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耕山釣水寄情自然——漁樂書台

  中國的文人,王夫之謂:“得誌於時而謀天下,……失誌於時而謀自身。”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又有六藝教之,琴棋自娛。他們或仰“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奔走列國,輔佐君王;抑或功成名退,隱匿山林,終身究天地之玄機。自隋唐開設科舉,曆代讀書人皆欲憑借科舉入世,欲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

  然而就是進入仕途,宦海沉浮,升遷不定,進退莫測,一旦失意,又會出世,超然塵外,情欲沉寂,消極隱退,做那自甘落寞的隱士。可見文人往往始於耕讀,誌在報國,轉於漁樵,出入山林,撫琴嘯歌,詩文雅集,此間又莫不有名人名台流傳於世。

  €€耕讀台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有躬耕苦讀的足跡,在中華錦繡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讀書台遺址。在河南南陽就有兩處漢代的耕讀台,那是科學家張衡(字平子)的平子讀書台和臥龍崗的諸葛亮讀書台(也稱澹寧讀書台)。當然,襄樊古隆中還與南陽存有孔明故裏之爭,也有武侯讀書台傳世,而諸葛亮在其他各地也還有讀書台遺跡,如陝西勉縣武侯祠旁的武侯讀書台等。至於曆代文學家,漢楊雄有西蜀子雲亭、南朝肖統有多處昭明讀書台。唐李白的讀書台也不少,陳子昂在金華山、杜光庭在青城山留有讀書台;蘇東坡在各處寺院,如河南光山淨居寺有蘇軾讀書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和他弟弟曾布讀書之地位於江西南豐縣南郊鼇山。讀書台是一岩洞,高2.6米,寬3.5米,深3.3米。

  內有石桌、石凳和小洞穴。岩壁上鐫著“書岩”二字。岩壁下有股清泉,流入一方小池,旁一碑,上書“墨池”,兩處均為宋朱熹手書。明代公安派袁宗道三兄弟故鄉耕讀遺蹤還有跡可尋。而荊門讀書台為荊門三台之一,與象山山腰陸九淵(象山夫子)講經台遙遙相望。曆史名人也有讀書台留世,如四川廣元武則天讀書台、廬山中主讀書台、南京周處讀書台等。

  @@@寒食之源思煙台

  思煙台位於山西介休市西南20公裏綿山下神林附近。

  晉王嘉《拾遺記》卷三:“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之推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煙台。”春秋時,晉公子重耳受迫害流亡國外19年,介子推護重耳歸國複王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重賞功臣,介子推卻攜老母隱於綿山,文公遍覓不得,焚林迫其出,於是遂有上說。另漢蔡邕《琴操》卷下雲:子推“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也有說文公遂將子推母子所抱之樹,製成木屐以為紀念,並以是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煙火三天,封綿山為介山,改縣名為介休縣。

  不過,各種史載傳聞皆與介子推隱耕相關。

  據上寒食禁火、綿山稱為介山和思煙台、介休縣來曆都因介子推隱耕而起,今山西介休市西南20公裏綿山下神林附近仍存思煙台遺址,周圍“山色青青聳碧空,萬壑千崖增秀麗”,清幽隱絕。

  @@@西蜀子雲第一亭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唐劉禹錫《陋室銘》中這一名句使得綿陽子雲亭古今傳揚。該亭坐落於西漢著名文學家楊雄讀書台舊址。亭、台均為楊雄當年赴京途中在此停留、教授學業、攻讀辭章的遺跡。楊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著有《甘泉賦》、《方言》、《太玄》、《法言》等。其讀書台遺址在綿陽市郊約3.5公裏的西山。

  綿陽子雲亭亭基石壁上,有楊雄浮雕像。造於宋代,保存完好,浮雕像儀態安詳,楊雄作道者裝束。亭的左側岩下有泉水匯成的池,相傳楊雄在此洗硯,故得洗硯池之名。

  子雲亭曆經多次興廢,1978年得以重建,無論規模、知名度,都堪稱“西蜀第一亭”,建於西漢著名文學家楊雄讀書台的遺址上。

  @@@昭明太子讀書處

  昭明太子,名肖統,南朝梁武帝肖衍之子。肖統幼時好學,過目皆憶,及至成年,酷愛文章著作,廣覽博集,性愛山水,為梁時著名文學家。可惜死得太早,年僅三十一。昭明太子為我們留下了他編纂的《昭明文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章總集,內容包括詩歌、辭賦、雜文三大類。

  昭明太子讀書台在各地有多處,僅在江浙就有好幾處。鎮江南郊招隱山招隱寺有久負盛名的昭明太子讀書台和增華閣,昭明太子曾讀書於此,研習於此,最後於此編纂《昭明文選》,今石案猶存。讀書台建於高石台基上,20世紀80年代,修繕讀書台時,塑昭明太子像,扶案而坐,雙眸凝注於書。增華閣在讀書台之右側,歇山式,正麵有走廊,麵闊五間,傳為昭明太子雲集天下才學之士,最後完成編纂《昭明文選》的所在。現增華閣內陳列著各種版本的《昭明文選》,供遊人欣賞。

  昭明太子在南京也有讀書台遺址,位於玄武湖中梁洲上。當年昭明太子在此聚書近三萬卷,編書撰文並常召集賢士,談古論今。此外,廬山秀峰寺原名開先寺,此處原為南唐中主李璟幼年讀書台,也有說為昭明太子讀書與編述之處。

  @@@亭台不落匡山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文學家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台歌》被譽為千古絕唱。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出身富豪,少任俠,十七八歲時,尚未知書,繼而感於民間疾苦,立誌匡時濟世,在射洪金華山苦讀三年,後為武後賞識,擢右拾遺。陳子昂的詩句,一掃六朝浮華頹靡之氣,指斥時弊,風格高昂清峻,在詩歌理論和創作上開一代詩風。杜甫推崇他“有才繼騷雅,哲近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陳子昂讀書台原在“金華山觀”,觀後為陳子昂“專精墳典”的古讀書台。初為唐建,後因屋基塌毀,遷建梧岡嶺上,由拜廳、拾遺亭、留雲仙館、明遠亭、船房五部分組成。前門書“古讀書台”,左刻“亭台不落匡山後”,右刻“杖策曾經工部來”。李白讀書處在匡山,與金華山同傍涪江,相距不過百裏;杜甫留寓四川期間,曾專程到此造訪,故有此聯。門內遊廊環繞的紀念亭塑有陳子昂坐像,壁刻《感遇詩》三十八首,外壁有介紹詩人生平事跡的《陳伯玉先生別傳》。當年,陳子昂最喜歡來此誦讀。明代王璣曾題詩稱讚曰:“涪江擾絕壁,金華擁書台,顧此山中色,昔代有英才,拾遺陳氏子,來登此崔嵬。”

  @@@太白蹤跡多書台

  在詩仙李白眾多的遺蹤和傳說中,有不少是與讀書有關的,諸如四川萬縣的西山,江西廬山的五老峰、清玉峽,安徽宿縣的五鬆山,歸池的苦竹嶺,青陽的九華山,馬鞍山的采石磯等,凡李白足蹤所至,幾乎便有一處讀書台(或堂、或亭)。這大概與那傳誦的李白少年時代受教於一老嫗磨針,由此感悟而發奮讀書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李白在故鄉四川江油24年,大小匡山都是李白青少年時代常遊之地,留下了一些當年活動的蹤跡,如小匡山讀書台。“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晴嵐畫嶂開。華月冰壺依舊在,清蓮居士幾時來。”在四川江油市南,有大匡山、小匡山兩處。大匡山高峰淩天,幽穀盤底,上有大明寺,為李白幼年讀書之處。曆代所建匡山書院的李白祠、太白樓、雙桂堂等因年久失修,屋宇大多圮毀,但仍有跡可尋,現存北宋熙寧元年(1068)重刻《中和大明寺住持碑》一通。小匡山據《江油縣誌》載:“自大匡山而東,迤邐行二十裏,有山焉,林木蓊蔚,攢碧在霄,誌名小匡。入夜有光,故又名點燈山,亦太白讀書處也,舊稱讀書台。”當地民謠雲:“燈籠洞對太白洞,燈照太白把書誦”說的就是這裏。杜甫也曾寄李白詩言:“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唐至德二年(757)秋,李白避安史之亂,來安徽宿鬆養病,住南台山上的南台寺。宿鬆縣令閭邱慕其才,特築台供其讀書。李白在此棲留三月之久。寫下《贈邱宿鬆》、《贈閭邱處士》等詩篇。因時代久遠,原台已圮。今台為建國後重建,高2.2米,周環8米,台上豎有清同治九年(1870)“太白書台”石碑。

  €€釣魚台

  古之垂釣者,除卻真為漁者,大凡有三類,一為獨坐沽名待仕者,“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應屬此類。二或報國無門隱於漁樵,如陽朔曹鄴《釣台》:掃葉煎茶摘葉書,心聞無夢夜窗虛;祇因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光戀釣魚?或而廣東陽山“韓公釣磯”,韓愈約友人三二坐磯垂釣,陳白沙江門長堤講學釣魚,均為悠遊閑憩,養性怡情。三則也不乏帝王公侯附庸風雅,或媚臣寵屬拍馬吹捧,又有了金章宗釣魚古台和瘦西湖釣魚台。而除了這類釣魚台外,前兩類釣者如富春江嚴子陵釣台、廣東清遠峽蘇東坡釣台,幾乎均在江河溪湖之畔、巨石之上。又有與名人無緣者,如榕峽釣魚台、嶗山釣魚台,後者為一大磐石突兀於海灘,頂端平坦如台,上有署名宋績臣,道號大穀子的石勒,詩曰:“一蓑一笠一苒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寒秋。”寥寥數語,導出了孤釣自樂的情趣。

  @@@韓信釣台漂母飯

  出淮安城,沿古運河大堤北行約2公裏許,有牌樓一座,高聳堤旁,形製古樸,額題“釣魚台”三個大字。牌樓數十米之外,有一仿古涼亭。亭東50米處,碧水藍天,蘆蕩一片,乃舊時之肖湖,今稱韓信湖。湖濱一磚砌碑亭,中嵌一碑,上鐫“韓侯釣台”四個大字,韓信當年垂釣之地即此。《史記》載:“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有一漂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釣台北側,有屋三楹,坐北麵南,即漂母祠,為泥塑漂母像。漂母飯信,實別具慧眼,不圖報答,更令人起敬!無怪漂母祠有聯雲:“人間豈少真男子,千古無如此婦人!”

  @@@嚴子陵富春隱漁

  坐落在浙江桐廬縣城西南18公裏的富春山,海拔150米。一江碧水,兩岸錦峰,逶迤15公裏,是富春江最奇美的一段。李白的《清溪行》讚道:“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曆代歌詠這裏奇異景色的詩篇更是不可勝數,嚴子陵釣台就屹立在這段奇秀的富春江畔。釣台挺拔高聳70餘米,臨江像一道刀削斧砍的巨大石壁,巍峨壯觀,東西兩磐石,隔穀對峙,稱東台、西台。東台為嚴子陵釣台,西台為謝翱台,故又有“雙台垂釣”之稱。

  嚴光,字子陵,餘姚人,東漢隱士。少有高名,與劉秀同學。劉秀即位後,變姓名隱居。帝思其賢,百計求之,曾遣使三聘他到洛陽,授官諫議大夫,堅辭不受,歸隱富春山,躬耕垂釣以終。後人以其所謂“不顧萬乘主,不屈千戶侯”(宋梅堯臣《詠嚴子陵》)的“高風亮節”,賦詩作文,曆代不衰。宋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以寥寥數語,高度概括,準確地點出了嚴子陵釣台的景色特征,又巧妙地把景物特征與嚴先生的高風亮節和諧地熔鑄在一起。可謂寓性於景,性景交融,又結構工整,琅琅上口,成為千古名句。

  謝翱台曾有“哭台”之名,是南宋末年謝翱哭祭文天祥之處。謝翱為文天祥部屬。文天祥被俘就義後,謝翱登上西台,祭吊文天祥,有《登西台慟哭記》聲情激越地記敘了此次哭祭經過,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氣節悲慟長歌。東漢與南宋,時隔1200多年,謝翱在象征遺世自潔、飄逸清高的嚴子陵釣台對麵哭祭文天祥,為我們樹立起以身殉國壯烈情懷的中國文人的又一種難能可貴的崇高形象。

  @@@李白垂釣尋陽台

  尋陽台,在安徽黟縣城南7公裏處,唐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753)在尋陽台垂釣,寫下《釣台》:“磨盡石嶺墨,尋陽釣赤魚。靄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至今尚存“尋陽台”三字石刻嵌於岩壁,每字高約70厘米,字體圓勁渾厚。此處有巨石為台,台下一深潭,水平如鏡,常有尺許赤眼魚泛遊潭內。潭兩側巨石粗落,有青獅、白象二巨石相峙。台下生青翠小竹,每片竹葉上均有一塊橢圓形墨點,風韻獨特。傳說李白在此即興寫詩時,筆尖蘸墨太多,甩墨時墨汁灑落竹葉上,以致雨滌不掉,令人稱奇。

  @@@金章宗釣魚古台

  北京玉淵潭公園和釣魚台國賓館原為古釣魚台。傳說金章宗曾在此釣魚,後人稱“金章宗釣魚古台”。其實釣魚台的得名並非如此,而是源於金代著名文學家王鬱。他長於此,成年後又隱居於此,常約二三知己在附近河邊垂釣,且自築高台專備釣魚之用。《明一統誌》和《帝宗景物略》都專述過此事。“王鬱飛伯,少居釣台,潛心述作,未嚐輕求人知。李欽叔過釣台,得其所著賦及碑,大驚,歸薦於諸公(《歸隱誌》)。”釣魚台之得名,也始於此。當然,後來金章宗、金哀宗也常到此遊樂,並築釣台,專作釣魚之用。元代釣魚台成了丁氏園,稱此泉水匯集之處為玉淵潭,以“玉淵”二字命名園中諸亭,經過修繕,“垂柳滿堤山色暗,桃花流水夕陽低”(王嘉謨詩),成為元大都西郊盛極一時的遊覽勝地。後幾經興廢,至明末玉淵潭釣魚台終被夷為廢墟。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除將潭疏浚成接納西郊諸水的人工湖外,還重修了釣魚台,並在其旁建“養源齋”行宮。雖然原釣魚台已不過是行宮園內一部分建築(城門式釣台)的名稱,但北京居民還是直呼“釣魚台”,且又一度繁榮,並成為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的好去處。

  然到清末,釣魚台敗落,但仍為禦苑禁地,官家民眾不得隨便出入。辛亥年後原跡兩度為清遺老、漢奸陳寶琛所占,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玉淵潭才逐漸被開辟為公園,並在東郊建了一座典雅秀麗的釣魚台國賓館。現存釣魚台、澄漪亭、瀟碧軒、養源齋等處匾額為清乾隆皇帝所書;園林布局也基本上為乾隆時原貌,園內42公頃園林和7公頃水麵,假山玲瓏,小徑曲折,流水潺潺,與15幢造型各異的賓館樓和諧地組成了一幅天然畫卷。

  @@@乾隆帝舉竿魚躍

  揚州瘦西湖小金山綠蔭館西邊,有一短堤,向西伸入湖中,盡頭一亭,即名釣魚台,傳為南朝吹台遺址,形式別致,款曰“吹台”。吹台四周按南朝劉宋徐湛之所築風亭、月觀和琴室,把文人雅士迎風吹簫、頂月撫琴的雅趣暗暗點出。台呈方形,三麵臨水,門開四麵,重簷飛角,東、南、北麵為磚砌圓洞,遊人駐足留戀之際,從西南兩圓洞望出,五亭橋橫臥碧波,白塔高聳雲表,引逗人們尋趣。南月洞門側視為橢圓形,西月洞門正視呈正圓形,此中詩情畫意,隻可意會,難以言傳。造台者借景手法神妙,真可謂匠心獨運,其布局藝術為園林界所稱道。

  清乾隆帝巡遊揚州時曾在此台釣魚。傳說釣魚那天,揚州大鹽商江百川為了取悅皇上,先期挑選潛水高手,藏於台下水中,以荷葉蓋頂,用荷莖換氣。每當乾隆皇帝垂竿時,便輕手輕腳地將鮮活的鯉魚掛上鉤去。乾隆皇帝舉竿魚躍,眾皆歡騰喝彩,齊呼皇上洪福齊天,水族也解君意。自此,吹台更名為釣魚台。

  €€琴棋台

  琴棋對於中國文人是智慧與精神的一種寄托與象征。琴台樂事抒發感情、調適精神,古琴台追求知音,撫琴台享受愛情,均為人生一大美事。琴台常泛指人們從事音樂的場所。孔子在齊聞《韶》樂,竟然陶醉“三月而不知肉味”,認為“盡美矣,又盡善也”。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內仍有修建在東周王城遺址上的韶樂台,可觀賞古代樂器,領略先秦古風。

  琴台大多為山中巨石琴台。靈岩山天然山石為琴台,相傳西施曾在此操琴;隆中樂山頂有“孔明琴台”,諸葛亮“常登之,鼓瑟以為梁父吟”;琅琊山古寺僧人操琴之石台,音樂博士沈遵閱作《醉翁吟》,被讚為天下絕響,後由蘇東坡填詞珠聯璧合,由此競相傳唱;黃山雲穀寺旁有琴台石,海拔1668米的黃山始信峰更有“琴台之稱”,峰頂一巨石如台,清名士江麗田(又名江天一)曾在此獨坐撫琴,人稱江麗田琴台,台前有一枝古鬆,名聚音鬆。琴台一側石壁刻有“寒江子獨坐”。安徽天柱山主峰旁有一寬一米多的石橋,明狀元劉若宰常在此彈琴,名曰天樂台,真可謂“聽天籟之音,盡天人之樂。”

  直至近代,人們仍喜歡在自然中享受音樂,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光化亭下的音樂台就是明證,它由旅美舊金山華僑捐資興建於1932年。此台為關頌聲、楊庭寶設計,共用320噸福建花崗石,是一座紀念性建築物。音樂台高出地麵3米,平麵呈半圓形,台後修一座大壁,高11.3米,寬16.7米,以匯集音響。緊靠台前有彎月形荷花池,池底有優泉,池水終年不涸。觀眾席為扇形,可容3000人。周圍重柳掩映,白楊參天,綠草如茵,青嶂似屏。台前走廊旁的紫藤老幹盤根錯節,宛如蒼龍起舞。遊人置身這萬綠叢中,暑熱頓消,隻覺神清氣爽。如今,很多音樂會及相關藝術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往往會收到特別的效果。

  在諸如北嶽恒山等名山中也有琴棋台,“弈台弄琴”為恒山十八景之一。不過弈台比之琴台,在優雅之中往往要多一份壯美。下棋也叫博弈,棋盤猶如戰場,弈台就成為博台。弈棋的輸贏,可喻為戰爭的勝負,人生的成敗,進而泛指人與自然、人與各種權力之間的較量、拚搏、鬥智鬥勇。人的本質力量在這裏得以體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這裏得以實現。

  @@@太祖博台輸華山

  西嶽華山至今流傳著“自古華山不納糧,皇帝老子管不著”的民謠,這由來於宋太祖趙匡胤與陳摶老道下棋輸掉華山的故事。傳說趙匡胤得天下之前,曾得到老道陳摶老祖的指點和幫助。一次,他們在華山東峰下棋,趙匡胤輸掉三局,還不肯罷休,後以華山作賭注,又輸掉了最終的一局。在他當了皇帝以後,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把華山撥給了陳摶。

  在華山東峰下東南角有一孤峰,峰頂方平,上有鐵瓦亭一座,鐵棋一杆,這就是下棋亭,相傳就是當年趙匡胤與陳摶弈棋之處,稱為“博台”,又名“棋盤台”。又傳漢武帝時,衛叔卿曾乘雲車駕白鹿來此,與洪崖先生(三皇時伎人)等博戲,故博台又稱衛叔卿博台。據傳,秦昭王曾登上東峰,令人築博台,並鋸大柏樹為棋子,與天神對弈。

  @@@千山仙人弈棋台

  遼東名勝之首為鞍山市東南25公裏處的千山,在千山眾多奇峰中,海拔708.3米的第一高峰仙人台最能體現千山的雄渾之氣,關於仙人台也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相傳曾有蓬萊仙島棋仙和千山漁家棋童在此對弈,至今山頂還有石棋盤,因此仙人台又叫仙人弈棋台。前人詠香岩寺詩中有“棋臨滄海千年局”和“聞說仙台頂,棋枰今尚存”等句,即是指此而言。又傳說,道士丁令威曾化鶴飛來千山仙人台,所以清高宗在《寄題千山》詩中有“空傳丁令有遺台”之句。前人有一首《詠仙人弈棋台》寫道:“天風吹輕衣,縹緲在絕頂。棋子若可聞,欲上梯痕迥。”絕頂有峭石,向北伸出,高約20米,狀如鵝頭,三麵深澗。峭石下係一平麓,長30餘米,寬約4米,周圍設有鐵欄,兩側皆深澗,俯視為之心悸。遠眺渤海,近瞻鋼城,八百裏雲煙盡收眼底,千朵蓮峰曆曆在目。自古千山流傳一句俗話:“仙人台,仙人台,不是仙人上不來。”語雖誇張,卻道出了攀登仙人台的艱難和登上仙人台給人帶來的樂趣。這些傳說,使仙人台在巍峨雄壯的同時,又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高山流水覓知音

  在武漢市龜山尾部,月湖側畔,有一座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相傳為春秋時楚人伯牙鼓琴之處。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三年不成。後成連攜之至東海蓬萊山,朝夕聞水流鳥鳴之聲,移其性情,終成絕詣,作有《水仙操》、《高山流水》。相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琴能識音律,知其誌在高山流水,兩人遂結為知己。鍾子期死後,伯牙歎息再沒有知音,於是毀琴絕弦。後人為之感動,於此築台紀念。據記載,琴台建於南北朝,幾經興廢,解放後重加修整。現琴台庭院占地約10公頃。琴台前是彩釉瓦頂的門廳,額書“古琴台”三字。

  進入庭院,有道光皇帝禦書“印心石屋”照壁。東側碑廊存《漢上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等石刻,其中清詩人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的《琴台題壁》,筆勢蒼勁且感慨大氣。碑廊門上“琴台”二字傳為宋書法家手筆。廊西滄浪亭,飛角流丹,造型秀雅。後端主體建築殿堂,單簷歇山頂,前加抱廈,塗金敷彩,輝煌宏麗,簷下懸“高山流水”大字匾額。古琴台的傳說實際上更多表現為人們對知音的追求。

  @@@相如撫琴《鳳求凰》

  司馬相如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有“賦聖”之稱。他在富商卓王孫宴請席前彈奏一曲《鳳求凰》,打動了寡居父家的卓文君,一個惜玉憐香,一個敬才慕雅,以琴抒情,以樂傳心。於是文君夜奔相如,一同逃往成都,後返臨邛,自己當壚賣酒,相濡以沫。現存有文君井,相傳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設“臨邛酒肆”時遺物,而琴台隔水相望之。有岑參詩存:“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杜甫流寓成都時作《琴台》,詩有“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句就是憑吊遺跡之作,“歸鳳求凰意,寥寥不複聞”。洋溢著詩人對相如文君“頡頡頏頏兮共翱翔”(司馬相如:《琴歌》)那種值得千古傳頌的真情至愛的讚美。

  現古琴台在成都邛崍市內裏仁街的文君公園內,相傳就是西漢司馬相如彈琴之地,唐宋時已著名,明末曾荒廢。清康熙年間邛州牧傅爕洞加以修葺,大體仍保留漢代舊貌。現存琴台為晚清所建,與文君井隔水相望,為單簷歇山式開放建築,風格古雅,九脊頂,四角淩空,綠綺琴置於上。前簷柱懸有“井上風疏竹有韻,台前月古琴無弦”的對聯,耐人尋味。清宣統三年(1911),琴台擴建時增添了王闓運(清末著名詩人和學者)《湘綺樓琴歌》木刻。琴台右側有果親王(康熙帝玄燁第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書寫的田況《題琴台》詩碑一通,詩中有“遊人不賞淩雲賦,隻說琴台是舊基”句,這正是千百年來,人們憑吊文君相如遺跡的原因。文君相如衝破傳統,自由戀愛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一直為人稱道,並廣為流傳。

  撫琴台在四川成都西郊三洞橋附近,為漢司馬相如故宅。《蜀中名勝記》載:“司馬相如宅在益州笮橋(竹索橋)北百步許,有琴台故墟”。宋代宋祁《琴台》亦雲:“君不見,成都郭西有琴台,長鄉遺址埋黃埃。”唐宋時為詩人雅士憑吊遊覽的名勝之地。原台早廢,現僅有撫琴台的村街地名。近年在附近建有仿漢建築“琴台故徑”牌坊。過去人們皆指王建墓即為撫琴台,1942年王建墓發掘後,始知傳誤。

  @@@水繪園小宛琴台

  說起水繪園,人們自然會想起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冒襄和董小宛。水繪園位於江蘇如皋市城區東北隅,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冒襄,字辟疆,為明代四公子之一。明亡後,絕意仕進,與愛妾董小宛(金陵八豔之一)隱居皋城,將舊園重新修整,改名水繪庵,修築了畫堤、琴台、洗缽池等十餘處佳景。因水繪園由江南著名園林聖手許蔭鬆任總設計師,加上冒、董的藝術天才,融詩、文、琴、棋、書、畫、曲藝、博古於一園,成為中國曆代著名園林之一。

  琴台臨水而作,置於水明樓前軒中,相傳為董小宛撫琴時所用,後人習慣將置此古琴台的小巧而又雅靜的前軒亭也稱為琴台,是為建築以器物而名之。琴台為瓦製,中空,長約1.67米,寬約0.5米,厚0.27米,真恰如一案琴台大小。然“室雅何須大”,遊人至此,賞讀懸掛琴台旁的董小宛常吟之詩“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睹物思情,當年冒、董兩人鼓瑟吟唱,才子佳人風雅寧靜之狀仍可浮現眼前。

  @@@陽春白雪古吹台

  古吹台,在開封市東南角禹王台公園內。這裏相傳為2500年前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鼓吹奏樂之處。師曠目盲,但辨音能力甚強,善彈琴,據說他的七弦琴彈得很好,古代名曲《陽春》、《白雪》等均為他的作品。人們敬佩這位古代音樂家,把他奏樂的地方稱為“古吹台”。唐天寶三年(744),李白、杜甫同遊梁園遺跡,偶遇高適,三位大詩人同登吹台,飲酒賦詩,慷慨懷古。李白寫有“平台為客愁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詩句。杜甫寫《遣懷》詩:“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氣酣登吹台,懷古視平蕪。”三位先賢同遊此台被傳為文壇的一段佳話,並在吹台東院建祠塑像祭祀。

  吹台在曆史上屢有興廢。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居於此,明代為紀念夏禹治水功績,在古吹台建禹王廟,故又稱禹王台。禹王廟大殿五間,大殿側簷與兩廡間用圓門綴連,分東西兩院。西院為水德祠,東院即三賢祠。三賢祠後又加李夢陽、何景明,合稱“五賢祠”。以後又增高子業,稱六賢祠。建國後辟為禹王台公園,園內殿祠碑刻,古跡遍布,翠柏繁茂,環境幽雅,為開封名園之一。

  @@@千古一嘯唯孫登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王維詩中“清幽絕俗”的意境由撫琴舒嘯之人的安閑自然而得以渲染。琴與嘯協和相鳴,彈琴與長嘯完美的融合,最具代表的當然要數魏晉時代。七賢的精神追求就與孫登嘯台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嵇康、阮籍、劉伶等七人反對司馬氏黑暗、殘酷的門閥製度,相與友善遊於位在今河南修武雲台山的百家岩竹林,號稱“竹林七賢”。他們縱酒放誕,詩琴相諧,傲睨風塵,先後在這裏活動20餘年,並結識了逸士孫登、王烈,留下了不少遺跡。現存孫登嘯台、劉伶醒酒台及王烈泉、嵇康醉劍池等。傳說孫登係三國時東吳孫權的後代,他不滿西晉暴政,來到太行山支脈龍鳳山(即蘇門山,今河南輝縣西北)隱居。夏天結草為衣,冬天披發自複,以柏籽草根為食,住在山洞裏,讀《易經》,彈一弦琴。他學百鳥叫,辨百鳥語,練就一種絕妙口技,嘯聲如百鳥爭鳴,優美動聽,時而仰天長嘯,抒發心中不平之氣。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都來拜訪過他。嵇康更與孫登嘯歌放達,相隨三年;阮籍以孫登為依托,寫了《大人先生傳》。此後,有關嘯台的詩不下數十首,大部分石刻尚存。

  孫登嘯台位於蘇門山山巔,海拔180米。由山下石洞內石階而上可達山頂。山頂有一高大石台,台上有一兩層亭子,亭子匾額寫有“嘯台”二字,這就是魏晉時孫登的長嘯處。登上嘯台,即能聽到悅耳的鳥叫聲,仿佛仍有孫登當年那“高台奇跡,千古一嘯”的餘韻。傳說孫登死時,百鳥哀痛,停叫三天,並叼來奇花異草,供在他的靈前,美麗的傳說在人間代代相傳。

  @@@“楚狂”遺風歌鳳台

  在四川峨眉山第三大寺大峨寺後林中,有一高約7米的大石,上刻明代弘治年間督學王敕書“歌鳳台”三字,還有許多書刻都已難辨。據說這兒就是楚狂接輿隱居處。接輿,春秋時楚國人,博學多識,不慕世榮,曾寫歌詞“鳳兮鳳兮,何德之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諷喻孔子,遂得“楚狂”名。他到此白日誦經,晚上吹簫,引來鳳凰聆聽。據說現在峨眉山中陣陣樹風,山鳴穀應,人謂“山潮的就與峨眉至今還流傳的接輿與得道老狼鬥法的故事有關”,峨眉山人現仍把這驅趕老狼的“山潮”視為吉兆。楚狂與歌鳳台的傳說,深深撥動曆代文人的心弦。唐代詩人陳子昂上峨眉山尋找得道成仙的先祖不遇,至此觸景生情,抒發了“浩然坐何暮,吾獨有峨眉;念與楚狂子,悠悠白雲期”的無盡孤獨惆悵。明代文學家楊慎當年憑吊歌鳳台時,寫下“楚狂千載士,悠悠避世情;蜀山一片石,又存歌鳳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