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三年(丁酉、37)

  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

  [1]春,正月,庚申,大司徒侯霸薨。

  [1]春季,正月庚申(初一),大司徒侯霸去世。

  [2]戊子,詔曰:“郡國獻異味,其令太官勿複受!遠方口實所以薦宗廟,自如舊製。”時異國有獻名馬者,日行千裏,又進寶劍,價直百金。詔以劍賜騎士,馬駕鼓車。上雅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嚐不獵,車駕夜還,上東門候汝南郅惲拒關不開。上令從者見麵於門間,惲曰:“火明遼遠。”遂不受詔。上乃回,從東中門入,明日,惲上書諫曰:“昔文王不敢於遊田,以萬民惟正之供。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其如社稷宗廟何1書奏,賜惲布百匹,貶東中門候為參封尉。

  [2]戊子(二十九日),劉秀下詔:“各郡、封國進貢山珍海味,太官不能再接受。遠方進獻祭祀宗廟食物,則依照舊例。”當時外國有進獻良馬的,可日行千裏;又有人進獻寶劍,價值一百兩黃金。劉秀下詔,把寶劍賞賜給騎士,讓良馬去駕皇家的鼓車。劉秀平素不喜歡聽音樂,手不持珍珠寶玉。有一次外出打獵,車駕夜裏返回,上東門候汝南人郅惲拒絕開門。劉秀命隨從在門縫間和郅惲見麵,郅惲說:“燈火太遠,看不清是誰。”於是不接受詔命。劉秀隻好返回,從東中門進城。第二天,郅惲上書規勸說:“從前,周文王不敢沉溺於狩獵,全身心地為萬民服務。可是陛下遠到山林中打獵,夜以繼日,這對社稷和宗廟有什麽好處呢?”奏章呈上後,劉秀賞賜郅惲一百匹布,貶逐東中門候當參封縣尉。

  [3]二月,遣捕虜將軍馬武屯呼沱河以備匈奴。

  [3]二月,劉秀派遣捕虜將軍馬武屯軍滹沱河,以防備匈奴。

  [4]盧芳攻雲中,久不下。其將隨昱留守九原,欲脅芳來降;芳知之,與十餘騎亡入匈奴,其眾盡歸隨昱,昱乃詣闕降。詔拜昱五原太守,封鐫胡侯。

  [4]盧芳進攻雲中,久攻不下。盧芳的將領隨昱在九原留守,想脅迫盧芳投降東漢。盧芳得知後,與十餘名騎兵衛士逃入匈奴地區。盧芳的部眾全都屬隨昱所有,隨昱於是到洛陽投降。劉秀下詔,任命隨昱當五原太守,封為鐫胡侯。

  [5]朱祜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丙辰,詔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降爵為侯:丁巳,以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是時,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富平侯張純,安世之四世孫也,曆王莽世,以敦謹守約保全前封;建武初,先來詣闕,為侯如故。於是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複國。”上曰:“張純宿衛十有餘年,其勿廢1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

  [5]朱祜上奏章說:“古時候,臣子受封,不是直係皇族,不封王爵。”丙辰(二十七日),劉秀下詔,長沙王劉興、真定王劉得、河間王劉邵、中山王劉茂,都降爵為侯。丁巳(二十八日),改封趙王劉良為趙公,太原王劉章為齊公,魯王劉興為魯公。這時,劉氏皇族以及原封國撤銷而由後世繼承爵位的,共一百三十七人。富平侯張純,是張安世的四世孫,曾經曆王莽時代,因敦厚謹慎守法而能保全爵位。建武初年,張純先來歸附,照舊為侯。現在主管部門上奏:“侯爵中除非劉姓宗室,不應恢複封國。”劉秀說:“張純在宮禁中值宿警衛已十餘年,不要廢除。”改封為武始侯,封地為富平縣的一半。

  [6]庚午,以紹嘉公孔安為宋公,承休公姬常為衛公。

  [6]庚午(疑誤),封紹嘉公孔安為宋公,承休公姬常為衛公。

  [7]三月,辛未,以沛郡太守韓歆為大司徒。

  [7]三月辛未(十二日),劉秀任命沛郡太守韓歆當大司徒。

  [8]丙子,行大司空馬成複為楊武將軍。

  [8]丙子(十七日),代理大司空職務的馬成又擔任楊武將軍。

  [9]吳漢自蜀振旅而還,至宛,詔過家上塚,賜穀二萬斛;夏四月,至京師。於是大饗將士,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定封鄧禹為高密侯。食四縣;李通為固始侯,賈複為膠東侯,食六縣;餘各有差。已歿者益封其子孫,或更封支庶。

  [9]吳漢從蜀地整軍返回,到達宛城。劉秀下詔,準許他到家鄉祭祀祖墳,賜穀二萬斛。夏季,四月,吳漢回到洛陽。於是劉秀舉行盛大宴會犒賞將士。有功之臣封土調整增加的,共計三百六十五人。外戚及加恩分封的,有四十五人。封鄧禹為高密侯,轄地四個縣。封李通為固始侯、賈複為膠東侯,轄地都是六個縣。其他侯爵的封地各有等差。對已經死去的,加封他的子孫,或改封其宗族旁支。

  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嚐複言軍旅。皇太子嚐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鄧禹、賈複知帝偃幹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京師,乃去甲兵,敦儒學。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遂罷左、右將軍官。耿等亦上大將軍、將軍印綬,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奉朝請。

  劉秀在軍旅中時間很長,厭倦戰爭,而且知道天下百姓疲憊貧困,渴望休息。自從隴、蜀平定之後,除非有危險緊急的情況,未曾再談論軍事。皇太子曾向他請教打仗的事,劉秀說:“從前衛靈公請教戰爭的事,孔子不肯答複。這不是你應該問的。”鄧禹、賈複知道劉秀決定放下武器,用禮樂教化進行統治,不願功臣們身在洛陽而擁有重兵,於是二人交出軍權,潛心研究儒家經典。劉秀也考慮到功臣們今後的去向,想保全他們的爵位和封地,不讓他們因為職務而有過失,於是撤銷左將軍、右將軍的官職。耿等也交出大將軍、將軍的印信綬帶,全都以侯爵的身份離開朝廷,回到自己的宅第。他們被加以特進之銜,定期參加朝會。

  鄧禹內行淳備,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皆可以為後世法,資用國邑,不修產利。

  鄧禹性格敦厚,有十三個兒子,讓他們各自研習一種技能。他治家的嚴謹,對子孫的教育,都可以作為後世效法的榜樣。家裏的開支取自封地的收入,不從其他產業營利。

  賈複為人剛毅方直,多大節,既還私第,闔門養威重。朱祜等薦複宜為宰相,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帝雖製禦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諸侯,而太官無餘,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

  賈複剛毅正直,有大節。回到宅第以後,關起門來修身養性。朱祜等舉薦賈複,認為他適宜做宰相,而劉秀正責成三公整頓官吏製度,所以一律不任用功臣。這時,侯爵中隻有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複三人和三公九卿一起議論國家大事,恩寵特別深厚。劉秀雖然控製功臣,但往往能維護包容他們,原諒他們的小過失。遠方進貢珍味美食,一定先賞賜所有諸侯,而太官都沒有多餘的,因此功臣全都保持他們的爵位財產,沒有被誅殺或譴退的。

  [10]益州傳送公孫述瞽師、效廟樂器、葆車、輿輦,於是法物始備。時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書調役,務從簡寡,至乃十存一焉。

  [10]益州把公孫述的盲人樂師、祭祀用的樂器、用五采羽毛編成篷蓋的車,以及帝王後妃專用的各種車輛等,送到洛陽,於是帝王儀伏所用的器物才開始完備。當時戰事已經平息,天下少事,各種公文的往來和差役的調遣,力求從簡從少,隻有從前的十分之一。

  [11]甲寅,以冀州牧竇融為大司空。融自以非舊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朝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帝以此愈親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數辭爵位,上疏曰:“臣融有子,朝夕教導以經藝,不令觀天文,見讖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守道,不願其有才能,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故諸侯王國哉1因複請間求見,帝不許。後朝罷,逡巡席後,帝知欲有讓,遂使右左傳出。他日會見,迎詔融曰:“日者知公欲讓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今相見,宜論他事,勿得複言。”融不敢重陳請。

  [11]甲寅(疑誤),劉秀任命冀州牧竇融當大司空。竇融因自己不是劉秀的舊臣,一旦入朝,官位在那些功臣之上,所以朝會晉見,神情和言辭都十分卑謙,劉秀因此更加親近厚待他。竇融小心翼翼,內心卻總是不安,幾次請求辭去官職和爵位。他上書說:“我有兒子,每天早晚用儒家經典教導他。不讓他學習天文,不準他研究預知禍福的讖記,隻想讓他恭敬怕事,恪守正道,不願他有才能,何況竟要把連接幾個城市的廣大土地傳給他,讓他享受繼承諸侯王國呢1因此又請求單獨晉見劉秀。劉秀不準。後來,有一次朝會完畢,竇融在席位後麵徘徊,劉秀知道他要談辭職的事,就讓左右傳旨催他離開。幾天以後,有一天劉秀見到竇融,對他說:“那天,我知道你要辭職,歸還封土,所以讓左右告訴你,天氣太熱,暫且去自己涼快一下。今天見麵,應當談論別的事,不能再說辭職。”於是竇融不敢再提這件事。

  [12]五月,匈奴寇河東。

  [12]五月,匈奴侵犯河東郡。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