺?”

  良子爺爺把酒瓶子一擱,拍拍木板上的書《世說新語》,生氣道:“黃口小兒,狗眼看人低,你忘了爺爺講老學的事了?”

  良子眨眨眼,一想也對。拖過酒來要喝,讓爺爺按住了。良子隻好答:“我記得哩。”

  “我正是請爺爺去講老學。”

  阿鴿的話總是讓爺孫倆一驚一乍。

  “現在學堂裏還興講這個?良子,你告訴我,這是哪個年代了……”“爺爺,你以前不是師範畢業的,不是全掛子嗎,數學、物理、化學都能教?你不會就曉得那些‘子曰詩雲’嗎?”

  爺爺被激怒了,道:“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你小子不就是‘鮮矣仁’,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我還是惱怒了,不是一位道德高的人!”他笑了。

  良子把酒遞過去,爺爺喝。良子道:“這酒味不醇。今年我多種些苞穀,多烤幾壇雀兒寨的土燒,讓你喝個夠。”

  見爺孫倆沒有吵架,阿鴿鬆了一口氣。

  “好了好了,你們聽我說,我說說我的想法。我在讀教育學的大學函,結合我的工作思索些問題。中心校管四五個寨子的細娃,細娃在這兒讀小學,讀初中,一半以上升到縣中,縣職中,有出息的升大學。無論是當白領的,幹粗活的,在家務農的,在品德上,在做人上都有些問題。不孝順父母,重金錢不重友誼,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不明事理,不懂禮貌。豬兒寨有個學生,高中畢業去當兵,在部隊八十天就入了黨,一九九八年抗洪還立了三等功。轉業回豬兒寨,家鄉窮,去珠海打工,當保安。最後給人當殺手,殺死一大商人,逃回豬兒寨來躲,最後還是被抓,掉了腦袋。這是兩年前的事,就為兩萬塊錢呀……還有……”

  阿鴿又講了幾個學生的故事:辦小公司搞詐騙的,當人販子,終日在幾個寨子竄,吃喝嫖賭的,在縣城當發廊女的……阿鴿在學校教書十八年,教的學生多了。

  “我教書育人這麽多年了,越來越沒有信心。我們教知識,也上德育課,可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麽是這樣呢?他們學了幾個英語單詞,會計算,進一步學個開車,微機修理技術都會,可為什麽就不會為人?於是我想到,基礎教育不應該隻理解為小學基礎教育,而應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是要用一輩子的。這不是單單的從學校正統教育就能獲得的。我想到了我父親,他一生正直,為人謙和,讀書、種田、教育子女,他是跟爺爺讀老學的,年幼就跟爺爺在這屋讀經,尊孔孟,得到古文化和古人修養的熏陶,人格是健全的是不是爺爺?”

  爺爺點點頭。

  “於是我想,我們辦個班,讀古代經典、背誦古文,讓細娃接受人格的熏陶,不知對不對?”

  阿鴿說話時,良子和爺爺都在認真聽,酒也不喝了,爺爺抽他那管葉子煙。他想了想說:“你的思考是對的。這些人格不健全的學生,走在寨子裏,走在城裏,你會想不到他們有麽子異樣。可一旦遇上危機,如要走到人生的十字口,要作出重大選擇,缺陷就顯現出來了。他們沒有目標,沒有參照物,沒有明確的標準,選擇錯誤方向,往往走錯路,表麵上一時糊塗,實際上是人格的缺陷所致。”

  於是,良子爺爺開始侃侃而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義’這話說得多好。孔子說:年輕的人在父母身邊就是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裏就要尊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以後,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這話說得好不好?”

  阿鴿點點頭。

  爺爺高興了,道:“那我講幾段故事吧。都是講德行第一重要的事。第一個故事,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塊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子而後又扔掉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來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第二個故事,郗公遭遇永嘉之亂,住在鄉間很貧困沒有飯吃。鄉裏人因郗公德高望重,輪流共同養活他。郗公常帶哥哥的兒子郗邁和外甥周翼兩個小孩去吃。鄉人說:‘現在每家都饑餓貧困,因為仰慕你的賢能,才想合力救濟你罷了,恐怕不能同時撫恤他人。’於是郗公獨自去吃,但每次總含飯貼在兩頰邊,回去後吐出給兩個孩子。後來他們都活下來了,一同過了長江。後來郗公去世,周翼辭去剡縣的官職,在郗公的靈前鋪上苫席,守孝三年。”

  “爺爺真是一肚子學問呀。”阿鴿聽入迷了。

  爺爺說話時,良子沒開腔,一直望著火。這時他說:“阿鴿的思考是對的。爺爺的講課也肯定對學生有好處。隻是……學校開設這門課,同義務教育的要求有些不符合吧?”

  “《義務教育法規》規定,必須滿足多學科,全麵發展。可我們也學數理化,也學英語,隻是我們稍稍重視一下古文的熏陶,可爺爺不是老夫子,我們也不是辦私塾。”

  “現代私塾。”

  “就算是吧。”

  “就怕縣、鎮教委、教辦幹涉這事。”

  “我會非常低調的,學生自願聽課,爺爺每個星期隻來上兩課,是下午正課完結後的課外活動時間。講課費夠爺爺喝酒。免得爺孫倆搶著喝。”

  良子沒話說了,阿鴿考慮得很周到。他轉過頭來問爺爺:“過橋,沿清溪河的小路去學校,好長一段路哩。”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還走得動哩,棍子都不拄!

  爺爺,天晴你慢慢走來,還是要拄棍子,人不服老不行。下雨天路滑,我們來接你,我來,我有事走不開,派其他老師來。

  “你們忙吧,我扶爺爺來。我一個農民,有的是時間。”

  “你還閑呀?早聽說你在坡上跟人打賭,趕三條牯子犁冬水田,牯子都累得吐白沫了,你行呀,不要命啦……”

  良子傻笑,沒作聲。

  “時候不早了。”阿鴿站起身來,“爺爺,這拜師求師的儀式就算舉行了,下周就上課……這火真好,到了外麵就冷了。”

  “春夜涼如水哩。寨子裏沒人了……良子送送阿鴿校長。”爺爺特意加長了“校長”兩字,是對阿鴿的尊重,還是自己如今是老師了,對領導的尊重?

  阿鴿對這稱呼好意外,與良子睨睨,笑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