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八、戎馬倥傯鼓角猶聞——曆代將台

  華夏民族的形成充滿著與“九夷”、“三苗”、“南蠻”、“北胡”的摩擦和融合;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曾經過了從氏族到國家,而國家又經曆了從古國到方國、帝國的不同發展階段。中國曆史的進程伴隨著民族的衝突與整合、文明的碰撞與嬗變,也包括階級矛盾和社會革命。作為種族、國家政治的繼續,解決矛盾的最高形式——戰爭爆發,氏族爭鬥、列國對峙、農民起義、朝代更迭、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外敵侵擾、邊關守戍……於是,有數千年來的一座座拜將閱兵之台、舞劍射戟之台、點將教弩之台、擂鼓水操之台散存在祖國大地上。千年曆史舞台上,征戰討伐、腥風血雨、刀光劍影、金戈鐵馬,一幕幕或壯烈或淒慘的活劇,還讓人隱隱感受到那熊熊戰火、聲聲鼓角,曆史的必然與寶鑒發人深省。

  €€拜將閱兵之台

  @@@古今拜將檢閱台

  太公閱兵台可說是中華最早的拜將閱兵之台了。它位於河南獲嘉縣城東3公裏處同盟山遺址。同盟山現高7米,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50米。相傳為周武王伐紂時,與八百諸侯在此會盟,諸侯之兵臼土所築。當時武王和各路諸侯拜薑尚為統帥,薑太公在此指揮演武閱兵。同盟山上建有武王廟一座,始建年代不詳,明景泰七年(1456)重建,清康熙、道光重修。現存有山門、拜殿、大殿、後殿、東西配殿等,並有曆史碑刻10餘通、唐槐1株。同盟山附近還有檢閱台、飲馬池、演武場、豐碑誌、夷齊扣馬處等遺址。遺址中發現有大量文物,屬新石器時代龍山及商、周文化遺址。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現不僅存有這位古代傑出軍事家的拜將壇(也稱拜將台),另在抱犢山等戰場還偶有韓信點將閱兵之台及相關遺址。漢韓信破趙,曾在抱犢山設伏,“令人持赤幟蔽山望趙”,獲勝。現存漫山可見的人鑿石坑,相傳即當時的旗杆眼。現山頂上修複了韓信點將台,抱犢山長城等景點。

  古代邊防城堡、關隘要塞和兵營重鎮中也設立點將台,如甘肅民樂祁連古城尚遺西漢名將霍去病點將台,也稱紫英台,高10米,寬12米;又如安徽千秋關,南宋置關,戍以重兵,現存點將台、炮台等遺址;另外,山東文登營有抗倭名將戚繼光題匾“東海名藩”、“齊東重鎮”,城東設有校場,建有點將台一座,高約2米,台前豎旗杆一枝,點將台旁建有檢閱廳;蓬萊水城中則有戚繼光點將台。

  軍隊操練檢閱自古一直流傳到現在,江西瑞金就存有當年中華蘇維埃政府的紅軍檢閱台。紅軍檢閱台位於江西瑞金市城東5公裏處的大草坪上,原為竹木便台,1933年改為土木結構,紅軍長征後被毀,1955年按原貌恢複。大草坪中心有紅軍烈士紀念塔,呈子彈形,草坪周圍還有“博生堡”、“公略亭”等眾多革命遺址。

  黃興拜將台在武昌閱馬場中軸線南端。北端紅樓就是辛亥革命首義第一個革命政府——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所在地。1911年11月3日上午,湖北軍政府在閱馬場舉行拜將儀式,用木材搭成拜將台,向黃興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1928年,在拜將台舊址上建八角亭,亭中立方柱形紀念碑,後被毀。1948年,辛亥革命首義同誌會在此處建紀念碑,上刻“拜將台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拜將台紀念碑為紅色水磨石四邊形錐體,高4.1米,如巨劍直刺蒼穹。碑座為水泥方台,高1米,碑麵上方豎刻“拜將台”三字,下方以小字分兩行豎刻辛亥同誌會的23字碑文。

  武昌起義時,革命黨人熊秉坤率40餘人按起義計劃搶占當時全國乃至遠東最大的軍械庫之一——楚望台,各部隊聞風而動,紛紛奔向楚望台。熊秉坤以革命總代表身份宣告楚望台為義軍臨時大本營,並以此處武器彈藥裝備起義軍,集結並指揮起義軍向清湖廣總督署進攻。今楚望台軍械庫遺址無存,僅立有高2米、寬1.2米的文物保護標誌。

  @@@三國英豪點將台

  一代名相諸葛亮六出祁山留下不少遺跡,其中天水市東門外有孔明點將演講台,也稱諸葛軍壘。壘高約4米,為一圓錐形土墩,墩前有碑亭,碑四周蒼柏拱翠。每逢日當中天,壘上無投影,當地百姓稱為“無影墩”,為古天水八景之一。諸葛軍壘今已不存,碑亭亦不知去向,隻在成都武侯祠內保存有昔日天水諸葛軍壘的照片。在四川自貢另有一“諸葛點將台”,位於千佛岩上距雲門不遠處,為一突兀而立的大石。相傳諸葛亮當年南征,在此處閱兵點將。台為方形,如大平台,高約13米,上有斧痕,洞穴點點。其下不遠處有大壩,寬闊平坦,當年蜀軍即於壩上演兵排陣,接受丞相檢閱。今遊人至此,可登台遠望,多有感慨。

  關公點將台簡稱將台,俗名將台塚子。在湖北荊州城西北約3公裏處,相傳三國蜀將關羽曾在此築台閱兵點將;東有摩旗台,傳為關羽鎮守荊州建旗處;東北有拍馬山,為關羽練兵處;還有洗馬池,為赤兔馬洗浴處。台高10米,周長120米,麵積為1200平方米。中國人民解放軍徐向前元帥曾親筆題碑“點將台”。台下遍植林木,蔥綠一片。登台四顧,阡陌縱橫,稻浪翻湧,想當年關雲長秣馬厲兵,叱吒風雲,令人遐思萬千。據考古勘查,此台下實為一古墓葬。

  周瑜點將台位於江西星子縣城內鄱陽湖邊,相傳為三國時周瑜操練水兵的點將指揮之處。台高約7米,為花崗岩砌成,台下有抉門通道,台上建有雙層房簷木結構城樓,現存建築屬清代整修。另有一說周瑜點將台位於江西九江市中心甘棠湖中一小島上,原為土墩,又稱浸月亭、煙水亭。三國時代的甘棠湖麵積200多公頃,水域寬廣,與長江相通,東吳都督周瑜在此操練水兵和調兵遣將。而今坐落在湖心的浸月亭底座,相傳就是當年周瑜在此檢閱水軍的點將台。唐代詩人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時,在點將台舊址上建亭,後人因其《琵琶行》詩中有“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為浸月亭。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此另建亭閣,取“山頭水色,薄暮籠煙”之意境,又名煙水亭。現存的煙水亭是晚清古懷和尚募修的。1949年後,幾經修葺,現島上有船廳、浸月廳等建築,並建成與市街相連的九曲橋;1986年又在亭前修建了“點將台”。內辟有周瑜史跡陳列室,室中塑有高2.52米的周瑜一手擎令旗、一手握寶劍的戎裝立像,還陳列著公謹當年督師赤壁鏖兵的光輝業績。1987年,又在周瑜點將台的南麵水中添築新台,並以拱橋將新、舊兩台連成一體。

  嶽陽樓在湖南嶽陽市西門城牆上,是中國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相傳該樓始為三國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台。東漢建安二十年(215),東吳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派大將魯肅率軍駐守巴丘(今嶽陽),魯肅為在洞庭湖上操練水軍,在洞庭湖邊城上建了檢閱水軍的閱兵台,這一閱兵台便是嶽陽樓的前身。此處水麵開闊,風平浪靜,岸上恰好有個山丘,確實是練兵閱兵的好場所,至今嶽陽樓景區還存有魯肅閱兵處。嶽陽樓是唐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謫守嶽陽,遂擴閱兵樓,稱南樓,後改名為嶽陽樓。

  曹操點將台又稱古教弩台,是三國時曹操南下攻打孫吳時點將練兵之處。教弩台在今合肥市逍遙津公園旁,高5米,麵積3700平方米。《合肥縣誌》記載,台為東漢末曹操所建,在此教強弩500人以抵禦孫權的水師,故名。台上有井,因為井口高出街道平房而稱屋上井,水味甘美,四季不竭。台中佛寺初建於南朝蕭梁時期,初名鐵佛寺,唐朝時更名明教寺,現有廟宇為太平天國遺民袁宏謨削發為僧後所建,為江淮名寺。台上廣植鬆樹,濃蔭蔽日,每有風動,鬆濤陣陣,所以台上有聽鬆亭。“教弩鬆陰”為古“廬州八景”之一。

  @@@起義英雄點將台

  自隋唐後,各代農民起義也大多建有點將台。隋末瓦崗寨農民起義,首領李密曾經在大伾山上建點將台。河南浚縣大伾山,以其平地孤突而氣象非凡,王維的詩句“靄靄黎陽川,孤峰淩雲煙”至今膾炙人口。

  在江西德興市大茅山南部馬溪河畔,有一塊5米高的巨石,傳為唐末黃巢起義點將台,石東麵空地是起義軍的跑馬坪。

  “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可謂家喻戶曉。梁山現在修有忠義堂、點將台、分金亭等。點將台即在分金亭至忠義堂途中山坡上,點將台上有當年義軍賑濟山下百姓的疏財台。

  方臘農民起義留下的點將台最多。在富春江上烏石寺北峰塔下,有一百餘平方米的平壇,俗稱“方家地”,相傳北宋農民起義軍領袖方臘曾登此土台點將發兵,後人稱“方臘點將台”。在浙江淳安縣方臘洞,又有點將台、練兵場、拴馬場等遺址。相傳方臘在淳安起義後派妹妹方百花率先遣人馬直逼杭州,在西湖玉皇山東側將台山安營紮寨……百花攻入杭州時因傷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此後,杭州人民就把方百花安營的將台山頂西南端突起的一塊約4000平方米的高地稱為“百花點將台”。

  宋朝楊麽起義建寨於洞庭湖中君山,四麵環水,風景秀麗。唐劉禹錫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的詩句來讚美其秀麗。君山上至今留有“點將台”、“水師寨”等遺跡。

  廣州樂昌市坪石鎮金雞嶺方圓約3平方公裏,為丹霞紅砂石構成。嶺上有三塊大石,堆砌得體,高約6米,長20米,高踞嶺巔,狀似雄雞,故名。嶺四周危崖峭壁,雄偉險峻,唯獨山頂可以休憩,田可耕,水可漁,險可守。傳說太平天國時,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曾經在嶺上駐守,屯兵墾荒半年並大敗清兵。山上現存有洪宣嬌點將台及兵器岩和中軍帳等遺址。

  在少數民族的傳說中,也有一些點將台,如四川珙縣鄧家岩附近有阿大王點將台。台為山體斷落下來的一塊岩石,頂平如台。傳說明朝惡吏殘殺二十多個僰族頭人,阿大王怒火萬丈,把大溶洞前的山岩震得倒塌下來,成為平地兀立的一個平台,阿大王登上此台點將出征殺死暴吏,為族人報了冤仇,從此,這塊崩塌下來的岩石被稱為“點將台”。

  吉林西北烏拉古城內有一夯土壘築的高台,長約50米,寬約28米,高7米,台前有花崗岩鋪就的石階,共43級,此台被當地人稱為“白花點將台”。相傳為元代時女真族海郡國三公主白花帶領百姓東遷時,每人攜一包家鄉土壘成此座點將台,告誡國人不忘家鄉,恢複故土,後在此點將台發兵收複了國土。

  €€擂鼓水操之台

  @@@莊王平叛擂鼓台

  在湖北江陵郢城東南三裏許,洞庭入江處城陵磯下不遠處有一高大土台,傳為楚莊王親自擂鼓平息叛亂之處,故名擂鼓台,又名莊王擂鼓台。

  據傳春秋時楚令尹鬥越椒乘莊王出征之際,策動叛變,占領郢都。莊王得勝班師時,與叛軍在清河隔河對壘,叛軍發射亂箭。此時,莊王軍中一小將養由基挺身而出,對鬥越椒喊話:“河寬射箭無用,令尹是天下神射手,咱倆站在清河橋頭,一人三箭,比個高低。”鬥越椒同意,先射,一箭射去,養由基用弓背撥入河中;二箭又到,養由基一蹲,箭擦頭而過;第三箭,養由基伸手將箭抓住。接著由養由基射箭時,先虛拉二弓,嚇得鬥越椒左倒右歪。然後,趁其站立未穩一箭射中咽喉,中箭入河。莊王在台上親自擂鼓,一舉平息叛亂,擂鼓台由此得名。

  另有張飛擂鼓台,在湖北西陵山南側江邊石台上。相傳東漢赤壁大戰後,張飛為宜郡太守,曾經擂鼓督練大軍於此,故名。今故壘猶存。

  擂鼓台頂呈橢圓形,廣約20平方米,周置青石欄杆,中立高約4米、寬0.2米的方形石柱,上書“漢張飛擂鼓台”六字。1984年於此左側高處新塑張飛擂鼓督軍像,鋼筋水泥灌製,表麵飾以相應彩色細石,猶如在自然山石上雕刻而成。像高6.5米,寬4米餘,昂首挺胸,外披披風,豹頭環眼,直眉闊口,左足踏石,左手緊握佩劍,右手置錘於鼓上,注目遠矚,十分威武。

  @@@大唐舞劍經略台

  舞劍台在天津市薊縣磐山萬鬆寺西北方舞劍峰頂,為一三麵刀削壁立而頂部平坦的巨石,因唐代名將李靖曾在此舞劍而得名,是古今遊人觀賞山光水色的好地方。李靖是唐代的著名軍事家,唐太宗時,曾任兵部尚書等職,精通兵法,屢建奇功。唐貞觀十八年(644),年逾七旬的李靖從唐太宗出兵高麗,貞觀十九年(645)回師,路經磐山,君臣登山攬勝。據《古今考》記載,李靖登上山頂西望燕山,東眺遼海,觸景生情,拔劍起舞。他躊躇滿誌,抒發豪情,留下了氣衝霄漢的佳作《舞劍歌》:“陟崇崗兮望四圍,挈霓閃兮斷虹飛,嗟嗟三軍唱凱歸……”李靖迷戀磐山美景,不久棄官在此出家養老,天天在舞劍台舞劍以頤天年。

  經略台位於廣西桂平市東南約100公裏的容縣人民公園內,西距玉林市約50公裏,距南寧343公裏。經略台傳為唐代詩人元結任容管經略使時“於城之東,建經略台”。當時是為了操練軍士、朝會習儀和欣賞風景而建築的。台長35米,寬15米,最寬處達30米,高出地麵約4米,台上還鋪有厚約1米的沙土。後因容縣常發生火災,故在明洪武十年(1377)於台上建道士觀,奉祀真武大帝以鎮火神。

  現存的真武閣是明代萬曆元年(1573)所建,為三層亭閣式建築,皆用質堅如石的鐵梨木建造,高13.2米,底寬13.8米,進深11.2米,周圍無牆,四麵來風,樓底和庭院相連。全閣靠8根巨柱支撐,用近3000條大小的鐵木構件組成木質結構,皆鑿榫相吻,不用一鐵一釘,以杠杆結構原理,相互製約,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第二層樓上4根內柱,柱腳懸空,離二樓板麵2—3厘米,神奇地承受著它上麵第三層樓板、梁架和屋瓦的巨大重量。這也是全閣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遊人觀之,稱讚不已。其實,全閣的所有重量是分散在底層直通樓頂的8根巨柱上麵,而非二樓的4根內柱。

  真武閣是中國古代建築學上獨具一格的“杠杆結構”建築,像天平一樣維持一座建築物的平衡。據記載,400多年以來,它經曆了8次大風雹、5次大地震和2次雷擊的考驗,依然完好無損,安然無恙,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素有“天南傑構”的美譽。

  @@@閩海雄風水操台

  水操台位於福建廈門鼓浪嶼龍頭山。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曾紮寨於龍頭山,故而龍頭山亦稱寨子山。龍頭山頂端,海拔92.68米,為鼓浪嶼的最高峰——日光岩。360年前,日光岩還淹沒在海浪中,鄭成功水操台就設在水湄旁邊。現峰下有當年鄭成功屯兵營寨的舊址——龍頭山寨。寨門兩旁各有大石壓陣,石上鑿孔如拳,係兵營搭屋的梁洞。石寨門上,鐫刻著鄭成功手書的行草詩“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運筆流暢俊逸,可見其儒將本色。底下還刻著“鄭森私印”和“成功”兩方印章。周圍則有蔡元培先生、蔡廷鍇將軍等名人題詩。寨邊巨石上“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雄健有力,門右側的宛在亭,由3塊大石自然壘疊而成,亭下那塊高15米、寬6米的巨石便是鄭成功水操台的遺址,上麵刻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樣。鄭成功當年就站在這裏訓練水師、指揮戰艦、揮師出海、進發台灣的景象仍曆曆在目。時光流逝,歲月滄桑,但並未抹去鼓浪嶼人乃至全中國人民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現在廈門還常能聽到一支流傳了300多年的歌謠:“望穿金帶水,不得見台灣。荷蘭洋鬼子,霸占阿裏山。國姓爺(指鄭成功),不怕難,出兵過海去台灣,趕走洋鬼子,還我好河山……”為寄托對英雄的追思,表示崇仰之意,一座由625塊“泉州白”花崗石精雕細刻而成的鄭成功石雕像頂天立地臨海挺立,高15.7米,重1617噸。隻見鄭成功高高矗立在巨岩上,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嶽,那炯炯的目光,注視著寶島台灣,那飛揚的戰袍,令人激奮,思緒萬千,鼓舞著人們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民族熱情。

  €€戰爭風雲之台

  @@@義軍首舉涉故台

  在安徽蘄縣東北4公裏有一涉故台,為陳涉、吳廣起義舊址。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涉(即陳勝)、吳廣與同行戍900人前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戍邊,途經大澤鄉,遇雨受阻過期。按秦律過期斬首,陳、吳即率眾“為壇而盟”,殺死押送軍官,陳自立為將軍,吳為都尉,舉行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起義軍由此出發,一路進軍,然後直指秦都鹹陽。

  涉古台似覆鬥形,長67.6米,寬65.5米,麵積約4427平方米;北高南低,台上樹木成蔭,有涉古台小學及鍾樓。台下有明萬曆十四年(1586)、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及光緒、民國年間的石碑。道光年碑雲:“遂錫嘉名曰射故台,……射者陳涉也,台者陳涉演武擊鼓之台也。”今涉古台已經修整,新立有陳涉、吳廣塑像,並建房數間,陳列有關陳涉吳廣起義史料。

  @@@刀槍入庫戲馬台

  戲馬台位於江蘇徐州市內雲龍山之北的戶部山上,為公元前206年項羽定都彭城時所建,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戲馬台古稱南山,古話講“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講的就是這裏。戲馬台為一馬平川中突起的山崗,形成天然的檢閱台。據清乾隆《徐州府誌》記載:“楚項羽因山為台,以觀戲馬,故名。”傳說項羽經常在這裏觀賞士卒賽馬,故又稱項羽點將台。公元前206年,項羽26歲,自立為西楚霸王,戲馬玩樂,放鬆了警惕,使劉邦得以在漢中休養生息,擴充力量,最終打敗項羽,項羽最後不得不“霸王別姬”自刎烏江。後來,這裏成為人們憑吊懷古的理想處所。

  方孝儒《詠戲馬台》曰:“蓋世英雄酒一杯,悲歌隻使後人哀。生平費盡屠龍技,今日空留戲馬台。”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監司薑士焯立碑於戲馬台,碑上有徐州兵備右參政莫與齊的楷書“戲馬台碑亭”。由於年代久遠,戲馬台及周圍的古建築絕大部分已經蕩然無存,現僅存關帝廟和聳翠山房。1984年12月,重修戲馬台,對原戲馬台、碑、亭加以修繕。戲馬台今南北長100餘米,東西寬70餘米,建築麵積2000多平方米,海拔69.9米。台上北部最高處還有一高台名“重九台”,登高攬勝,憑欄眺望,可謂“九裏煙雲九天淨,四方景物四時新。”

  @@@三國演義眾古台

  江蘇沛縣存有呂布射戟台,與劉邦歌風台共處一園中。據書載,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淮南袁術派大將紀靈領兵數萬進攻暫住沛縣的劉備。虎踞徐州的呂布帶1000人馬趕來,勸說兩家罷兵,紀靈不從,呂布便令左右抬其方天畫戟立在離轅門150步外,說:“看我如射中畫戟小枝,雙方各自罷兵;如不中,任你們廝殺。有不同意者,另兩家並力拒之。”說罷,搭箭拉弓,一發即中,從而使百姓免受一次戰亂,後人因此築台樹碑以誌紀念。

  在貴陽南明河岸有一觀風台,為古代駐兵遺址。相傳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平定牂牁太守朱褒叛亂時曾經駐兵於此。據《三國誌·蜀誌》記載:“建興元年(223)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三年春三月,(諸葛亮)南征四郡。”後來,曆代都有軍隊駐紮於此。

  安徽亳州是曹操的故鄉。在亳州城東、西郊,各有一高大土台,曰東、西觀稼台。東漢建安元年(196),曹操實行屯田製,東、西觀稼台即用以觀察屯田。說到屯田製,又與曹操議事台有關。相傳東漢末年,董卓火燒洛陽,曹操奏請漢獻帝,遷都許昌。臨行,曹操令將士每人用戰袍包一包黃土,行至河南鄢陵縣議台村,曹操命將士把所包黃土堆成一個高台,召集部將登台商議籌措軍餉大事,聽從屯田之策,下令在此屯田練兵,養精蓄銳。不久即兵強馬壯,糧草充足。自此,此土台稱作“曹操議事台”。現議事台仍存,台高約7米,麵積約3400平方米,土呈黃色,與周圍低平的黑膠泥地對比鮮明。

  另有劉備議事台,又名議事堂,在河南新野縣城南門西側,為一古雅雄偉的高台建築,上建重簷八角亭,於漢末劉備三顧茅廬、迎諸葛亮於新野時所建,是劉備、諸葛亮議事之所。後毀於兵災,明萬曆年中重建。議事台南北長約60米,寬4米,高5米,北砌拱洞,上建鍾鼓樓。1949年後曾進行大修。現在的議事台,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風貌。議事台北有古桑,傳為關羽種植,又傳為關羽拴馬處,故名漢桑城。

  @@@落日餘暉郊勞台

  北京房山區良鄉大南關村的郊野中,一組排列整齊的石柱和一塊石碑矗立在殘垣斷瓦之間,這乾隆郊勞台石碑亭遺跡仿佛仍在向人們述說它昔日的輝煌。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將軍兆惠、富德等平定準噶爾回部凱旋,乾隆攜文武百官到郊南勞師,在良鄉南築郊勞台。文獻載:“郊勞台為一圓形石台,高五尺,徑五丈。”東、西、北三麵各有大門一座,牆外四周種樹三層,蔥蘢茂密。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二十七日,乾隆再度駕臨郊勞台勞師,還賦詩十首,其中有:“兵洗金川永不波,潢池跋扈竟如何。良鄉近遠多黎庶,歡喜都來聽凱歌。”寫出了當時的壯觀場麵。

  兩個多世紀過去了,郊勞台址猶在而台亡,留下的隻有那塊“禦碑”和碑亭的石柱。

  禦碑亭原是一座富麗堂皇的石體建築,內外16根漢白玉石柱本以四麵八方之勢承托著一傘形琉璃瓦頂,映日觀之,輝煌奪目,隻可惜後毀於八國聯軍之手。如今,郊勞台禦碑亭殘亭落寞於蔬圃之中,這一曆史的陳跡仿佛還隱隱顯示著大清帝國落日的餘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