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五年(乙醜、5)

  五年(乙醜,公元5年)

  [1]春,正月,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征助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

  [1]春季,正月,平帝在明堂對遠近祖先進行大合祭。受征助祭的有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皇家子弟九百餘人。典禮完畢,全部增加封地戶數,賜封爵位,賞賜金銀、絲織品,提高俸祿,任命當官,各有差別。

  [2]安漢公又奏複長安南、北郊。三十餘年間,天地之祠凡五徙焉。

  [2]安漢公王莽再奏請:恢複長安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大典。三十餘年間,祭祀天地的地方已經變更了五次。

  [3]詔曰:“宗室子自漢元至今十餘萬人,其令郡國各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3]平帝下詔:“自從漢王朝建立迄今,皇家子弟已有十餘萬人。各郡、各封國,應設置宗師,負責糾察訓導皇家子弟。”

  [4]夏,四月,乙未,博山簡烈侯孔光薨,贈賜、葬送甚盛,車萬餘輛。以馬宮為太師。

  [4]夏季,四月乙未(初一),太師、博山侯孔光去世。賜贈豐厚,葬禮十分盛大,送葬的車就有一萬多輛。任命馬宮當太師。

  [5]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於安漢公。”於是莽上書言:“諸臣民所上章下議者,事皆寢勿上,使臣莽得盡力畢製禮作樂;事成,願賜骸骨歸家,避賢者路。”甄邯等白太後,詔曰:“公每見輒流涕叩頭言,願不受賞;賞即加,不敢當位。方製作未定,事須公而決,故且聽公製作;畢成,群公以聞,究於前議。其九錫禮儀亟奏1

  [5]官吏、平民因為王莽不接受新野縣的田地而上書的,前後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及諸侯王、公卿、列侯和皇族被接見的,都叩頭說:“應該趕快對安漢公加以獎賞。”於是王莽上書說:“官民所上奏章交下來討論的,應全部擱置不再呈上,使我得以盡力完成製作禮儀和樂章。等到製作完成,我願退休返回故鄉,避開賢能人才上進的道路。”右將軍甄邯等奏報太皇太後,太皇太後下詔給王莽:“安漢公每次進見,都流著眼淚,叩頭陳情,不願接受獎賞。如果加以獎賞,您就不敢處在高位。現在製作禮樂製度的工作沒有完成,這件大事,必須靠您決定,所以暫且由您製作禮樂。等工作完成,群臣報告之後,再研究大家從前的建議。但關於九錫禮儀,仍要迅速製定奏報。”

  五月,策命安漢公莽以九錫,莽稽首再拜,受綠,袞冕,衣裳,、、句履,鸞路,乘馬,龍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胄一具,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

  五月,頒策書加賜王莽九錫,王莽叩頭再拜,接受了綠色的蔽膝和龍冠、禮服,用金玉裝飾的佩刀,鞋頭突出的履,有鈴大車和套馬,裝飾著九束絛子的大龍旗,皮帽子和細褶白布衫,軍車和套馬,紅色的弓和箭,黑色的弓和箭,立在左邊的紅色鉞斧,立在右邊的有金飾的戚斧,鎧甲和頭盔一套,美酒二卣,玉勺兩隻,九級青玉兩枚,規定家裏可以安裝紅漆大門和修建簷內台階。設置宗官、祝官、卜官、史官,擁有護衛勇士三百人。

  [6]王惲等八人使行風俗還,言天下風俗齊同,詐為郡國造歌謠、頌功德,凡三萬言。閏月,丁酉,詔以羲和劉秀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漢與文王靈台、周公作洛同符。太仆王惲等八人使行風俗,宣明德化,萬國齊同,皆封為列侯。

  [6]王惲等八位使者考察風俗回京,說全國風俗整齊劃一,並編造各地民歌民謠,頌揚功德,共有三萬字。閏月丁酉(初四),平帝下詔命羲和劉秀等四人,負責興建明堂、辟雍,使漢朝的土木工程,跟周朝文王興建靈台、周公興建洛陽城相符。太仆王惲等八人,周遊全國,考察風俗,宣揚闡明朝廷的恩德教化,使風俗整齊劃一。劉秀等四人和王惲等八人,全封列侯。

  時廣平相班稚獨不上嘉瑞及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閎言災害於公府。甄豐遣屬馳至兩郡,諷吏民,而劾“閎空造不祥,稚絕嘉應,嫉害聖政,皆不道。”崐稚,班弟也。太後曰:“不宣德美,宜與言災害者異罰。且班稚後宮賢家,我所哀也。”閎獨下獄,誅。稚懼,上書陳恩謝罪,願歸相印,入補延陵園郎;太後許焉。

  當時,隻有廣平國丞相班稚,不報告祥瑞和民間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閎在郡府談論災害。禦史大夫甄豐,派屬官前往兩地,暗示官史平民,上書彈劾:“公孫閎偽造災害的消息,班稚拒絕報告祥瑞。二人嫉恨朝廷的聖政,都犯了不道之罪。”班稚是班的弟弟。太皇太後說:“不宣揚美德,應該跟偽造災害消息分開處罰。而且班稚是後宮有賢德的姬妾的家人,是我所哀憐的人。”於是,單獨逮捕公孫閎入獄,誅殺。班稚恐懼,上書陳述世受國恩,請求恕罪,願繳回封國丞相印信,到長安當延陵園郎,掌守成帝陵寢。太皇太後批準。

  [7]莽又奏為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製;犯者象刑。

  [7]王莽又奏報說,做買賣沒有兩樣價格,官府沒有訴訟案件,城市沒有盜賊,鄉野沒有饑民,大路上沒有人拾取丟下的財物,實行男女不一同走路的製度,對於違犯者處予象征性刑罰。

  [8]莽複奏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塚高與元帝山齊,懷帝太後、皇太太後璽綬以葬。請發共王母及丁姬塚,取其璽綬;徙共王母歸定陶,葬共王塚次。”太後以為既已之事,不須複發。莽固爭之,太後詔因故棺改葬之。莽奏:“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塚;二旬間,皆平。莽又周棘其處,以為世戒雲。又隳壞共皇廟,諸造議者泠褒、段猶皆徙合浦。

  [8]王莽又奏報說:“定陶共王的母親傅太後、漢哀帝的母親丁姬,先前不遵守藩臣姬妾的規矩,墳墓竟然跟元帝一般高,而且身挾帝太後、皇太太後的印璽綬帶埋葬。我建議發掘定陶共王母親和丁姬的墳墓,取回印璽綬帶。然後把定陶共王母親的遺體運回到定陶國,安葬在共王的墓園。”太皇太後認為,這都是已經過去的事了,不必再發掘墳墓。王莽堅持自己的意見,太皇太後於是下令用傅太後原來的棺木改葬。王莽又奏報說:“定陶共王母親和丁姬的棺材,都是用最名貴的梓木製成,而且屍體上還穿著用珠子串綴的外套、金鏤玉衣,這都不是藩臣姬妾應該享有的。我請求用普通木棺休替,剝去玉衣。將丁姬埋葬在嬪妃墳墓間。”太皇太後批準。公卿和在位的朝廷文武官員都迎合王莽的意旨,捐出錢幣、絲織品,派遣子弟,以弟儒生、四方的夷族,總共十多萬人,拿著工具,幫助將作大匠挖掘鏟平傅太後和丁姬的墳墓。二十天之間,全部鏟平。王莽又用荊棘把原地圍繞一圈,作為世人的鑒戒。又下令拆除共皇祭廟,將當初提議造廟者泠褒、段猶,全都放逐合浦。

  征師丹詣公車,賜爵關內侯,食故邑。數月,更封丹為義陽侯;月餘,薨。

  征召師丹前往長安公車官署,賜封關內侯,恢複他原來的食邑。數月後,改封他義陽侯。一月餘,師丹去世。

  初,哀帝時,馬宮為光祿勳,與丞相、禦史雜議傅太後諡曰孝元傅皇後。及莽追誅前議者,宮為莽所厚,獨不及。宮內慚懼,上書言:“臣前議定陶共王母諡,希指雷同,詭經僻說,以惑誤主上,為臣不忠。幸蒙灑心自新,誠無顏複望闕庭,無心複居官府,無宜複食國邑。願上太師、大司徒、扶德侯印綬,避賢者路。”八月,壬午,莽以太後詔賜宮策曰:“四輔之職,為國維綱;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鮮明固守,無以居位。君言至誠,不敢文過,朕甚多之。不奪君之爵邑,其上太師、大司徒印綬使者,以侯就第。”

  當初,漢哀帝時,馬宮為光祿勳,與丞相、禦史一同議定傅太後的諡號為孝元傅皇後。等到王莽追究誅殺從前參與議定的人時,馬宮因與跟王莽私交篤厚,單獨得以幸免。但馬宮內心慚愧恐懼,上書說:“從前,在討論定陶共王母親諡號時,我迎合上峰的意旨,附和別人的意見,違反儒家經典,堅持偏邪的說法,用來迷惑貽誤聖上。作為臣子,沒有盡到忠心。雖然幸運地準許我悔改自新,但實在無顏麵再看到宮門金殿,也沒有心思再居住官府,不應該再擁有封爵食邑。我願上交太師、大司徒、扶德侯的印信,避開賢能人才上進之路。”八月壬午(二十日),王莽以太皇太後的詔命賜給馬宮策書說:“四輔的崐職務,是為國家維持綱紀。三公的責任,象鼎的三腳,支持君王。不堅持原則,就無法居於高位。你的陳述,至為誠懇,不敢掩飾自己的過失,我十分尊重。現在,不剝奪你的封爵和食邑,僅上交太師、大司徒印信綬帶給使者。以侯爵身份離開朝廷,返回家宅。”

  [9]莽以皇後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

  [9]王莽因皇後有了生男育女的吉兆,修通子午道,從杜陵縣穿過終南山,直通漢中郡。

  [10]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周成王幼小,周公居攝。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郡臣皆曰:“宜如慶言。”

  [10]泉陵侯劉慶上書:“周成王年齡幼小,由周公居位攝政。當今聖上年齡還輕,應當讓安漢公代行天子的職務,象周公一樣。”群臣都說:“應當照劉慶所說的辦。”

  [11]時帝春秋益壯,以衛後故,怨不悅。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請命於泰,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於前殿,敕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於未央宮。大赦天下。莽令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喪三年。奏尊孝成廟曰統宗;孝平廟曰元宗。斂孝平,加元服,葬康陵。

  [11]這時,平帝的年齡漸長,因母親衛皇太後的緣故,怨恨不快。冬季,十二月,王莽借著臘日向平帝進獻椒酒,在椒酒中下了毒。平帝中毒害玻王莽寫下策書,到泰祈禱,請求保全平帝的性命,願意用自身代平帝去死。他把策書收藏在金櫃裏,放在前殿,告誡各大臣不準說出去。丙午(疑誤),平帝在未央宮駕崩。大赦天下。王莽命令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員,一律服喪三年。又上書太皇太後,建議尊稱成帝廟叫作統宗,平帝廟叫作元宗。收殮孝平帝,戴上成人冠帽,埋葬在康陵。

  班固讚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顯功,以自尊盛。觀其文辭,方處百蠻,無思不服,休征嘉應,頌聲並作;至於變異見於上,民怨於下,莽亦不能文也。

  班固讚曰:平帝在位期間,由王莽發號施令,褒揚善行,宣揚功德,用來顯示他自己的尊貴威嚴。從文辭上來看,中原以外的眾多蠻族,沒有不想歸附臣服的。吉祥的征兆紛呈,歌頌的聲音四起。至於上有天象的變異,下有沸騰的民怨,王莽也無法掩飾。

  [12]以長樂少府平晏為大司徒。

  [12]任命長樂少府平晏當大司徒。

  [13]太後與群臣議立嗣。時元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後。”乃悉征宣帝玄孫,選立之。

  [13]太皇太後與文武百官,商議遴選繼任皇帝。這時元帝的後代斷絕了,而宣帝的曾孫有為王的五人,為列侯的四十八人,王莽厭惡他們已經長大,便說:“兄弟之間不能互相作為後代。”於是全部征召宣帝玄孫,逐一選擇。

  是月,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莽使群公以白太後,太後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1太保舜謂太後曰:“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他,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1太後心不以為可,然力不能製,乃聽許。舜等即共令太後下詔曰:“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後。玄孫年在繈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與周公異世同符。今前輝光囂、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雲‘為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具禮儀奏1於是群臣奏言:“太後對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臣請安漢公踐祚,服天子冕,背斧依立於戶牖之間,南麵朝群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製。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群神,讚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製’。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義,隆治平之化。其朝見太皇太後、帝皇後皆複臣節。自施政教於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太後詔曰:“可。”

  這個月,前輝光謝囂奏報,武功縣長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塊白石頭,上頭是圓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紅文字寫在石頭上,文字是“宣告安漢公王莽崐為皇帝”。符命的興起,從此開始了。王莽使各大臣把這件事上報太皇太後,太皇太後說:“這是欺騙天下,不可以施行1太保王舜告訴太皇太後:“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想要製止,力量也達不到。而且王莽沒有別的想法,隻是想要公開宣告代行皇帝的職權來加強他的權力,好去鎮服全國罷了。”太皇太後心裏知道不可以這樣做,但自己的力量不能製止,隻好答應。王舜等人就一起讓太皇太後下詔書道:“孝平皇帝短命駕崩,已經命令主管官吏征召孝宣皇帝曾孫二十三人,選擇合適的,讓他做孝平皇帝的後嗣,玄孫年齡還很幼小,如果不求得有最高德行的君子,誰能夠維護他?安漢公王莽,輔佐朝政已經三代,跟周公時代雖異而功業相同。現在前輝光謝囂和武功縣長孟通上報丹書白石的符命,我深深地思索它的意思,說‘為皇帝’的含義,就是代行皇帝的職權。現命令安漢公登上皇位,代行職權,仿照周公的舊例。開列典禮儀式上報。”於是群臣上書說:“太後聖德英明,深深地看到了天意,下詔書讓安漢公居位攝政。我們請求安漢公登上皇位,代行職權,穿著天子的禮服,戴著天子的禮帽,背靠著設置在門窗之間的斧形圖案屏風,向著南麵接受臣子們的朝見,處理政事。他的車駕進出要戒嚴,平民和臣下向他自稱為男奴女奴,全部按照天子的禮儀製度辦事。在郊外祭祀天地,在明堂和宗廟祭祀祖宗,祭禮各種神祗,讚辭稱‘假皇帝’,平民和臣下稱他為‘攝皇帝’,自稱為‘予’。討論決定朝廷大事,通常用皇帝的詔書形式,稱為‘製’,從而秉承和遵循上天的心意,輔佐漢朝,撫育孝平皇帝的幼小繼承人,完成委托的義務,振興治平的教化。在朝見太皇太後和孝平皇後時,都恢複臣下的禮節。在他的官署、家宅、封國、采邑,可以獨立地實行政治教化,按照諸侯禮儀的成例辦。”太皇太後下詔批準。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