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收藏奇人文開銀

  有近30年的文物收藏生涯,足跡踏遍大江南北的深山、平原、城市、鄉村,遍及8省、市,收藏文物9100餘件,自稱“瓷癡”、“小人物”,他就是全市、全國收藏界的知名人士,墊江縣公路局職工文物收藏家文開銀。

  1952年10月,文開銀出生在墊江縣沙坪鎮。父親文宗良在縣交通科工作,母親黃光珍是善良能幹的家庭主婦。文開銀是長子,他還有3個弟弟1個妹妹。在貧困的家庭中,作為長子,他除了幹農活,還得照顧弟妹,這使他從小就養成了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品格。

  1962年秋,剛滿10歲的文開銀在姨父家玩。姨父家擺設著大大小小、造型各異、色彩斑斕的瓷器、玉器及字畫,這些器物上繪製著飛禽走獸、人物花草、山石流泉、芳木繁蔭,看得文開銀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如癡如醉。頓時,他幼小的心仿佛飛進了那些器物上繪製的畫境中,穿行在那山石流泉之間,連母親叫他去吃飯他也沒聽到。

  回家時,姨父送了個瓷器皂盒給他,皂盒略20厘米見方,珊瑚紅描金蘭草,題書“結交交君子,君子四時潔”,係晚清器物。文開銀愛不釋手,常捧著皂盒似懂非懂地玩味。時間的長河衝淡了他兒時的往事,然而皂盒的印象卻愈加清晰。因為這個皂盒能勾起他對姨父家那些神奇器物的聯想;因為這個皂盒曾使他暗下決心要開辟一個屬於自己如願的夢幻世界。從此,在文開銀幼小的心靈中就播下了酷愛文物藝術的種子。

  文開銀成長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代。1958年上小學,1959年遇全國性災害。他在饑餓中完成小學學業,接著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革”掉了他在農中的學業,為了謀生,他開始“闖蕩江湖”。17歲的文開銀到攀西瀘沽鐵礦做工人,一幹就是9年。

  1978年文開銀回到墊江,在縣公路局負責機修。1980年川漢路竣工,改革開放寬鬆的政策給他實現文物收藏的夢想添上了雙翼。他深知要成就文物收藏,經濟是前提。於是買了《黃河牌》大卡車搞運輸;1985年又轉行銷售摩托車;1987年起又開始舊汽車轉賣、二手輪胎轉賣、硫酸罐轉賣、縣城建築打孔、承包修建樓房等等,經過苦心經營,積累了可觀的資金,但他卻省吃儉用,把積蓄下來的資金投入到文物收藏中。

  1985年5月,文開銀長途跋涉到了河南省著名的文物集散地鄧縣,用800元買了一個清代葫蘆瓶。回家查閱資料,才知是一件贗品,這是他繳出的第一筆“學費”。在“收藏”的路上,他繳了驚人的“學費”。可是他並不灰心,而是冷靜思考,他悟出了必須加強學習、細心實踐、誠心拜師的真諦。於是他買回了《文物鑒定指南》、《中國民間陶瓷藝術》、《清代瓷器賞鑒》等十幾種有關書籍,工作之餘,潛心學習鑽研,反複比較、記憶,又八方打聽,拜行家為師,學習鑒別瓷器、玉器、書畫等曆代文物真偽的方法與訣竅……日積月累,文開銀終於有了較為豐富的文物鑒別經驗。

  這段時期文開銀進入了一個無形的熔爐,他的身體、意誌、理想,都在經受著一種意誌的考驗。在家便是挑燈夜讀,外出就是翻山越嶺。有時一日一餐,饑寒交迫;有時從深山老林進到城裏,便是大魚大肉,長此以往,他患上了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的惡疾。於是他邊掙錢,邊收藏文物,邊同疾病作鬥爭,光中藥就吃了一千多副,還要注意飲食,加強身體鍛煉。從1996年至今,他堅持終年冷水浴,冬天隻穿件襯衣。他終於戰勝了病魔!他對文物及人生價值的認識也有了升華,收藏文物的理想和意誌更堅定了。

  1992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他躺在床上鑽研文物鑒賞書籍,忽然間他看到家裏的許多瓷缸、字畫和一些不知名的文物器皿都轉動起來了!那一口口圓缸、方缸、人多高的瓷瓶、笑著的羅漢、打禪的佛像都輪流浮懸在他眼前轉動,向他微笑示意,他激動得叫出聲來!原來,是一場震撼心靈的美夢。夢中醒來的文開銀再也不能入睡了,他開始回顧從兒時在姨父家的大開眼界到皂盒遐想;從鐵礦工人到個體運輸、建築承包、收買文物“喜”得贗品……一幕幕艱苦奮鬥的情景浮現在他的眼前。特別是同病魔作鬥爭的那些日日夜夜……歸根到底,人生就是“抗爭”,並用堅強的意誌和無畏的精神去戰勝發生的一切困難,美好的前景就會展現在麵前。這個震撼心靈的夢使他想起了佛教的“心誠則靈”,他堅信自己是心誠的,美夢仿佛使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92~1998年,這7年間,是文開銀收藏文物的高峰時期。他把這7年叫做“豐收年”。他在那場美夢的鼓舞下,長期外出,爬山涉水,餐風宿露、住農家、宿岩洞、嚼幹糧、飲泉水……吃盡了苦頭,受盡了驚嚇。七年間,他收藏到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瓷器就超過了2000件。在這些瓷器中,明、清時期的大、小瓷缸就有40多口!其中有6口缸十分珍貴,有1口缸價值驚人。漢代的青銅劍、青銅壺、青銅罐、青銅瓢、青銅方樽……這些散失在民間的古代珍貴文物以及唐宋時期的銅鏡、玉器、金銀器皿、瓷器、錢幣等,都是在這7年中所收藏的。

  在文開銀收藏的文物中,佛像、觀音大到一尊1.8米、小到方寸之間,質地有木、石、玉、銅、瓷。時期有唐宋的,也有元明清的。他收藏的木器家具多是清代和民國初期的,種類浩繁,工藝精深,鏤空雕刻、深淺浮雕、描金重彩,鳥蟲花草、人物走獸、龍飛鳳舞、陽刻詩對躍然於器物之上,回味於觀者腦海之間。單是床具便可擺上1公裏路長!

  粗略統計,在文開銀的收藏品中,陶、瓷類4500件、銅類48件、金銀類31件、玉石類50件、木類2500件、字畫類2000件,合計9129件。整個收藏花去了他全部積蓄,他成了極其富有的窮光蛋。文開銀並不把它視為個人的財富,他有一個打算:在條件具備時修建一個民間博物館,把藏品展示給社會,讓人們了解,特別是讓青少年和下一代人了解中華民族燦爛輝煌、博大深邃的文化和曆史,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文開銀豐富的文物收藏消息很快在全市、全國收藏界中傳開。文物收藏的專家、學者、教授、畫家、書法家,從重慶、上海、武漢、長沙、西安、北京慕名而來,文開銀以誠相待,虛心地拜他們為師,和他們交上了朋友。先後到文開銀家登門拜訪的有北京故宮的雷研究員、榮寶齋主任王衛,德國蕭寬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一代天驕廣告公司總經理新商戰雜誌社總編輯)蕭寬,北京市文物公司嚴誌芳,中國寶石協會寶石學家、調研員、教授何錫忠,已故的上海全國知名畫家陳逸飛,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重慶美協主席羅中立,重慶國友博物館館長、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唐昌樸,中國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博物館特邀研究員、重慶收藏協會會長(董事長、教授)王雍剛,重慶市博物館研究員周壽林……計30餘位專家、學者。文開銀在同他們的交談中學到了很多寶貴的鑒別各種文物真偽的知識,並積累了豐富經驗。

  文開銀用他的勇敢、勤勞與智慧,在近30年的文物收藏生涯中,基本實現了兒時就立下的大收藏的宏願和理想。但他覺得自己隻做了一半的工夫,修建博物館,讓所有藏品向社會展示還任重道遠。他看著那些藏品,回憶起專家、學者們的指點,思維之舟飛越千古,他仿佛看到先民們在原始生活中,感觀受到感染而極力於表現,於是誕生了器物和器物上的立體雕琢形象和平麵上的繪畫形象,進而,進入了泥與火的藝術創造……陶器、瓷器就誕生了。想到這裏,文開銀得出一個結論:勞動實踐“陶瓷和陶瓷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先民們生活、的產物;其藝術價值是從實用價值中產生,進而發展的。”他領悟到“一段時期的典型文物,就是那段時期凝固的曆史,珍惜文物就是珍惜曆史,珍惜曆史才能激發愛國熱情,塑造民族精神”。這一理性的認識,使文開銀的文物收藏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也是他在收藏實踐和刻苦鑽研中產生的頓悟。今年已經54歲的文開銀,還在不停地收藏和學習。為了實現建立民間博物館的理想,他仍舊兢兢業業地書寫著自己的收藏生涯。

  (廖謨高)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