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乙卯,公元175年)
[1]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為古文、篆、隸三體書之,刻石,立於太學門外。使後儒晚學鹹取正焉。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1]春季,三月,靈帝下詔,命儒學大師們校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用古文、大篆、隸書三種字體書寫,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太學門外,使後來的儒生晚輩,都以此作為標準。石碑剛豎立時,坐車前來觀看以及臨摹和抄寫的,每天有一千餘輛之多,填滿大街小巷。
[2]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製昏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複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蔡邕上疏曰:“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比年兵饑,漸至空耗。今者闕職經時,吏民延屬,而三府選舉,逾月不定。臣怪問其故,雲避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複限以歲月,狐疑遲淹,兩州懸空,萬裏蕭條,無所管係。愚以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靈,明其憲令,對相部主,尚畏懼不敢營私;況乃三互,何足為嫌!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於幽賤,並以才宜,還守本邦,豈複顧循三互,係以末製乎!臣願陛下上則先帝,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換者,無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朝廷不從。
[2]最初,朝廷集議,因州郡之間互相勾結,徇私舞弊,於是製定法律,規定有婚姻關係的家庭,以及兩州的人士,不得互相擔任負責督察對方的上官。到現在,更製定“三互法”,禁忌更加嚴密,朝廷選用州郡等地方官員時非崐常艱難。所以,幽州、冀州的刺史,職位空缺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接任。於是蔡邕上書說:“我俯伏觀察,幽州、冀州故土,本來是盛產鎧甲和騎馬的地方,連年以來,遭受兵災和饑饉,逐漸使得兩州的物力和財力損耗殆荊而今兩州刺史職位長期空缺,官吏和人民都延頸盼望。可是三公推薦的人選,卻長期不能確定。我深感奇怪,打聽原因何在,據有關官吏回答說,是為了避免‘三互法’。其他十一州也都同樣存在禁止‘三互法’的問題,非獨這兩州應當禁止而已。此外,這兩州的人士,有的又因受年資的限製,狐疑不定,拖延時間。結果,使兩州刺史的職位長期空缺,萬裏疆域一片蕭條,沒有人去管理。我認為,‘三互法’不過是最輕微的禁令。而今隻要利用朝廷的威權,申明國家的法令,即使是兩州的人士互相交換擔任刺史尚且畏懼,不敢結黨營私,何況還有‘三互法’的限製,又有什麽嫌疑?過去,韓安國拔起於囚徒之中,朱買臣出身於微賤家庭,都是因為他們的才能勝任,才被派回他們出身的本郡、本封國為官,難道還要顧及‘三互法’的禁忌,受這種非根本製度的束縛?我希望陛下對上效法先帝,撤消最近製定的‘三互法’禁令,對於各州刺史,凡是才能可以勝任的,應該及時任命和調換,不再受年資、‘三互法’的限製,使之成為定製。”朝廷不肯聽從。
臣光曰:叔向有言:“國將亡,必多製。”明王之政,謹擇忠賢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則賞,有罪則誅,無所阿私,法製不煩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執其本故也。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擇人,而禁令益多,防閑益密,有功者以閡文不賞,為奸者以巧法免誅,上下勞擾而天下大亂。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靈之時,刺史、二千石貪如豺虎,暴殄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今視之,豈不適足為笑而深可為戒哉!
臣司馬光曰:叔向曾經說過:“國家行將滅亡,法令規章一定繁多。”聖明君王治理國家,謹慎選擇忠良賢能加以任用。無論是對朝廷和地方的臣屬,凡是有功的加以獎賞,有罪的則加以誅殺,沒有任何偏袒。法令規章並不繁多,卻能做到天下大治。為什麽會如此?是因為抓住了治理國家的根本。等到國家行將衰敗滅亡之時,文武百官不能選擇合適的人才擔任,各種禁令愈來愈多,防範措施也愈來愈嚴密。有功的因礙於條文得不到獎賞,作奸犯罪的卻巧妙地利用法律,得以免除誅殺,上下勞苦騷擾,天下反而大亂。為什麽會如此?是因為治理國家舍本逐末的緣故。漢靈帝時,州刺史、郡太守貪婪暴虐,如狼似虎,殘害人民,無以複加。然而,朝廷卻還在嚴格遵守“三互法”的禁令,以防止官吏結黨營私。現在回顧起來,豈不正好是一場笑話,應該深深地引為鑒戒。
[3]封河間王建孫佗為任城王。
[3]封河間王劉建的孫子劉佗為任城王。
[4]夏,四月,郡、國七大水。
[4]夏季,四月,有七個郡、封國發生大水災。
[5]五月,丁卯,赦天下。
[5]五月丁卯(初一),大赦天下。
[6]延陵園災。
[6]漢成帝陵園延陵失火。
[7]鮮卑寇幽州。
[7]鮮卑侵犯幽州。
[8]六月,弘農、三輔螟。
[8]六月,弘農郡和三輔地區螟蟲成災。
[9]於王安國攻拘彌,大破之,殺其王。戊已校尉、西域長史各發兵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為王,人眾裁千口。
[9]於闐王國國王安國攻打拘彌王國,大破拘彌軍。斬殺拘彌王。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分別出兵援救,並幫助擁立拘彌王國送到朝廷當人質的王子定興為拘彌王國的國王,全國的人口隻有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