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年(己未、239)

  三年(己未,公元239年)

  [1]春,正月,懿至,入見,帝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複恨矣1乃召齊、秦二王以示懿,別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君謗視之,勿誤也1又教齊王令前抱懿頸。懿頓首流涕。是日,立齊王為皇太子。帝尋殂。

  [1]春季,正月,司馬懿回到京師,入見明帝。明帝拉著他的手說:“我把後事囑托給您,您要與曹爽一起輔佐幼子。死豈是可以忍住的,我強忍著不死是為等待您。能夠與您相見,再無遺恨了。”於是召來齊王曹芳、秦王曹詢拜見司馬懿,又指著齊王曹芳對司馬懿說:“就是他了,您仔細看看,不要看錯1又教齊王曹芳上前抱住司馬懿的脖頸,司馬懿叩頭流淚。這一天,立齊王曹芳為皇太子,明帝旋即去世。

  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宮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明帝深沉剛毅,聰明敏捷,但縱情任性。能夠擇別官吏的事功和能力,排除虛浮不實。每次發兵出征,討論決定大事,謀臣將相,全都佩服明帝的遠大謀略。記憶力極強,雖然隻是左右卑微小官,但檔案中所記有關的稟性行為、主要事跡和經曆,及家中父兄子弟的情況,一經過目,終身不忘。

  孫盛論曰: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其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孫盛論曰:聽長輩說,魏明帝容貌英秀出眾,站立時長發垂地,有些口吃,話語不多,但性格沉著剛毅而有決斷。起初,各位大臣接受遺詔輔政,魏明帝把他們都派出去鎮守地方,朝政則由自己親自處理。對大臣優待禮敬,心胸開闊,喜愛爽直,即使大臣當麵冒犯批評,也不折辱誅殺,他的君主度量是如此寬宏。可是他不考慮建立恩德,使風範流傳後世,不鞏固曹氏宗室作為基礎,至使大權旁落,社稷無人保衛,可悲!

  [2]太子即位,年八歲;大赦。尊皇後曰皇太後,加曹爽、司馬懿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諸所興作宮室之役,皆以遺詔罷之

  [2]太子曹芳即位,時年八歲。大赦天下。尊稱皇後為皇太後,給曹爽、司馬懿加封侍中官職,授符節、黃鉞,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各處修建宮殿的勞役,都以遺詔的名義罷除。

  爽、懿各領兵三千人更宿殿內,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諮訪,不敢專行。

  曹爽、司馬懿各自領兵三千人輪流在宮內宿衛,曹爽因司馬懿年紀已大,地位一向很高,經常把他當作父輩侍奉,每有事情必去拜訪谘詢,不敢獨斷專行。

  初,並州刺史東平畢軌及鄧揚、李勝、何晏、丁謐皆有才名,而急於富貴,趨時附勢,明帝惡其浮華,皆抑而不用。曹爽素與親善,及輔政,驟加引擢,以為腹心。晏,進之孫;謐,斐之子也。晏等鹹共推戴爽,以為重權不可委之於人。丁謐為爽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司馬懿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製其輕重也。爽從之。二月,丁醜,以司馬懿為太傅、以爽弟羲為中領軍、訓為武衛將軍、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貴寵莫盛焉。

  最初,並州刺史東平人畢軌及鄧、李勝、何晏、丁謐都有才名,但急於富貴,趨炎附勢,明帝厭惡他們虛浮不實,都加抑製而不錄用。曹爽一向與他們親近友好,到掌權輔政,馬上引薦提升,成為心腹。何晏是何進的孫子,丁謐是丁斐之子。何晏等都共同推戴曹爽,認為大權不能托付給別人。丁謐替曹爽出謀劃策,讓曹爽稟告皇帝發布詔書,改任司馬懿為太傅,外表上用虛名使他尊貴,實際上打算讓尚書主事,上奏先由曹爽過目,以便控製輕重緩急,曹爽聽從其計。二月,丁醜(二十一日),任命司馬懿擔任太傅,曹爽弟曹羲擔任中領軍,曹訓擔任武衛將軍,曹彥擔任散騎常侍、侍講,其餘兄弟都以列侯身分侍從,出入宮廷禁地,尊貴寵信沒有超過他們的了。

  爽事太傅,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希複由之。爽徙吏部尚書盧毓為仆射,而以何晏代之,以鄧揚、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晏等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內外望風。莫敢忤旨。黃門侍郎傅嘏謂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靜而內躁,巧好利,不念務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將遠而朝政廢矣1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又出盧毓為廷尉,畢軌又枉奏毓免官,眾論多訟之,乃複以為光祿勳。孫禮亮直不撓,爽心不便,出為揚州刺史。

  曹爽侍奉太傅,外表仍恭敬有禮,但各項決定很少再經他認可。曹爽讓吏部尚書盧毓為仆射,而讓何晏取而代之。任命鄧、丁謐擔任尚書,畢軌擔任司隸校尉,何晏等依仗曹爽勢力用事,迎合的人升官進職,違抗的人罷黜斥退,朝廷內外都看風向行事,不敢違抗他們的意旨。黃門侍郎傅嘏對曹爽的兄弟曹羲說:“何晏外表文靜而內心浮躁,巧取好利,不求務本,我恐怕他一定先誘惑你們兄弟,仁人誌士將遠遠離去,而朝政將要荒廢了。”何晏等於是對傅嘏心懷不滿,因細微小事免去他的官職。又讓盧毓從尚書省出來任為廷尉,但畢軌又上奏誣謅,盧毓被免官,輿論多為盧毓辯冤,才又任命他為光祿勳。孫禮耿直不屈,曹爽感到不利,就讓孫禮出京擔任揚州刺史。

  [3]三月,以征東將軍滿寵為太尉。

  [3]三月,任命征東將軍滿寵擔任太尉。

  [4]夏,四月,吳督軍使者羊擊遼東守將,俘人民而去。

  [4]夏季,四月,吳國督軍使者羊率軍攻擊遼東守將,劫掠當地百姓而歸。

  [5]漢蔣琬為大司馬,東曹掾犍為楊戲,素性簡略,琬與言論,時不應答。或謂琬曰:“公與戲言而不應,其慢甚矣1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麵,麵從後言,古人所誡。戲欲讚吾是邪,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又督農楊敏嚐毀琬曰:“作事憒憒,誠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請推治敏,琬曰:“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主者乞問其憒憒之狀,琬曰:“苟其不如,則事不理,事不理,則憒憒矣。”後敏坐事係獄,眾人猶懼其必死,琬心無適莫,敏得免重罪。

  [5]蜀國蔣琬擔任大司馬,東曹掾犍為人楊戲,平素性情簡慢,言語不多,蔣琬與他談話,時時不作回答。有人對蔣琬說:“您與楊戲談話他竟不回答,太怠慢了。”蔣琬說:“人的心意不同,就像各人的麵孔不同一樣,當麵順從,背後議論,是古人所警誡的。楊戲想要讚同我對,但不是他的本意;想要反對我的話,就顯出我的不對,所以沉默不語,這是楊戲表裏一致的地方。”另外,督農場敏曾經毀謗蔣琬說:“辦事糊塗,實在不如前任。”有人把話告訴蔣琬,主事官請求追查懲治楊敏,蔣琬說:“我確實不如前任,沒有什麽要追查的。”主事官請他說說糊塗表現在什麽地方,蔣琬說:“既然不如前任,事情就不應該處理,事情不應該處理,就是糊塗了。”後來,楊敏因犯事入獄,眾人還擔心他必被處死,蔣琬對他不抱成見,楊敏得以免治重罪。

  [6]秋,七月,帝始親臨朝。

  [6]秋季,七月,魏帝開始親臨朝政。

  [7]八月,大赦。

  [7]八月,大赦天下。

  [8]冬,古月,吳太常潘浚卒。吳主以鎮南將軍呂岱代浚,與陸遜共領荊州文書。岱時年已八十,體素精勤,躬親王事,與遜同心協規,有善相讓,南土稱之。

  [8]冬季,十月,吳國太常潘浚去世。吳王任命鎮南將軍呂岱接替潘浚,與陸遜共管荊州文書。呂岱時年已經八十,身體一直很健康,為官專心勤奮,親自處理政事,與陸遜同心協力,事情辦好時兩人互相推讓,南方人士對他們非常稱道。

  十二月,吳將廖式殺臨賀太守嚴綱等,自稱平南將軍,攻零陵、桂陽,搖動交州諸郡,眾數萬人。呂岱自表輒行,星夜兼路,吳主遣使追拜交州牧,及遣諸將唐谘等絡繹相繼,攻討一年,破之,斬式及其支黨,郡縣悉平。岱複還武昌。

  十二月,吳將廖式殺臨賀郡太守嚴綱等,自稱平南將軍,攻陷零陵、桂陽,煽動交州各郡,聚眾數萬人。呂岱上表後立即前往平亂,連夜兼程,吳王派遣使節在後追趕,任命呂岱為交州牧,並派遣將領唐谘等率兵增援,前後相繼,討伐攻打了一年,終於平息叛亂,殺了廖式及其黨羽,各郡縣全部平定。呂岱又返回武昌。

  [9]吳都鄉侯周胤將兵千人屯公安,有罪,徙廬陵;諸葛瑾、步騭為之請。吳主曰:“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諭,會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1

  [9]吳國都鄉侯周胤率兵一千人駐防公安縣,犯了罪,被放逐到廬陵。諸葛瑾、步騭為他求情。吳王說:“以前周胤年幼,開始並無功勞,平白地領受精兵,封以侯爵,全都是思念周瑜才對他寵愛的。但周胤依仗恩寵,酗酒荒淫,恣意放縱,前後多次告誡,沒有改悔。我對周瑜的情義同你們二位一樣,樂於看到周胤有所成就,豈有終止?可是迫於周胤罪惡太重,不應該現在讓他回來,我還想讓他嚐點苦頭,使他能自己了解自己。就憑他是周瑜的兒子,又有你們二位在中間,假如他能改正,還有什麽擔憂呢?”

  瑜兄子偏將軍峻卒,全琮請使峻子護領其兵。吳主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更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哉1

  周瑜的侄子偏將軍周峻去世,全琮請求讓周峻的兒子周護接領周峻部隊。吳王說:“從前擊敗曹操、吞並荊州,全是周瑜的功勞,我常記不忘。起初聽說周峻去世,便打算任用周護。後聽說周護性情凶狠,任用他恰恰是讓他去闖禍,所以改變了主意。我思念周瑜,豈有終止1

  [10]十二月,詔複以建寅之月為正。

  [10]十二月,魏帝下詔恢複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