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九、硝煙散盡風雲永駐——邊防炮台

  這些血淚斑斑的邊防炮台大概是最令中國人傷心的曆史遺址了。從珠江口的虎門炮台到長江的焦山炮台,從抗擊入侵白俄的東北靖邊營炮台到誓死抗英的西藏江孜宗山炮台,千裏海疆,萬裏邊防,數百炮台,麵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忠臣烈士浴血疆場,直至奮戰到最後一人,譜寫了我國近代史上一首首無比慘烈的愛國之歌。

  妄自尊大,言必王朝,百年閉關,落後腐敗的晚清,在列強野蠻侵略麵前自然是被動挨打,早就落伍於世;而昏君王公的首鼠兩端和貪官汙吏的顢頇怯弱,更加速了失敗的到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竟然在中國的大地上爭奪殖民地,打起狗咬狗的戰爭,旅順口望台山炮台就是日俄野蠻侵略中國的恥辱柱。

  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彌漫的硝煙早已散盡,然而,國恥難忘。今天,那一座座古炮台,似乎仍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那一幕幕令人深省的中國近代史。

  €€金鎖銅關虎頭門

  翻開中國血淚交加的近代史,首先映入眼簾的應是虎門要塞。

  虎門,在廣東珠江出海口的穿鼻洋,古稱虎頭門,屬現東莞市,以洋上有大虎島、小虎島而得名。明永樂年間,虎門就建有營壘,派兵駐防,稱虎門砦。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即建有炮台。鴉片戰爭前夕,為鞏固海防,抵禦外侮,清朝愛國官員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整飭軍力,充備虎門要塞,在虎門兩岸及海口島峽布防,修築沙角、威遠、靖遠、鎮遠、橫檔、南山等炮台11座。每座炮台上還都建有官兵住房、藥局及神堂,重新設置大炮400多門,光是進口的大炮就達300多門,共設三重門戶。

  沙角炮台在虎門海口東側沙角山,與大角炮台東西斜峙形成虎門海防第一重門戶。沙角炮台建成後不久改為信號台,凡外國船隻入境,必先停泊沙角大洋麵外,候我水師檢查印憑。獲準後,沙角炮台即放信號炮一響,官兵各就位監視來船過境,如有不法船隻進境,則放空炮一響,命船停泊,聽候檢查,如違命則打炮一發示警,再違則瞄準開炮,並知會各有關炮台備戰或參戰。靖遠炮台在虎門威遠島中的鎮遠和威遠炮台之間,和鎮遠、威遠兩炮台形成一品字形,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總督鄧廷楨、提督關天培為加強虎門要塞的防禦而建。全台可安放大炮60門,兩側分別建有城門及望樓,是虎門諸炮台中最堅固、火力最強的一座。加上威遠炮台和鎮遠炮台各40門大炮,就有140門大炮,再加上南山、橫檔、永安、鞏固等炮台可達二百多門大炮,構成鴉片戰爭時期虎門海防的第二重門戶。炮台間係有鐵鏈木樁於水中,在狹長的江麵上形成“金鎖銅關”的堅固陣地,使敵船進則為關合的排鏈所阻,退則為風向水向所不容。而且炮台間火力交織以控製洋麵,使敵船猶如鱉入甕中,從而形成了當時虎門要塞最主要的防護體係。

  1840年前後,英國侵略軍多次進攻虎門要塞遭到清軍頑強炮擊。當年,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等將領在虎門各炮台重新布置的這幾百門大炮,曾給予侵略軍以重創,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勝利。

  沙角之戰和虎門之戰後,清廷屈膝投降,罷免了林則徐,裁減兵船,遣散水勇,拆除封江鐵鏈。然虎門守軍仍英勇抗敵,1841年1月,英軍2000多人在義律率領下再度侵犯虎門,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領400官兵在後無援兵的情況下,抗擊英軍2000多人的侵犯,英勇殺敵,壯烈殉國。

  虎門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過先輩的熱血,都書寫著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史詩。今天,海內外遊客在虎門仍能觀看到沙角、威遠等炮台,也能憑吊關天培、林則徐等先人的偉跡。每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都喚起人們對當年“金鎖銅關”的追憶,喚起人們愛國主義的情思。

  €€海疆萬裏古炮台

  祖國的萬裏海疆除了最著名的虎門炮台之外,今天仍可尋找到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古炮台遺址,它們也有著愛國軍民當年抗擊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廣州東部黃埔附近的魚珠崗有魚珠、烏湧等炮台,當年英侵略軍在此登陸,總兵祥福率領清軍英勇抗敵,以身殉國。四方炮台在廣州越秀山翻龍崗頂,鴉片戰爭爆發後,炮台被侵略者占領,以此設立司令部。1841年5月底,三元裏武裝群眾包圍四方炮台,斷絕敵人糧彈供應,惜被賣國賊奕山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強迫群眾散去,使英侵略軍得以逃命。

  深圳赤灣和南頭等四座炮台在抗擊英國侵略中也發揮過重要作用。一座通高8.91米的四層瞭望塔,至今仍傲然雄踞在波濤滾滾的南海之濱,它是珠海炮台山炮台抗擊侵略者的象征。

  汕頭崎碌炮台係用大石塊和貝灰築成,故稱石炮台,是一座獨具一格的雙層炮台。平麵圓形,占地1.0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極為壯觀。

  福州馬尾地區形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戚繼光、林則徐等曾先後在此修築了一批炮台。各山頂炮台與山邊前沿炮台均有隧道相通。中法馬江戰役時,法軍曾在此遭受重創。

  安平大炮台和獅球嶺炮台都是台灣的著名炮台,分別位於台南和台北。安平大炮台位於台灣台南市西部的安平古堡南邊1公裏許,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督辦軍事時始建,光緒元年(1875)竣工。炮台為方形,置炮十三門。城外有壕,城內建糧房、兵房、夥房、火藥庫等,可駐兵1500人。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派艦至此,企圖登陸,南澳鎮總兵劉永福曾在此炮擊日艦。台灣義軍憑此處炮台城池,多次擊退日軍,堅守四個月之久。炮台城門表額為“億載金城”四字,與安平古堡同為台灣著名古跡。

  基隆市南端的獅球嶺,是抗法戰爭的古戰場。1884年,法國艦隊進攻基隆,淮軍名將劉銘傳任福建巡撫兼督辦台灣防務。全台軍民同心同德,並肩作戰,人民踴躍捐銀獻金,組織民團。其中彰化的林朝棟自備糧餉,募得義勇500名防守獅球嶺,多次擊退法軍的進犯,台北得以保全。但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割讓台灣,使台北府城失去了獅球嶺這一天然屏障,被日軍得以順利占領基隆、台北。現獅球嶺炮台遺跡猶在。

  浙東龍灣炮台與鎮甌炮台扼守東甌大門。鎮海口海防諸炮台也在抗倭及抗擊英法聯軍侵略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胡裏山長列炮台

  在福建廈門島南部海濱有一座長方形城堡,用花崗岩石塊砌就城垛、城牆。城堡兩側,有一條100多米長的“榕林古道”,石階石坪兩側,各整齊地排列著11株直聳雲霄的老榕樹,這裏就是著名的胡裏山炮台。

  160多年前,胡裏山就有了炮台。鴉片戰爭時期,鄧廷楨等人在炮台一帶築起一道石壁,全長1667米,安炮100門,石壁後建兵房,用來防禦英國侵略者,英國人稱它為“長列炮台”。1841年8月5日,英國炮艦進攻廈門,清軍守兵在此與英軍展開激戰,由於眾寡懸殊,防線終被突破,廈門隨之陷落。英國侵略軍登陸後,把炮台摧毀,將大炮全部推入海中。光緒十七年(1891),清政府又選擇廈門市東南曾厝垵附近胡裏山建築炮台,占地1.3萬平方米,曆時五年建成。炮台裝備著兩門主炮,分東西炮台,另有兩門副炮安放兩側。炮台用烏樟樹汁和石灰、糯米拌泥沙築成,甚為堅固。前臨大海,視野寬闊,金門縣的大擔、二擔諸島盡在眼底。隔海與嶼仔尾的炮台相為犄角,控製著整個廈門港口,為海防要塞所在。

  在東西炮台之間,有隧道相通,中段有地洞作彈藥庫。隧道東西出口處,連著東西兩座兵營。南半部5000平方米,從震威、奮武兩門進去;北半部為園林、堞樓、山岩、倉庫等,牆堡雉堞兵舍保存完好。東城門到震威門之間,有兩株古榕,從石壁間破隙而出,淩空而上,盤根錯節,煞是好看。台前玉沙卷浪,四周樹木蔥蘢,荻葦蕭疏,風景壯麗。西炮台的主炮於1958年被拆走,東炮台內完整保存巨炮一尊,炮口內徑28厘米,炮身長13.96米,射程1.6萬米,重59888公斤,比俄國克裏姆林宮城牆上的“世界炮王”還重20噸。胡裏山炮台是岸炮最大、存留古炮最多、設施最完整的一座海防要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流砥柱數焦山

  江蘇鎮江焦山,古為長江入海口,聳峙於城北長江之中,屹立江心,中分二水,崖陡壁削,危峰兀立,頗具中流砥柱之勢。焦山之所以被稱為中流砥柱,除去它的自然形勢外,還包含著它曾經在軍事上起過的作用。現焦山東麓,尚保存著一組古炮台,那是清王朝於1840年建立的。1842年7月15日,英軍艦弗萊潔森號向焦山偵察時,遭到焦山和東碼頭炮台守軍的轟擊。1842年7月21日,英國軍艦侵入長江,迫脅南京,焦山、圌山守軍奮起抗擊,致使侵略軍遭到慘重損失。恩格斯對此曾給予高度評價:“駐防騎兵雖然不通兵法,可並不缺乏勇氣和銳氣。這些駐防騎兵總共隻有一千五百多人,但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軍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當年鎮江軍民與英國侵略軍浴血奮戰的情形,由此可見。

  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焦山和象山炮台。焦山8座,象山11座,與圌山12座炮台構成犄角之勢。至光緒六年(1880)又改建為明台,並在山頂建明台一座。炮壘呈橢圓形,最長處為77米,最寬處為55米,由8個炮台連接而成;以條石為基,然後用三合土拌以糯米汁分層澆灌夯築而成,裏外牆均塗有一層瀝青保護色。焦山頂快炮台居高臨下,可四麵旋擊,射程可達4公裏,並與象山東合山頂的快炮台形成交叉火力。焦山炮台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近代炮堡遺址之一,現已整修並對遊客開放。

  €€大沽口神威將軍

  明朝末年,明政府為了防禦關外清軍入侵,在天津衛城四周水陸交通要衝修築了七座炮台。這七座炮台皆繞天津城,故稱“七台環向”,為清時天津八景之一。

  大沽炮台即海門要塞,在天津市區東南60公裏大沽南岸海河入海口,因兩岸陡峭,壁立對峙如門,故稱“海門”。大沽炮台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津門之屏”,北國海防要隘,創自明代,清鹹豐八年(1858)重修。大沽口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兩座),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其周圍浚濠築垣,設置木柵,每台放大炮三尊,另於後牆營門建小炮台二十五座。清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又主持加固炮台,並增築平炮台三座。

  1858年5月,英法艦隊進犯天津,在大沽口,被擊沉舢板4隻,死近百人,炮艦“霰彈”號受重創。然清庭直隸總督譚廷襄、布政使錢炘和卻臨陣逃脫,致使士氣大挫,大沽口炮台終被攻陷。翌年6月25日,英、法、美軍艦再次進犯大沽口炮台,提督史榮椿指揮還擊,重創英法艦隊,擊沉4艘,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賀布等軍官23人,侵略軍死傷共464人,這是清朝反擊外侵最大的海防勝利。1860年,英法聯軍25000人由天津北塘登陸,攻陷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僅有南岸“海”字台保存尚好,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址之一。

  €€靖邊營勇抗沙俄

  靖邊營在黑龍江依蘭縣城東15公裏的鬆花江南岸,是清光緒年間中國人民抗擊沙俄入侵的江防軍事要塞。光緒六年(1880)五月,清政府在巴彥哈達設“綏字一軍”,建營五座,稱靖邊後路營,俗稱靖邊營。駐紮兵勇2500餘人。光緒九年(1883),清政府在靖邊營東北1.5公裏的鬆花江畔,修築巴彥嗵炮台一座,安銅炮5門,炮台兩側設大小火藥庫6座,兵房10間。同年,在鬆花江與巴彥嗵之間,安設攔江大鐵索,右岸台地設護江關。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靖邊營清軍和當地人民曾三次沉重打擊沙俄侵略軍,擊斃沙俄上校軍官,擊毀和擊沉沙俄齊必斯號、奧德薩號等船艦。現靖邊營遺址猶存,每座營址呈正方形,邊長1000米,高約3米,用石灰沙漿夯築營牆。營房四大哨所分別設於東、南、西三麵山頭,形成居高臨下,四麵合圍之勢。當年的攔河大鐵索和柱石,現存於黑龍江省博物館。

  €€大三巴和枷思欄

  澳門半島前後左右的丘陵上,幾乎都有葡萄牙人留下的炮台,如大三巴炮台、枷思欄炮台、鬆山炮台、西望洋山炮台、媽閣炮台、望廈炮台、氹仔炮台等,以澳門之小反顯其炮台之多。其中最大、最有名的,自然要數大三巴炮台。大三巴炮台又稱大炮台,坐落於市區中央柿山之巔,與大三巴牌坊相鄰,原是聖保祿教堂的祀天祭台,從大三巴牌坊往右上方登高即到。大三巴炮台始建於1616年,當時葡萄牙人為防止荷蘭人染指澳門,率先在澳門各個山頭構築小炮台,並在半島中心修築大炮台。大炮台呈正方形,占地甚廣,圍有堅厚的石牆,貌似歐洲古堡,氣勢雄壯。1622年,荷蘭13艘艦隻1300名士兵組成的艦隊襲澳。當艦船進入炮火射程時,即遭駐澳葡兵炮火猛烈攻擊,頓時倉惶而逃。現炮台上保留了多門巨形鑄鐵古炮,排列於炮台入口及正麵一側。

  枷思欄炮台因築於枷思欄兵營而得名,它的另一個名字是聖方濟炮台。枷思欄兵營位於南灣東端的鬆山山嘴,山勢險要,葡萄牙人早年曾在這裏興建炮台,修築防禦工事,但規模不大。1622年,葡萄牙人強令被俘的荷蘭戰俘擴建炮台,遂成今日之規模。炮台台牆高約6.7米,寬約66.7米,置大炮10門,鎮守海口。石牆用巨石修築,異常堅固。300多年來雖經多次修繕,但至今依然堅挺雄偉。

  €€侵略鐵證二杆炮

  望台山“二杆炮”是強盜丟棄的屠刀,位於旅順市區的東北,它是旅順口形勢險要的軍事基地,也曾是日俄戰爭雙方戰鬥最激烈的戰場。因山上的炮台至今留下了兩杆沙俄彼得堡奧布哈夫兵工廠製造的152毫米口徑的大炮,故又被稱為“二杆炮山”。這二杆炮是當年日俄雙方飽狗和餓狗之爭的曆史見證。1897年末,沙俄海軍開進旅順後,為了達到永久霸占的目的,開始在旅順口大規模修築軍事防禦工事。從1900年開始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常年征用中國勞工6萬餘人,修築各種堡壘40餘座,炮台90餘座,配備各種大炮646門,並修築了許多倉庫,貯備了各種口徑的炮彈27萬發,以及可供俄軍半年所需的糧油和食品。俄軍據此吹噓說“旅順口是一座堅如鋼鐵的軍事要塞。”

  1904年6月6日,日本陸軍開始圍攻旅順口,經過數月的激戰,雙方爭奪的焦點最後落到望台山炮台。1905年元旦,日軍兵分三路,圍攻望台山炮台,俄軍終不敵日軍強大的攻勢,舉起白旗。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在望台山炮台留下了俄軍投降時丟棄的兩杆主炮。據曆史資料記載,這兩杆炮是俄軍為了加強望台山的防禦力量,特意從太平洋號巡洋艦上拆下來的。這兩門炮的炮管炮身特長,射程極遠,且彈道低伸,俯仰自如;炮筒可左右回旋,並裝有方向機和瞄準器,這在當時屬於第一流的攻擊炮。如今,這兩杆俄國製造的洋炮,雖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依然蜷縮在望台山上。它是強盜丟棄的屠刀,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又一個鐵證。

  €€革命起義與炮台

  近代史上還有一些炮台與革命起義有關,如三炮台、黃山炮台等遺址。

  右輔山三炮台為鎮南關起義舊址,位於廣西友誼關右側右輔山(友誼關舊稱鎮南關)。炮台是清邊防提督蘇元春於1887—1892年修建的,分鎮南、鎮中、鎮北三台,磚石砌成,內為拱頂溶洞,分上中下三層和前後廳、庫房、通道等。炮台安裝大炮7門,三炮台互為犄角,海拔590米,四麵陡壁,居高臨下,形勢雄偉。1907年12月,孫中山派黃明堂、關仁甫到鎮南關策劃起義,聯絡清軍做內應,占領右輔山三炮台。

  清軍陸榮廷率4000多人向右輔山反撲,起義軍扼守炮台奮戰七晝夜,斃傷清兵200餘人,但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被迫撤退。

  黃山是位於江蘇江陰市澄江鎮北,是突出於長江江心的一座小山。黃山地勢險要,是控製外船進入長江的咽喉門戶,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據《江陰縣誌》記載,早在2500年前,吳國就在黃山的中峰——席帽峰,築有烽火台和石室,以後曆代在此都駐有重兵。明嘉靖年間(1522—1566),清軍在此修築炮台,置炮數十尊以抗倭。清道光年間(1821—1850),擴充明炮台,增設新炮台;同治、光緒年間(1857—1908),又大規模擴建。現炮台遺址猶存。

  1912年秋,孫中山先生乘“聯鯨”艦來江陰視察黃山炮台,下令撥款將土炮台逐步改建成鋼筋水泥的洋炮台,正式命名江陰黃山為軍事要塞。1949年4月22日,駐守黃山炮台的國民黨軍起義,迎接中國人民解放大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更使黃山炮台名揚天下。現共有鵝山、西山、西山坡、饅頭山、東山頂、東山坡以及黃山主峰一號至五號炮台共13個。如今黃山山灣的炮堤,山頂的炮台、明壕、暗堡、哨所、彈庫依然存在。出土的兩門“耀威大將軍”萬斤鐵炮已重新架設在原炮位之上,重現黃山炮台昔日的雄姿。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