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丙戌,公元86年)
[1]春,正月,丙申,帝北巡;辛醜,耕於懷;二月,乙醜,敕侍禦史、司空曰:“方春,所過毋得有所伐殺;車可以引避,引避之,馬可輟解,輟解之。”戊辰,進幸中山,出長城;癸酉,還,幸元氏;三月,己卯,進幸趙;辛卯,還宮。
[1]春季,正月丙申(二十二日),章帝到北方巡視。正月辛醜(二十七日),在懷縣舉行耕藉之禮。二月乙醜(二十一日),訓令侍禦史、司空說:“如今正值春季,我所經過的地方,不得造成任何傷害。車輛可以繞行便繞行,駕車的邊馬能夠解除便解除。”二月戊辰(二十四日),前往中山國,穿越長城。二月癸酉(二十九日),返回,臨幸元氏縣。三月己卯(初六),前往趙國。三月辛卯(十八日),返回京城皇宮。
[2]太尉鄭弘數陳侍中竇憲權勢太盛,言甚苦切,憲疾之。會弘奏憲黨尚書張林、雒陽令楊光在官貪殘。書奏,吏與光故舊,因以告之,光報憲。憲奏弘大臣,漏泄密事,帝詰讓弘。夏,四月,丙寅,收弘印綬。弘自詣廷尉,詔敕出之,因乞骸骨歸,未許。病篤,上書陳謝曰:“竇憲奸惡,貫天達地,海內疑惑,賢愚疾惡,謂‘憲何術以迷主上!近日王氏之禍,然可見’。陛下處天子之尊,保萬世之祚,而信讒佞之臣,不計存亡之機;臣雖命在晷刻,死不忘忠,願陛下誅四凶之罪,以厭人鬼憤結之望1帝省章,遣醫視弘病,比至,已薨。
[2]太尉鄭弘屢次上書,指出侍中竇憲的權勢太盛,言辭極具苦心而懇切,竇憲對他十分懷恨。後來,當鄭弘彈劾竇憲的黨羽尚書張林和洛陽令楊光,說他們為官貪贓枉法而行為殘暴的時候,奏書呈上,處理奏書的官吏卻是楊光的舊交,此人便通知楊光,楊光又報告了竇憲。於是竇憲彈劾鄭弘身為重臣,泄露機密。章帝因此責問鄭弘。夏季,四月丙寅(二十三日),收回鄭弘的印信綬帶。鄭弘親自到廷尉投案待審,章帝下詔將他釋放。於是他請求退休回鄉,但未被批準。鄭弘病重,上書謝恩說:“竇憲的奸惡,上通於天,下達於地,天下人疑惑不解,賢者愚者心懷憎惡,都說:‘竇憲用什麽方法迷住了主上!近代王莽之禍,依然曆曆在目。’陛下居於天子的尊位,守護萬世長存的帝業,卻信任進讒獻媚的奸臣,而不計較這是關係國家存亡的關鍵!我雖然命在頃刻之間,死而不忘效忠,願陛下如舜帝除掉‘四凶’一樣懲辦奸臣之罪,以平息人與鬼神共同的憤恨1章帝看到奏書後,派醫生為鄭弘診玻當醫生到達鄭家的時候,鄭弘已經去世。
[3]以大司農宋由為太尉。
[3]將大司農宋由任命為太尉。
[4]司空第五倫以老病乞身;五月,丙子,賜策罷,以二千石俸終其身。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性質愨,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裏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亦終不用也。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1
[4]司空第五倫因年老患病請求退休。五月丙子(初三),章帝賜策書,將第五倫免官,賞給他二千石的終身俸祿。第五倫奉公盡節,發表政見時觀點鮮明,從不模棱兩可。他天性質樸誠實,少有文采,為官以清白著稱。有人問第五倫說:“閣下有私心嗎?”他回答道:“從前曾有人送我千裏馬,我雖未接受,但每當要三公舉薦人才的時候,心中總不忘此事,隻是最終也沒有舉薦這個人。像這樣,難道能說沒有私心嗎?”
以太仆袁安為司空。
章帝將太仆袁安任命為司空。
[5]秋,八月,乙醜,帝幸安邑,觀鹽池。九月,還宮。
[5]秋季,八月乙醜(二十四日),章帝臨幸安邑,視察鹽池。九月,返回京城皇宮。
[6]燒當羌迷吾複與弟號吾及諸種反。號吾先輕入,寇隴西界,督烽掾李章追之,生得號吾,將詣郡。號吾曰:“獨殺我,無損於羌;誠得生歸,必悉罷兵,不複犯塞。”隴西太守張紆放遣之,羌即為解散,各歸故地。迷吾退居河北歸義城。
[6]羌人燒當部落首領迷吾又與弟弟號吾和其他部落起來造反。號吾率先輕裝入侵,進犯隴西郡邊界。督烽掾李章進行追擊,將號吾生擒,押送到郡府。號吾說:“殺我一人,羌人並無損失,如果放我活著回去,我一定設法使羌軍全部撤兵,不再侵犯邊塞。”隴西太守張紆便將號吾放走,羌軍果然隨即被號吾解散,各自返回故地。迷吾退居到黃河以北的歸義城。
[7]疏勒王忠從康居王借兵,還據損中,遣使詐降於班超;超知其奸而偽許之。忠從輕騎詣超,超斬之,因擊破其眾,南道遂通。
[7]疏勒王忠向康居王借兵,回到損中據守,派使者向班超詐降。班超看穿他的詭計,假意應允。於是忠便帶領輕裝騎兵前來拜見班超,班超將他斬首,又乘機擊敗他的部眾。西域南道從此暢通。
[8]楚許太後薨。詔改葬楚王英,追爵諡曰楚厲侯。
[8]楚國許太後去世。章帝下詔,改建楚王劉英之墓,將他追封為楚厲侯。
[9]帝以潁川郭躬為廷尉。決獄斷刑,多依矜恕,條諸重文可從輕者四十一,奏之,事皆施行。
[9]章帝將穎川人郭躬任命為廷尉。郭躬在審案判刑的時候,多采取寬大慎重的態度。他從關於判處重刑的律文中,找出四十一條可以從輕判處的,加以整理,上奏章帝。他的建議被一一采納實施。
[10]博士魯國曹褒上疏,以為“宜定文製,著成漢禮”。太常巢堪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諸儒拘攣,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以時立,乃拜褒侍中。玄武司馬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10]博士魯國人曹褒上書指出:“應當建立典章製度,編寫漢朝禮儀大典。”太常巢堪認為:“這是一代大典,非曹褒這樣地位的人所能製定,不可應許。”章帝知道儒生拘謹,難以一同創新,而朝廷的禮儀規章,卻應當及時確立,於是就任命曹褒為侍中。玄武司馬班固認為:“應當廣招儒家各派學者,綜合不同的意見,共同討論。”章帝說:“俗話說:‘路邊建房,三年不成。’眾人會商討論禮儀製度,就像在一起吵架,相互生出各種疑問和分歧,無法下筆。從前舜帝作《大章》時,有夔一人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