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以少勝多,先後打了巨鹿之戰與彭城之戰兩個中國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成為秦亡漢興之際最重要的軍事家;項羽還留下了《項王》一部兵書,他自己稱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因此,項羽可以稱為這一時期一位著名的戰神。但是,他最終卻戰敗了,那麽,項羽在軍事上有沒有失誤呢?人們常說項羽最後是被韓信用“十麵埋伏”之計打敗的,曆史上真有韓信用“十麵埋伏”打敗項羽的事嗎?
16.巨鹿之戰巔峰之役在古今人們的印象之中,項羽都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名將。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也對自己的軍事生涯作了評估:我起兵到今天已經八年,親身經曆了七十多場戰鬥。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我從未打過敗仗,於是便稱霸於天下(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這十二個字是項羽對自己軍事才能的概括,後人也多認同這一觀點。項羽的軍事才能真的像他個人所說的那樣嗎?
談到項羽的軍事才能,大家不約而同地會想到“破釜沉舟”這個典故,這個典故表現了項羽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同時,也充分表現了項羽卓越的軍事才能。這個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戰。
反秦軍重兵三地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最為關鍵的一戰,也是最能體現項羽軍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鄉縣。
秦末大起義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迅速蔓延全國,當時起兵的武裝集團多如牛毛。但是,反秦武裝最集中的地點隻有三個:第一是今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交界處,這在戰國時期屬楚地,代表人物是陳勝、項梁、項羽、劉邦;第二是今山東地區,這在戰國時期屬齊地,代表人物是田儋、田榮、田橫;第三是今河北南部地區,這在戰國時期屬趙地,代表人物是張耳、陳餘。
秦二世二年(前208),秦國大將章邯奉秦二世之命,首先率領軍隊到達楚地。因為楚地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地,又是當時天下反秦力量最強大的地方,所以,這裏理所當然地成為秦軍撲滅反秦烈火的首選之地。
章邯先後打敗了陳勝、項梁,導致陳勝、項梁被殺;並滅了魏,還打敗了齊地反秦武裝的一號人物——田儋。這樣一來,當時天下反秦力量最強的三股勢力實際上已經被章邯擊敗了兩股,剩下來的隻有趙地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章邯率兵二十萬到達趙國。
當時在趙國作戰的有兩支秦軍:一支是秦朝駐守長城的“長城軍”。這是秦朝的精銳兵團。長城兵團的主帥原來是蒙恬,蒙氏被秦二世逼死之後,這支精銳兵團由副將王離率領。另一支是剛剛打敗陳勝、田儋、項梁的章邯兵團。兩路大軍聯手,首先大敗趙軍,占領了邯鄲。
困巨鹿危在旦夕趙王趙歇逃到了巨鹿(今河北平鄉縣),秦軍立即包圍了巨鹿,王離率領秦長城軍負責進攻巨鹿,章邯修築甬道(兩邊砌有土牆的運糧通道),負責為王離軍運送糧草。當時,趙王歇和張有困在巨鹿城內,陳餘率領剛剛招集來的幾萬軍隊駐守在巨鹿城北。
王離的軍隊兵強糧足,張耳的軍隊兵少糧盡:巨鹿城危在旦夕。
張耳、陳餘都是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張耳年長,陳餘年少,陳餘對張耳像對待自己的父輩一樣。劉邦與張耳是老朋友,劉邦起兵反秦之前,還跟著張耳住過一段時間。陳勝起兵之後,張耳、陳餘奉命到趙國一帶組織反秦武裝,組建了趙國。
如果章邯打敗趙軍,滅了趙國,這對整個反秦鬥爭將十分不利。
第一,趙敗則反秦鬥爭將進入低潮。
此前,楚地陳勝、項梁戰敗被殺,齊地田儋被殺。魏王魏咎在此之前也已經戰敗自殺。如果秦兵再攻下巨鹿,滅了趙,破殺了張耳、陳餘,那麽秦末反秦的三大主力就全部被章邯打敗,整個反秦鬥爭將進入低潮。
第二,趙敗則秦王朝統治可得以延續。
巨鹿一戰集中了秦軍的全部主力,也集中了天下反秦武裝的全部主力。巨鹿之戰是秦軍與反秦武裝之間的生死決戰。此戰若反秦武裝勝,則秦軍主力將被全殲,秦朝滅亡指日可待;若秦勝,反秦武裝戰敗,秦朝的統治則仍然可以延續下去,反秦鬥爭何日可以重整旗鼓難以預料。
第三,趙敗則劉邦陷入危急。
由於秦軍的兩大主力兵團都集中於巨鹿,客觀上為劉邦入關提供了最佳時機。如果秦軍在巨鹿打敗反秦武裝,秦軍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入關和劉邦決戰,劉邦在關中將陷入危急。
17.殺慶救趙威振楚國庸將誤戰事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楚王派宋義為大將,項羽為次將——也就是副將,率領五萬楚軍救趙。宋義原來是項梁手下的一個幕僚,由於他觀察到項梁驕傲必然招致失敗,曾向項梁提出過戒驕戒躁的建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隋矣,臣為君畏之),但是,項梁聽不進去,還嫌宋義礙事,便派他出使齊國。宋義路遇齊國使者,便告誡齊國使者,別走那麽快,走快了必然趕上項梁兵敗之禍(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這位齊國使者果然目睹了項梁的兵敗,因此,他在楚王心麵前大誇宋義懂得軍事,宋義的口才又使楚王對他十分賞識(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悅之)。所以,在項梁兵敗身亡之後,宋義成了楚軍的最高統帥(因置以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卿子”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如同稱“公子”;“冠軍”,即是最高統帥。項羽隻當了個“次將”。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曆法是以十月為一年之首),宋義率領楚兵走到安陽(今山東曹縣),駐留了四十六天。
項羽主張迅速進兵,楚攻其外,趙應其內,一定可以大破秦軍(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但是,宋義卻主張坐山觀虎鬥,讓秦趙先打(先鬥秦趙):秦攻趙國,打了勝仗,軍隊一定十分疲憊,我們楚軍正好利用它的疲憊攻擊它;如果秦軍打了敗仗,我們正好乘勝追擊。
宋義隻是一介書生,並沒有實戰經驗;他懂得驕兵必敗,所以,看出了連續大勝秦軍的項梁軍必然重蹈驕兵必敗的覆轍。但是,從本質上講,宋義並不是救趙的合適人選;隻是因為項羽受壓抑,宋義受信任,這才使宋義輕輕鬆鬆地當了上將軍,率楚兵救趙。
但是,宋義卻對項羽壓根兒就看不起,反而以軍令壓製項羽。
項羽認為,宋義是一派胡言,以秦軍的強大,攻打一個剛剛成立的趙國,趙國必敗無疑;而且,楚國剛剛打了大敗仗,整個楚國的安危都係於此一仗。所以,宋義這種做派,絕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剛好這個“卿子冠軍”宋義又派他的兒子到齊國擔任國相,自己天天喝酒(飲酒高會),不顧士兵饑寒。
斬首奪將旗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項羽采取“斬首行動”:利用早晨拜見宋義的機會,斬殺了宋義,並提著宋義的頭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命令我項羽誅殺了他(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
項羽一生從未玩過手腕,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劉邦相比,項羽一生玩這類政治手腕實在是太少了。
項羽通過“斬首行動”震懾了宋義手下的將領,又派人追殺宋義之子,一直追到齊境,殺了宋襄,並派人報告懷王。懷王至此,也隻能承認現實,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這段曆史就是著名的“殺慶救趙”。“慶”,指卿子冠軍宋義。
斬殺最高軍事長官,這在中外軍事上都是極其罕見的。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巨大的魄力。而且,這種行動必須出自公心。
項羽列舉了宋義的三大罪狀:第一,貽誤軍機;第二,錯估形勢;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長期滯留,不思進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現宋義所謂的秦軍戰後“承其敝”的狀況;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凍饑”,不恤士卒。
兒一,貽誤軍機;派胡言,以秦軍的強大,攻打一個剛剛成立的趙國,發項羽“殺慶救趙”的斬首行動,對反秦鬥爭而言:項羽正式獲得了軍事指揮權,為巨鹿之戰的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反秦武裝,改變了戰場上的攻守之勢;對項羽而言:為項羽軍事才能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大舞台,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知名度,為他下一步發揮名人效應奠定了基礎。《史記》記載項羽殺死卿子冠軍宋義後的影響是:“威振楚國,名聞諸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陳餘在張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圍,結果全軍覆滅。
前來增援趙國的燕國臧荼、齊將田都也都不敢出戰,都駐守在陳餘大營的周圍觀望。
田都,田都原為齊將,曾從楚救趙,並隨項羽入關。項羽封田都為齊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後領地被吞並。
力挽狂瀾反秦業定項羽取得正式指揮權之後,立即發動了巨鹿之戰。
當時,王離、蘇角、涉間率領的長城軍負責攻城,章邯率領的秦軍負責守衛甬道。
破釜沉舟項羽首先是派勇將黥布率兩萬軍隊渡黃河,取得小勝;然後,沉了船,砸了釜甑,燒了廬舍,每人隻帶三天的糧食,以表示此次出戰必死的決心(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釡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鍋;甑,是蒸米用具)。
項羽過河之後,立即攻擊守衛甬道的章邯,經過殊死大戰,首先擊敗章邯。
當時在巨鹿周圍的齊將田都、趙將張耳、燕將臧荼等一直等到項羽擊敗章邯兵團,才紛紛參戰,與項羽軍聯手大敗秦朝長城軍,殺死蘇角,俘虜王離,迫使涉間自殺。
臧荼,燕將,後臧荼從楚救趙,因從項羽入關,立為燕王,都薊。由楚降漢,登基兩年,謀反被誅。
公元前162年,臧荼曾外孫女被漢高祖之孫立為,王娡是生母。巨鹿之戰打得極為艱苦。當時前來救趙的諸侯軍,竟然無人敢於參戰,隻敢在自己的軍營中觀戰,而且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熟語“壁上觀”(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司馬遷的《史記》一連用了兩個“無不”描寫這場戰鬥的慘烈: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評價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統帥諸侯這一仗打贏之後,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進入項羽的軍營,“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終於靠自己的實力與戰績獲得了天下反秦聯軍的承認,正式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巨鹿之戰的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巨鹿之戰最終的勝利是多種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項羽給予的巨大的軍事壓力。
解除了巨鹿之圍後,項羽率部駐守在漳水南岸,諸侯軍駐守在巨鹿城外,對章邯軍形成南北夾擊之態,給章邯以巨大的軍事壓力。雙方對峙相持約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經過半年修整的項羽派蒲將軍率領部分楚軍渡過漳水,日夜兼行,截斷秦軍的歸路。自己親率大軍北渡漳水,再次大敗秦軍。
其次是章邯的備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為章邯兵團屢屢戰敗,秦二世頻頻派人斥責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長史司馬欣回京城匯報軍情。當時,秦朝宮廷是宦官趙高專權,趙高大玩“指鹿為馬”的遊戲,鎮服大臣,猜忌領兵的將帥。司馬欣到了鹹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司馬欣見勢不妙,趕快逃走,還不敢走原路,趙高果然派人追殺司馬欣(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司馬欣不但未見到秦二世,還差一點被趙高所殺,於是趕快逃回來,勸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勸降信的巨大威力。
當章邯處於兩難的困境之時,陳餘給他寫了一封勸降信,以秦將白起、王翦立有大功最終被殺之事勸章邯投降(白起為秦將……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裏,竟斬陽周),告誡章邯現在的處境是“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為什麽不能和反秦大軍聯手“共攻秦,分王其地”?這封信起極大地動搖了章邯為秦而戰的信念,摧毀了章邯的心理防線,迫使秦王朝最後一位大將臨陣倒戈。
最後,項羽軍團糧草緊張。
項羽軍團雖然在軍事上節節勝利,但是,項羽軍團也麵臨一個重大難題:“糧少”。所以,項羽權衡利害,接受章邯投降。
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項羽在殷墟(今河南安陽)接受了章邯軍團的投降。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決戰決勝的精神。項羽舉重若輕,以少勝多,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巨鹿之戰雖然是天下反秦武裝和秦軍主力的決戰,而且是項羽登上曆史舞台的關鍵一步,但是,巨鹿之戰對項羽的要求卻很單純,就是全力作戰。這場決定秦王朝生死的著名戰爭說到底隻是一場局部戰爭,不需要項羽在戰略上作任何周密的安排。因此,項羽把他自己作戰勇猛這一強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出來,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從巨鹿之戰看,項羽是這個時期的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破釜沉舟”化指揮員的意誌為全體戰鬥員的決心,極富創造性。但是,這樣一位軍事天才為什麽會被劉邦戰敗呢?
為了解開這一謎題,我們來看項羽另一場出色而又留有遺憾的戰爭:彭城之戰。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省的徐州市。彭城之戰是劉邦、項羽之間的第一場正麵戰爭。
19.彭城大捷戰略轉折出奇兵以少勝多漢二年(前205)四月,劉邦利用項羽平定齊地叛亂陷入山東戰場的機會,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打到西楚都城彭城。
劉邦此行,主要是為了消滅項羽集團,順便接走家人。劉邦起兵反秦時並沒有攜帶家屬,彭城離他的老家沛縣隻有二百裏地,所以,他想這次接走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
項羽得知劉邦攻占彭城的消息之後,帶了三萬精銳騎兵,繞過劉邦重點設防的彭城東麵和北麵,插到彭城之西的蕭縣,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蕭縣。蕭縣距彭城隻有六十裏地。項羽到達蕭縣之後,對彭城的劉邦軍團發動突然襲擊。
劉邦進入彭城之後,忙於搜刮項羽的財寶、美女,每天飲酒宴會,根本顧不上接他的家人(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羽從彭城之西,突然襲擊彭城的漢軍。戰鬥在早晨打響,到中午,楚軍已經打敗了漢軍(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這一仗,劉邦敗得極慘。項羽軍團“殺漢卒十餘萬人”,還有“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兩個“十餘萬”可以說讓劉邦軍團受到重創,而且,第二個“十餘萬”還是被迫跳水逃命,淹死在睢水中。
劉邦本人也被楚軍所圍,幸虧一場沙塵暴,直衝楚軍而來,僥幸逃出重圍,隻帶了幾十名隨從逃難(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史記》有不少此類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字,這是當時美化劉邦的結果,我們不可輕信。但不管怎樣,事實是,劉邦僥幸逃出來了。
劉邦在前麵逃,楚軍在後麵緊追不舍。劉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見他的兒子、女兒,他的兒子是後來的漢惠帝,他的女兒是魯元公主。為劉邦趕車的滕公(夏侯嬰)匆忙中將劉邦的兒子、女兒抱上了車,但是,楚兵追得急,劉邦擔心因為車上多了兒子、女兒跑得慢,便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一見,趕快停車抱孩子,劉邦還很不願意。跑了不遠,劉邦又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又忙著停車抱孩子。一連幾次這樣,劉邦急得要拔劍殺夏侯嬰(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夏侯嬰說:情況再緊急也不能不顧孩子。劉邦這才同意讓兒子、女兒跟他一塊兒逃,最終擺脫了危險。
劉邦盡管想當皇帝,但是,他也是父親,他也應有疼愛兒女之心,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女,隻能說明劉邦是窮途末路,狗急跳牆,實在無奈。
劉邦是誰?是司令啊!總司令坐著自己的專車隻顧逃命,根本談不上組織有效反擊。這樣,劉邦軍隊的建製全被打亂了,可以說,團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軍長,軍長找不到司令。軍隊的戰鬥力在於建製,軍隊的建製一被打亂,整個軍隊就成了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可言。這就是項羽奇兵突襲的結果。
細分析取勝為何項羽這次彭城之戰隻投入了三萬軍隊,劉邦卻有五十六萬軍隊,為什麽項羽能以如此少的軍隊大敗劉邦呢?
劉邦進了彭城,自以為已經穩操勝券,每天喝酒慶功,把當年項羽從長安掠走的秦朝的財寶、美女全都收歸己有。這恰好應驗了範增當年對劉邦的兩句評價:貪於財貿,好美姬。他對項羽的反攻也有準備,但是,項羽卻沒有在劉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麵、東麵采取軍事行動,而是從彭城西麵的蕭縣進行奇兵突襲,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圍漢王三匝。於是,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項羽這次是本土作戰,是在自己西楚的國土上進行戰爭,因此,項羽的士兵人人都懷著收複西楚國都的激情參戰,戰鬥力很強。劉邦卻是從關中千裏迢迢來到西楚都城作戰,是侵略軍,所以,劉邦在地理上、人氣上都不占優勢。
這一仗項羽以三萬精兵大破劉邦的五十六萬軍隊,殺死漢兵十餘萬,劉邦差一點被俘。所以,彭城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名氣極大。
彭城之戰結束之後,劉邦向西潰退,項羽一路追殺,直至滎陽、成皋一帶劉邦才成功地阻擊了項羽的追擊。
20.黥布叛楚丟失屏障劉邦誘降黥布劉邦在彭城吃了個大虧,但是,劉邦在從彭城向滎陽敗退的途中還做了一件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的大事:誘降黥布。
黥布是項羽手下的第一悍將,作戰十分勇猛,非常能打。巨鹿之戰中第一個被派過河與秦軍作戰的是他,打入劉邦重兵防守的函穀關的也是他。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項羽部下受封的唯黥布一人(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
但是,項羽到齊地平叛時向黥布征兵,黥布沒有親自來,隻派了手下人帶四千士兵參戰;項羽反攻彭城,黥布也沒有參加彭城之戰。但是,黥布受封之後,對項羽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因此,項羽與黥布之是產生了隔閡。可是,項羽考慮到當時北方有齊、趙叛亂,西方有漢王劉邦叛亂,唯獨南方的黥布沒有叛楚(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而且,項羽又非常看重黥布的才華,還打算利用黥布的軍事才能,因此,項羽沒有興師問罪(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隻派人去斥責黥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但是,項羽的斥責讓黥布感到非常害怕,他唯恐項羽不能容他(布愈恐,不敢往)。
恰在此時,劉邦在從彭城向西逃跑的途中,提出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尋找同盟軍,共同對付項羽。劉邦向張良提出了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我想把函穀關以東的地方獻出來,誰能和我一道打敗項羽(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張良頭腦極其清醒,他隻提出了三個人:韓信、彭越與黥布。韓信是劉邦手下唯一可用的人(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麵);黥布是楚軍中的勇將,剛剛和項羽產生矛盾(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郤);彭越剛剛在梁地起兵。所以,黥布、彭越都是可用之人,趕快抓住這兩個人(此兩人可急使)。劉邦立即行動,策反黥布。
劉邦在彭城吃了敗仗,在逃往滎陽的途中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成立以反對項羽為目標的盟軍。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決策。
劉邦曾經對手下人說過:誰能為我出使淮南,讓九江王黥布舉兵叛楚,把項的困在淮南幾個月,我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奪取天下。
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魏豹彭越列傳》)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的必留在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高祖本紀》)劉邦這番話透露出直到他彭城戰敗之初,他都認為:他劉邦可以很輕鬆地奪取天下。這就是劉邦在楚漢相爭開始時的戰略思想——速勝論。
但是,殘酷的現實讓劉邦明白:迅速打敗項羽是不現實的,隻能結成統一戰線,最終打敗項羽才有可能。
劉邦手下一個侍從主動要求出使淮南說降九江王黥布。這位使者對黥布講了三點:第一,你黥布已經得罪了項羽。
項羽平齊,九江王你隻派了四千士兵,自己沒有親自參戰;項羽平定彭城,你九江王黥布也沒有參戰,隻是觀望。因此,你的作為已經使項羽非常反感了。
第二,項羽隻是表麵強大。
項羽殺死義帝,背棄盟約,隻是表麵的強大;而且,項羽軍隊需要長途跋涉運送軍需。劉邦依托滎陽、成皋的險要地勢,足以抵擋項羽,是真正的強大。
第三,背楚歸漢,待遇依舊。
你隻要背楚歸漢,拖住項羽幾個月,劉邦就可以奪得整個天下(夫大王發兵而倍楚,項王必留,留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那時,你肯定可以做淮南王。
黥布這個人,勇猛無比,但是,他就像三國時期的呂布,見利忘義。所以,經劉邦使者的這麽一番開導,想到自己已經得罪了項羽,跟著項羽也沒有好果子吃;既然劉邦如此看重我,我何不投奔劉邦?反正跟項的當九江王,跟劉邦當淮南王,名稱不一樣,結果都一樣。
於是,麵對項羽使者咄咄逼人的斥責和劉邦使者隨和誘人的勸告,黥布最終做出了叛楚歸漢的決定。
劉邦誘降黥布的初衷顯然過於幼稚,因為有項羽在世,劉邦絕對不可能幾個月內就平定天下。但是,彭城之戰後劉邦逐漸形成的統一戰線思想,及其統一戰線思想的貫徹施行,卻是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的決定性因素。
黥布對項羽來說太重要了!在項羽的功勞簿上,每一次戰績都有黥布的巨大貢獻。而且,作為九江王的黥布所處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黥布的九江王國正好處在項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麵,是彭城的南方屏障。黥布的叛楚,對項羽是一個致命的威脅。
因為,失去黥布使項羽不但失去了一員勇將,而且,使項羽在戰略上逐漸失了去南方屏障。因此,黥布叛楚是劉邦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同時也是項羽戰略上的一大失敗。
項羽戰略迷糊彭城之戰是以項羽的勝利而結束的,但是,項羽這一次的勝利和巨鹿之戰的勝利有著明顯的不同:巨鹿之戰是項羽軍事生涯的巔峰。這一仗確立了項羽在反秦武裝中的領導地位,使項羽走向了他人生的頂峰。此時的項羽成為天下諸侯盟主,劉邦的實力遠不及項羽,因此,巨鹿之戰後的項羽掌握著劉邦的生死存亡。
彭城之戰雖然項羽勝利了,但是,他的勝利從戰略上說非常有限。
項羽勝利僅僅是收複了被劉邦占領的西楚國土,西楚國土本身並沒有擴張。
項羽入關時擁有四十萬大軍,劉邦隻有十萬軍隊;可是,到了劉邦進攻彭城之時,他已經擁有了五十六萬大軍。雖然劉邦的主力在彭城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滅,但是,滎陽、成皋以西直至關中,都還在劉邦的掌握之中。全部關中、部分關東之地這一戰略地區的人力、物力、領土都可供他調用。因此,劉邦彭城戰敗,但仍然擺脫了鴻門宴前後隨時可能被項羽消滅的危險境地;因此,劉邦的戰略劣勢與巨鹿之戰後相比,得到了明顯的改觀。所以,彭城之戰劉邦的失敗中包含著勝利的因素。
由於項羽不能越過滎陽向西進兵,更不能把戰爭引向關中、巴蜀,彭城大捷始終隻是一個局部戰場的勝利,項羽無法把彭城大捷發展成為全局性的勝利。
因此,彭城大戰之後與鴻門宴前後的時局相比,項羽的戰略優勢已大為遜色。這是彭城之戰項羽的第一個失敗。
所以,對人們一向認為的項羽的英勇善戰有必要進行一番檢討。
我認為:項羽英勇是實,善戰則應加分析,對於每一場具體戰役而言,項羽的確善戰;但是,如果從戰爭全局,就是從戰略上看,項羽的善戰還值得探討。
項羽一生自詡的“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都是指每一場具體戰役而言,項羽至死都不知道他隻是名將,而不是名帥;隻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
劉邦堅守滎陽,項羽猛攻滎陽,一場決定雙方生死存亡的滎陽之戰即將爆發,雙方到底誰勝誰負呢?請看:滎陽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