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在塞瓦斯托波爾

  在前往多瑙河部隊報到之前,托爾斯泰決定先回一次故鄉。高加索距雅斯納亞·波良納有2.000多公裏。托爾斯泰坐馬車晝夜兼程。時值隆冬,一路頗為艱辛。途中,他在荒漠的頓河草原上遇到暴風雪,馬車迷了路,漫無目標地在風雪中撞了一夜,處境十分危險。那一夜的經曆使托爾斯泰產生了“寫一部題為《暴風雪》的小說”的念頭。兩年後,他實現了這一構想。

  兩個星期後,托爾斯泰困頓不堪地回到雅斯納亞·波良納。這時,“今天我又在萊蒙托夫和普希金的作品中發現了詩意的東西。”

  “萊蒙托夫的《伊斯梅爾·貝》開頭非常好。我這樣感覺也許更多地是由於我愛上高加索了,那個蠻荒的地方確實好,在那裏戰爭和自由這兩個最對立的東西竟如此奇妙和詩意地結合在一起。普希金的《茨岡人》震撼了我,奇怪的是,在這以前我不理解他們。”

  “今天讀了歌德的詩、萊蒙托夫的詩劇(在其中發現許多新穎的好的東西)、狄更斯的《荒涼山莊》。”

  “昨天忘了記下席勒的《哈布斯堡的魯道夫》和幾篇哲理短詩給予我的快樂。前者美在樸素、如畫、真摯含蓄的詩意。後者震撼了我並使我銘記在心的是巴多羅買談到的一個思想:要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必須將全部心力集中到一點上去。”

  “讀了一部妙不可言的喜劇《貧非罪》。”

  這一時期,托爾斯泰在創作上卻是“一籌莫展”,即使寫了一點東西,往往也“極不滿意”。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除了健康不佳外,主要是賭博和縱欲又圍繞了他。為此,托爾斯泰內心矛盾痛苦,每每在日記中無情地剖析自己的弱點:

  “我醜陋、笨拙、不愛清潔、沒有上流社會的教養。我容易動怒,使人感到乏味、不虛心、褊狹,像孩子一樣怕羞。我幾乎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我的知識是我勉勉強強自學得來的,是抽空學的,沒有係統、沒有條理,而且也很少。我同一切意誌薄弱的人一樣,不能自製,又優柔寡斷,沒有常性,好虛榮到了愚蠢的程度,脾氣急躁。我不勇敢。在生活上如此隨便、慵懶,以致閑散對於我幾乎成了一個無法克服的習慣。我聰明,不過我的智力還沒有經過認真考驗。我缺乏實際的頭腦、社交的頭腦、做實事的頭腦。我誠實,就是說我愛善,已經養成愛善的習慣。當我偏離善的道路的時候,我會對自己不滿,並且高興回到善的道路上來。但我又愛某些東西勝於愛善,比如榮譽。我是如此好出名,可這種心理又很少得到滿足,以致我擔心,當我不得不在名譽和德行兩者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我會選擇前者。”(1854年7月7日日記)從這種對不無誇張的弱點的自責中,可以觸摸到一顆不安的、努力向善的心靈。

  1854年9月初,已晉升為少尉的托爾斯泰隨部隊離開布加勒斯特,來到基什尼奧夫的新駐地。在基什尼奧夫期間,托爾斯泰曾試圖與他人一起辦一個名叫《士兵之頁》的刊物。照托爾斯泰的設想,這將是一個不同於官方刊物的,能真正“表達我們軍界的思想傾向”,並且在“價格和內容”上能為士兵所接受的軍事雜誌。為了籌集辦刊的經費,托爾斯泰甚至讓領地總管拆賣了雅斯納亞·波良納的那幢三層的白圓柱樓房。可是,雜誌因沙皇政府禁辦而夭折。托爾斯泰感到氣憤和痛心。後來,在一次打牌時,托爾斯泰竟把賣房匯來的1.500盧布全輸光了。對此,托爾斯泰懊悔莫及。

  這時,克裏米亞戰爭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英法等國在中近東的利益上與俄國發生衝突,於是也卷入了俄土戰爭。9月2日,英、法、土聯軍在克裏木島登陸,並向塞瓦斯托波爾推進。從9月8日阿爾馬河戰役以後,俄軍節節敗退,傷亡慘重,最後隻得退至塞瓦斯托波爾固守。被圍困的塞瓦斯托波爾吸引了托爾斯泰的注意力,“出於愛國熱情”,也出於對自己散漫的生活不滿,他要求調往塞瓦斯托波爾前線。他的要求被批準了。在前往塞瓦斯托波爾途中,托爾斯泰經過不久前發生過英柯耶爾曼戰役的地點。俄軍在這次戰役中因將領丹年貝格等人的怯敵和無能而遭慘敗。托爾斯泰寫道:

  “這是可怕的屠殺,它沉重地壓在許多人的心上!我看見年紀大的人尖聲痛哭,年輕人發誓要殺丹年貝格。俄國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在目前俄國困難的時刻,許多政治方麵的真理將顯露出來,並且得到發揚。從俄國的不幸中湧出的熾熱的愛國心會久久地留下痕跡。今天舍生忘死的人要成為俄國的公民,他們不會忘記自己的犧牲,他們要極其自尊自豪地參與社會事務,而由戰爭激發出來的熱情將永遠在他們身上化為自我犧牲和高尚的精神。”

  後來的俄國曆史證明托爾斯泰的這番話是很有預見性的。11月7日,托爾斯泰來到塞瓦斯托波爾,擔任了十四炮兵旅第三輕炮連連長。塞瓦斯托波爾是俄國重要的海軍基地和在黑海方麵的屏障,這裏戰事的成敗決定著俄土戰爭的命運,因此戰鬥十分激烈。托爾斯泰來到塞瓦斯托波爾後的所見所聞,既使他激烈地感受到普通俄國士兵的愛國主義情緒,又使他痛苦地意識到俄國現存製度和軍隊內部的腐敗。他在11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

  “一切都不對頭,沒有人去妨礙敵人加強他們的營壘,這本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自己處在劣勢,卻不指望任何增援,跟著一幫喪失了理智、情感、毅力的戈爾恰科夫之類的將軍,不加強自己的力量,隻站在敵人對麵等候顯神跡的尼古拉呼風喚雨來把敵人趕跑。軍隊和國家的狀況都是可悲。”

  他在同英法軍隊的俘虜交談後感到,俄國軍隊落後於對方的不僅是武器裝備和訓練手段,更主要的是精神麵貌和文化素質。托爾斯泰由此斷言:“俄國要麽必定敗亡,要麽必定徹底革新。”

  1855年1月,托爾斯泰又被調往駐守在別爾別克河畔的第十一炮兵旅第三炮兵連。他到駐地不久,就得知沙皇更迭的消息。尼古拉一世的去世使托爾斯泰感到興奮,他對亞曆山大二世的上台抱有某種希望。他覺得:“俄國麵臨著偉大的變革。必須工作,振奮精神,以便參與俄國生活的這些主要時刻。”為此,托爾斯泰立即著手擬定軍隊改革方案。在這未能最後完稿的方案中,托爾斯泰認真分析了戰事節節失敗的原因,尖銳抨擊了軍隊內部的腐敗現象,並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設想。與此同時,托爾斯泰又產生了新的創作衝動。他開始夜以繼日地寫作《青年》和《塞瓦斯托波爾的白天和黑夜》。後一篇小說易名為《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爾》,在該年第六期的《現代人》雜誌上刊出。

  4月初,托爾斯泰所在的連隊進駐塞瓦斯托波爾前線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托爾斯泰曾經這樣描寫它:

  “您好像聽見離您不遠的地方有炮聲,又好像聽見從四方八麵傳來聲音各異的子彈聲——有的像蜜蜂的嗡嗡聲,有的呼嘯而過,有的急促或是像琴弦發出的嚶嚶之聲……‘原來這就是第四棱堡,這就是那個可怕的、確實非常恐怖的地方!’在您感到一種輕微的驕傲感和一種強壓下去的恐怖感時,您心裏會不由得想到。可是您會失望的:這還不是第四棱堡。這是亞佐諾夫多麵堡——比較起來是個非常安全、根本不可怕的地方。要到第四棱堡去,您得向右拐,沿著這條剛才有個步兵彎著腰,慢慢走過去的狹窄的塹壕前進。您又來到了一座炮台——在這塊挖滿坑窪的空地上,周圍都是裝滿了土的土筐、架在板車上的大炮和土壁壘。子彈比以前越來越密集地在您頭上嗡嗡地飛過,突然,一聲極其可怕的巨響,不僅震動了您的耳膜,而且震動了您的全身,於是一股火藥的濃煙就把您、炮位和在炮位上走動著的水兵們的黑影給籠罩住了。接著您就會看見您前麵有火光一閃和一縷白煙。站在胸牆上的哨兵喊道:‘大——大炮!’跟著一顆炮彈嗖的一聲從您身邊飛過,噗通一聲鑽進土裏,在您四周激起的泥土和石塊像漩渦般地向上飛濺……”就在這與敵人近在咫尺的前沿陣地,托爾斯泰參加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戰鬥,包括5月11日那場異常殘酷的大會戰。他當年的戰友回憶說:“他是出色的夥伴,一個最誠實的人,”“處在戰鬥生活艱難的時刻,托爾斯泰以自己的故事和臨時擬就的歌詞鼓舞著每一個人,”“他是炮兵連名副其實的靈魂。”由於作戰勇敢,他獲得了四級安娜勳章、“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獎章、十字勳章等多種獎賞。在第四號棱堡待了一個半月後,托爾斯泰又被調到別爾別克河畔的陣地。這裏的生活相對較為平靜。托爾斯泰“整天地工作”,先後完成了小說《伐木》和《五月的塞瓦斯托波爾》。

  8月5日,英法等國聯軍開始向塞瓦斯托波爾發起猛攻,並於8月27日攻占了馬拉霍夫高地,俄軍被迫撤退,托爾斯泰和他的炮連一直堅持到了最後。托爾斯泰後來在寫給塔吉雅娜姑姑的的信中說:“28日,我過生日那一天,當我目睹火焰圍困中的城市,看到法國的旗幟乃至法國軍官在我們棱堡裏的時候,我哭了。”托爾斯泰還在不久後寫的小說《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中這樣描寫塞瓦斯托波爾失守時的情景和人們的心情:

  “在塞瓦斯托波爾棱堡的整條戰線上,多少個月來一直沸騰著鬥誌昂揚的生活,多少個月來使敵人恐懼、憎恨,乃至於欽佩的塞瓦斯托波爾的棱堡上,現在已經看不到人影了。一切都是死氣沉沉的、荒漠的、可怕的——但並不沉寂:仍舊還在進行著破壞。塞瓦斯托波爾的車隊,像黑夜中波動的大海,匯合、分散,憂心忡忡地擠做一堆,在海灣的浮橋上,在北部,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慢慢地移動著,離開這個留下了這麽多勇敢的弟兄們的地方,離開這個他們灑遍了鮮血的地方,離開11個月來一直抵抗著力量兩倍於我的強敵,而現在卻奉命不戰而退的地方。到了橋那邊,幾乎每個士兵都摘下帽子畫下個十字。可是在這種感情後麵,還有另一種沉痛的、揪心的、更加深刻的感情:這是一種類似悔恨、羞愧和憤慨的感情。從北部回頭望望被放棄的塞瓦斯托波爾時,幾乎每個士兵心裏都懷著說不出的痛苦歎了口氣,並向敵人揮揮拳頭。”

  托爾斯泰在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同時或稍後完成的,由三篇小說構成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揭開了俄國戰爭文學的新的一頁。作者宣稱:“我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用心靈的全部力量去愛他,我要盡力把他的全部的美都再現出來,而且在過去、現在和將來他永遠是美好的——那便是真實。這些作品以嚴酷的真實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不幸,從人道主義立場譴責了充滿血汙的戰爭,並將它與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加以對照,作者希望不再有戰爭,雖然他並不完全清楚達到這一步的途徑。與此同時,托爾斯泰無情地抨擊了那些畏敵如虎、私欲熏心的貴族軍官,而把自己的最美的讚詞獻給了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和言蜜語的作家,也不可能去寫沒有思想,主要是沒有目的的無聊的空話。”

  但是盡管如此,這些小說仍在讀者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涅克拉索夫在致托爾斯泰的信中,對檢查機關的暴行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同時又指出:

  “它將永遠證明您在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堅持真理的各種環境中,有力量保持深邃而清醒地洞悉真理的才能。真實,這正是俄國社會目前所需要的東西,因為自從果戈理逝世以後,它在俄國文學中已所剩無幾了。您對自己的天賦中這方麵特別看重是完全正確的。您給我國文學帶來的那種真實,是我們目前所見的一種全新的東西。”

  屠格涅夫“噙著熱淚”讀完這些作品,他稱讚它們是“無價之寶”。作家皮謝姆斯基則認為托爾斯泰已“超過了我們所有的人”,“這個小軍官會把我們全都排擠掉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評論包括這幾篇小說在內的托爾斯泰的早期創作時,精辟地指出了他創作中的兩個將會長期存在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對內心生活隱秘活動的深刻理解”和“道德感情的純潔”。

  俄土戰爭的失敗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受社會情緒的感染,托爾斯泰產生了不少新的想法。他想改變自己與領地農民的關係,想“創立一種與人類發展相適應的新宗教”,更想全身心地投身於文學創作。在後一點上,他與屠格涅夫的觀點不謀而合。托爾斯泰在9月中旬的一則列·尼·托爾斯泰就是這種追求——不安的、無私的、不倦的和感人的追求——的光輝代表。——柯羅連科:《列·尼·托爾斯泰》

  §§第四章 尋覓與追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