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登高攬勝氣象萬千——景觀台

  華夏大地之山山水水,可謂無比壯美與秀麗。“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愛入名山遊”,這是詩仙的追求;“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又是文豪之遐想。愛山愛水、見仁見智,原屬自然,可三峽桂林之山水,西湖的水光山色,更讓人感覺“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山水相映,缺一不可;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朝迎雲海日出,暮送夕陽晚霞”,都是使人覺得觀賞景色的距離與位置似乎尤為重要。大凡景色佳絕處,幾乎都有觀賞之最好位置,而時機當然也必須把握,這樣,一座座觀日月、觀湖海、觀鬆楓的景觀台,就成為人們遊山玩水時尋覓的理想目標。於是拾級而上,捷足先登,以仰山巔之高遠,以窺山後之深遠,以望遠山之平遠,以觀氣象之萬千。

  €€登斯台也觀日月

  古人曾因日出東方而視東方為日月升華、萬物交替之地,故東嶽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長。旭日東升自然成為泰山的四大奇觀之首,而登泰山雲頂觀海上日出也就成為遊人最感興趣之事。

  泰山之巔稱玉皇頂,是古代帝王登封之處,現還豎立著“古登封台”等石刻。泰山上還有一四邊圍著石柱的巨石,上刻“極頂”二字,並用紅字標出1545米的海拔高度。登封台東麵有觀日亭,這裏是觀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位置。人們一般淩晨四時到這裏等候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的奇景,但是不少人多次登山卻不能如願以償。泰山觀日一定要天氣整夜晴朗、無風(或微風)。屆時,你會看到東方天際出現美麗的彩霞,接著,太陽慢慢升起,由乳白色變成橘黃色,然後,又變成通紅的火球,跳出海麵。有時由於大氣流動,光線折射,紅日會一再跳躍,煞是好看。泰山極頂的日出奇景前後不過兩分鍾光景,但卻會給人以極大的滿足和享受,終身難忘。當然,除了泰山,九華山、普陀山、衡山、華山等名山均有觀日之高台,且各有特色。

  安徽九華山的天台峰突兀雲表,海拔1300餘米。每當晴天五更時分,在天台觀日台看日出,更是別有一番情趣,被譽為“天台曉日”。

  普陀山幾寶嶺伸於海中的山頂有一山洞,因旭日東升,先映照洞中,故名朝陽洞。洞的右上方有一巨石,狀如平台,稱初映台,原築有樓台三層,可觀賞日出。晨曦出海,如碎金鋪洞,奇妙萬狀,稱“朝陽湧日”。昔人有詩雲:“朝朝紅日漾深淵,破曉無如此洞先。莫謂江南春信早,朝陽花木發春前。”

  杭州寶石山西葛嶺頂巔有初陽台,是杭州觀日出的好地方。旭日初升,登臨台上,向東眺望,但見晨曦微露,轉瞬間即霞光萬道,東方刹時染得瑰麗輝煌。此時,太陽色如琥珀,形似銅盤,光景奇麗倏忽變幻,奇妙莫可名狀,“葛嶺朝暾”為舊時錢塘八景之一。

  如若尋覓既可觀日又能賞月的佳處,那要數華山朝陽台和衡山祝融峰了。華山朝陽台即華山東峰,海拔2099.9米,因可觀賞朝陽,故名。在此不僅可以觀賞日出,也是觀賞月色的好地方。清朝畢沆在《華嶽祈譯記》中寫道:“微月從朝陽峰(東峰)上,先射萬鬆之頂,碧色上騰,照人鬢須皆綠,冷風颼颼然。”

  衡山望日台在南嶽恒山祝融峰下上封寺後山頂。祝融峰之高,被譽為“南嶽四絕”之一。祝融峰雖海拔不到1300米,但由於其四周為丘陵地帶,因而顯得異常高峻。清晨,在望日台可以看到東方紅雲層染,繼而金輪托雲,冉冉上升,一輪紅日在金色雲彩上躍動的奇景。祝融峰西麵有望月台,海拔1290米,為衡山之巔。每當月明星朗之際,清暉灑洗“百州”,皆是“人間朗魄已皆盡,此地清光猶未低”的幽靜夜景。

  各地望月台中佳奇者,當數貴州天台山和浙江仙居景星岩是也。

  貴州天台山在貴州平壩縣西南13公裏,高百餘丈,“豎削遙空”,唯從南麵可拾級而上,西、北、東三麵皆懸崖峭壁。明萬曆十八年(1590),“僧白雲開山卓錫於此”,建寺山頂。曆康熙、嘉慶、道光三代增修,“群層連亙,高高下下,若城層然”。山頂有望月台,登臨眺夜,月光如洗,青山、綠水、農田、村舍,一片靜謐,暮色清風,望彩雲追月,更是奇妙意境。旁有印宗禪院楹聯膾炙人口:“雲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勝景台上觀。”

  浙江仙居城外20公裏白塔鎮旁的景星岩也是一座三麵懸崖、岩體裸露的水平狀峰嶽,海拔745米,相對高差300米,突兀而起,橫截天際,如蜃樓排空、巨艘天船。台上有望月台、摘星台、了望台等勝景。望月台在淨居寺西側,台上有六角形望月亭,西南北三麵竹樹簇擁,唯東麵空曠,陡壁如削,溝深萬丈。遠望萬山一碧如海,與雲天相接,茫茫無際。圓月初升,從暮靄重重的峰巒中緩緩升起,山野豁然開朗,月白風清,修篁搖曳,雅色盡收視野之中。“天台觀月東海升,初夜月圓請蒞臨”。早在康熙年間,這景星夜月就列為仙居八景之一。

  €€觀雲莫如清涼台

  黃山清涼台原名頌法台,又名法台,在黃山獅子峰北,海拔1700餘米,為黃山九台之首,是黃山後海觀雲海的最佳處。黃山雲海,瑰麗壯美,素有“雲海之鄉”的別稱。黃山的雲霧,波瀾壯闊,變幻無窮;時而東進,時而西撤,時而舒展;時而像風平浪靜的汪洋,時而像波濤洶湧的大海。如果你有機會趕上旭日東升的時候登臨清涼台,可以看到與泰山觀日所見風光不同的日出勝景,那更是絢麗壯美之至,妙不可言。清涼台方正平削,縱橫丈許。1954年,清涼台重修加固後,寬3米,長5米,突出在三麵臨空的危岩上。遊人憑欄遠眺:台下是峰雲絕妙的後海;台旁山岩上有“清涼世界”、“天然圖畫”等題刻,筆力蒼勁;台側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鬆;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觀海、豬八戒吃西瓜等著名景觀。雲海彌漫圍合,蕩胸撲麵,使奇峰更奇、怪石更怪。清著名文學家袁枚《遊黃山記》:“登大小清涼台,台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杖布散地上。食頃,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曰:‘此雲鋪海也。’初蒙蒙然,鎔銀散錦,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餘不能冠,被風吹落;不能襪,被水渥透;不敢杖,動陷軟沙;不敢仰,慮石崩壓。左顧右睨,前探後矚,狠不能化千億身,逐峰皆到”。

  €€江山一覽千古台

  登台望遠,江山一覽,自古亦然。

  泰山頂有瞻魯台,亦稱鳳翔崗,因春秋時孔子曾在瞻魯台南望魯國之都而聞名。1966年,在瞻魯台建石欄一道,憑欄可觀賞泰山諸峰。向西可觀瞻拱懸深澗之上的巨石——仙人橋,以及蓮花山等奇麗景色。

  今江西宜春市內的山上存漢代宜春侯劉成始建的宜春台,高出城內地基170餘米,為全市最高點。登台可眺望周邊10餘裏,頗為壯觀。近2000年來,宜春台屢毀屢建,至今一直為當地一處勝景。台上有清代文人譚子嶽對聯:“宜畫宜詩,看如此江山應封帝子;春來春去,曆幾多興廢又建高台。”

  香港太平山是香港的主要遊覽勝地之一,堪稱現代大都市登台攬勝之代表。太平山山頂公園內芳草萋萋,鬆柏常青,遊人如織。山上有了望台,於台上遠眺,維多利亞港灣風光盡受眼底。入夜,香江燈火璀璨,更為迷人。

  西湖十八景中有大觀台,為吳山大觀,在吳山紫陽山頂,為清初李衛所建,是登高遠眺的好去處。“至四時花鳥氣盛,雲物之奇,氣象之雄,繁華之勝,莫不於斯台得之。”

  在大觀台靜觀天空之象,又是別樣一種滋味。“每當秋濤初壯,東望海門,汪洋澎湃,直趨富春,然後潮平岸闊,風正帆懸,一舉目間,江山如畫矣。”“湖上諸峰,競秀爭奇,堆青潑黛,澄湖萬頃,樓台金碧,攬之都在襟袖。其下市廛鱗次,煙火萬家,銅街綺陌,接棟連甍。”

  在濟南大明湖北岸有二座供奉水神的晏公台和北極台,也都是觀賞湖光山色的佳絕之地。

  晏公台是為供奉古代治水名吏“水神”晏戌存而建。台上剩一蒼峻峭拔的枯鬆,並有近年移來之金代1.8萬公斤的古鍾及鍾樓。晏公台高聳在紀念文學家曾鞏的南豐祠(大明湖園中園)內東西兩院之中。據考,此地也是曾鞏詩中寫的芙蓉台舊址。晏公台前翠竹叢叢,東側有小橋流水,南麵河蕖盈湖,儼然江南水鄉,有曾鞏故鄉江西南豐之秀麗風韻。登此台可南眺千佛諸山,峰巒疊翠,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北極台,亦稱北極閣,東鄰南豐祠,建築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之上,是一座高峻的道教廟宇。北極台祀真武神,它始建於元代,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台前石階30級,南北呈長方形,占地1078平方米。台牆原與古城牆相連,巍然聳立。立台上南望,“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還有北極台長聯為證:“出門一瞧,數十裏圖畫屏風,請看些梵宇僧樓,與丹楓翠柏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歸台再想,幾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門黃閣,和白屋蓬扉接壤,名者爭名,利者奪利,聖者益聖,庸者愈庸。”

  文殊台在廬山天池山、禦碑亭西天池寺舊址。寺西平台即文殊台,是觀賞雲海之地。每當春夏之交,山中水氣鬱結,雲霧漫天,穀中薄霧如輕紗繚繞,白雲時而傍山升騰,時而翻滾直下。尤以天池晚霞最美,高台看紅日彩霞滿天,極目長江如練,放眼平川生輝,為廬山勝景。

  漢陽台在廬山東南部廬山最高峰漢陽峰頂,海拔1474米。據說月明風清之夜,可觀“漢陽”燈火,故名。台係石砌,附近有黝黑石碑,上刻“大漢陽峰”四個大字。台前懸崖形同靠椅,相傳大禹治水時就坐在這崖石上俯視長江,考慮如何“疏九江”,因稱禹王崖。《史記·河渠書》載:“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頂峰黑鬆遍布,矮小盤結,形狀奇異古雅,為別處所罕見。夏日廬山芙蓉盛開,布滿山溝邊緣。登頂峰,南俯鄱陽湖,波光似鏡;北望長江,一瀉千裏。

  €€賞水望湖觀海台

  人皆自水中來,又皆喜水而親近水。

  宋詩有“著衣台上三冬暖,鳴水台前六月涼”讚譽閣皂山(號稱“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係武夷山支脈)。鳴水台在投龍潭西畔的岩石上,一台聳立,六角飛簷。史載,鳴水台始建於公元1072年以前,北宋記有“聞瀑之聲曰鳴水台”。《閣皂山鳴水台》一詩中有:“幸茲有台亭,綠蔭極清美;霏霏林香生,鬱鬱山光委。”

  如果說鳴水台是以聞山中水鳴為之樂,那百丈台則是以觀百丈飄瀑為之妙。黃山百丈台為觀黃山名瀑百丈瀑之最佳位置。百丈瀑順千尺懸崖飛瀉,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節涓涓細流,如輕紗飄緲,稱百丈泉。大雨初晴,當山風將飛流吹離岩壁,似無數條潔白的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遊客觀之,讚不絕口。

  龍光台位於雲南騰衝縣疊水河瀑布對麵的孤山上,為明嘉靖年間永昌郡守嚴時泰初建,萬曆年間永昌參將鄧子龍擴建。殿內祀諸葛武侯,後多次毀於兵災和地震,又幾經修複。台上有觀瀑樓,遊人登樓可瞰疊水河瀑布。疊水河瀑布發源於騰衝北部的大盈江,沿途眾流會集,流經騰衝西約1公裏地麵時,遇到一個極大的斷層崖,崖旁三峰突起,並列而立,水從左峽滾滾而出,從46米高的崖頭跌下深潭,然後繼續向前。這裏,河水好像被疊為二折,故名疊水河瀑布。龍光台在疊水河西岸,為三峰的中峰,人們在這裏觀飛瀑猶如千軍萬馬、洶湧澎湃、一瀉千裏的奇觀,難免心潮激蕩,因而,觀瀑樓上留下一代代墨客騷人的詩文碑刻。

  在蘇州城西天平山頂有一塊圓形巨石,形似明鏡,平整如刀削,可容百餘人,麵向太湖。在此極目遠眺,太湖萬頃碧水,波光粼粼,帆影點點,故也名“望湖台”。在此俯瞰,萬裏長江就好似在我們腳下流淌。西麵的黃泥山、馬鞍山匍匐江岸,而江南的虞山、君山、福山,恰在似有若無間,依稀可辨。

  “萬裏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遨遊半是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開”正是它的寫照。

  至於最有名的觀海勝地自然還是那碣石山漢武台。漢武台位於河北昌黎縣城北,東距渤海僅15公裏,為燕山餘脈。碣石山漢武台又名仙台頂,俗稱娘娘頂,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為古今觀海勝地。據史書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第四次東巡碣石,駐蹕碣石期間,曾經“刻碣石門”,以歌頌文治武功,“示強威,服海內”。

  漢武帝即位後的漢元封元年(前110)曾北至碣石,在碣石築觀海台一望大海,這便是著名的漢武台。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魏武帝曹操東征回來,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在此寫下了千古絕唱《碣石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此後,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唐太宗等,均曾登臨。碣石山環山有十景,碣石觀海列十景之首。登臨碣石山漢武台,如身臨霄漢,在此舉目四顧,方圓百餘裏長城、灤河、渤海清波帆影,曆曆在目。碣石山分前後兩頂:前頂名碧山峰,頂上有棋盤及腳跡,俗傳為仙人所遺;後頂東端石壁刻有《波羅蜜多心經》。

  €€望楓看鬆又柏台

  有些台與山中林木有關,或觀望楓林,或賞看鬆柏,也別有情趣。

  天平山在蘇州西南約18公裏處,海拔221米,山地麵積55公頃,為蘇州西南諸山最高峰。因其山頂正平,亦稱“天平”。山中楓樹成林,碧海成蔭,與清泉、怪石並稱“三絕”,至今約有古楓樹380餘棵,相傳是明萬曆年範仲淹第十七世孫範允臨從福建移栽於此。大者高30餘米,枝幹需兩人合抱,如巨龍擎天;小者怪枝百態,婆娑婀娜,氣象萬千。入秋後,日照霜打,楓葉由青變黃,由黃轉橙,由橙透紅,由紅泛紫。遠望似漂浮的五彩祥雲,名曰“五色楓”。深秋時節,初霜後的楓葉更呈現火焰般的紅色,楓林與青峰相映,如落霞,似披錦,猶如“萬丈紅霞”,甚是壯觀。因此,從明末始,年年霜染楓林之時,城中百姓結伴從遊,欣賞天平紅楓佳景,已然成為吳中傳統。而天平山上之望楓台是遠眺山景、盡攬紅楓之美的最佳位置。

  柏窪山位於山西呂梁山,“前山多茂柏,後窪複鬆林”,峰巒秀麗的柏窪山滿目蒼翠,以鬆柏茂密見長。稀有樹種白皮鬆,樹齡愈久,樹皮愈白,星星點點的白色點綴在綠意中,山色更秀。柏窪山中還有許多古鬆柏,諸如龍爪鬆、鳳尾鬆、迎客鬆、望客鬆、柏抱鬆、鎮山柏、福壽柏、千歲柏、萬壽柏,以及更多的無名古鬆柏,千姿百態,筆直挺拔,雄偉矯健;有的虯幹扭曲,古樸蒼勁;有的形如猛獸,狀似珍禽,可謂惟妙惟肖,天然成趣。

  看鬆台在杭州西湖北岸的寶石山上,又名保俶看鬆台,為一巨大的天然金山石,在“寶石流霞”裏,如雲凝霞聚,故又有題名為“屯霞”、“綺雲”。坐看鬆台上,滿山鬆林鬱鬱蔥蔥,風起鬆搖,鬆浪起伏,鬆濤陣陣,煞是好看。如遇晴日夕陽,滿山彩霞,與滿湖波光上下相襯映,更顯青鬆疊翠,再加清風送來陣陣鬆香,頓覺看鬆台之樂趣無窮。

  €€山麓園林多名台

  從周靈台始,中國的園林就似乎離不了台,從古代帝苑中的高台漸至明清文人園林中“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者,或樓閣前出一步而敞者”,都被視為台。目前遺留的古典園林中使用較多的台是建在廳堂之前,高度與廳堂台基相同或略低,寬度亦與廳堂台基相同或稍寬狹。如北京恭王府花園安善堂前平台,蘇州拙政園遠香堂前平台等。這些台的作用是供納涼賞月,一般稱為月台或露台。

  留園中的冠雲台是一座卷棚歇山頂方亭,挑臨水麵之上。在台上既可隔池賞景,也可臨池欣賞冠雲峰倒影,形似古代梳妝仕女,別有意趣。台有匾額“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取自《莊子·秋水》篇,在此可得賞魚之樂。

  可園滋樹台位於廣東東莞西郊博夏村可園內。可園為晚清軍官張敬修於鹹豐八年(1858)建成,與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順德清暉園合稱清代嶺南四大名園。可園內有一台專植四季花木的“滋樹台”。滋樹台俗名蘭花亭,是個有磚欄而沒有頂的小台。台名源於屈原詩句:“餘既滋蘭之九畹兮,有樹蕙之百畝。”滋和樹,都是種的意思。滋樹台就是種蘭花的台子。張敬修的父親字九畹,名字也源於屈原這名句。張敬修建滋樹台,亦有紀念父親的用意。客居可園的畫家居巢有《滋樹台》詩曰:“露台養名香,疏簟量風日;時見南村人,樂與共晨夕。”

  在蘇州園裏的退思園中有一平台,原為園主人的書齋,取“辛苦讀詩書”之意,名辛台。雖名為台,但實際上是依水而築的兩層小閣,造型簡潔樸素,富有江南水鄉民居風格。辛台位於中心水池之南,與退思堂隔水南北相望。在辛台與東邊的菰雨生涼小軒之間,建有臨池的“天橋”。實際上是上下兩層的複道敞廊,這在江南小園中較為少見,很有觀賞價值。

  熙春台在瘦西湖由西向北轉折處,為該景區主體建築之一。熙春台,又名春台祝壽(傳說乾隆在此祝壽而得名),基本按原貌複建。主樓坐西朝東,上下兩層,規模宏大,飛甍反宇,金碧輝煌。內部裝修和陳設,集中體現了揚州的漆畫、江南絲竹、竹刻藝術等傳統文化。頂層365隻竹編燈籠,色彩紛呈,熠熠生輝。熙春台主樓臨水為寬廣的二級露台,左觀二十四橋,右鄰九曲雕空石欄平橋。駐足於此,露台寬大,湖麵開闊,天藍雲白,水碧柳青,使人心胸舒展,神清氣爽。

  江南無錫明代山麓別墅園林寄暢園中有一九獅台,又名九獅圖石,是用湖石疊成的大型假山,高數丈,全山突兀峻峭,置有若幹塊獅子形湖石而構成一頭巨大的雄獅,俯伏於青翠欲滴的綠樹叢中。據說九獅台是根據無錫畫家倪雲林所畫的九獅圖造型堆砌而成。若對這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雄獅狀石峰細細揣摩,可以從多變的輪廓和突兀的形態中,看出不少姿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獅子來。有的居高臨下,伏地而眠;有的張牙舞爪,直立猛吼;有的幼獅相戲,翩翩起舞;有的回首顧盼,靜坐小憩。靜中寓動,妙趣橫生。攀上九獅台頂,又正好站到了寄暢園中心的最高處,可以觀賞古園全貌和四周山林野趣,遊人至此,不禁讚歎疊石大師的別具匠心。

  縱覽冠雲台、滋樹台、辛台、九獅台這些園林中名台,一般都寓意深遠,設計工巧,追求幽靜,也有個別如熙春台的略呈繁華。

  至於一些依山而築的山麓園林,就頗具自然野趣,園中也不乏名台。

  如福州城內烏石山,簡稱烏山,又稱道山。怪石嶙峋,林蔭壑深。有天章台、衝天台和霹靂台等三十六奇景。自道山觀登山,首見衝天台;再則為道山亭、天章台。在天章台上觀烏山夜景,其趣甚佳,元代詩人薩都刺作《晚上天章台》詩雲:“晚涼上烏台,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風來。毫氣吐千丈,朗吟動三台。白露灑仙掌,銀河瀉金杯。誰識芙蓉仙,飛身來蓬萊。”

  天心台是江南賞梅勝地無錫梅園中的一處中心景點。梅園為著名實業家榮德生先生自1907年起設想籌造經營40多年的名園。園內不僅遍植數千枝梅花,並建有招鶴亭等古雅的亭台樓閣。天心台,在太湖石峰後麵,源出於古詩“梅花點點皆天心”之句。台建於1915年,用黃石高築而成,高2.5米,有六角亭巍立台上。登上天心台,遠可望惠山、滸山;中可觀黿頭渚、蠡園等太湖名勝;近賞園內楠木廳等景點。天心台三麵為黃石堆砌的小溪縈繞,上架小橋,有“騎驢過小橋,獨歎梅花瘦”的意境。而今,梅花瘦的時代已經過去,早春花開漫山,雲蒸霞蔚,為遊人賞梅、攝影的最佳處。

  點易台在江南第一山惠山玉皇殿東北的山坡上,為明代正德年間(約1510—1521)著名儒臣邵寶所築。點易台是在山坡上疊石築成,形如八卦的石台。一塊圓台象征太極;二塊墜石象征兩儀;4塊墜石象征四象。石台上有天然硯台一方,上書“研朱石”,當年邵寶經常坐在台邊用朱砂點讀《易經》,試泉品茗,並寫有“海天庭上坐焚香,靜愛山中寒日長。卻漫有台名點易,莫叫遊客問行藏”。後毀於1972年。

  €€仙人遺田白水台

  在雲南迪慶州的中甸,有一片潔白如玉的“梯田”在翠綠的群山之間,這便是三壩鄉白地村的“白水台”。白水台是中國最大的華泉台地之一,麵積達3平方公裏之廣。由於泉水從上往下緩緩流淌,水中的碳酸氫鈣經陽光照射發生化合作用產生白色碳酸鈣沉澱物,長年累月不斷覆蓋地表,形成大麵積坡狀岩溶地貌。這層層疊疊的田壩就像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砌成,形成一片片錯落有致的梯田。陽光下細細的水紋映在潔白的“田畈”上,閃爍晃動,仿佛給整片梯田裹上了一層透明的輕柔飄動的薄紗。這裏的納西人還流傳著玉皇、神女的傳說:遠古時,玉皇的母親不小心打翻了奶罐,形成了白水台;是玉皇派仙女下凡教人們按白水台的形狀造梯田,種穀物,因而又稱白水台為“仙人遺田”,這更讓人感到白水台的神秘莫測。

  白水台是東巴教的發源地,納西語稱白水台為“釋卜芝”,意思是“逐漸長大的花朵”,很形象地描繪了白水台的形狀。每年農曆二月八日,白地村人都要在白水台集會,隆重朝拜白水神。

  €€嶺南首奇丹霞山

  海市蜃樓是在沙漠或海濱難得觀賞到的奇妙的自然景觀,而道教聖地三清山也有此類奇特的氣象景觀。在三清山玉京峰下梯雲嶺,當一輪落日沉入西部群峰疊嶂之後,在羅漢朝天峰至瓊台一線,峰巒疊嶂幻化成黑色的城堡與雉堞狀的城牆,並隱約可見敵樓與箭垛等形狀。夕陽的餘輝猶如萬家燈火,光芒燭天,連天上的流雲也染成了金紅色。在這光的幻影裏,依稀可辨亭台樓閣的輪廓,仿佛在古詩中描寫的通都大市元宵之夜的景象:十裏長街市井連,火樹銀花不夜天。人們稱之為“城堡之光”或“霞光城”。

  廣東韶關的丹霞山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屬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嶺南第一奇山。丹霞山由紅色礦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岩為特色,看去似赤岩層層,雲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澳丹,火山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世界上此類地貌稱為丹霞地貌就是以丹霞山命名的。登高遠眺丹霞群山,晨觀日出昏賞晚霞,百裏丹霞盡收眼底,讓人感受到無限的曠達與豪邁。

  €€峨眉佛影睹光台

  峨眉山金頂普光殿到臥雲庵左數十步處有著名的睹光台,海拔3077米,是觀日出、雲海、佛光三大奇觀之地。峨眉十景之一的“金頂祥光”就在這裏出現。遊人偶爾能巧遇“峨眉金光”或“峨眉佛光”。佛光一般在午後初霽、紅日西照、雲平風靜時出現。隻見對麵空際,幾圈閃著紫色或紅色的光環,光環中虛明朗耀,如懸明鏡。其中央影映遊人身影,猶如佛影幢幢,栩栩如生。且舉手動身,無不相成,人動環移,無不相失,故有“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的詩句。其實,這佛光是光線通過雲層或雲霧中的小水滴時,經衍射作用形成的,科學家稱為“峨眉光環”。佛光中的“佛影”乃是人影,是遊人自身受陽光照射的投影。這“高山佛光”可謂一種“瞬息美”,如同雨後彩虹、海市蜃樓、落霞餘輝、海上日出等待我們前去捕捉、去觀賞、去感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