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第56師團出其不意突破中國遠征軍側翼並席卷了整個後方,恰似一柄利劍,深深地插進了對手的後背,迅速導致緬甸盟軍的全麵崩潰。
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三人一獲悉臘戍、貴街相繼失陷,日軍快速部隊已勢如破竹殺入畹町這一石破天驚的噩耗,頓時呆若木雞。
後路被斷,中國遠征軍10萬官兵無疑將命喪異邦!
敗局已定,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誰也無力回天!
誰都不會想到兩個多月之前旌旗獵獵,鐵馬金戈,氣吞山河如虎的中國遠征軍會潰敗得如此迅速!如此一塌糊塗!
中國統帥部和遠征軍長官部對日軍第56師團的行動就像是隱藏在雲霧裏一樣,當打擊已經重重地落到頭上時,他們仍然搞不清楚日本人大規模向臘戍長奔穿插時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
其實即使不明敵情,也不一定意味著失敗不可避免,因為畢竟還可以借助判斷力和經驗最大可能地化險為夷。
然而,在戰情不明甚至已經誤判的情況下,史迪威和羅卓英全然不顧後方受到威脅,製定了集中主力擊敗當麵日軍第55師團、第18師團,使深入中國軍隊後方的日本人行動失去意義的戰略,希望日本人自動落入陷阱。這個看似合理的計劃事後證明其判斷和行動都錯了,而且錯得一敗塗地。
同樣是在情況不明的情形下,杜聿明則清醒得多。
東線激戰一天便失去聯絡,他立即覺察到側翼情況不妙,他很快提出了及早放棄“曼德勒會戰”,將主力和作戰重心移往東線,堅決阻止日軍插入中國遠征軍的側後的作戰思路,提出戰局的自然發展是:中國遠征軍放開中路,日軍第55師團、第18師團從中路長驅直入,切斷英軍和中國遠征軍之間的聯係,英軍退往印度。中國遠征軍作戰重心由中路移到東線,安全退往中緬邊境地區,依靠祖國作為後方,固守密支那、八莫、昔卜、棠吉、景棟一線。
杜聿明的方案無疑是萬無一失絕對保險的方案,當然還是有代價的,就是放棄了力爭主動的進攻態勢,不能達成出國作戰的主要目標——占領仰光,確保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安全,且讓日軍占領大半個緬甸。但是,照這個思路可以形成中國軍隊和英軍分別在東、西兩麵鉗製緬甸中部走廊上日軍的僵持局麵,這一態勢更有利於爾後的反攻。
但是杜聿明無法堅持己見,服從了史、羅的命令——因為他沒有得到蔣介石的支持。最高統帥此時連做夢也渴望著一次在國際上有著強烈說服力的勝利,可是杜聿明唯一正確的方案離他所渴盼的勝利恰恰是背道而馳的。
1942年4月25日深夜,200師攻克棠吉當天,徐小冬開車將杜聿明送到了曼德勒南郊的小鎮皎施,參加緬甸盟軍三方指揮官最後一次聯席會議,討論緊急撤退的方案。
史迪威和他手下的美國參謀們到達時,徐小冬看到出席會議的中國指揮官羅卓英、楊業孔,英國指揮官亞曆山大、赫頓,另有參謀軍官數十人都已經先於他們趕到了。
會場設在一個開放式竹寮裏,徐小冬負責會場的警衛工作,他把衛士們布置下去,自己則坐在竹寮外的環廊上。他知道這個會議決定著所有中國遠征軍官兵的命運,自然會十分關心。
他注意到中美兩國軍官們神情凝重,氣氛沉悶,而英國的軍官們則顯得神定氣閑,談笑風生,似乎當前如此嚴峻的局勢與他們關係不大。
的確如此,眼前這位中美英盟軍的最高司令官、曾經以導演了敦克爾刻大撤退而聞聲於世的亞曆山大勳爵在得知日軍已千裏奔襲臘戍的消息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命令所有尚在緬甸的英軍,不顧一切地向著印度迅速撤退。
這一次亞曆山大稍顯義氣一點,沒有像在平滿納一樣扔下中國朋友就跑。他在兩天前的中英聯合軍事會議上,畢竟把史迪威叫到一邊,給他打了一個招呼:“對不起,我們必須撤過伊諾瓦底江,然後盡快撤往印度,否則,我們的軍隊就完全有可能陷入正在向曼德勒推進的日軍突擊隊的包圍。”至於史迪威作何反應,他已經沒有必要理會了。因為他在告訴史迪威之前,就已經下令駐曼德勒地區的全部英軍西渡伊諾瓦底江向印度撤退。
此時,一架英國飛機正在曼德勒機場等待著他。會議一完,飛機馬上起飛。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晚上,他就可以坐在韋維爾官邸裏鋪著雪白桌布的長餐桌邊,品嚐朗姆酒與鮮美的恒河魚的味道了。
徐小冬與每一個遠征軍官兵一樣,雖然一日三餐吃的是英國人提供的夥食,車輛用的也是英國人的汽油。但是,英國人在戰場上的不夠意思而又總是喜歡在中國人麵前充老大的做派讓他們倍感壓抑甚至深惡痛絕!
孫立人將軍仁安羌一役總算是給中國人掙了一口氣,但事情過後,英國人的優越感依然如故。即便此時此刻大家都落魄成了叫花子,英國人也仍然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當作是丐幫頭。
徐小冬熟悉中國的曆史,他清楚英國人這種頑固的高傲感既是曆史的積澱也有著一係列的法律條文為基礎的。近百年間,英中兩國之間已經交過多少次手,哪一次打到最後不是中國政府向大英帝國低頭認罪割地賠款了事!英中之間簽訂的若幹個不平等條約毫無疑問地規定了英國人有充分的權力在中國人麵前高人一等。
正因為如此,當史迪威宣布會議開始後,首先發言的亞曆山大勳爵才會以一種悲天憫人的語氣說道:“諸位先生,我們在緬甸的仗已經打完了。鑒於目前貴軍麵臨的嚴重形勢,敝國政府正式通知本人並由本人轉告諸位:不列顛聯合王國準許中國在緬甸的軍隊及其裝備退往印度避難。”
仿佛一記重重的耳光扇到了與會場數步之遙的徐小冬的臉上,中國遠征軍是應英國人的請求才到緬甸幫英國人打仗的,不料反而被他們的幫助對象當成了難民,落到被英國人收容的地步,天下還有比這更可笑更荒唐的事情嗎?剛才還顯得有些嘈雜的會場立即變得一片死寂。
而且徐小冬還注意到,不少中國軍官的臉色已經變得和自己的一樣難看。
史迪威將軍打破了這種令人窒息的尷尬。他看了看圍坐在會議桌邊的幾位中國將軍,麵無表情地說道:“情報表明,日軍戰領臘戍後,我遠征軍第6軍和第66軍所屬部隊有的已經後撤,有的則已潰散,已經徹底喪失了反擊戰力。現臘戍之日軍正向曼德勒方向回竄,準備與我當麵之敵對曼德勒形成前後夾擊,第5軍附新38師若西渡伊諾瓦底江,沿鐵路經八莫向密支那轉移,也為時太晚。現在對我軍來說,戰機全失,各路日軍的多支先遣隊已經超越我軍,切斷了我軍所有撤往中國的通道。遠征軍各部在日軍截擊、追擊下,已陷入互失聯係,各自行動的困境、危境。”說到此,他態度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技術層麵上的問題我可以代表中國遠征軍和亞曆山大將軍進一步協商,不過,撤往印度,眼下隻能是中國軍隊唯一可以做出的選擇。”
“對不起——”一個聽上去有些嘶啞幹澀的聲音突然響起。
杜聿明將軍開口了。雖然他用詞文雅,但是徐小冬仍可從他那冷峻得像堅硬的岩石般的表情上感覺到他胸中熊熊燃燒的怒火。
杜聿明以同樣明確的態度說道,“我中國遠征軍絕對不能接受亞曆山大將軍的好意,既然我們是堂堂的中國軍隊,就隻能回到中國去。中國軍人有自己的祖國,沒有一個士兵願意到印度去做難民。我相信即使在目前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我軍廣大官兵回國的道路。這就是我的態度。”
史迪威的臉像簾子一樣拉了下來:“杜將軍,形勢很清楚,中國軍隊已經落入敵人的三麵包圍中。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中國遠征軍的損失,我已經與亞曆山大和韋維爾兩位將軍商量妥當,英國當局同意中國遠征軍撤往印度,由英國方麵提供駐地和給養,美國方麵提供裝備和訓練。我已經擬定了一個計劃,並且報呈給了蔣委員長。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印度訓練出一支用美國武器裝備起來的,經美國教官訓練的,具有中國士兵吃苦耐勞精神的新型中國軍隊,等到新軍練成,我們再一起重新打回緬甸,報仇雪恨。所以,我必須重申,中國遠征軍眼下唯一的出路隻有一條:撤到印度去。”
杜聿明傲岸地盯著他的上司:“史迪威將軍,請問,這是你給我下達的命令嗎?”
史迪威氣得嘴唇直抖:“杜將軍,這是連小孩都能看清楚的問題,難道你這位統兵之帥……哦,我明白了,這一定又是你那位校長直接給你下達的指示吧?”
史迪威說對了,就在前來參加這個會議之前,杜聿明收到了蔣介石的一份電報,表示原則上同意史迪威報呈的中國遠征軍撤往印度訓練的計劃。杜聿明一見便著了急,他深知自己如果去了印度,與史迪威的過結肯定會使他的日子不好過。於是馬上給蔣介石發了一電,稱中國軍隊倘若入印,必將既為印人所不齒,亦為英人所輕侮,表示自己仍堅持率第5軍向密支那方向轉移,與畹町來犯密支那的日軍決一死戰,勝可據緬北一隅,敗則退守騰衝。蔣介石回電隨即到來,同意杜聿明向密支那、片馬方向轉移回國,決不可再遲滯停頓。
杜聿明手握聖旨,自然是有恃無恐,義正詞嚴地回道:“豈止是校長和我杜聿明的意願,回到祖國,也是我軍廣大官兵的強烈要求,因為,祖國在中國軍人的心中重如泰山……”
徐小冬心中猛然一震,雙眼驀地發潮。他相信如果換一個場合和時間,杜聿明將軍的發言無疑可被當作為一篇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宣言。而且,徐小冬還知道,杜聿明的話也的確有根有據,絕非捏造和誇大。撤回國內的消息傳開後,確實也得到了全體將士的擁護。史迪威怎麽能武斷地說這是他和蔣委員長的意願呢?
可是徐小冬此時的腦子中一團亂麻,他同樣不能容忍亞曆山大的高高在上盛氣淩人。但是,他又隱隱約約地覺得這事情十分複雜,似乎又並不單單是一個愛不愛自己祖國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問題?更何況,愛國者並非千人一麵,愛國者同樣也還有愚昧與智慧、狂熱與冷靜之分……
杜聿明祭出愛國主義的旗號,連熟諳中國國情和民族心理的史迪威也無話可說。他即便再喜歡顯示權力的威力,也絕對沒有勇氣去扮演一個阻止中國廣大官兵熱愛自己祖國的角色。
史迪威一言不發,臉色鐵青。
亞曆山大勳爵優雅地聳聳肩膀,意思是你們若不領情,那就是你們中國人自己的事了。
羅卓英六神無主地看看史迪威和亞曆山大,又看看自己的同胞,對杜聿明說道:“我們都不要先作決定,馬上向重慶請示再說。”
杜聿明厲聲回答:“我既然敢作出決定就敢負這個責任。主意既定,決不改變,除非你馬上撤了我!”然後,戴上軍帽,凜然而去。
徐小冬目送著杜聿明將軍大步出了竹寮,穿過庭院,向著壩子上的座車走去。可是,自來崇敬中國曆朝曆代愛國誌士的徐小冬卻對杜聿明崇敬不起來。雖然“祖國在中國軍人的心中重如泰山”這樣氣壯山河撼人心魄的豪言壯語同樣讓他心中陡然發燙,他也毫不懷疑如果需要,他和杜軍長、和千千萬萬的遠征軍廣大戰友一樣,真的願意為祖國的安危毫不猶豫地去死!
可是,另一些同樣重要的問題此時也正在強烈地困惑著他:杜長官在妄自尊大的英國人麵前表現出來究竟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是從眼下正在發生的這場戰爭的全局著眼,還是出自對蔣委員長個人的耿耿忠心?抑或是二者皆而有之。這些問題一串串在他腦海裏直冒,但他怎麽也想不清楚。
這時候,他看到史迪威將軍急步從竹寮裏出來,衝他吼道:“馬上去追趕杜將軍!”
徐小冬知道第5軍軍部於已前一天從梅提拉克轉移到了曼德勒,一躍而起,趕緊奔上院壩,將史迪威的吉普車開了過來。
一路上,徐小冬加大油門往前追趕,但杜聿明的車更快,就這樣一直追到了曼德勒。
史迪威看到一輛輛的坦克正從隱蔽地“嘎啦啦”馳出來,在公路上排了一長串。他立即趕到軍部,衝著杜聿明大聲問道:“你要把坦克開到什麽地方去?”
杜聿明回道:“坦克是我們的命根子,我們既然要走,當然要帶上坦克,沒有了坦克,那麽中國也就沒有了我們第5軍。”
史迪威知道再也不可能說服固執的杜聿明隨他前往印度了。也就是這一刻,他暗下決心,今後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寧願自己單槍匹馬地幹,也決不能和杜聿明這樣的中國軍人共事!
回到座車上,徐小冬聽到史迪威仍然在憤怒地罵著:“無知的熱情需要理智的引導,別有用心的鼓噪必須給予無情的揭露!杜律明這樣的民族主義者,不過是一夥偽愛國者!”
4月30日,英國人走了,中國人也走了,美國將軍史迪威也不得不和羅卓英帶著幕僚和警衛部隊走了。當他們穿過空曠無人的曼德勒街道,走過阿瓦大橋時,橋上已經空無一人。一隊英國工兵正在準備炸橋。
車隊通過大橋後,在一座山坡腳下史迪威叫徐小冬將車停了下來,史迪威將軍麵無表情地一步步走上石階。徐小冬緊緊跟隨。然後,他看到史迪威佇立在西岸的山坡上,凝視著遠處的曼德勒城和雄偉的阿瓦大橋,猶如一尊石雕,久久不動。
徐小冬知道,要不了多久,一聲巨大的轟響便會伴隨著耀眼的火光衝天而起,將眼前這座大鐵橋攔腰炸成數段,跌入滾滾江水中。而與大橋同時毀掉的,還有史迪威曾經花費了那麽多心血擬訂出的一個個宏偉的戰略設想與計劃。
讓徐小冬最為震撼的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這位性格無比堅強的美國將軍失態了,兩行老淚湧出眼窩,在布滿深溝淺壑的臉頰上潸然而下,將軍呢喃著:“從頭再來……我一定要率領中國人打敗這些狗雜種!”
第二天上午,無數麵血紅的膏藥旗飄揚在了曼德勒上空。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