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章 自毀長城

  前麵我們詳談了導致項羽失敗的政治原因和軍事原因。政治上的幼稚導致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不知道劉邦是他真正的對手,屢屢錯失消滅劉邦集團的良機;軍事上對劉邦的戰略包圍缺乏足夠的重視,更沒有積極的應對措施,導致他在戰略上陷入嚴重的被動。政治、軍事兩方麵的重大失誤,使項羽在和劉邦的對峙中逐漸喪失了優勢。

  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項羽在政治、軍事上犯了那麽多錯誤呢?

  24.最重自尊不容逆耳圍繞著項羽的故事,還有許多成語和典故流傳至今。比如講到項羽的英勇善戰,我們馬上會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場難以應付又不好推辭的酒宴,我們就會把這場酒宴叫做“鴻門宴”;再比如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獼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這是一句罵人的話,猴子戴帽的意思是表麵上看起來像個人,實際上不是個人,這叫“沐猴而冠”,這個著名的成語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說者”的冤枉這個成語是怎麽來的呢?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之後,自封為“西楚霸王”。然後項羽一連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嬰給殺了(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鹹陽宮燒了;三是將秦鹹陽宮的珍寶、美女全部帶走了(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據史書記載,鹹陽宮這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整個宮殿全部燒成了灰燼,然後項羽準備東歸了。項羽自己西楚國的國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的徐州;燒了秦王的鹹陽宮後,他要從陝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當他要走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見項羽,這個人史籍上沒有留下名字,史書記載隻有兩個字,叫“說者”,就是遊說他的人。這個人給項羽提了一個建議,說關中這個地方太可貴了,說你不應該東歸到彭城去,你應當在關中建都。陝西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此地是一個大盆地,四麵全是山,有四個重要的關口,東邊是和河南交界的函穀關,南邊是靠近湖北的武關,西邊是大散關(陸遊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提到“鐵馬秋風大散關”),北邊是蕭關,四個關口環繞,其他地方都進不來。所以自古以來陝西有一個別名叫“四塞”之地,“塞”就是瓶塞。這個地方可以建都。你在這兒建都,要稱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項羽一聽,有道理;但再一看,整個鹹陽的宮殿已經叫他燒光了,他又覺得沒法待了,就把這個“說者”給打發走了。這個“說者”一出來,感覺很遺憾,脫口而出說了一句話: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是這個樣子。“說者”就是說說他自己心中的一點感慨,但是馬上有人打個了小報告,告訴了項羽。項羽一聽,這還了得,罵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這個“說者”抓起來,烹了。“烹”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架一口大鍋,把水燒開,把人扔在裏麵活活地煮死,這就是“烹”。

  這件事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第一,這個“說者”的建議對不對?很顯然,“說者”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見解,建都關中,易守難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建都今天的徐州,徐州的東西南北都是平原,無險可守。但是,項羽沒有聽進去。

  第二,這個“說者”既然史籍沒有記載他的姓名,應當說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條意見,你采納也罷,不采納也罷,哈哈一笑就完了,這是一種很豁達的處事態度;即使罵個“沐猴而冠”,也不必計較。但是,項羽就很計較。

  豁達的劉邦我們不妨作一個對比,因為項羽是與劉邦爭天下,我們把劉、項兩個人對比一下。劉邦曾經經曆過這麽一件事。劉邦手下有一個禦史大夫叫周昌,禦史大夫在漢代的職位相當於副總理的職位。有一天他向劉邦匯報工作,劉邦正擁抱著戚夫人在親熱(高帝方擁戚姬)。戚夫人是劉邦最寵愛的一個妃子,周昌一看見這個場麵,很不好意思,轉臉就走。此時劉邦也看見周昌進來了,他就把戚夫人放下來,趕上去,按著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你想想,皇帝按著一個大臣的脖子,大臣總不能梗著脖子——周昌隻好低下頭彎下腰來,劉邦順勢一翩腿,騎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劉邦這個做派確實很不成體統,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騎到一個副總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話。但是對於劉邦來說,小菜一碟,這類事太多了。騎上去以後劉邦就得意洋洋地問周昌:我是一個什麽樣的君主呢(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話:“陛下乃桀紂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國之君夏桀,像商朝亡國之君商紂王那樣的暴君。周昌這句話很重,要是說到項羽的麵前,項羽恐怕又是一個字:烹。但是劉邦怎麽做的呢?劉邦一翩腿下來,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劉邦豁達,項羽小氣,可見一斑。

  周昌(?~前192),劉邦同鄉,沛(今屬江蘇)人。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中尉。後為禦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相,如意為呂後所殺,他托病不朝。當然,我們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尊,你稍微傷了他的自尊,他絕不會放過你。這個“說者”提了這麽一個好的建議,說了一個“沐猴而冠”,就落了這麽樣的一個下場,原因就在於他犯了項羽的大忌。項羽這個人容不得別人對他說個“不”字,別人說一個“不”,他一定很難接受。這樣一來,誰敢給項羽提意見啊?

  25.剛愎自用失察失人我覺得諸如此類的事和項羽的性格有關,因為性格就是人。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一個人的性格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項羽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於自信,剛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個優點。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麽事情也完不成,因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在實現人生目標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和障礙,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那就壞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就是剛愎自用。

  項羽剛愎自用引起的失誤就是失察,失人,失態,失信。

  失察:韓信的寒心先說失察。

  因為項羽不是個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個軍隊的主帥。換句話說,他是西楚國的一把手。作為西楚國的國君,或者說作為當時諸侯聯軍的盟主,他有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善於考察和觀察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韓信。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的,項梁死後歸了項羽,他在項羽手下幹過,還提過不少建議。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那段生活很傷心。韓信攻占了齊國以後,項羽派人去遊說他,勸他叛漢,要麽歸楚,要麽中立。韓信當時很傷心地說了這麽幾句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我韓信在項羽的手下的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爵位隻是執戟;言不為項王所聽,計不為項王所用。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所以,韓信跳槽、轉會了。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楚漢戰爭所有的軍事將領,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天才的隻有韓信和項羽兩個人。劉邦充其量隻是個二流。

  韓信向項羽提過什麽建議我們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據我們對韓信的基本判斷,韓信給項羽的建議不會是毫無價值的。項羽聽不進去,為什麽?項羽太自信了。他隻相信自己,一個侍從,向他提建議,他能放到眼裏嗎?項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軍事天才,而且是決定他自己命運的軍事天才。這就是剛愎自用給項羽帶來的第一個致命傷:失察。

  失人:範增的冷遇再說失人。

  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爭的曆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大家可以掰著指頭算算,張良,陳平,蕭何,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酈食其之類就不說了。還有那些草根、草民。反過來看項羽,項羽手下謀士有誰?大家隻知道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範增。所以可以說,劉邦手下人才濟濟,項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說武將,單看文臣謀士,項羽手下基本無人。這個現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麽項羽手下沒有謀士,隻有一個範增?其實這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太有關係了。拿我們今天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項羽這個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觀意見太強了。他不需要謀士,什麽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們前麵講過鴻門宴,決定第二天消滅劉邦的是誰?項羽。決定撤銷第二天軍事行動的是誰?項羽。他和誰商量過?沒有。他召集過會議嗎?沒有。他和他最信任的範增商量過嗎?還是沒有。所以項羽不要謀士。這樣,他的剛愎自用使他失去了一大批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第二方麵的惡果:失人。

  失態:項羽的大怒再次談失態。

  失態就更明顯了。如果我們翻翻《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中用得最多的兩個詞是什麽呢?“怒”,“大怒”。項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細翻檢了《史記》,就找不到項羽的笑。找來找去,整個《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一生,他隻有一次笑。什麽時候笑的呢?烏江自刎。烏江亭長劃著船叫他過江,說你將來還可以東山再起啊,這個時候他仰天大笑,這一笑之後,就自殺了。換句話說,在項羽的一生中間,隨處可見的就是項羽大怒,項王怒,項王大怒。我們不妨作個簡單列舉: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

  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東,欲阬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於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是勃然大怒。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火。

  失信:鍾離昧被疑第四談失信。

  項羽的失信主要指項羽很難相信別人。任何一個群體之中,總有兩類人,一類人是大多數的芸芸眾生,就是一般的人;另一類人就是才智之士,精英。這樣一個結構劃分,帶來一種什麽情況?有才之士很容易招嫉。這種招嫉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方麵來自群體之內,比較有才幹的人,他的機遇比較多,他的機會比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機會少,或者機會來了,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這是一種招嫉。

  另外還有一種招嫉,如果是兩個敵對的群體,比如說劉邦和項羽兩大集團,某一個群體中間的精英,就最容易招致對方的嫉恨。我們前麵講過,範增在項羽集團中間應當說是一個最有謀略的人。雖然這個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畢竟是項羽集團的唯一的謀士,這就招嫉了。

  陳平在滎陽對峙之時和劉邦分析過項羽的性格,說他“意忌信讒”,行反間計可以使項羽上下不和。所謂“意忌信讒”,就是指一個人疑心太重,容易受讒言蠱惑,這是項羽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陳平之所以能獻出此計,原因是陳平在項羽手下待過很長時間,比較了解項羽。

  劉邦聽了陳平的話,給了陳平四萬金,讓他放手實施反間計,而且不問他的支出狀況。陳平利用這些錢,離間了項羽和範增、鍾離昧的關係。

  鍾離昧(?~前200),漢朐縣伊蘆鄉人。為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素與韓信交情不錯。漢高祖四年(前203)。因陳平反間計,項王疑忌忠臣,致使忠臣紛紛離去,隻有鍾離昧還追隨項王。項王敗死後,鍾離昧投奔韓信。漢王嫉恨鍾離味,就詔令韓信把鍾離昧逮捕,韓信不從。後無奈自刎。其實,陳平離間項羽和範增關係的計謀水平非常普通。

  項羽的使者來到劉邦的大營,陳平有意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送進去之後,看見項羽的使者,故作驚訝地說:我以為是範增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把準備好的豐盛的酒菜端下去,另外換上粗劣的飯菜(項王既往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複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使者回來後,向項羽作了匯報,項羽從此非常懷疑範增和劉邦有勾結(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過了不久,範增建議急攻滎陽。當時,項羽選準了劉邦的軟肋——糧道(甬道),集中兵力,斷了劉邦軍隊的糧道。劉邦被困在滎陽城中,斷了軍糧,陷入困境(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隻好提議:“請割滎陽以西以和”,滎陽以西是劉邦已經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滎陽以西,就可進一步奪取關中,劉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絕對不會開出這樣的條件。

  項羽因為懷疑範增,竟然不聽範增的建議。範增勃然大怒,請求告老還鄉。項羽竟然也答應了,於是範增離開了項羽。說實話,陳平此計實在不高明,但是,對項羽竟能生效,不能不說項羽非常容易信讒。

  每一個人都會聽到讒言,但是,聽到讒言後的態度大不相同。有人信讒,有人不信讒;有人能夠分辨出讒言,有人不能夠分辨出讒言。

  為什麽有些人信讒,有些人很難讓他信讒?

  這和人的判斷力有密切關係。判斷力強,不容易“意忌信讒”;判斷力差,很容易“意忌信讒”。

  同時,它和自信也有關係。沒有自信,容易信讒;過於自信,也非常容易信讒。沒有自信,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當然容易信讒;過於自信,別人說什麽也聽不進,隻聽符合自己判斷的話,自然也容易信讒。

  項羽手下有一位大將鍾離昧,其人非常善戰,多次打得劉邦狼狽不堪。陳平以重金收買項羽手下的人,散布謠言,說“宣言諸將鍾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因此,鍾離昧等將領想和劉邦聯手消滅項羽,然後分了項羽的地。結果,項羽果然上當,不相信鍾離昧等忠心耿耿的將領(項羽果意不信鍾離昧等)。

  其實,鍾離昧最忠誠。漢四年(前203),項羽第二次東歸打擊斷楚軍糧道的彭越,派了兩個庸才曹咎、司馬欣守成皋,這兩人僅僅五天就丟城自殺。當項羽聽說成皋丟失之後,立即回師,當項羽趕回成不時,“漢軍方圍鍾離昧於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楚軍在成皋的軍隊幾乎全部覆滅,唯有鍾離昧指揮自己的軍隊在死守。如果鍾離昧要背叛項羽,豈不早就歸降劉邦了?如果鍾離昧是庸才,他能獨木支撐殘局,直到項羽殺回成皋嗎?可以說,鍾離昧是忠誠與才能兼備。

  項羽死後,鍾離昧逃亡。鍾離昧早年與韓信的私交極好(素與信善),就逃到韓信之處(亡歸信)。劉邦殺了項羽之後,非常惱恨鍾離昧,得知鍾離昧藏在韓信的楚地,專門下詔書要韓信逮捕鍾離昧。有人向韓信建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韓信於是親自來見鍾離昧,鍾離昧知道韓信的意圖後,對韓信說:“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韓信本想賣友自保,結果,逼殺鍾離昧仍然不免被捕。

  項羽死後劉邦都不願寬恕鍾離昧,可見鍾離昧當年打得劉邦多慘。如此忠誠、善戰的部下,項羽不信任、不使用,竟然相信陳平的反間計,疏遠鍾離昧,自毀長城,多麽可悲。

  其實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是陳平的反間計,而且這個反間計叫我們今天看起來,是末流之計,是不入流的計策,而就這就能騙項羽!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範增。範增臨走時說:大王好自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範增已經知道,項羽沒戲了。範增的離去,可以說是令人扼腕歎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遺憾了。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重用鍾離昧的良機,如果讓鍾離昧守成皋,還會失守嗎?

  項羽的幸與不幸上麵我們講了項羽剛愎自用的四個“失”。但是,項羽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為什麽會如此剛愎自用呢?他為什麽不能夠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過了頭?

  原因大概有三點:第一,能征慣戰。項羽自己確實能幹,他的才幹我們概括成四個字:能征慣戰。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擋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軍事家。一個沒有才幹的人,絕對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誌。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二十四歲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的總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這叫少年得誌。少年得誌也給他帶來了一個負麵的影響,就是他這一生,什麽好事都趕上了,什麽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曆跟經曆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人生中磨煉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就會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內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於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他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無自知之明。你看看,對一個說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說者”,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是一個字,烹!這樣為人處事,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聽啊。我們普通的人也都是這樣,聽到不順耳的話總是心裏不舒服,聽到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

  所以這三個原因:能征慣戰、少年得誌、內外失聰,導致了他的過度自信。

  劉邦的能與不能和項羽對比,我們再看看劉邦。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間,我們沒有看到劉邦自己出過一個金點子;劉邦的許多重大決策也並不都是張良、陳平提出來的。比如新城三老董公建議劉邦為義帝發喪,舉義旗伐楚;轅生提出調動項羽,使項羽的力量分散;鄭忠建議增援彭越,加大對楚國後勤補給線的破壞;韓信提出開辟北方戰場——這些都是極有見地的意見。

  轅生和鄭忠的建議前麵我們已經講過。董公是誰?史無明載。但是,董公的建議讓劉邦在政治上占了大便宜。

  為什麽劉邦能夠聽到新城董公、轅生、鄭忠這些小人物獻的奇策?為什麽項羽很少聽到這些小人物的奇謀?

  韓信曾說項羽吝嗇,刻好官印,放在手裏左玩右把,棱角都磨平了,還不願封賞給他人(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其實,韓信看到的吝嗇隻是表麵現象,骨子裏是項羽太自負,自負到隻認可自己,不認可他人。項羽聽說劉邦想做關中王就勃然大怒,骨子裏也是認為劉邦不行,他那點本事還能做關中王?隻有他自己是英雄,隻有他自己行。這種自負使項羽很難和他人結為同盟。劉邦善於在關鍵時刻封官許願,大搞統一戰線,拉攏韓信、彭越,為消滅主要對手項羽服務。

  天下的諸侯王本來都是項羽封的,本來他們和項羽就有天然的聯係。但是,有幾位諸侯王是項羽的鐵杆盟友?有誰願意在關鍵時刻幫助項羽?過於自負的人,往往都是孤家寡人。

  我們再看軍事。軍事方麵,有項羽在,有韓信在,劉邦撐破天也隻是個二流。

  劉邦政治二流,軍事二流,他憑什麽自負?他沒有自信的資本啊!但劉邦有個特點,就是從諫如流,很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不行。你說劉邦什麽行?打仗他老打不過項羽;出謀劃策,他周圍比他高明的人很多,且不說張良、韓信、蕭何,包括轅生、鄭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

  像劉邦這樣一個人,一不會打仗,二不會治國,三不會出謀,為什麽能夠作為君主,作為一把手統領那麽多人?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文人叫劉劭,寫過一本很有名的一本書叫《人物誌》。劉劭的《人物誌》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專講人才的書。劉劭在《人物誌》裏,把天下的人才分為兩類,一類叫特殊人才,誰是特殊人才呢?帝王,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類是普通人才,這個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人才。劉劭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所有的臣子,無論是將還是相,或者說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叫做偏才,隻有國君才叫做通才。

  劉劭打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他說一個大廚師做菜,會用很多作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鹹,但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鹽放多了,叫打死賣鹽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鹹都不能作為燒菜的“主帥”。糖放多了也不行,什麽都不能多。什麽是主帥呢?劉劭說,這個大廚師做菜,作為主帥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帥,鹹了,倒進一瓢水,不鹹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劉劭講得很有道理,我們想想劉邦,再想想劉劭的《人物誌》。劉邦就是那無色無味的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嚐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沒有,那就是主帥。

  項羽是什麽呢?項羽是那個辣椒,項羽隻能燒出一盤讓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劉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們要是看了劉劭的《人物誌》,就知道,主帥其實不需要有某種具體的才能。主帥需要的是協調能力!需要的是一瓢水中和五味的能力。

  你手下的臣子,會領兵打仗,當上將軍去吧;會治國理財,當相國去吧;會出謀劃策,當謀士吧。主帥幹什麽?主帥三件事:善聽,善用,善賞罰。

  先說善聽。

  善聽有兩層意思,一是別人提了個好意見,你一聽立即付諸實行,這叫善聽。善聽還有另一層意思,別人不提意見,你要怎麽樣?你要會向別人說四個字:“為之奈何?”這叫善聽!別人給你提了好建議你聽了,這不算真正的善聽。真正的善聽是別人不說話你能問他“為之奈何”,這叫真正的善聽。

  第二,善用。酸甜苦辣鹹,該放多少?哪個人該放在哪個位置上,哪個人在什麽時間、什麽事件上放在哪個位置上,這都叫善用。

  最後一條,善賞罰,該賞的賞,該罰的罰。

  做到這“三會”,你就能當那個無味之水,你就能統領天下。

  我們回過來,再看看那個“沐猴而冠”的故事。那個“說者”的悲劇在什麽地方呢?悲劇就在於他找了一個不善聽的人去說話了。所以,提建議你還得看看你的君主是個什麽樣的人,如果你的君主隻會說一個字——“烹”,那你可千萬別提意見!一說準“烹”,找死啊!要找那個善聽的人去提建議,這樣才能夠把你的建議變成實際的行動,造福於國家,造福於人民。

  從另一個方麵看,“說者”的意見很對,項羽沒有聽“說者”的意見,他也不會聽其他的人的意見,這是項羽的悲劇。

  26.心胸狹窄缺乏寬容黥布叛楚為哪樁再說項羽對待黥布。

  黥布,姓英,所以又稱英布。黥,是一種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英布曾因觸犯秦法在臉上刺字,所以又稱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項羽手下第一驍將,能征慣戰。而且,他和項羽關係一向配合默契,項羽的功過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兒。

  率先渡河打響巨鹿之戰的是他,率先打入函穀關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萬的也是他。因此,黥布與項羽十分相似。

  項羽在漢元年(前206)年冬十二月入關,次年正月就封英布為九江王,轄境為秦朝的九江郡,大體相當於今天安徽長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區。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東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正好處五項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麵。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戰之後竟然被劉邦策反了!和項羽關係如此親密的黥布為什麽能被劉邦策反呢?

  漢二年,齊王田榮叛楚,項羽平齊,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黥布以有病為由沒有聽從項羽的調遣,隻派了手下的將軍統兵四千人參加平齊。

  彭城大戰時,黥布又稱病沒有幫助項羽。

  項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責備黥布。黥布看見項羽責備他內心恐慌,不敢去見項羽,致使兩人的矛盾愈來愈深。

  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而且,一旦誤解產生,又非常難以消除。

  劉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項羽和英布之間的誤解和矛盾,誇大項羽和英布的矛盾,鼓吹劉邦最終一定能夠戰勝項羽,導致英布動搖而叛楚。

  英布的叛楚,使項羽失去了一員猛將;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麵屏障,陷入孤立。

  其實,項羽在軍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項羽表現得寬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難,黥布未必會叛楚。

  缺乏寬容看劉項劉邦待人同樣也不寬容。

  劉邦平定陳豨之亂時,曾向天下諸侯征兵,彭越沒有親自率兵參戰,隻派了手下一位將軍帶兵參戰。劉邦對此十分不滿,派使者嚴責彭越。彭越因此而內心恐慌,這成為彭越手下的戰將扈輒規勸彭越謀反的重要誘因。雖然彭越沒有聽從扈輒謀反的勸說,但也沒有處罰扈輒。這就為告密者提供了口實。盡管彭越並沒有反叛,但是,劉邦也沒有放過彭越,隻是劉邦處理功臣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到位的方法,所以,彭越並沒有馬上被處死,但是彭越最終是被醢(剁成肉醬),在漢初被殺的功臣中,彭越最冤枉,下場也最慘。

  劉邦的不寬容是在他滅了項羽、當了皇帝之後,因此,劉邦不寬容異姓諸侯王,隻是逼反了些異姓諸侯王,尚未影響到大漢江山。

  項羽的不寬容,發生在楚漢相爭之際,因此,同樣是不寬容,項羽付出的代價比劉邦大得多。畢竟項羽的事業正處在爬坡之時,正處在需要大量人才為他打江山的時候。劉邦則不同,劉邦的不寬容是在他已經登上事業的最高峰之時。

  項羽理應寬容地對待他所封的天下諸侯,盡量讓天下諸侯站在自己一邊。此時任何不寬容都可能為劉邦所利用,成為自己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阻力。

  事實證明,項羽的不夠寬容,失去了黥布,後果極為嚴重。

  待人不夠寬容,往往隻看到他人的弱項,看不到自己的弱項,導致自己失去必要的支持,嚴重妨礙了自己事業的成功。項羽的教訓值得認真汲取。

  所以我們前麵講項羽軍事上如何如何,政治上如何如何,其實那都是表象,軍事上的被動,政治上的幼稚,歸根結底是他個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導致了他政治和軍事上的失誤。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