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才能有改變的希望。
——曾國藩
曾國藩主張做事必須躬親實踐,關於這一點,清末的蔡冠洛說:“曾國藩以前任兩江總督時,討論研究的文書,條理清楚嚴密。沒有不是親手製訂的章程,沒有不是親自圈點的文書。前年,他回任兩江總督時,感激皇上恩情高厚,仍然令其坐鎮東南,他自己說,如稍有怠惰安逸,則內心會負疚很深。他利用工作之餘接見各方麵的客人,見到後必定要訪問周詳,殷勤訓導勉勵。對於幕僚下屬賢明與否,事情的原原本本,沒有不默默地記在心裏的。他患病不起,實在是由於平日事無巨細均須親自過問,用盡了精力、費盡了心思所造成的。”
躬身入局,首先要自己做得正。
曾國藩說:“風正與否,則絲毫皆推本於一己之身與心,一舉一動,一語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風氣。故為人上者,專注修養,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廣也。”
北宋呂蒙正為相,節製嗜欲。朝中有一官員家藏古鏡,自稱能照二裏,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進獻給他,以求升遷。呂蒙正笑看說:“我臉麵不過鏡子大,安用照兩裏?”呂蒙正的弟弟才不敢再說了。
諸葛亮說:“屋漏在下,止之在上。”所以說,下邊的流弊應該在上邊杜絕,作為一個領導者就不能不端正自己的行為,要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或者是好的,或者是壞的,能不謹慎嗎?
曾國藩在《格言四幅贈李芋仙》中提到了躬自入局的辦法: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所謂“身到”是指,比如身為基層官員,就應該親自去查驗有關人命、盜竊等案情,親自到鄉村去調查;身為軍官,就應該親自巡視營壘,親自到戰場衝鋒陷陣。所謂“心到”是指,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細心分析,對事物的各方麵、各個環節,首先要能分解開,最後,要能綜合得起來。所謂“眼到”是指,留心觀察他人,認真研讀公文。所謂“手到”是指,對於人們的優劣是非、事情的關鍵要點,應隨時記錄,用以防備遺忘。所謂“口到”是指,在差遣人這樣的事情、警戒眾人這樣的言辭方麵,不但要有公文告知他人,還要不怕煩勞反複苦口叮嚀。
關於曾國藩的“口到”,有這樣一段記載:
劉銘傳率師追撚軍於鄂、豫之交,與鮑超軍相會,一天,劉見曾國藩,曾問曰:“見鮑春霆歟?”曰:“然。”曾又曰:“穿黃馬褂耶?”曰:“否。”曾國藩感到很驚訝,問為什麽沒有穿?又問:“敘戰功歟?”曰:“主人仰客,大名幸得一見,將謙讓之不遑,豈複有可敘之功。客因主人口不言功而不言己功,亦客敬主人之意也。”曾國藩大笑。觀此可知馭將之道,雖在小節,亦不可不知之。此事可謂口到之至也。
做事能躬親實踐,且能行得端正,其影響是十分重大的。《論語》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隻要自己的行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會遵從,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那麽,無論製定什麽政策規章,部下也不會遵從的。
曾國藩、林則徐都深切體會到親身實踐的重要。
林則徐在江蘇做巡撫時,曾經對他的僚屬說:“我恨自己,不是從牧令出身的,每件事還都得親自去實踐。”曾國藩在兩江做總督時,也曾經說:“作官應當從州縣作起,才能夠立得住腳。”
立世大智慧
綜觀曾國藩生平處世,不僅積累了具體事情躬自入局的辦法,更體驗到了天下大事需積極躬自入局的意義。為此,他入了匡時救世“報效國家”之大局,入了科舉之局、為官之局,從軍打仗之局,且都有所成就,成了人們所推崇的近代的最後一個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