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漢紀四十三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醜、125)

  漢紀四十三漢安帝延光四年(乙醜,公元125年)

  [1]春,二月,乙亥,下邳惠王衍薨。

  [1]春季,二月乙亥(疑誤),下邳惠王劉衍去世。

  [2]甲辰,車駕南巡。

  [2]甲辰(十七日),安帝去南方巡視。

  [3]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3]三月戊午朔(初一),出現日食。

  [4]庚申,帝至宛,不豫。乙醜,帝發自宛;丁卯,至葉,崩於乘輿。年三十二。

  [4]庚申(初三),安帝抵宛,身體頓覺不適。乙醜(初八),從宛出發。丁卯(初十),抵達葉縣,就死在車上。年僅三十二歲。

  皇後與閻顯兄弟、江京、樊豐等謀曰:“今晏駕道次,濟陰王在內,邂逅公卿立之,還為大害。”乃偽雲“帝疾甚”,徙禦臥車。所在上食、問起居如故。驅馳行四日,庚午,還宮。辛未,遣司徒劉熹詣效廟、社稷,告天請命;其夕,發喪。尊皇後曰皇太後。太後臨朝。以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後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為嗣。濟陰王以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外群僚莫不哀之。

  皇後和她的兄弟閻顯等,以及宦官江京、樊豐等密謀說:“如今皇帝死在道上,他的親生兒子濟陰王卻留在京都洛陽。消息一旦傳出,如果公卿大臣集會,擁立濟陰王繼承帝位,將給我們帶來大禍。”於是謊稱皇帝病重,將屍首抬上臥車,所過之處,貢獻飲食、問候起居,和往常一樣。車隊急行四天,於庚午(十三日)返抵皇宮。辛未(十四日),派司徒劉熹前往郊廟、社稷,禱告天地。當晚,發喪,尊皇後為皇太後。太後臨朝主政,任命其兄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後為了長期把持朝廷大權,想選立一個年幼的皇帝。於是和閻顯等在禁宮中定策,決定迎立濟北惠王的兒子、北鄉侯劉懿繼位。而濟陰王因在此前已遭廢黜,反而不得上殿在棺木前哀悼父親,他悲痛號哭,飲食不進。宮廷內外文武百官,無不為之哀傷。

  [5]甲戌,濟南孝王香薨,無子,國絕。

  [5]甲戌(十七日),濟南孝王劉香去世,無子繼承,封國撤除。

  [6]乙酉,北鄉侯即皇帝位。

  [6]乙酉(二十八日),北鄉侯劉懿即皇帝位。

  [7]夏,四月,丁酉,太尉馮石為太傅,司徒劉熹為太尉,參錄尚書事;前司空李為司徒。

  [7]夏季,四月丁酉(十一日),任命太尉馮石為太傅,司徒劉熹為太尉,參與主管尚書事務。前任司空李為司徒。

  [8]閻顯忌大將軍耿寶位尊權重,威行前朝,乃風有司奏“寶及其黨與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侍中周廣、野王君王聖、聖女永等更相阿黨,互作威福,皆大不道。”辛卯,豐、惲、廣皆下獄,死;家屬徙比景。貶寶及弟子林慮侯承皆為亭侯,遣就國;寶於道自殺。王聖母、子徙雁門。於是以閻景為衛尉,耀為城門校尉,晏為執金吾,兄弟並處權要,威福自由。

  [8]閻顯顧忌大將軍耿寶位尊權重,威望又高,於是指使有關官吏彈劾:“耿寶和他的同黨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侍中周廣、野王君王聖、王聖的女兒永等人,互相結黨營私,作威作福,都大逆不道。”辛卯(初五),樊豐、謝惲、周廣都被捕下獄處死,家屬流放比景。耿寶和侄兒林慮侯耿承都貶為亭侯,遣歸封國。耿寶在途中自殺。王聖母子,流放雁門。於是,閻顯又任命其弟閻景為衛尉,閻耀為城門校尉,閻晏為執金吾,兄弟同居權力中樞,任意作威作福。

  [9]已酉,葬孝安皇帝於恭陵,廟曰恭宗。

  [9]已酉(二十三日),將安帝埋葬在恭陵,廟號恭宗。

  [10]六月,乙巳,赦天下。

  [10]六月乙巳(二十日),大赦天下。

  [11]秋,七月,西域長史班勇發敦煌、張掖、酒泉六千騎及鄯善、疏勒、車師前部兵擊後部王軍就,大破之,獲首虜八千餘人,生得軍就及匈奴持節使者,將至索班沒處斬之,傳首京師。

  [11]秋季,七月,西域長史班勇征發敦煌、張掖、灑泉等郡六千騎兵和鄯善、疏勒、車師前王國的軍隊,進擊車師後王國國王軍就,大捷,斬首八千餘人,生擒軍就和匈奴持節使者,將其帶到索班陣亡處斬首,把人頭傳送到京都洛陽。

  [12]冬,十月,丙午,越山崩。

  [12]冬季,十月丙午(二十二日),越郡發生山崩。

  [13]北鄉侯病篤,中常侍孫程謂濟陰王謁者長興渠曰:“王以嫡統,本無失德;先帝用讒,遂至廢黜。若北鄉侯不起,相與共斷江京、閻顯,事無不成者。”渠然之。又中黃門南陽王康,先為太子府史,及長樂太官丞京兆王國等並附同於程。江京謂閻顯曰:“北鄉侯病不解,國嗣宜以時定,何不早征諸王子,簡所置乎1顯以為然。辛亥,北鄉侯薨;顯白太後,秘不發喪,更征諸王子,閉宮門,屯兵自守。

  [13]北鄉侯劉懿病重,中常侍孫程對濟陰王謁者長興渠說:“濟陰王是皇帝嫡子,原本沒有過失,先帝聽信奸臣讒言,竟被廢黜。如果北鄉侯的病不能痊愈,我與你聯合除掉江京、閻顯,沒有不成功之理。”長興渠同意。此外,中黃門、南陽郡人王康,先前曾擔任太子府史,以及長樂太官丞、京兆王國等人,也都讚成孫程的意見。江京對閻顯說:“北鄉侯的病不愈,繼位人應該按時確定,何不及早征召諸王之子,從中選擇可以繼位的人?”閻顯認為有理。辛亥(二十七日),北鄉侯去世。閻顯急忙稟告太後,暫時秘不發喪,再征召諸王之子進宮,關閉宮門,駐兵把守。

  十一月,乙卯,孫程、王康、王國與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聚謀於西鍾下,皆截單衣為誓。丁巳,京師及郡國十六地震。是夜,程等共會崇德殿上,因入章台門。時江京、劉安及李閏、陳達等俱坐省門下,程與王康共就斬京、安、達。以李閏權勢積為省內所服,欲引為主,因舉刃脅閏曰:“今當立濟陰王,毋得搖動1閏曰:“諾。”於是扶閏起,俱於西鍾下迎濟陰王即皇帝位,時年十一。召尚書令、仆射以下從輦幸南宮,程等留守省門,遮捍內外。帝登雲台,召公卿、百僚,使虎賁、羽林士屯南、北宮諸門。

  十一月乙卯(初二),孫程、王康、王國和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在西鍾樓下秘密聚會,每人撕下一幅衣襟進行盟誓。丁巳(初四),京都洛陽和十六個郡和封國發生地震。當晚,孫程等先在崇德殿上集合,然後進入章台門。當時,江京、劉安和李閏、陳達等正好都坐在禁門下,孫程和和王康一齊動手,斬殺江京、劉安和陳達。因李閏長久享有權勢,為宮內人所信服,想讓他來領頭。所以舉刀脅迫李閏說:“你必須答應擁戴濟陰王為帝,不得動搖1李閏回答:“是。”於是,大家將李閏扶起來,都到西鍾樓下迎濟陰王即皇帝位,當時濟陰王十一歲。接著召集尚書令、仆射以下官吏跟隨禦車,進入南宮。孫程等留守禁門,斷絕內外交通。皇帝登上雲台,召集公卿百官。派遣虎賁和羽林衛士分別駐守南宮和北宮的所有宮門。

  閻顯時在禁中,憂迫不知所為,小黃門樊登勸顯以太後詔召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將兵屯平朔門以禦程等。顯誘詩入省,謂曰:“濟陰王立,非皇太後意,璽綬在此。苟盡力效功,封侯可得。”太後使授之印曰:“能得濟陰王者,封萬戶侯;得李閏者,五千戶侯。”詩等皆許諾,辭以“卒被召,所將眾少。”顯使與登迎吏士於左掖門外,詩因格殺登,歸營屯守。

  閻顯這時正在宮中,聞訊後驚惶失措,不知如何應變。小黃門樊登勸閻顯用太後詔命征召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率軍駐守平朔門,以抵禦孫程等人。於是,閻顯用征召的辦法引誘馮詩入宮,並對他說:“濟陰王即位,不是皇太後的旨意,皇帝璽印還在這裏。如果你能盡力效勞,可以得到封侯。”太後派人送來印信說:“能拿獲濟陰王的,封萬戶侯。拿獲李閏的,封五千戶侯。”馮詩等人雖都承諾,但報告說:“因倉猝被召,帶兵太少。”閻顯派馮詩等和樊登去左掖門外迎接增援的將士,馮詩等趁機斬殺樊登,歸營固守。

  顯弟衛尉景遽從省中還外府,收兵至盛德門。孫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尚書郭鎮時臥病,聞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曰:“無幹兵1鎮即下車持節詔之,景曰:“何等詔1因斫鎮,不中。鎮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胸,遂禽之,送廷尉獄,即夜死。

  閻顯的弟弟衛尉閻景倉猝從宮中返回外府,收兵抵達盛德門。孫程傳詔書命令尚書們逮捕閻景。當時,尚書郭鎮正臥病在床,一聽到命令,立即率領值班的羽林衛士,從南止車門出來,正遇上閻景的部屬拔刀大叫:“不要擋道1郭鎮立即下車持節宣讀詔書,閻景說:“什麽詔書1於是舉刀砍郭鎮,沒有砍中。郭鎮拔劍將閻景擊落車下,羽林衛士用戟叉住他的胸脯,將其活捉,送至廷尉獄囚禁,當夜死去。

  戊午,遣使者人省,奪得璽綬,帝乃幸嘉德殿,遣侍禦史持節收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耀、執金吾晏,並下獄,誅;家屬皆徙比景。遷太後於離宮。已未,開門,罷屯兵。壬戌,詔司隸校尉:“惟閻顯、江京近親,當伏辜誅,其餘務崇寬貸。”封孫程等皆為列侯:程食邑萬戶,王康、王國食九千戶,黃龍食五千戶,彭愷、孟叔、李建食四千二百戶,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食四千戶,魏猛食二千戶,苗光食千戶:是為十九侯,加賜車馬、金銀、錢帛各有差;李閏以先不豫謀,故不封。擢孫程為騎都尉。初,程等入章台門,苗光獨不入。詔書錄功臣,令王康疏名,康詐疏光入章台門。光未受符策,心不自安,詣黃門令自告。有司奏康、光欺詐主上;詔書勿問。以將作大匠來曆為衛尉。諷、閭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為郎。朱倀、施延、陳光、趙代皆見拔用,後至公卿。徵王男、邴吉家屬還京師,厚加賞賜。帝之見廢也,監太子家小黃門籍建、傅高梵、長秋長趙熹、丞良賀、藥長夏珍皆坐徙朔方;帝即位,並擢為中常侍。

  戊午(初五),派使者入北宮,奪到皇帝璽櫻於是,皇帝親臨嘉德殿,派遣侍禦史持符節,將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閻耀、執金吾閻晏一並逮捕,下獄處死,家屬全都流放比景。將太後遷往離宮。己未(初六),打開宮門,撤走駐兵。壬戊(初九),下詔給司隸校尉:“隻有閻顯、江京近親應當被誅殺,其他的人,均須從寬處理。”孫程等都被封為列侯:孫程食邑萬戶,王康、王國食邑九千戶,黃龍食邑五千戶,彭愷、孟叔、李建各食邑四千二百戶,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各食邑四千戶,魏猛食邑二千戶,苗光食邑千戶,號為十九侯。同時,分別等級,賞賜車馬、金銀和錢帛。李閏因沒有參與首謀,所以沒有封侯。擢升孫程為騎都尉。起初,孫程等進入章台門,唯獨苗光沒有進去。詔書命王康呈報功臣名單時,王康謊報苗光進入章台門。苗光未得到封賞的符策,內心惶恐不安,便向黃門令自首。於是,有關官吏彈劾王康和苗光欺蒙皇上。皇帝下詔不必追究。任命將作大匠來曆為衛尉。因諷、閭丘弘等前已病故,將他倆的兒子都任命為郎。朱倀、施延、陳光和趙代,也都得到提拔任用,後來官至公卿。征召王男、邴吉家屬,返回京都洛陽,給予厚賞。先前皇帝被廢黜時,監太子家小黃門籍建、傅高梵、長秋長趙熹、丞良賀、藥長夏珍都坐罪,被流放到朔方郡。皇帝即位後,全都擢升為中常侍。

  初,閻顯辟崔之子瑗為吏,瑗以北鄉侯立不以正,知顯將敗,欲說令廢立,而顯日沈醉,不能得見,乃謂長史陳禪曰:“中常侍江京等惑蠱先帝,廢黜正統,扶立疏孽。少帝即位,發病廟中,周勃之徵,於斯複見。今欲與君共求見說將軍,白太後,收京等,廢少帝,引立濟陰王,必上當天心,下合人望,伊、霍之功不下席而立,則將軍兄弟傳詐於無窮;若拒違天意,久曠神器,則將以無罪並辜元惡;此所謂禍福之會,分功之時也。”禪猶豫未敢從。會顯敗,瑗坐被斥;門生蘇祗欲上書言狀,瑗遽止之。時陳禪為司隸校尉,召瑗謂曰:“弟聽祗上書,禪請為之證。”瑗曰:“此譬猶兒妾屏語耳,願使君勿複出口1遂辭歸,不複應州郡命。

  起初,閻顯征聘崔的兒子崔瑗為下屬官員,崔瑗因北鄉侯非先帝嫡子而繼位為帝,預見閻顯肯定要失敗,打算說服閻顯,廢黜北鄉侯,改立濟陰王為帝。可是閻顯日日沉醉,見不到麵,他於是對長史陳禪說:“中常侍江京等迷惑先帝,廢除皇家正統,另立旁支。北鄉侯即位後,就在宮中發玻周勃廢黜呂後所立惠帝後宮子為少帝的跡象,今又重複出現。我打算和你一同麵見將軍閻顯,說服他稟告太後,逮捕江京等人,廢黜少帝,擁立濟陰王為帝,定然上得天心,下合人望。這樣,伊尹、霍光的功勞,我們不必離開座位,便可建立;而將軍兄弟的封爵也可世代相傳。如果抗拒天意,使帝位久缺,我們雖無罪,卻要和首惡同罪,這正是福禍交關的關鍵時機,分取勝利果實的時刻。”陳禪猶豫,未敢聽從。正逢閻顯破敗,崔瑗坐罪免官,崔瑗的門生蘇祗,準備上書呈報上述往事,崔瑗急忙加以製止。當時,陳禪正擔任司隸校尉,召見崔瑗說:“你盡管讓蘇祗上書,我願出麵為你作證。”崔瑗說:“這就如同小孩、婦女私下談話一樣,願您不要再提此事1於是告辭歸鄉,不再接受州郡的征聘。

  [14]已卯,以諸王禮葬北鄉侯。

  [14]已卯(二十六日),用諸侯王禮儀埋葬北鄉侯。

  [15]司空劉授以阿附惡逆,辟召非其人,策免。十二月,甲申,以少府河南陶敦為司空。

  [15]司空劉授因阿附叛逆,所征聘的官吏也不是適當人選,被免官。十二月甲申(初一),擢升少府、河南郡人陶敦為司空。

  [16]楊震門生虞放、陳翼詣闕追訟震事;詔除震二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有大鳥高丈餘集震喪前;郡以狀上。帝感震忠,詔複以中牢具祠之。

  [16]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到宮闕為楊震鳴冤。皇帝下詔,任命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一百萬,用三公的禮儀將楊震改葬在華陰潼亭。遠近之人全都趕來吊喪。當時有一隻一丈餘高的大鳥降落在靈堂之前,郡太守府將此情景呈報朝廷,皇帝為楊震的忠心所感,下詔再用中牢即一羊、一豬進行祭祀。

  [17]議郎陳禪以為:“閻太後與帝無母子恩,宜徙別館,絕朝見,”群臣議者鹹以為宜。司徒掾汝南周舉謂李曰:“昔瞽瞍常欲殺舜,舜事之逾謹;鄭武薑謀殺莊公,莊公誓之黃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絕,後感潁考叔、茅蕉之言,複修子道;書傳美之。今諸閻新誅,太後幽在離宮,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將何以令於天下!如從禪議,後世歸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後,率群臣朝覲如舊,以厭天心,以答人望1即上疏陳之。

  [17]議郎陳禪認為:“閻太後與皇帝既無母子恩情,應該將太後遷到另外的館舍,不再朝見。”議論此事的群臣全都讚同。但司徒掾、汝南郡人周舉卻對李說:“從前,瞽瞍多次想要謀殺兒子虞舜,而舜對父親更為孝順。鄭莊公的母親武薑謀殺莊公,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之下,不再相見。秦始皇怨恨母親淫亂失行,久不見麵。後來他們分別被潁考叔,茅蕉的勸諫所感動,重修孝道。史書上對這些事,都十分稱道。現在,閻顯兄弟剛剛伏誅,太後被幽禁在離宮,如果悲愁生病,一旦發生意外,皇上將何以號令天下!如果采納陳禪的意見,後世將把罪過歸到您的身上。應該密奏朝廷,請求皇帝供養太後,跟過去一樣率領文武百官朝見,以順天心,以回答人們的願望1李立即向皇帝上書陳辭。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