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中元元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公元56年)

  [1]春,正月,淮陽王入朝,倫隨官屬得會見。帝問以政事,倫因此酬對,帝大悅;明日,複特召入,與語至夕。帝謂倫曰:“聞卿為吏,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少遭饑亂,實不敢妄過人食。眾人以臣愚蔽,故生是語耳。”帝大笑。以倫為扶夷長,未到官,追拜會稽太守;為政清而有惠,百姓愛之。

  [1]春季,正月,淮陽王入京朝覲,第五倫隨同其他官屬得以會見光武帝。光武帝垂問政事,第五倫乘機應對,光武帝十分高興。第二天,又特地召第五倫入宮,交談直至黃昏。光武帝對第五倫說:“聽說你做了官,曾拷打過你的嶽父;又聽說你拜訪堂兄家而不肯留下吃飯,難道有這等事嗎?”第五倫回答說:“我先後娶過三次妻,但她們都沒有父親。我小時候遭受過饑荒動亂,實在不敢隨便到別人家吃飯。人們認為我愚笨不開竅,因此製造了這些謠言。”光武帝大笑,任命第五倫為扶夷縣長。第五倫還沒到任,又被任命為會稽郡太守。他主持地方政務,清明廉正,施惠於民,受到百姓的愛戴。

  [2]上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上感此文,乃詔虎賁中郎將梁鬆等按察《河雒讖文》,言九世當封禪者凡三十六事。於是張純等複奏請封禪,上乃許焉。詔有司求元封故事,當用方石再累,玉檢、金泥。上以石功難就,欲因孝武故封石,置玉牒其中;梁鬆等爭以為不可,乃命石工取完青石,無必五色。

  [2]光武帝讀《河圖會昌符》,書中寫道:“赤劉之九,會命岱宗。”光武帝為這句話所觸動,於是下詔命令虎賁中郎將梁鬆等人對《河洛讖文》進行考證。該書提到漢朝九世應去泰山封禪的地方共有三十六處。於是張純等人再次上書建議去泰山行封禪之禮。光武帝這才批準了這一建議,下詔命令有關官員查考漢武帝元封時期封禪的舊典。查出:需要“方石再累”——可以對合的巨型方石,“玉檢”——玉製封檢,“金泥”——用水銀和黃金製成的封泥。光武帝認為刻石費功難成,打算利用漢武帝時的舊方石,將上奏天神的玉牒存放其內。梁鬆等人力爭,認為不可。於是光武帝命令石工采用完整的青石刻製,不一定五色俱備。

  丁卯,車駕東巡,二月己卯,幸魯,進幸泰山。辛卯,晨,燎,祭天於泰山下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事畢,至食時,天子禦輦登山,日中後,到山上,更衣。晡時,升壇北麵,尚書令奉玉牒檢,天子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騶騎二千餘人發壇上方石,尚書令藏玉牒已,複石覆訖,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事畢,天子再拜。群臣稱萬歲,乃複道下。夜半後,上乃到山下,百官明旦乃訖。甲午,禪祭地於梁陰,以高後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正月丁卯(二十八日),光武帝東行巡視。二月己卯(初十),臨幸魯國,前往泰山。辛卯(二十二日),清晨,燃起柴火,在泰山南麓之下祭天,並隨同祭祀眾神,使用禮樂,一如在京城南郊舉行的祭天之禮。此項儀式結束後,至“食時”,即上午辰時,光武帝乘坐禦用挽車登泰山,“日中”後,即中午午時之後,到達山頂,更換祭服。至“晡時”,即傍晚申時,光武帝登上祭壇,麵對北方。尚書令獻上玉牒及玉檢,光武帝親手用一寸二分的禦璽鈐封。封好後,太常命騎士二千餘人抬起壇上的方石,尚書令將玉牒藏入其內以後,再用方石蓋好,其後又由尚書令用五寸之印鈐封石檢。儀式完畢,光武帝再次叩拜,百官齊呼萬歲。於是又從原路下山。“夜半”後,即深夜子時之後,光武帝才抵達山下。而群臣到“明旦”——即次日清晨寅時才全部下山。二月甲午(二十五日),在梁陰祭地神,以高後配享,隨同祭祀山川眾神,一如西漢平帝元始年間在京城北郊舉行祭地之禮的舊典。

  [3]三月,戊辰,司空張純薨。

  [3]三月戊辰(三十日),司空張純去世。

  [4]夏,四月,癸酉,車駕還宮;己卯,赦天下,改元。

  [4]夏季,四月癸酉(初五),光武帝返回京城皇宮。己卯(十一日),大赦天下,改年號。

  [5]上行幸長安;五月,乙醜,還宮。

  [5]光武帝出巡,臨幸長安。五月乙醜(二十八日),返回京城皇宮。

  [6]六月,辛卯,以太仆馮魴為司空。

  [6]六月辛卯(二十四日),任命太仆馮魴為司空。

  [7]乙未,司徒馮勤薨。

  [7]六月乙未(二十八日),司徒馮勤去世。

  [8]京師醴泉湧出,又有赤草生於水崖,郡國頻上甘露。群臣奏言:“靈物仍降,宜令太史撰集,以傳來世。”帝不納。帝自謙無德,於郡國所上,輒抑而不當,故史官罕得記焉。

  [8]京城有甘泉湧出,又有朱紅之草生在水畔,各郡、各封國也紛紛上報天降甘露。百官奏稱:“祥瑞頻繁降臨,應當命令太史予以收集,載入史冊,以流傳後世。”光武帝不采納這個建議。他謙虛地認為自己並無多少德行,對各郡各封國所上關於祥瑞的奏報,每每表示退讓而不敢當,因此史官很少得以記錄。

  [9]秋,郡國三蝗。

  [9]秋季,有三個郡和封國發生蝗災。

  [10]冬,十月,辛未,以司隸校尉東萊李為司徒。

  [10]冬季,十月辛未(初六),任命司隸校尉、東萊人李為司徒。

  [11]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上薄太後尊號曰高皇後,配食地祗。遷呂太後廟主於園,四時上祭。

  [11]十月甲申(十九日),命令司空在漢高祖廟祭祀稟告:尊稱薄太後為高太後,在地神之旁配享祭饗。將呂太後的牌位遷到墓園,保留四季的祭祀。

  [12]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

  [12]十一月甲子晦(疑誤),出現日食。

  [13]是歲,起明堂、靈台、辟雍,宣布圖讖於天下。

  [13]本年,興建用於朝會和祭祀大典的明堂、皇家觀測天象的靈台、太學辟雍。向天下公布預言吉凶的符命之書圖讖。

  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讖文,多以決定嫌疑。給事中桓譚上疏諫曰:“凡人情忽於見事而貴於異聞。觀先王之所記述,鹹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臣譚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黃白之術,甚為明矣;而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其事雖有時合,譬猶卜數隻偶之類。陛下宜垂明聽,發聖意,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疏奏,帝不悅。會議靈台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譚複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1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道病卒。

  當初,光武帝認為自己是應驗了《赤伏符》的預言而登上帝位的,因此相信符讖,多用來解決疑難困惑。給事中桓譚上書勸諫道:“但凡人之常情,總是忽略眼前的常見事物而看重奇異的傳聞。察看聖明先王的史跡,都以仁義正道作為根本,並無奇異怪誕的事情。天道與命運,是聖人也難以闡說的高深莫測的問題,自子貢以後,已聽不到孔子講述。何況後世學識淺陋的儒生,能通曉嗎?如今一些有聰明、小技能的人,編造圖書,偽稱這就是符讖,用來欺騙迷惑貪心大、不正派的人,連累了君主,對他們怎能不拒而遠之呢!我聽說陛下對方士燒煉丹藥點化金銀之術窮根究底,百般質疑,甚是英明,但卻願意聽從符讖之言,這又是何等的失誤!符讖的預言雖然有時與事實相符,但這不過如同占卜單雙之類,總有巧合。陛下應當聽取正確意見,發揚聖明思想,摒棄那些小人的邪說,遵循儒學五經——《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所講述的正道。”奏書呈上,光武帝感到不快。適逢朝廷為靈台選址進行討論,光武帝便對桓譚說:“我打算用符讖來決定此事,怎麽樣?”桓譚沉默不語,過了很久才說:“我不讀符讖之書。”光武帝問原因,桓譚再次極力論說符讖之書不是經典。光武帝大怒道:“桓譚誹謗聖聖,目無國法,把他帶下去,斬首1桓譚叩頭請罪,直至頭部流血。過了很久,光武帝之怒才告平息。桓譚調走擔任六安郡丞,在赴任途中病死。

  範曄論曰:桓譚以不善讖流亡,鄭興以遜辭僅免;賈逵能傅會文致,最差貴顯;世主以此論學,悲哉!

  範曄論曰:桓譚因反對符讖而流亡,鄭興也反對符讖,但由於言辭恭順,僅免一死;而賈逵卻以能對符讖附會演繹,最為顯貴。世上的君主用這種標準來對待學術,真是可悲啊!

  逵,扶風人也。

  賈逵是扶風人。

  [14]南單於比死,弟左賢王莫立,為丘浮尤單於。帝遣使齎璽書拜授璽綬,賜以衣冠及繒彩,是後遂以為常。

  [14]南匈奴單於比去世。他的弟弟左賢王莫繼位,此即丘浮尤單於。光武帝派使者帶著詔書會見單於,舉行授璽儀式,並賞賜單於官服、官帽和什色綢緞。自此以後,便成為常例。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