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章 生前鑽萬人敵纂,身後鑽武聖人纂

  中國曆史上,極為個別的出類拔萃專門人才曾被尊稱為“聖”,例如“醫聖”張仲景,“棋聖”嚴子卿,“詩聖”杜甫,“茶聖”陸羽。然而,最高層級的“聖人”是孔子,他作為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在其身後儒學被尊奉為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大背景下,榮膺“大成至聖先師”的殊榮,至今仍有國際性深遠影響。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則被尊為“亞聖”。與這些文化巨人大不一樣,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關羽,身後也被尊為“聖人”,並且以其“武聖人”獨尊地位,與“文聖人”孔子一般高,足以令人驚歎莫名。

  關羽(公元?-219)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年輕時愛管閑事,路見不平就要一聲吼,拔刀挺身相助。因為殺了本縣的縣令及其妻弟,出逃到涿郡(今河北涿州市),結識了當地人張飛。適逢同為涿郡人的劉備招兵買馬,他便同張飛一起投奔了劉備,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劉備作了平原相,就讓他倆當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國誌》本傳說,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演義》演繹為“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而到了稠人廣坐場麵,他倆又充當衛士角色,“侍立終日”,不講待遇。開初那些年劉備名微眾寡,勢單力薄,在徐州被呂布打敗而投曹操,他倆都追隨左右,“不避艱險”。經過十幾年周旋,直到建安四年(199)劉備脫離曹操,跑到徐州打出反曹旗號,關羽才第一次單獨守下邳(今江蘇邳縣南),代理太守職務。

  建安五年(200)曹操東征,劉備慘敗,丟下了關羽北投袁紹,關羽被曹軍俘虜,帶回許都。那時候曹操逐鹿中原,廣羅人才,看中關羽的勇猛善戰,極想把他收到麾下,便破格給了他一個偏將軍頭銜,禮遇十分優渥。但關羽不為所動,流露出了“無久留之意”,曹嚐派張遼前去試探。關羽告訴張遼:“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張遼如實回報曹操,曹操感歎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當年二月,袁紹發兵十萬南下與曹操決戰,派大將顏良與劉備一起作先鋒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派張遼和關羽作先鋒,反擊袁軍。兩軍遭遇,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立即策馬當先,“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白馬解圍之後,曹操即時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且重加賞賜。關羽實踐了“立效以報曹公”的諾言,“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奔往袁軍營中尋找劉備。曹軍一些將領要求追殺他,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一段特殊經曆,經過《三國演義》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回濃墨重彩的鋪陳渲染,就變成了預約三事、掛印封金、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會古城主臣聚義係列故事,其實好多故事原本是沒有的。其中,封漢壽亭侯,也不像後人所想象的那般顯赫。按東漢爵位製度,承秦爵二十等封列侯(原稱“徹侯”,避漢武帝諱改),“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見《後漢書·百官誌》)。亭侯是最低等級的侯爵(後諸葛亮為武鄉侯,鄉侯比亭侯也隻高一等);十裏一亭,十亭為鄉,亭侯受祿有限。但封為亭侯畢竟也不容易,曹操肯表封關羽亭侯,的確表現愛才心切。而關羽對於一切封賞既不心動,也不帶走,一心一意忠於劉備,的確屬於古人不可多得的忠義行為,值得後人稱美。

  回到劉備身邊後,從脫離袁紹,依附劉表,直至赤壁之戰的八年期間,關羽都沒有見諸史籍的突出事跡。但他的忠義,定然加固了同劉備名為主臣、實如兄弟的特殊關係,即便在劉備請出諸葛亮,自詡如魚得水後,他在劉備集團穩為二號人物的特殊地位也從來無人可以挑戰。借孫、劉聯盟之勢,劉備成為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占領江南諸郡,封拜元勳,關羽位居第一拜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獨自分兵坐鎮江北。劉備西取益州,又“拜羽董督荊州事”;所謂“董督”就是統領,主管,諸葛亮實際作他的副手。軍師中郎將龐統在蜀身亡,劉備急召軍師將軍諸葛亮帶領張飛、趙雲入蜀增援,於是,關羽更是位居方麵,獨當起了劉備集團一半基業。

  位益尊,權益重,留下的人全都必須唯命是從,就使他先前並不十分顯露的驕矜自大之氣凸顯出來,滋長成為驕傲狂妄,目中無人。建安十九年(214)馬超向劉備“密書請降”,率軍自漢中直抵成都,成都守軍驚恐失措,十天後,劉璋便向劉備投降。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關羽認為他“舊非故人”,私心不悅,迅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明白關羽驕氣淩人,也不好批評,隻能進行精神賄賂,回信答稱“孟起(馬超的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漢初)黥(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的字)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關羽一向以美髯見稱,號稱“美髯公”,因而諸葛亮以“髯”字代稱。關羽覽信大喜,硬以為自己真是曠絕古今,獨一個的超一流名將,得意忘形到把信拿給賓客傳看,以滿足虛榮心。究其實,他與張飛難分出高下,曹魏主要謀士之一的郭嘉早對曹操說過:“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另一謀士劉曄也說過:“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陳壽評價他們,同樣相提並論:“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關羽既缺乏自知之明,又為了抬高自己,貶低馬超,竟連一同起事的“兄弟”張飛也不惜搭上,實在有悖於義。其後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有此前車之鑒,甚至擔心關羽遙聞黃忠同列,“恐必不悅”,劉備隻好說“吾當自解之”。可見除了劉備,無人再敢招惹關羽。

  關羽從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開始,就“董督”荊州,前後曆時八年之久,毛病日益深沉。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地當軍事要衝,曆來都是四戰之地。魏、蜀、吳三方分峙局麵漸趨形成,荊州更加成為三方必爭的樞紐之地,關羽如何履行“董督”重責,無疑至關重要。按照“隆中對策”以來的既定方針,他理當盡力維護與東吳的睦鄰友好,但一直以來,他都缺乏這種必不可少的戰略認知,老是配合劉備耍賴,充當黑臉角色。幸虧當時東吳的西線主帥魯肅堅定維護孫、劉聯盟,軟、硬兩手運用適度,小衝突才沒有演變成為大翻臉。即便如此,關羽還是不明智,悍然得罪了孫權。建安二十年(215)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後不久,孫權曾遣使麵見關羽,提出讓關羽女兒同自己兒子結婚,再搞一次政治聯姻。當初劉備都可以上門迎娶孫夫人,這一次,關羽卻不識大體,不顧大局,揚言“虎女豈能嫁犬子”,辱罵來聘的使者,拒絕許婚。孫權一壁頭碰得鼻青臉腫,怒不可遏,自然加緊了奪取荊州的步伐,待呂蒙取代魯肅主持軍務,就演出了“白衣渡江”那幕活劇。其間的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關羽如此得罪盟友,已經給他留下禍根,不僅遭到了丟失荊州、喪失性命的現實報應,而且導致孫、劉聯盟一度破裂。

  對盟友尚且如此蠻橫無理,因小失大,對部屬,對位居己下的同一集團中人,勢必就更加不可一世,輕慢無度了。其結果,造成了他在集團內部人緣太差,一旦有事便抽底火。關羽攻襄樊,以及敗走麥城時,幾次要求近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的劉備義子、副軍將軍劉封和宜都太守孟達“發兵自助”,劉封、孟達都“不承羽命”。呂蒙、陸遜襲取荊州時,素遭關羽輕侮的劉備妻弟、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傅士仁,也相繼拱手投降,獻出江陵、公安,斷了關羽退路。眾叛親離到這種程度,也隻能叫做“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民間述聞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究其實,被呂蒙、陸遜麻痹,把原先留守江陵、公安後方的部隊調往襄樊前線,使後防空虛,給了呂蒙“白衣渡江”可乘之機,大意確有一些,卻決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驕狂自大,剛愎自用,外失盟友,內失人緣,自己播下了敗亡惡果。

  不過,是非功過不能互掩,關羽確實頗能打仗。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就任前將軍未久,他便抓住劉備占領漢中的有利時機,主動發兵進攻樊城,把曹魏大將曹仁圍困在城內。當時曹操剛從漢中敗退到長安,聽說曹仁危急,立刻派另一大將於禁率領七軍馳援。時值大霖雨,連下十幾天不斷,引起漢水暴漲,決堤泛溢,將不及逃避的七軍悉數淹沒。於禁帶著極少僥幸獲生者避到高處,關羽乘大船趕到,迫使於禁俯首投降。曹魏勇將龐德力戰不屈,船覆被俘,仍立而不跪,大罵拒降,被關羽殺掉。關羽趁水勢,進一步把樊城圍困得水泄不通,曹仁及其數千將士幾乎成了甕中之鱉。關羽又派出一支部隊,把魏將呂常據守的襄陽包圍起來。一時間,關羽的威名響震華夏,曹操治下的梁、郟、陸渾(今河南中西部)等地的郡縣長吏相繼反水,接受關羽的節製。曹操相當恐慌,擬議從許都遷徙到洛陽。幸得司馬懿、蔣濟等人獻策,認為“關羽得誌,孫權必不願也”,可以派人去向孫權許諾“割江南”作為封地,換取孫權出兵“躡其後”,達到“樊圍自解”,才沒有倉皇遷都。

  曹魏的離間拉攏,正遇上孫吳方麵呂蒙、陸遜已經著手襲取荊州,於是一拍即合,兩麵夾攻關羽。呂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江陵、公安迅速落到孫吳手中,關羽背後已無依托。正麵襄樊戰場上,曹魏名將徐晃率領的援軍也趕到了,關羽不能克,隻好求自保,“引軍退還”。這一次北伐大仗,是關羽平生作為主帥,親自策劃、親自指揮、親自上陣打的第一次大仗,開局確實所向披靡,將他的威名推到了頂峰。隻可惜,頂峰也是命運轉捩點,一旦腹背受敵,後退無路,便跌落到穀底。當年十一月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於臨沮(今湖北遠安北)被俘,與子關平一同被殺。英雄末路,比四百多年前的項羽敗走烏江猶自不如,一生的結尾打上了一個悲劇句號。

  關羽被俘遇難後,孫權把他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下令厚葬。劉備一聽到噩耗,就“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誰也勸阻不住。張飛自然要從征“伐吳”,“當率軍萬人,自閬中(今屬四川省南充市所轄縣級市)會江州(今重慶市中心城區)”。臨到發兵前,“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也以悲情結局走完了生命曆程。這些情況都說明,關羽之死影響巨大,牽連到了鼎峙紛爭的三大集團。最大的影響在於宣告孫、劉聯盟破裂,蜀、吳之間爆發了夷陵之戰,三國曆史進入另外一個格局。劉備戰敗之後死在永安城,雖然與關羽之死、張飛之死不是自然意義上的同年同月同日,但從曆史風雲變幻看,確可以看作社會意義上的同年同月同日。盡管如此,在劉備生前,並沒有給予關羽任何一種超常哀榮。直到後主景耀三年(260)秋九月,即關羽身後41年,才被追諡為壯繆侯。同時受追諡的還有張飛、馬超、龐統、黃忠,關羽除了名列第一,沒有任何特殊。其後20年,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國曆史結束,時年48歲的陳壽開始整理三國史事,編撰《三國誌》,仍然隻是將關羽同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並列一傳,而沒有像對諸葛亮和陸遜那樣單獨列傳。在總評裏,還總是把關羽和張飛拉在一起說,既讚揚他倆“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並有國士之風”,又尖銳批評“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這樣的評語,在《三國誌》中,充其量隻能算中上檔次。

  身後開始受欽敬追捧,是在南北朝期間,距關羽之死已過300年。這300年中,取代三國實現一統的西晉王朝非常短暫,公元316年就被東漢以來入居內地的非漢民族推翻,司馬氏後人司馬睿向南逃跑,在三國時分屬蜀、吳兩國而版圖略小的範圍內建立了東晉政權。東晉政權維持到420年,又被劉裕所取代,晉換為宋,是為南朝之始。南朝曆經宋、齊、梁、陳四個小王朝,由漢族軍閥、世族相繼主控,所占領土漸次縮小得不及三國東吳,苟延殘喘至589年陳被隋滅,遂告終結。而在中原地區和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早在西晉未亡將亡時,氐族人李特已於303年建立成政權,匈奴人劉淵也於304年建立漢政權。從西晉末到劉宋初的130餘年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以及漢族不同分支、不同世係的人建立的割據政權多達20餘個,其中的前、後二趙,前、後、西三秦,前、後、南、北四燕,前、後、南、北、西五涼以及成、夏政權實體,史稱“五胡十六國”。分治紛爭到439年,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地區,是為北朝之始。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劉宋軍隊北伐,初勝終敗,從此確立了北強南弱、北盛南衰的基本格局。曆經東、西二魏和北齊、北周,延續到581年周禪於隋,北朝方告終結。自秦滅六國,漢代秦興,形成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國家垂400多年,像這樣的由好幾個族群長時期割據分治,交錯紛爭,非唯前所未有,抑且連400餘年後的“五代十國”也不好相提並論。新現實矛盾萬端,必不可免地會拷問當時人,促使他們作出反應。

  南朝的統治階層是漢族人,他們早就習慣了把其他民族視為夷、蠻、戎、狄的“非我族類”,當時統稱作“胡”。曆史性地看,並不宜過分責備他們,他們沒有學過曆史唯物主義,不懂得民族平等,總是把漢族當成“中國”老大。他們以後的一千多年,漢族人老講“五胡亂華”,甚至時至當今,一些號稱尊奉曆史唯物主義的文化界人和官場中人,口頭上會講反對大漢族主義,骨子裏仍然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彈著那種老調。所以說,不宜過分責備南朝人。但他們積弱既久,有心驅“虜”,無力回天,便把“恢複中華”的精神訴求寄托於英雄崇拜,從距他們最近的三國曆史尋找英雄。這樣的精神寄托與正統觀念摻合起來,他們由自認南朝政權才是漢族中央政權的正統承續,認定唯有蜀漢政權才是先前的同序正統,因而舍同在江東的東吳周瑜、陸遜於不顧,選中了蜀漢關羽、張飛作為英雄偶像。

  那時候,主要著眼點多在“萬人敵”,因而常將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合在一起追捧,也有特別崇拜關羽一人的。據《宋書》、《南史》記載,諸如劉宋時的勇將薛彤、高進之,蕭齊時的勇將桓曆生、蔡道貴,都被人比作“關張”;而劉宋時的勇將安都單騎突入敵營斬叛將魯爽,則被人比作關羽斬顏良,陳時名將蕭摩訶更以“關羽再世”自我稱許和為人稱道。與此相映成趣,據《北史》等史籍記載,前秦的勇將王飛、鄧羌,北魏的勇將楊大眼、薛延伯等,同樣以關羽作比,並不認為“非我族類”。如此奇妙,似不可理解實可理解,就同爾後唐、宋、元、明、清1400餘年一樣,漢族統治階層往往越衰弱時越推崇關羽,少數民族統治階層卻是入主中華後備加講究推崇關羽,儼然成為一種中國傳統特色。統治思想融入了民間,得到廣泛的認同,宋、元以降關羽就成了中華多民族所共認的第一名將。

  與族群精神寄托催生的英雄崇拜幾乎同時,都有民俗化選擇的佛、道兩大宗教,先後把關羽請進自己的教門供奉,佛教在其間起著導夫先路的作用。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關羽生前的福禍交集之地荊州江陵一帶,神祠尤其昌盛。《宋書·陸法和傳》記載,陸法和得到神靈相助,虜獲任約,傳說將神靈與關羽相連。唐人董侹撰《貞元重建廟記》,不僅認定這件事,而且還說在陳廢帝光大年間(567-568),佛教天台宗四祖智凱從天台山來到當陽玉泉山,坐禪於喬木之下,夜夢關羽顯靈。傳說智凱為弘揚佛法,在玉泉山修建顯烈廟安置關羽,從此關羽護佑一方,成為佛寺護法伽藍,《三國演義》所寫的關羽玉泉山顯靈即由傳說演繹而成。民間還流傳另外一個說法,說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之徒神秀,因為作偈輸給了慧能,便於弘忍圓寂後另立禪宗北派,以與慧能的禪宗南派對立。神秀在當時玉泉山立廟,供關羽為護法伽藍,聲勢大振。從此以後,禪宗和天台宗都爭奉關羽,南北各地的佛寺寶刹多以關羽為護法神,曆朝積代,達到了“中原有地皆修祠,故土無人不薦香”的地步。

  道教尊奉關羽雖比佛教晚,但後來居上,層次更高。集中表現於,借用皇權來凸顯關羽,把關羽抬到凡人難及的尊崇地位。唐、宋帝王都尊道,唐太宗李世民詔稱“朕之本係,起自柱下(指李耳,即老子)……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見《唐大詔令集》),唐高宗李治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已開追尊非皇室人為王為帝之先河。宋代國勢虛弱,先後受北方遼、金侵淩欺辱,政治上、精神上都有借古喻今,宣揚義勇的需要,皇權需求與宗教靈應結合起來,關羽竟成為不二人選。宋哲宗趙煦首封關羽為顯靈王,宋徽宗趙佶又先後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神號和王號由茲附於關羽一體。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宋高宗趙構依樣畫葫蘆,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宋孝宋趙昚則改封關羽為英濟王。蒙古人入主中原,接受漢文化,同樣要彰顯義勇精神,元文宗圖貼睦爾來了一個大湊合,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創下關羽王銜諡號的新高。明神宗朱翊鈞更升了一級,萬曆十八年(1590)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自茲稱“關帝”;萬曆四十二年(1614)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從茲稱“關聖”。其間不動聲色地發生一種微妙變化,就是“忠義”取代了“義勇”。其政治背景在於,當時明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積重難返,皇權亟需“伏魔”、“護國”。而在道教體係中,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又稱為蕩魔真君,與華光大帝、趙公元帥、溫瓊元帥並稱為“護法四元帥”。他既是武神,又是財神,還具備司命祿、佑科舉、祛病除災、驅邪避惡、誅伐逆亂、糾察冥司、庇護商賈招財進寶的法力,因而受到廣泛膜拜。

  清代滿族帝王雖然不信奉道教,但從入關前開始,就從皇權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地認同集忠義節氣於一體的關羽。清世祖福臨與蒙古族諸汗結為兄弟,就明確地宣示:“亦如關羽之與劉備,服事唯謹也。”因此,順治元年(1644)便將關羽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他們還認為,滿族帝王入主中原多賴關聖帝君的神佑,應與孔子同樣尊崇,故以孔子為“文聖”,關羽為“武聖”。清聖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二年西巡途中,特意拜謁關羽祖籍山西解州關帝廟,題賜“義炳乾坤”匾額。雍正四年(1726),清世宗胤禎別出心裁,又追封關羽的遠祖、祖父、父親為公爵。自乾隆以降,曆嘉慶、道光兩代,關羽的諡封增加到了二十六個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讚宣德關聖大帝,顯赫到了登封造極。帝號無以複加了,清文宗奕乃在鹹豐五年(1855)追封關羽遠祖為光昭王,祖父為裕昌王,父親為成忠王。清承明製,祭關聖大帝列入國家祭典,連清廷皇宮也供奉著關羽神位。

  族群、宗教與皇權三位一體,糾葛互動,深層的文化根基在於儒家思想。孔子宣仁講義,孟子說得更為明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照孟子所說,儒家思想最高的道德行為準則就是“仁義”,二者既可合言,又各有其涵蘊。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或者“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章句上》),就揭示了“仁”主要側重於規範人的精神訴求,“義”主要側重於規範人的行為趨向。

  孟子還說,“仁之實”突出反映在如何“事親”,“義之實”突出反映在如何“從兄”(《孟子·離婁章句上》)。自漢代“獨尊儒術”,經漢儒改造過的儒術政治、人倫指導思想“三綱五常”,本源都在其間。用以看三國名將,實事求是地就“義”講“義”,曹魏的張遼、徐晃,蜀漢的趙雲、薑維,孫吳的周瑜、陸遜等人,都可以與關羽一較高下強弱;但他們沒有“從兄”這一條,再加上魏、吳不算“正統”,所以都沾不上邊。張飛雖然有“從兄”這一條,並且同屬一個陣營,但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敗走麥城不屈死那樣的特殊經曆,因而也歸於淘汰之列。唯有關羽的畢生行為趨向,可以充當“義”的樣板詮釋符號,故爾他成了不二人選。與孔子相附,孔子主要是精神師表,詮釋了“仁”,理所當然算“文聖人”;而關羽則被捧為行為楷模,詮釋了“義”,順理成章地罩上了“武聖人”光環。正由於這個緣故,千百年以來,特別是明、清以降,統治中國的思想文化核心主題一個是“文聖人”孔子代表的“仁”,一個是“武聖人”關羽代表的“義”,而且“武聖人”關羽及其代表的“義”更廣泛、更深遠地影響民間。

  其所以更廣泛、更深遠地影響民間,從清代到民國,還不能忽視幫會的介入和作用。清初的不少前明遺民,抱著狹隘而又執著的族群偏見和正統觀念,竭盡誌力地追求“反清複明”,天地會和白蓮教就是其中的兩大幫會組織。清末民初的革命黨人陶成章在《教會源流考》中說,天地會又稱“洪門”,“因明太祖年號洪武,故取以為名”;“亦稱漢留,始倡者為鄭成功等人”。其起源還有別的幾種說法,曆來眾說紛紜,迄今還不能獨取一說。但陶成章說的“凡所謂三合會、三點會、哥老會等,以及種種之諸會,亦無非天地會之支派”,其活動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群眾基礎相當深厚,曆來既有革命性又有破壞性卻是可以相信的。其中的哥老會俗稱“袍哥”,發端於四川,流布於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陝西、甘肅等省區,蹤影遍及全國,頗能代表天地會的會規和習俗。

  從清初到民末,袍哥組織紮根於社會各個階層,上至軍閥政要、富紳巨賈,下至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依不同社會身份分別歸屬仁、義、禮、智、信五大堂口,以開山立堂、歃血盟誓、義結金蘭的方式糾結為幫會。各個袍哥堂口共同供奉的主神,就是“武聖人”關羽。袍哥開山堂要燒三把半香,一把香表示效法春秋時期的羊角哀、左伯桃結為生死之交,二把香表示效法三國時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把香表示效法北宋的梁山一百零八將,另外半把香表示對於隋末唐初的瓦崗寨結義英雄單雄信拒不投唐,臨刑前隻有秦叔寶一人到法場哭祭送別的追懷。開山立堂儀式開始後,正、副龍頭大爺要率全堂哥弟望空遙拜,讚《迎聖令》:“恭迎聖駕,鑾衛遙臨;桃園千古,帝君一人。恭維聖帝,萬世人傑;大義參天,於今為烈!”經過一係列儀式之後,各歸位次,香長還要傳《漢留道令》:“天下袍哥是一家,漢留大義總堪誇;結成異姓同胞日,香堂盛開棠棣花。”十分明顯,袍哥崇拜關羽,高舉的旗幟正寫著“義”字。袍哥的“義”自然包含了忠義、仁義、節義,但精要在於俠義,亦即所謂“江湖義氣”。這“江湖義氣”,曆來遠不隻是袍哥講,而是天地會之類的幫會一概都講。從清初到民末的兩百多年間,幫會組織比宗教、皇權更具社會滲透性,因而“江湖義氣”也更具民間親和力,江湖“關聖人”並不完全等同廟堂“關聖人”。

  生前“萬人敵”的關羽,演變為身後“武聖人”的關羽,脈絡大體上理清楚了。顯而易見,由族群、宗教、皇權合力打造出來的“武聖人”關羽,盡管閃現著三國曆史上的那一個具體的“萬人敵”關羽的影子,但二者之間決非一而二、二而一的原型與再現關係。同樣是後來打造,廟堂版的“武聖人”關羽,也與江湖版的“武聖人”關羽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因為幫會對廟堂從來就是有即有離,相同的話語用辭涵義並不完全一致。族群也好,宗教也好,皇權也好,曆朝曆代的統治階層那樣熱衷於打造“武聖人”關羽,把他神聖化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甚至舉世無匹的狀態,排除其間固有的特殊利益成分,應該說,時至於今乃至於百代以後,諸如精忠報國、取義成仁、勇武剛毅、誠信勁節之類的道德行為激勵,仍不失為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在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基準線上,江湖與廟堂都可以保持心氣相通。

  然而,曆代封建統治階層多曾因襲傳沿的那種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灌輸臣民的是一套,放縱自身的是另一套的虛偽根性和醜惡作派,又常使“義”字旗號蒙塵或汙損。一個殷鑒未遠的史例,距今不過百把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避難,途經山西時,晉商“日德昌”商號承擔起了全部費用,還送給他們不菲的旅資,事後慈禧賜匾“急公好義”嘉獎。但隨之而來,清政府和地方官加重了對晉商的“公義”攤派、侵吞和私相勒索、占取,致使一部分晉商相繼倒閉,其中包括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民營銀行“日升昌”商號。惡風流弊,非止一端。江湖版同樣帶著不少先天缺陷,迄今猶存的哥們義氣就與俠肝義膽、見義勇為並不同一,拉幫結夥、恃強淩弱、掌紅吃黑、逼良助惡更與帝王將相者流的類似行徑出自一轍,充其量小巫見了大巫。對所有負麵存在,關羽都不能擔負責任,隻能由崇拜“武聖人”的人善加鑒別。

  有媒體宣稱,“武聖人”崇拜傳衍到當今,業已波及16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關帝廟業已發展到數以萬計。其中檔次最高、規模最大者,在關羽的祖籍山西運城解州,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每年九月間都要舉辦“關公文化節”,按照民間方式舉行隆重祭祀。當地還打算,效法山東曲阜給“文聖人”孔子製作標準像,也給“武聖人”關羽製作標準像。我無法核實報道內容是否確切,也無心對於相關舉措略陳芻見,我竭誠尊重信仰的自由。但就我所知,如今遍及城鄉的關廟香火繁盛,不少人甚至把關羽塑像請進了商廈、酒樓、吧廳和私宅供奉起來,祈禱的主旨卻大都是神佑招財進寶、走運升官,而不是什麽忠義仁勇。我還從曆史事實得出一個印象,即便在把關羽神聖化到登峰造極地步的大清王朝,“武聖人”也沒有滿足廟堂和江湖基本的願望。因而我認為,把關羽請下“聖壇”,讓他恢複三國時期那個“萬人敵”關羽的真實形象,更有利於今人和後人學他什麽,不學他什麽。順便提一句,孔子也一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