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大通禪寺

  秋月禪關、大通秋月、大通禪寺,均為墊江明月山麓峰頂山下大通寺的匾額題名,即大通禪寺。

  據《墊江縣誌》“東北二十裏有古寺,載:曰秋月禪關,唐馬祖修淨之所,即峰頂山也。”(明朝·曹學佺《蜀中名勝記》)

  明朝·陳端《大通寺碑記》:“墊江縣西北二十裏有山,乃大唐禪師馬祖建寺於上。明洪武初(1368年),首開縣治,尋茲古跡,修寺名大通秋月。後有危峰數仞,俯視群山,時人謂之峰頂,畔有蒼崖石壁,發五色圓光,至今不磨,世傳馬祖禪崖,此峰頂之勝概也。至明天順初年(1457年),墊江縣人黃中和又迎燕京寬悟、如鼐二僧住於峰頂山,並易地數畝,以資常住,如此者數十年。成化癸卯,乃伐木鳩工,因古刹舊址而重修之,凡殿宇僧堂,門牆佛像,悉煥然一新。”又《秋月殘碑》:……貞觀三年(629年)禪宗馬祖雲遊來墊江,見峰頂山壁有五色圓光,乃建秋月禪關以傳教……

  禪宗《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及《傳燈錄》載:馬祖,大唐巴蜀什邡人,初學禪,為沙門,法名道一,六祖惠能首席弟子懷讓禪師高足。以頓悟得佛,後稱馬祖。弘忍以後,禪宗形成兩派:北派以神秀為代表,南派以惠能為代表。

  清代李丹生賦秋月禪關七律詩一首:“天門容膝小禪房,秋月高懸在上方。心與鏡圓千界靜,頭磨石凹一輪光。巢鳥飛下原無礙,山鬼來窺不敢狂。選佛人今何處去,蒼藤古木自清涼。”

  清末時墊江李西漚遊大通禪寺作五律詩:

  “路到中槽盡,林藏古刹幽。山深無刼火,地潤有靈湫。佛讓鬆先老,天因竹易秋。泉聲終夜雨,抱月宿西樓。”

  據此,唐初建廟時,該寺額曰秋月禪關。明代重修時,該寺額曰大通秋月。清代補修時,額曰大通禪寺,沿自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該寺仍額曰大通禪寺,為墊江縣蔣建華先生題字。

  當時的大通寺,廟門高大雄偉,黑底金字的大匾,題“大通禪寺”4字,為墊江名家蔣建華先生手筆。寺內當中一塊大石壩,十分平整,約100餘平方米。正中為萬年台(即戲樓),左右是抄手遊廊,有前殿、中殿、後殿廊的看台,左右橫殿,四角有遊廊相連。後殿右側有高樓三層,額曰“藏經樓”。樓後有飛泉垂於崖間,流泉不大,終年不竭,在廟側形成一個自然大池,泉水清澈甘涼,池曰“靈湫池”,水可供200餘人飲用不竭。廟內除佛堂、僧寮、樓閣外,廟外右側另有舍房10餘間,古雅清幽,專供遊客住宿。廟左側有銀杏樹(白果)高三十多米,枝葉茂盛,蔭蔽裏許。數公裏外,均可見此大樹。若晴日見此樹霧環雲繞,則必有連日陰雨。據說此樹已閱千年歲月。寺門外古鬆數株,人不可圍抱。有竹林環繞,翠影搖碧,夏日入林,清涼襲人。廟左後崖,高可數十米,絕壁如斧切,無藤蘿草蔓,陽光下或赭、或碧、或白、或黃,陰雨則無。

  當時廟內有19個僧人,包括長老林泉禪師和他的隨身弟子宗能在內,一共21人。寺有蔬菜地上千平方米,田土上萬平方米。寺內僧人分工為:參誦僧、募緣僧、耕種僧、齋膳僧等。廟內特色食品有:甜水豆花、鮮竹筍、鮮蘑菇、冬瓜燒白等。寺內除晨鍾暮鼓、經聲梵唱外,僧人中常有竹琴演唱,委婉清雅,幽怨感人,琴調不同於川西聲,略近於川東奉節調。

  大通禪寺香火旺盛,遊人上香聯袂殷殷。每年夏天,墊邑政、紳、商、學各界知名人士到此避暑者,絡繹不絕,寺內更增收益。

  大通禪寺這座千年古刹,除了秋月禪關的馬祖曆史以及千百年來補建修葺所積澱的文化底蘊以外,該寺還有它獨具的四大特征——幽、靜、雅、美。

  幽大通禪寺的前名,叫大通秋月和秋月禪關,都與一個“月”字相關。蘇軾說:無論圓月、隻要人在大通寺,頓覺“山高月小。”缺月,月亮格外清朗,雖然看到月亮小了一點兒,但卻感到銀光清輝、透徹人寰,似乎人的肌骨血脈都被照得透明,好像精魄被洗淨,靈魂都升華了。這種神秘而透徹心扉的幽,是其他地方都不具有的。還有那森林般的竹林,哪怕是酷暑六月,隻要你一入竹林,備覺清爽,一派“天涼好個秋”的情調,無怪清人、錦江書院的掌院李惺在他《遊大通禪寺》的詩裏說:“佛讓鬆先老,天因竹易秋。”更有那千年銀杏樹,矗立在幾株百年古鬆前,襯著寺後百仞絕壁上的飛泉垂流,真個是綠蔭匝地,翠鎖蒼茫,加上鍾聲隱隱,木魚聲聲,好像到了“梵唱林愈靜,鍾鳴寺更幽”的仙境。天幽、地幽、寺幽、人幽,好一個幽字了得!

  靜大通寺無論寺內寺外,聽不到喧嘩詈罵聲,聽不到喧鬧車馬聲。廟內21個僧人,人人肅穆文明,步履輕悄,客去客來,都顯得舉止雍容,絕無高聲談笑者。特別是一到夜裏,更是靜得出奇。當然,說它靜,不是絕對沒有聲音,比如風聲、雨聲、鍾磬聲,聲聲都有,而是從這些存在的聲音中顯出另一種靜來,似乎人的身體空靈,心也超凡入化,連耳朵也清靜了!

  雅大通禪寺建築古雅,四圍山色環境幽雅,每個僧人舉止文雅,自長老至和尚人人談吐風雅。客堂齋廳、四壁皆有名人書畫,桌椅陳設,古樸典雅。每個僧人,灰袍藍領,白襪青鞋,退進有序,風度儒雅。寺中規定:五剃七洗九掃除,即每月初五、十五、廿五剃頭,初七、十七、廿七僧人換洗,初九、十九、廿九全寺大掃除,使視覺清雅。所以,無論什麽時候到大通寺,會感到一種脫俗的氤氳之氣,高雅之尊。

  美大通寺這座千年古刹,不但人文治理美、自然風光美、樓殿建築美,連其烹飪也帶幾分美色。如大通寺的油炸豆腐丸:將豆腐團成丸,清油炸酥,再用陳年老鹹菜幾片,清湯煮成,上麵漂幾粒蔥花,外酥內嫩,入口化渣,熱熱的、香香的,無油膩感。再如油炸鮮菇:將肥嫩鮮菇切條,以豆粉拌花椒粉穿衣,下鍋炸酥後,以絲瓜瓤濾涼裝盤,此肴脆嫩鮮香,更為佐酒佳肴。還有鳳尾雞絲(豆皮做的)、活水豆花、地木耳汆湯等等,難以枚舉。總之,在四壁名人字畫、青一色黑漆桌椅的齋廳,用白瓷藍邊的杯、盞、碗盤組合的餐具,進齋中隻能聽到輕微的杯箸碰撞聲,隱約的口齒咀嚼聲,品嚐著山珍野蔌,陶醉於酒與菜肴的美味,而絕無用語言相告者,因齋廳懸有大字警告:味“食勿言、在個中!這真是古人說的:默品其味”佳肴羅列,一種飲食勿言的美。

  (夏諤)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