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年(己巳、189)

  六年(己巳,公元189年)

  [1]春,二月,國眾疲敝,解圍去,皇甫嵩進兵擊之。董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追。”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誌,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卓大慚恨,由是與嵩有隙。

  [1]春季,二月,王國的部隊疲憊不堪,解圍撤退。皇甫嵩下令進軍追擊,董卓說:“不行。兵法上說:‘窮寇勿迫,歸眾勿追。’”皇甫嵩說:“不然,以前我們不進攻,是躲避他們的銳氣;現在發動進攻,是等到他們士氣已經低落。我們現在所攻擊的是疲憊之師,而不是‘歸眾’;王國的部隊正要逃走,已無鬥誌,並不是‘窮寇’。”於是皇甫嵩獨自率軍進擊,命令董卓作後援。皇甫嵩邊連續進攻,大獲全勝,斬殺一萬多人。董卓大為羞慚惱恨,從此與皇甫嵩結下仇恨。

  韓遂等共廢王國,而劫故信都令漢陽閻忠使督統諸部。忠病死,遂等稍爭權利,更相殺害,由是浸衰。

  韓遂等人共同廢掉王國的首領地位,脅迫前信都縣令漢陽人閻忠擔任首領,統率各部。閻忠病死,韓遂等人逐漸爭權奪利,繼而互相攻殺,於是勢力逐漸衰弱。

  [2]幽州牧劉虞到部,遣使至鮮卑中,告以利害,責使送張舉、張純首,厚加購賞。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虞上罷諸屯兵,但留降虜校尉公孫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三月,張純客王政殺純,送首詣虞。公孫瓚誌欲掃滅烏桓,而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與瓚有隙。

  [2]幽州牧劉虞到任後,派使臣到鮮卑部落去,告訴他們利害,責令他們斬送張舉和張純的人頭,懸以重賞。丘力居等聽說劉虞來到幽州,都很高興,各派翻譯來晉見劉虞,自動歸降。張舉、張純逃到塞外,所餘部下全都投降或逃散。劉虞上奏,請求將征集的各部隊全部遣散,隻留下降虜校尉公孫瓚,率領步、騎兵一萬人,駐紮在右北平。三月,張純的門客王政刺殺張純,帶張純的人頭去見劉虞。公孫瓚決心用武力消滅烏桓部落,而劉虞想用恩德和信義來招降他們,因此兩人之間產生矛盾。

  [3]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3]夏季,四月,丙子朔(疑誤),出現日食。

  [4]太尉馬日免;遣使即拜幽州牧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

  [4]太尉馬日被免職。靈帝派遣使臣到幽州去任命幽州牧劉虞為太尉,封為容丘侯。

  [5]蹇碩忌大將軍進,與諸常侍共說帝遣進西擊韓遂;帝從之。進陰知其謀,奏遣袁紹收徐、兗二州兵,須紹還而西,以稽行期。

  [5]蹇碩忌恨大將軍何進,與諸常侍共同勸說靈帝派遺何進西征韓遂,靈帝同意了。何進暗中獲悉他們的陰謀後,上奏請求派袁紹到徐州和兗州去調集軍隊,要等到袁紹回來再進行西征,以便拖延行期。

  [6]初,帝數失皇子,何皇後生子辯,養於道人史子眇家,號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協,董太後自養之,號曰“董侯”。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會疾篤,屬協於蹇碩。丙辰,帝崩於嘉德殿。碩時在內,欲先誅何進而立協,使人迎進,欲與計事;進即駕往。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進驚,馳從道歸營,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稱疾不入。

  [6]當初,靈帝連續死去了幾個兒子,因此,何皇後生下兒子劉辯後,就送到道人史子眇家去撫養,故被稱為“史侯”。王美人生下兒子劉協,由董太後親自撫養,被稱為“董侯”。群臣請求靈帝立太子。靈帝認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想立劉協,但猶豫未決。正在這時,靈帝病重,把劉協托付給蹇碩。丙辰(十一日),靈帝於嘉德殿駕崩。蹇碩當時在皇宮中,想先殺何進,然後立劉協為皇帝。他派人去接何進要與他商議事情,何進即刻乘車前往。蹇碩的司馬潘隱與何進早有交誼,在迎接他時用眼神示意。何進大驚,馳車抄近道跑回自己控製的軍營,率軍進駐各郡國在京城的官邸,聲稱有病,不再進宮。

  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後曰皇太後。太後臨朝。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勃海王。協年九歲。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戊午(十三日),皇子劉辯即帝位,當時他十四歲。尊稱母親何皇後為皇太後。何太後臨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光熹。封皇弟劉協為勃海王,當時他隻有九歲。任命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主持尚書事務。

  進既秉朝政,忿蹇碩圖己,陰規誅之。袁紹因進親客張津,勸進悉誅諸宦官。進以袁氏累世貴寵,而紹與從弟虎賁中郎將術皆為豪桀所歸,信而用之。複博征智謀之士何、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以為北軍中侯,攸為黃門侍郎,泰為尚書,與同腹心。攸,爽之從孫也。

  何進既已掌握朝政大權,怨恨蹇碩想謀害自己,暗中計劃將他殺死。袁紹通過何進的親信門客張津,勸說何進將所有的宦官一網打荊何進因袁氏曆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紹與堂弟虎賁中郎將袁術又為天下豪傑所擁戴,因此相信並任用他們。又廣泛征聘有智謀的人士何、荀攸及河南人鄭泰等二十人,任命何為北軍中侯,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把他們都作為自己的心腹。荀攸是荀爽的族孫。

  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宋典等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閣,急捕誅之。”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太後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親信何氏;與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庚午,進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悉領其屯兵。

  蹇碩心裏疑慮不安,寫信給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說:“大將軍何進兄弟控製朝政,獨斷專行,如今與天下的黨人策劃要誅殺先帝左右的親信,消滅我們。隻是因為我統率禁軍,所以暫且遲疑。現在應該一起動手,關閉宮門,趕快將何進逮捕處死。”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同郡之人,何太後及何進能有貴寵的地位,他幫了很大的忙,因此他親近信賴何氏。郭勝與趙忠等人商議後,拒絕蹇碩的提議,而把蹇碩的信送給何進看。庚午(二十五日),何進令黃門令逮捕蹇碩,將他處死,於是把禁軍全部置於自己指揮之下。

  票騎將軍董重,與何進權勢相害,中官挾重以為黨助。董太後每欲參幹政事,何太後輒相禁塞,董後忿恚,詈曰:“汝今張,怙汝史耶!吾敕票騎斷何進頭,如反手耳1何太後聞之,以告進。五月,進與三公共奏:“孝仁皇後使故中常侍夏惲等交通州郡,辜較財利,悉入西剩故事,蓄後不得留京師;請遷宮本國。”奏可。辛巳,進舉兵圍票騎府,收董重,免官,自殺。六月,辛亥,董太後憂怖,暴崩。民間由是不附何氏。

  票騎將軍董重與何進互爭權力,宦官們依靠董重做為黨援。董太後每次想要幹預國家政事,何太後都加以阻止。董太後感到憤恨,罵道:“你現在氣焰囂張,是依仗你的哥哥何進!我如命令票騎將軍董重砍下何進的人頭,隻是舉手之勞1何太後聽到後,告訴給何進。五月,何進與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後派前中常侍夏惲等與州、郡官府相互勾結,搜刮財物,都存在她所住永樂宮。按照過去的貫例,藩國的王後不能留住在京城,請把她遷回本國。”何太後批準了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進舉兵包圍了票騎將軍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職務,董重自殺。六月,辛亥(初七),董太後又憂又怕,突然死去。從此以後,何進一家失去民心。

  [7]辛酉,葬孝靈皇帝於文陵。何進懲蹇碩之謀,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出陵。

  [7]辛酉(十七日),把靈帝安葬在文陵。何進警惕會發生蹇碩那樣的陰謀,自稱有病,不入宮去陪喪,也不送靈帝的棺槨到墓地。

  [8]大水。

  [8]發生水災。

  [9]秋,七月,徒勃海王協為陳留王。

  [9]秋季,七月,改封勃海王劉協為陳留王。

  [10]司徒丁宮罷。

  [10]司徒丁宮被免職。

  [11]袁紹複說何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但坐言語漏泄;五營兵士皆畏服中人,而竇氏反用之,自取禍滅。今將軍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讚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以垂名後世,不可失也1進乃白太後,請盡罷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補其處。太後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共對事乎1進難違太後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納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後母舞陽君及何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後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後疑以為然。進新貴,素敬憚中官,雖外慕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11]袁紹又向何進建議說:“從前竇武他們想要消滅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殺害,隻是因為消息泄露。五營兵士一向畏懼宦官的權勢,而竇氏反而利用他們,所以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兄弟同時統帥禁軍勁族,部下將領官吏都是俊傑名士,樂於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這是天賜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後世,不要錯過這個機會1何進於是向太後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何太後不答應,說:“從古至今,都是由宦官來管理皇宮內的事情,這條漢朝的傳統製度,不能廢掉。何況先帝剛剛去世,我怎能衣冠整齊地與士人相對共事呢1何進難以違背太後的意思,打算暫且誅殺最跋扈的宦官。袁紹認為宦官最親近太後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詔命都由他們來回傳遞,現在如果不徹底除掉,將來一定會有後患。但是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們的賄賂,知道何進要消滅宦官,屢次向何太後進言阻止,又說:“大將軍擅自殺害左右近臣,專權獨斷,削弱國家。”太後心中疑慮,認為他們的話有理。何進新近掌握重權,但他一向對宦官們既尊敬又畏懼,雖然羨慕得到除去宦官的美名,但心中不能當機立斷,因此事情拖下來,久久不能決定。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後;進然之。主簿廣陵陳琳諫曰:“諺稱‘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誌,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微處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為亂階耳1進不聽。典軍校尉曹操聞而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袁紹又為何進出謀劃策,勸他多召各地的猛將和英雄豪傑,讓他們都率軍向京城洛陽進發,以此來威脅何太後,何進同意了這一計劃。主簿、廣陵人陳琳勸阻說:“民間有一句諺語,叫‘閉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樣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詐手段達到目的,何況國家大事,怎麽可以用欺詐辦成呢?如今將軍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權,龍行虎步,為所欲為。這樣對付宦官,好比是用爐火去燒毛發。隻要您發動,用雷霆萬鈞之勢當機立斷,發號施令,那麽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很容易達到目的。然而如今反而放棄手中的權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軍聚集時,強大者就將稱雄,這樣做就是所謂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給別人一樣,必定不會成功,隻會帶來大亂罷了。”何進不聽。典軍校尉曹操聽說後笑著說:“在宮中服務的宦官,古今都應該有,隻是君王不應該給予大權和寵信,使他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既然要懲治他們,應當除去首惡,隻要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至於紛紛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隊呢!假如要想將他們一網打盡,事情必然會泄露,我將看到此事的失敗。”

  初,靈帝征董卓為少府,卓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言:‘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饑凍。’帝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憨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複上。”朝廷不能製。及帝寢疾,璽書拜卓並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卓複上書言:“臣誤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嵩從子酈說嵩曰:“天下兵柄,在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民。彼度京師政亂,故敢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二者,刑所不赦。且其凶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無不濟也。”嵩曰:“違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乃上書以聞。帝以讓卓。卓亦不奉詔,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起初,靈帝征召董卓入朝擔任少府。董卓上書說:“我所統領的湟中地區的誌願附屬軍以及羌、胡兵都來見我,說:‘沒有發給足夠的糧餉,沒有賞賜,妻子兒女都饑寒交迫。’把我的車子拖住,使我無法動身。這些羌、胡人都心腸險惡,很難駕馭,我不能讓他們聽從命令,隻能先留下來進行安撫。有新的情況,再隨時匯報。”朝廷無法約束董卓。到靈帝病重時,下詔任命董卓為並州牧,命令他把軍隊交給皇甫嵩指揮。董卓又上書說:“我得到陛下信任,掌兵達十年之久。在全軍上下,久已培養起感情,他們眷戀我的恩德,願意一朝為我效死。請求陛下準許我把這支軍隊帶到並州,為國家守衛邊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向皇甫嵩建議說:“全國的軍權,主要握在您和董卓手中。現在雙方已結下仇怨,勢必不能共存。董卓接到命令他交出軍權的詔書,但他卻上書請求帶走軍隊,是違抗皇帝的詔命。他認為朝中政治混亂,所以敢於拖延時間,按兵不動,這是心懷奸詐。這兩項都是不能赦免的大罪。而且他凶暴殘忍,不受將士擁戴。您現在身為元帥,倚仗國威去討伐他,對上表示您的忠義,又為下邊消除一個禍害,無往不利。”皇甫嵩說:“盡管董卓違抗詔命有罪,但不得朝廷批準,就擅自討伐他,也有罪,不如公開奏報這件事,由朝廷來裁決。”於是,上書奏明。靈帝下詔責備董卓。董卓仍不肯服從,把軍隊駐紮在河東郡,以觀察時局變化。

  何進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侍禦史鄭泰諫曰:“董卓強忍寡義,誌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宜在速決。”尚書盧植亦言不宜召卓,進畢不從。泰乃棄官去,謂荀攸曰:“何公未易輔也。”

  何進召董卓率軍到洛陽來。侍禦史鄭泰勸諫說:“董卓為人強悍,不講仁義,又貪得無厭。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權,他將為所欲為,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您作為皇帝國戚,掌握國家大權,可以依照本意獨斷獨行,懲治那些罪人,實在不應該依靠董卓作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會起變化,先前竇武之事的教訓並不久遠,應該趕快決斷。”尚書盧植也認為不應當召董卓,何進都不接受。鄭泰於是辭職而去,告訴荀攸說:“何進是個不容易輔佐的人。”

  進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皆泰山人,進使還鄉裏募兵;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成,使武猛都尉丁原將數千人寇河內,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何進的僚屬王匡與騎都尉鮑信都是泰山人,何進讓他們回鄉去召募軍隊。又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兵成,讓武猛都尉丁原率領數千人進軍河內郡,焚燒黃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陽城中。這些行動都以消滅宦官作為口號。

  董卓聞召,即時就道,並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漬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鍾鼓如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1太後猶不從。何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富貴,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卓到澠池,而進更狐疑,使諫議大夫種邵宣詔止之。卓不受詔,遂前至河南;邵迎勞之,因譬令還軍。卓疑有變,使其軍士以兵脅邵。邵怒,稱詔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責卓;卓辭屈,乃還軍夕陽亭。邵,之孫也。

  董卓接到何進召他進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發。同時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寵幸之機,擾亂天下。我曾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瘡癰潰爛雖然疼痛,但勝於向內侵蝕髒腑。從前趙鞅統率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鍾鼓到洛陽來,請求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1太後仍然不答應。何苗對何進說:“我們當初一起從南陽來,出身貧賤,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貴。國家大事,又談何容易,覆水難收,應該多加考慮。應暫且與宦官們和解。”董卓到澠池時,何進更加猶豫不決,派諫議大夫種邵拿著皇帝詔書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詔命,一直進軍到河南。種邵迎接尉勞他的軍隊,並勸令他退軍。董卓疑心洛陽政局已發生變動,命部下用武器威脅種邵。種邵大怒,用皇帝的名義叱責他們,士兵都害怕地散開。於是種邵上前當麵責問董卓,董卓理屈辭窮,隻好撤軍回到夕陽亭。種邵是種的孫子。

  袁紹懼進變計,因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複欲何待而不旱決之乎?事久變生,複為竇氏矣1進於是以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紹使雒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奏,欲進兵平樂觀。太後乃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裏舍,唯留進所私人以守省中。諸常侍、小黃門皆詣進謝罪,唯所措置。進謂曰:“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1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靠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按中官親屬。

  袁紹怕何進改變主意,便威脅他說:“矛盾已經形成,行動跡象已經顯露,將軍還想等待什麽,而不早作決斷?事情拖得太久會發生變化,就要重演竇武被害的慘劇了1何進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有不經請示就逮捕或處死罪犯的權力。又任命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命屬下的方略武吏去偵察宦官動靜,又催促董卓等人,讓他們派驛使緊急上奏,在奏章上聲稱要進軍到平樂觀。於是何太後大為恐懼,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都罷免回家,隻留下一些何進所親信的人守在宮中。諸常侍、小黃門都去向何進請罪,表示一切聽從他的處置。何進對他們說:“天下動蕩不定,隻是由於厭恨你們。如今董卓馬上就要來了,你們為什麽還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去1袁紹勸何進乘此機會一網打盡,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進不許。袁紹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進的名義,要各地逮捕宦官們的親屬。

  進謀積日,頗泄,中官懼而思變。張讓子婦,太後之妹也,讓向子婦叩頭曰:“老臣得罪,當與新婦俱歸私門。唯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願複一入直,得暫奉望太後陛下顏色,然後退就溝壑,死不恨矣1子婦言於舞陽君,入白太後;乃詔諸常侍皆複入下。

  何進的密謀因時間太長,泄露了不少。宦官們感到恐懼,想改革局麵。張讓的兒媳是何太後的妹妹,張讓向她叩頭請求說:“我現在犯下罪責,理應全家回到家鄉。想到我家幾代蒙受皇恩,如今要遠離宮殿,心中戀戀不舍。我願再入宮侍候一次,得以暫時見到太後,趨承顏色,然後退到溝壑,死也沒有遺恨了1這位兒媳向母親舞陽君說情,舞陽君又入宮向何太後說情。於是何太後下詔,讓諸常侍全都重新入宮服侍。

  八月,戊辰,進入長樂宮,白太後,請盡誅諸常侍。中常侍張讓、段相謂曰:“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入省,此意何為?竇氏事竟複起邪?”使潛聽,具聞其語。乃率其黨數十人持兵竊自側闥入,伏省戶下,進出,因詐以太後詔召進,入坐剩讓等詰進曰:“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嚐與太後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托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大甚乎1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於嘉德殿前。讓、等為詔,以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得詔版,疑之,曰:“請大將軍出共議。”中黃門以進頭擲與尚書曰:“何進謀反,已伏誅矣1

  八月,戊辰(二十五日),何進入長樂宮,奏告何太後,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中常侍張讓、段商議說:“大將軍何進自稱有病,不參加先帝的喪禮,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宮,這是什麽意圖?難道竇武事件竟要重演嗎?”派人去竊聽何進兄妹的談話,獲知全部談話內容。於是率領自己的黨羽數十人,手持武器,偷偷從側門進去,埋伏在殿門下。等何進出來,就假傳太後的旨意召他。何進入宮,坐在剩於是張讓等人責問何進說:“天下大亂,也不單是我們宦官的罪過。先帝曾經跟太後生氣,幾乎廢黜太後,我們流著淚進行解救,各人都獻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使先帝緩和下來,隻是要托身於你的門下罷了。如今你竟想把我們殺死滅族,不也太過分了嗎1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出劍來,在喜德殿前殺死何進。張讓、段等寫下詔書,任命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看到詔書,覺得可疑,說:“請大將軍何進出來共同商議。”中黃門將何進的人頭扔給尚書,說:“何進謀反,已被處死了1

  進部曲將吳匡、張璋在外,聞進被害,欲引兵入宮,宮門閉。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匡共斫攻之,中黃門持兵守客。會日暮,術因燒南宮青瑣門,欲以脅出讓等。讓等入白太後,言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闥,因將太後、少帝及陳留王,劫省內官屬,從複道走北宮。尚書盧植執戈於閣道窗下,仰數段;懼,乃釋太後,太後投閣,乃免。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紹及何苗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報讎乎?”皆流涕曰:“願致死1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

  何進部下的軍官吳匡、張璋在皇宮外,聽到何進被殺害,打算率軍入宮,但宮門已關閉。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吳匡等共同進攻皇宮,用刀劈砍宮門,中黃門等則手持武器,防住宮門。適逢黃昏,袁術於是縱火燒南宮的青瑣門,想以此威脅宮中交出張讓等人。張讓等人到後宮稟告何太後,說:“大將軍何進的部下謀反,縱火燒宮,並進攻尚書門。”他們裹脅著何太後、少帝、陳留王劉協,劫持宮內的其他官員從天橋閣道逃向北宮。尚書盧植手持長戈站在閣道的窗下,仰頭斥責段,段驚恐害怕,於是放開何太後,何太後從窗口跳下,得以幸免。袁紹與他叔父袁隗假傳聖旨,召來樊陵、許相,把他們處斬。袁紹與何苗等率兵駐紮在朱譽門下,捉住趙忠等人處斬。吳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而且懷疑他與宦官有勾結,於是號令軍中說:“殺死大將軍的人就是車騎將軍何苗,將士們能為大將軍報仇嗎?何進部下都流著淚說:“願拚死為大將軍報仇1於是吳匡就率兵與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一起攻殺何苗,把他的屍體扔在宮苑裏。於是袁紹關上北宮門,派兵捉拿宦官,不論老少,一律殺死,共二千餘人斃命,有人因為未長胡須而被誤殺。袁紹乘勢率軍進攻,掃蕩宮禁,有的士兵爬上端門屋,向宮內衝擊。

  庚午,張讓、段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門,夜,至小平津,六璽不自隨,公卿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至河上。貢厲聲質責讓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將殺汝1因手劍斬數人。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向帝辭曰:“臣等死,陛下自愛1遂投河而死。

  庚午(二十七日),張讓、段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隻好帶著少帝、陳留王劉協等數十人步行出門。夜裏,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禦璽沒有隨身帶上,沒有公卿跟隨,隻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裏到達黃河岸邊。閔貢厲聲斥責張讓等人,而且說:“你們如今還不快死,我就要來殺你們1於是用手中的劍砍死數名宦官,張讓等又驚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少帝叩頭辭別說:“我們死了,請陛下自己保重1於是投河而死。

  貢扶帝與陳留王夜步逐螢光南行,欲還宮,行數裏,得民家露車,共乘之,至雒舍止。辛未,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顯陽苑,遠見火起,知有變,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帝在北,因與公卿往奉迎於北芒阪下。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謂卓曰:“有詔卻兵。”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1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後所養,卓自以與太後同族,遂有廢立之意。

  閔貢扶著少帝與陳留王劉協,在夜裏追著螢火蟲的微光徒步向南走,想回到宮中。走了幾裏地,得到百姓家一輛板車,大家一齊上車,到達洛舍歇息。辛未(二十八日),找到馬匹,少帝獨自騎一匹,陳留王劉協和閔貢合騎一匹,從洛舍向南走,這時才逐漸有公卿趕來。董卓率軍到顯陽苑,遠遠望見起火,知道發生變故,便統軍急速前進。天還沒亮,來到城西,聽說少帝在北邊,就與大臣們一齊到北芒阪下奉迎少帝。少帝見董卓突然率大軍前來,嚇得哭泣。大臣們對董卓說:“皇帝下詔,要軍隊後撤。”董卓說:“你們這些人身為國家大臣,不能輔佐王室,致使皇帝在外流亡,為什麽要軍隊後撤1董卓上前參見少帝,少帝說起話來語無倫次。於是董卓又與陳留王劉協交談問起事變經過,劉協一一回答,從始至終,毫無遺漏。董卓十分高興,覺得劉協賢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後養大的,他認為自己與董太後同族,於是心裏有了廢黜少帝,改立劉協為皇帝的念頭。

  是日,帝還宮,赦天下,改光熹為昭寧。失傳國璽,爾璽皆得之。以丁原為執金吾。騎都尉鮑信自泰山募兵適至,說袁紹曰:“董卓擁強兵,將有異誌,今不早圖,必為所製;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1紹畏卓,不敢發,信乃引兵還泰山。

  當天,少帝回到宮中,大赦天下,改後號將光熹元年改為昭寧元年。傳國禦璽丟失了,皇帝六璽中的其他五璽全都找到。任命丁原為執金吾。騎都尉鮑信到泰山郡募兵,恰到這時歸來,他勸說袁紹:“董卓統率強兵,將有不軌的打算。現在不早作打算,必然會被他控製。應該乘他剛到,兵馬都很疲憊,發動襲擊,可以生擒董卓1袁紹畏懼董卓,不敢發動進攻。於是鮑信率領部隊返回泰山郡。

  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複至,雒中無知者。俄而進及弟苗部曲皆歸於卓,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卓兵於是大盛。乃諷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劉弘而代之。

  董卓到洛陽,手下隻有步、騎兵三千人。嫌自己兵力單薄,擔心不能使遠近懾服。於是,每隔四五天,就派軍隊夜裏悄悄出發到軍營附近處,第二天早上,再嚴整軍容,大張旗鼓地返回,讓人以為西方涼州又派來了援軍,而洛陽城中沒有人知道他的底細。不久,何進與何苗的部下都投靠董卓,董卓又暗中指使丁原部下的司馬、五原人呂布殺死丁原而吞並了他的部隊,從此董卓兵力大增。於是他暗示朝廷,以下雨不停止為理由,讓皇帝頒策罷免司空劉弘的職務,由自己接任。

  初,蔡邕徒朔方,會赦得還。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邕謗訕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聞其名而辟之,稱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1邕懼而應命,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為侍中。

  起初,蔡邕被流放到朔方郡,遇到大赦後,得以返回家鄉。五原郡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指控蔡邕誹謗朝廷,於是蔡邕流亡江湖,前後達十二年。董卓聽說了蔡邕的名聲,便征召他做自己的僚屬。蔡邕自稱有病,不肯接受征召。董卓大怒,罵道:“我能把蔡邕全族殺得一個不剩1蔡邕感到恐懼,隻得接受命令。他到洛陽後,被任命為司空祭酒。董卓對蔡邕十分敬重,以考績優秀為理由舉薦他,使他在三日內連續升遷三次,在三個不同的官署任職,最後被任命為侍中。

  [12]董卓謂袁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為能勝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癡,亦知複何如?為當且爾,劉氏種不足複遺1紹曰:“漢家君天下四百許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於春秋,未有不善宣於天下。公欲廢嫡立庶,恐眾不從公議也1卓按劍叱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1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1引佩刀,橫揖,徑出。卓以新至,見紹大家,故不敢害。紹縣節於上東門,逃奔冀州。

  [12]董卓對袁紹說:“天下的君主,應該由賢明的人來擔任。每當想起靈帝,就使人憤恨。‘董侯’看似不錯,現在我打算改立他為皇帝,不知他是否能勝過‘史侯’?有的人小事聰明,大事糊塗,誰知道他又會怎樣?如果他也不行,劉氏就不值得再留種了1袁紹說:“漢朝統治天下約四百年,恩德深厚,萬民擁戴。如今皇上年齡尚幼,沒有什麽過失傳布天下。您想廢嫡立庶,恐怕眾人不會讚同您的提議1董卓手按劍柄,嗬叱袁紹說:“小子,你膽敢這樣放肆!天下大事,難道不由我決定!我要想這樣做,誰敢不服從?你以為董卓的刀不鋒利嗎1袁紹勃然大怒,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難道隻有你董公一個人1袁紹把佩刀橫過來,向眾人作了一個揖,徑直而出。董卓因新到洛陽,見袁紹是累代高官的大家,所以沒敢害他。袁紹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懸掛在上東門,離開洛陽逃奔冀州。

  九月,癸酉、卓大會百僚、奮首而言曰:“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對。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劍。有敢沮大議,皆以軍法從事1坐者震動。尚書盧植獨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餘,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於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罷坐。將殺植,蔡邕為之請,議郎彭伯亦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植遂逃隱於上穀。卓以廢立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

  九月,癸酉(疑誤),董卓召集文武百官,蠻橫地說:“皇帝沒有能力,不可以奉承宗廟,做統治天下的君主。如今,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改立陳留王為皇帝,你們覺得怎樣?”公卿及以下官員都十分惶恐,沒有人敢回答。董卓又高聲說:“從前霍光定下廢立的大計後,田延年手握劍柄,準備誅殺反對的人。現在有誰膽敢反對這項計劃,都以軍法從事1在座的人無不震駭。隻有尚書盧植說:“從前太甲繼位後昏庸不明,昌邑王有千餘條罪狀,所以有廢立之事發生。現在的皇帝年齡尚幼,行為沒有過失,不能與前例相比。”董卓大怒,離座而去。他準備殺盧植,蔡邕為盧植求情,議郎彭伯也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全國有名的大儒,受人尊敬。現在先殺了他,將使全國都陷入恐怖之中。”董卓這才停止動手,隻是免去盧植的官職。於是,盧植逃到上穀郡隱居起來。董卓派人把廢立皇帝的計劃送到太傅袁隗看,袁隗回報同意。

  甲戌,卓複會群僚於崇德前殿,遂脅太後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為帝。”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麵稱臣。太後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

  九月甲戌(初一),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脅何太後下詔廢黜少帝劉辯,詔書說:“皇帝為先帝守喪期間,沒有盡到作兒子的孝心,而且儀表缺乏君王應有的威嚴。如今,廢他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皇帝。”袁隗把少帝劉辯身上佩帶的璽綬解下來,進奉給陳留王劉協。然後扶弘農王劉辯下殿,向坐在北麵的劉協稱臣。何太後哽咽流涕,群臣都心中悲傷,但沒有一個人敢說話。

  卓又議:“太後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太後於永安宮。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卓鴆殺何太後,公卿以下不布服,會葬,素衣而已。卓又發何苗棺,出其屍,支解節斷,棄於道邊,殺苗母舞陽君,棄屍於苑枳落中。

  董卓又提出:“何太後曾經逼迫婆母董太皇太後,使她憂慮而死,違背了兒媳孝敬婆母的禮製。”於是,把何太後遷到永安宮。大赦天下,把年號昭寧改為永漢。丙子(初三),董卓用毒藥害死何太後。公卿及以下官員不穿喪服,在參加喪禮時,隻穿白衣而已。董卓又把何苗的棺木掘出來,取出屍體,肢解後砍為節段,扔在道邊。還殺死何苗的母親舞陽君,把屍體扔在禦樹籬牆的枳苑中。

  [13]詔除公卿以下子弟為郎,以補宦官之職,侍於殿上。

  [13]下詔,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員的子弟為郎官,以填補原來由宦官擔任的職務,在宮殿侍侯皇帝。

  [14]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封襄賁侯。董卓自為太尉,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更封侯。

  [14]乙酉(十二日),任命太尉劉虞為大司馬,封襄賁侯。董卓自己擔任太尉,兼前將軍,並加賜代表皇帝權力的符節,以及作為儀仗的斧鉞和虎賁衛士,進封為侯。

  [15]丙戌,以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

  [15]丙戌(十三日),任命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

  [16]甲午,以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16]甲午(二十一日),任命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17]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複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

  [17]董卓率領三公等大臣上書,請求重新審理陳蕃、竇武以及黨人的案件,一律恢複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們的墳墓,並擢用他們的子孫為官。

  [18]自六月雨至於是月。

  [18]自六月到九月,大雨連綿不斷。

  [19]冬,十月,乙巳,葬靈思皇後。

  [19]冬季,十月,乙巳(初三),安葬何太後。

  [20]白波賊寇河東,董卓遣其將牛輔擊之。

  [20]白波叛軍進攻河東郡,董卓派部下將領牛輔率軍討伐。

  初,南單於於扶羅既立,國人殺其父者遂叛,共立須卜骨都侯為單於。於扶羅指闕自訟。會靈帝崩,天下大亂,於扶羅將數千騎與白波賊合兵寇郡縣。時民皆保聚,鈔掠無利,而兵遂挫傷。複欲歸國,國人不受,乃卡河東平陽。須卜骨都侯為單於一年而死,南庭遂虛其位,以老王行國事。

  當初,南匈奴單於於扶羅繼位後,謀殺他父親的南匈奴人於是叛變,共同擁立須卜骨都侯為單於。於扶羅到洛陽向朝廷控告他們。正趕上靈帝駕崩,天下大亂,於扶羅便率領數千騎兵聯合白波叛軍共同攻擊郡、縣。當時百姓都聚集在塢堡裏自守,於扶羅沒有搶掠到什麽東西,自己的部隊卻有不少傷亡。他想再回到自己的領地去,但南匈奴人不接納他,他便停留在河東郡的平陽縣。須卜骨都侯做了一年單於後就去世了,南匈奴於是空下王位,而由須卜骨都侯的父親代行單於職權。

  [21]十一月,以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21]十一月,任命董卓為相國。允許他在參拜皇帝時不唱名,上朝不趨行,佩劍穿鞋上殿。

  [22]十二月,戊戌,以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22]十二月,戊戌(疑誤),任命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初,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說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於是征處士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複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遷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自被微命及登台司,凡九十三日。又以紀為五官中郎將,融為大鴻臚。紀,之子;融,韶之子也。爽等皆畏卓之暴,無敢不至。獨申屠蟠得微書,人勸之行,蟠笑而不答,卓終不能屈,年七十餘,以壽終。卓又以尚書韓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穎川張谘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起初,尚書、武威人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人伍瓊勸說董卓矯正桓帝、靈帝時的弊政,征召天下有名望的士人,以爭取民心。董卓采納了這個建議,命令周毖、伍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等淘汰貪髒枉法與不稱職的官員,選拔被壓抑的人才。於是,征召未作過官的士人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入朝任職。又派使者到荀爽家鄉去任命他為平原國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被任命為光祿勳。荀爽到任辦公三天,又升任司空。從他被征召,到升任三公,一共九十三天。又任命陳紀為五官中郎將,韓融為大鴻臚,陳紀是陳的兒子,韓融是韓韶的兒子。荀爽等人都害怕董卓的殘暴,被征召就不敢不來。隻有申屠蟠接到被征召的命令後沒有動身,別人都勸他前往,他笑而不答。董卓到底沒能勉強他作官,他活到七十餘歲,在家壽終正寢。董卓又任命尚書韓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人孔為豫州刺史,東平人張邈為陳留太守,穎川人張谘為南陽太守。董卓自己的親信都沒有擔任高官,隻是在軍隊中擔任中郎將、校尉一類的職務。

  [23]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

  [23]下詔廢除光熹、昭寧、永漢三個年號,仍稱本年為中平六年。

  [24]董卓性殘忍,一旦專政,據有國家甲兵、珍寶,威震天下,所願無極,語賓官曰:“我相,貴無上也1侍禦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殺之。是時,雒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充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剽虜資物,妻略婦女,不避貴戚;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24]董卓性情殘忍,一旦控製朝政大權,全國武裝力量和國庫中的珍寶等全由他掌握,威震天下,欲望沒有止境。他對門下的賓客說:“我的相貌,是尊貴無上的1侍禦史擾龍宗晉見董卓匯報事情,沒有解下佩劍,立刻就被打死。當時,洛陽城內的皇親國戚很多,宅第相望,家家都堆滿了金銀財寶。董卓放縱部下的士兵衝入他們的內宅,強奪財物,奸淫擄略婦女不回避皇親國威。致使人心惶恐,朝不保夕。

  卓購求袁紹急,周毖、伍瓊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他誌。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桀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即拜紹勃海太守,封鄉侯。又以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

  董卓懸賞捉拿袁紹,催逼急迫。周毖、伍瓊對董卓說:“廢立皇帝這種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明白的。袁紹不識大體,得罪了您以後,心裏害怕而出奔,並沒有別的想法。如今急著懸賞捉拿他,勢必會使他反叛。袁氏家族連續四世建立恩德,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假若袁紹收羅豪傑以聚集徒眾,其他的豪傑便會乘機起事,那樣的話崤山以東地區就不歸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紹,任命他為一個郡的太守,他因赦免而感到高興,就必定不會再有後患。”董卓認為有理,於是派使臣去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封鄉侯。又任命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

  術畏卓,出奔南陽。操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時縣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雋,因白令釋之。操至陳留,散家財,合兵得五千人。

  袁術害怕董卓,出奔南陽。曹操改名換姓,從小路向東逃回家鄉,經過中牟縣時,亭長疑心他來曆不明,促起來送到縣裏。當時縣裏已收到董卓下令緝捕曹操的公文,隻有功曹心裏知道他是曹操,認為天下正亂,不應該拘捕英雄豪傑,就向縣令建議,把曹操釋放。曹操回到陳留郡,把家產出賣,集結起五千人的部隊。

  是時,豪傑多欲起兵討卓者,袁紹在勃海,冀州牧韓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遙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去“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因患難。”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氏邪?”治中從事劉子惠曰:“今興兵為國,何謂袁、董1有慚色。子惠複言:“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有發動者,然後和之。冀州於他州不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然之。及作書與紹,道卓之惡,聽其舉兵。

  這時候,天下的豪傑之士多準備起兵討伐董卓。袁紹在勃海郡,冀州牧韓派了幾個部從事來監視他,使他無法起兵。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給各州、郡的文書,陳述董卓的種種罪惡,說:“我們受到逼迫,無法自救,盼望各地興起義兵,解除國家的大難。”韓得到這份文書,請屬下的從事們來商議,向他們說:“如今應當幫助袁紹呢,還是幫助董卓呢?”治中從事劉子惠說:“如今起兵是為了國家,怎麽談到袁紹、董卓1韓麵有慚愧之色。劉子惠又說:“起兵是很凶險的事情,不能搶先發動。現在應派人去看其他各州,有人發動,我們然後再響應。冀州的勢力不比其他州弱,別人的功勞不會在冀州之上。”韓認為有理,於是寫信給袁紹,講述董卓的罪惡,對他起兵表示讚同。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