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漢紀二十五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前7)

  漢紀二十五漢成帝綏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

  [1]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

  [2]二月,壬子,丞相方進薨。

  [2]二月,壬子(十三日),丞相翟方進去世。

  時熒惑守心,丞相府議曹平陵李尋奏記方進,言:“災變迫切,大責日加,安得保斥逐之戮!闔府三百餘人,唯君侯擇其中,與盡節轉凶。”方進憂之,不知所出。會郎賁麗善為星,言大臣宜當之。上乃召見方進。還歸,未及引決,上遂賜冊,責讓以政事不治,災害並臻,百姓窮困,曰:“欲退君位,尚未忍,使尚書令賜君上尊酒十石,養牛一,君審處焉1方進即日自殺。上秘之,遣九卿策贈印綬,賜乘輿秘器、少府供張,柱檻皆衣素。天子親臨吊者數至,禮賜異於他相故事。

  當時星象顯示火星停留在心宿。丞相府議曹平陵人李尋向翟方進上呈文說:“災害天變逼迫,嚴厲的譴責天天增加,怎樣才能做到隻受斥逐的懲罰!整個丞相府有三百餘人,請您從中挑選合適的人與他一起盡節,轉移凶險。”翟方進感到憂愁,不知如何是好。正好郎官賁麗精通天文星象,說大臣應當代替天子身當災禍。於是成帝召見翟方進。翟方進從宮裏回來,還沒來得及自裁,成帝就下策書,斥責他把國家政事管理得亂七八糟,天災人禍同時並作,百姓窮困。並說:“本打算把你免職,但尚未忍心,派尚書令賜與你上等好酒十石,肥牛一頭,你好自為之1翟方進即日自殺。成帝對此事保密,派九卿拿著皇帝的策書,贈翟方進印信綬帶,賜禦用冥器,由少府供設帷帳,房柱和欄杆都裹以白布。成帝數次親臨吊唁,禮儀之隆重,賞賜之多,不同於其他丞相,前所未有。

  臣光曰:晏嬰有言:“天命不,不貳其命。”禍福之至,安可移乎!昔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災於卿佐,曰:“移腹心之疾,置諸股肱,何益也1藉其災可移,仁君猶不忍為,況不可乎!使方進罪不至死而誅之,以當大變,是誣天也;方進有罪當刑,隱其誅而厚其葬,是誣人也;孝成欲誣天、人而卒無所益,可謂不知命矣。

  臣司馬光曰:晏嬰有句話說:“天命不容懷疑,命運隻有一個,無法改變。”禍福降臨,難道可以轉移嗎?從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將災禍轉移到大臣身上,說:“把心腹的疾患,轉移到四肢,有什麽好處呢1假如災禍可以轉移,仁慈的君王還不忍心那樣做,何況不可轉移呢!假使翟方進罪不至死而誅殺了他,以承當天變,這是誣蔑上天;假使翟方進有罪應當處以死刑,卻秘密誅殺,又賜以厚葬,這是欺騙人心。孝成皇帝想欺天、欺人,但最後並沒有好處,可以說是不知天命。

  [3]三月,上行幸河東,祠後土。

  [3]三月,成帝前往河東,祭祀後土神。

  [4]丙戌,帝崩於未央宮。

  [4]丙戌(十八日),成帝在未央宮駕崩。

  帝素強無疾病,是時,楚思王衍、梁王立來朝,明旦,當辭去,上宿供張白虎殿;又欲拜左將軍孔光為丞相,已刻侯印,書讚。昏夜,平善,鄉晨,傅絝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民間歡嘩,鹹歸罪趙昭儀。皇太後詔大司馬莽雜與禦史、丞相、廷尉治,問皇帝起居發病狀;趙昭儀自殺。

  成帝一向身體強壯,沒有疾玻當時,楚王劉衍、梁王劉立來京朝見,第二天早晨就要辭行歸國。成帝鋪設帷帳,宿於白虎殿。成帝又想拜左將軍孔光為丞相,已刻好侯爵的印信,準備了封拜詔書。黃昏和夜間,還一切平靜如常,清晨,成帝穿褲襪要起床,突然衣服滑落,不能言語,當計時的晝漏到十刻時,成帝駕崩。民間喧嘩,都歸罪於趙昭儀。皇太後詔令大司馬王莽,與禦史、丞相、廷尉一起追究審理,查問成帝起居和發病的情況。趙昭儀自殺。

  班彪讚曰:臣姑充後宮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數為臣言:“成帝善修容儀,升車正立,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矣。博覽古今,容受直辭,公卿奏議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於酒色,趙氏亂內,外家擅朝,言之可為於邑1建始以來,王氏始執國崐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蓋其威福所由來者漸矣!

  班彪讚曰:我的姑母曾在後宮充當婕妤,她的父親、兄弟都在宮廷皇帝身邊侍奉,他們多次對我說:“成帝善於修飾儀表。上車後端正地站立,不向內回顧,說話不急,不指指劃劃。臨朝時儀態深沉、平靜,象神一樣尊嚴,可稱之為肅穆溫和的天子之容。成帝博覽群書,融貫古今,對臣下直率的言辭,能寬容接受,公卿的奏議有可稱道的內容。正逢承平之世,上下和睦。然而,他耽於酒色,使趙氏穢亂於內宮,外戚擅權於朝廷,說起來令人歎息1建始元年以來,王氏開始執掌國家命運,哀帝、平帝都短命,於是王莽篡奪了皇位。王氏的威福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5]是日,孔光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

  [5]成帝駕崩當天,孔光在大行皇帝靈柩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信、綬帶。

  [6]富平侯張放聞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6]富平侯張放聽到成帝駕崩的消息,追思仰慕哭泣,悲痛而死。

  荀悅論曰:放非不愛上,忠不存焉。故愛而不忠,仁之賊也!

  荀悅論曰:張放並非不愛成帝,而是光有愛,沒有忠。因此,愛而不忠,是仁義的大害!

  [7]皇太後詔南、北郊長安如故。

  [7]皇太後下詔:恢複長安南北郊祭祀天地大典。

  [8]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後曰太皇太後,皇後曰皇太後。大赦天下。

  [8]夏季,四月,丙午(初八),太子即皇帝位。拜謁漢高祖劉邦的祭廟。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儉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哀帝即位之初,親自厲行節儉,減省各項費用,政事由自己裁決處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9]己卯,葬孝成皇帝於延陵。

  [9]己卯(疑誤),葬孝成皇帝於延陵。

  [10]太皇太後令傅太後、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宮。

  [10]太皇太後下詔,命傅太後、丁姬每十天一次到未央宮探望皇帝。

  有詔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後宜當何居?”丞相孔光素聞傅太後為人剛暴,長於權謀,自帝在繈褓,而養長教道至於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後與政事,不欲與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後宜改築宮。”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上從武言。北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傅太後果從複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由直道行。高昌侯董宏希指,上書言:“秦莊襄王,母本夏氏,而為華陽夫人所子,及即位後,俱稱太後。宜立定陶共王後為帝太後。”事下有司,大司馬王莽、左將軍、關內侯、領尚書事師丹劾奏宏:“知皇太後至尊之號,天下一統,而稱引亡秦以為比喻,詿誤聖朝,非所宜言,大不道1上新立,謙讓,綱用莽、丹言,免宏為庶人。傅太後大怒,要上,欲必稱尊號。上乃白太皇太後,令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哀帝下詔詢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後應當居住在什麽地方才合適?”丞相孔光素來聽說傅太後為人剛強暴烈,工於心計,善於弄權,哀帝在繈褓中時,便由她撫養教導,以至成人,哀帝能繼位,她又出了大力,孔光擔心傅太後會幹預政事,不想使她與皇帝早晚接近,於是就建議說:“定陶太後應另行修築宮室居祝”大司空何武卻說:“可以住在北宮。”哀帝聽從何武的建議。北宮有紫房複道通到未央宮,傅太後果然從複道早晚去哀帝住所,請求哀帝加封她尊號,提拔寵信她的親屬,使哀帝無法以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迎合哀帝、傅太後的心意,上書說:“秦莊襄王的母親,本來是夏氏,後來莊襄王被華陽夫人認為嗣子。等到繼位後,夏氏、華陽夫人都被尊稱為太後。應該尊定陶共王後為帝太後。”哀帝把此奏章交給有關官署討論,大司馬王莽、左將軍、關內侯、主管尚書事師丹聯合上奏彈劾董宏說:“董宏明知皇太後是最為尊貴的稱號,現今天下一統,他卻援引亡秦的事例作為比喻,貽誤聖朝,這不是應該說的話,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哀帝新繼位,態度謙讓,采納了王莽、師丹的意見,把董宏免官,貶為平民。傅太後勃然大怒,要挾哀帝,非要稱崐尊號不可。哀帝於是轉告太皇太後,太皇太後同意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11]五月,丙戌,立皇後傅氏,傅太後從弟晏之子也。

  [11]五月,丙戌(十九日),立傅氏為皇後,她是傅太後堂弟傅晏的女兒。

  [12]詔曰:“《春秋》,母以子貴。宜尊定陶太後曰恭皇太後、丁姬曰恭皇後,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追尊傅父為崇祖侯,丁父為褒德侯;封舅丁明為陽安侯,舅子滿為平周侯,皇後父晏為孔鄉侯,皇太後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後詔大司馬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帝遣尚書令詔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皇太後曰:“皇帝聞太後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1太後乃複令莽視事。

  [12]哀帝下詔說:“《春秋》說,母以子貴。所以應尊定陶太後為恭皇太後,尊丁姬為恭皇後。各自設置左右詹事,采邑如同長信宮皇太後和中宮皇後。”同時追尊傅太後的父親為崇祖侯,丁姬的父親為褒德侯。封哀帝舅父丁明為陽安侯,舅父的兒子丁滿為平周侯,傅皇後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又封皇太後趙飛燕的弟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後王政君詔令大司馬王莽離開朝廷,回到府第,以避開哀帝的外戚。王莽上書請求退休。哀帝派尚書令持詔書命令王莽出來任職。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向太皇太後報告說:“皇上聽到太皇太後的詔書,十分悲痛!如果大司馬不出來任職,皇上就不敢聽政了。”太皇太後於是又命令王莽上朝處理政事。

  [13]成帝之世,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至與人主爭女樂。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六月,詔曰:“孔子不雲乎:‘放鄭聲,鄭聲淫。’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別屬他官。”凡所罷省過半。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製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13]漢成帝時代,靡靡之音特別盛行。以致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流,都以富有聞名於世。皇親國戚甚至與天子競賽女樂。哀帝在當定陶王時,就對這種風氣十分厭惡,生性又不喜好音樂,於是在六月下詔說:“孔子不是說過嗎:‘拋棄鄭國音樂,鄭國音樂太Y蕩。’茲撤銷樂府官。經書上記載的郊祀大典的音樂以及古代兵法武樂,不屬於鄭國、衛國的音樂,由其他官署管理。”裁減人員超過一半。但是百姓受靡靡之音熏染的時間很長了,又沒有製定其他高雅的音樂來替換,因此富有的官吏百姓,依然沉湎其中,一如往昔。

  [14]王莽薦中壘校尉劉歆有材行,為侍中,稍遷光祿大夫,貴幸;更名秀。上複令委典領《五經》,卒父前業;秀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敘諸子,分為九流:曰儒,曰道,曰陰陽,曰法,曰名,曰墨,曰從橫,曰雜,曰農,以為:“九家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治諸侯,其言雖殊,譬如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或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14]王莽舉薦中壘校尉劉歆,說他有才幹德行,任命為侍中,逐步升為光祿大夫,地位顯貴,受到皇帝寵信。劉歆改名為劉秀。哀帝又命令劉秀負責審核校對儒學《五經》,完成其父劉向未完成的事業。劉秀於是匯總群書,編成七略上奏,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記錄書目的共有六略,包括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敘述諸子的,分為九大流派: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他認為:“九家都興起於王道已經衰微、諸侯以實力為政的時代,當時的君主們的喜好厭惡大不相同,因此九家學派同時興起,各持一端,推崇所喜好的學說,並用這些學說去遊崐說各國,爭取諸侯的讚同。主張雖然不同,但就象水火相滅,同時也相生一樣,它們也是相反相成的。比如仁與義,敬與和,雖然相反,但也都是相成的。《易經》說:‘天下人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許多種思慮。’而今,各個不同學派的人推崇自己學派的長處,如果深入研究,弄清它們的宗旨,雖然都有掩蔽短處的現象,但綜合各家學說的主要內容和宗旨,也不過是儒學《六經》的支派或末流。倘若這些人能遇到聖王明主,將他們的主張折中修正,那麽他們都可成為棟梁之才。孔子說:‘禮儀失傳,到鄉野去尋找。’現在距聞聖人的時代,已經很久遠了,當時的道術不是缺失,就是廢止了,無處追尋,這九家學派,不是勝過鄉野嗎!如果能鑽研儒學《六藝》,再參考這九家學說,舍棄短處,采取精華,就可以精通萬種方略了。”

  [15]河間惠王良能修獻王之行,母太後薨,服喪如禮;詔益封萬戶,以為宗室儀表。

  [15]河間王劉良,能學習獻王的高尚品行,母親王太後去世,他完全按照禮儀的規定服喪。哀帝下詔褒獎,增加采邑萬戶,使他成為宗室奉行禮儀的表率。

  [16]初,董仲舒說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邑有人君之尊,裏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並兼之路;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1及上即位,師丹複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愈困,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請:“自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奴婢毋過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貴戚近習皆不便也,詔書:“且須後。”遂寢不行。又詔:“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陳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掖庭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16]早先,董仲舒曾勸說漢武帝:“秦國采用商鞅之法,廢除井田,人民可以買賣土地,造成富者田地一望無際,貧者沒有立錐之地。縣邑有尊貴如君王一樣的人,鄉裏有富比公侯的財主,小民怎能不困乏呢?古代的井田法現在雖然難以倉猝實行,但也應該少有恢複,應限製人民占田的數額,將多餘的土地補給不足者,堵塞兼並土地的途徑。取消奴婢,除去主人可以隨便殺害奴婢的特權。減少賦稅,減輕徭役,使人民得以休息。然後才可把國家治理好。”等到哀帝即位,師丹又建議說:“而今連續幾代的太平盛世,豪有的吏民的家產數目達數萬萬,而貧弱的人卻愈加困乏,應該略為限製一下占田數額。”哀帝把這個奏議讓大家討論。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請求:“從諸侯王開始,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各定限額。關內侯、官吏、庶民占田都不得超過三十頃。奴婢人數不得超過三十人。期限定為三年,三年後有違犯規定的,財產沒收入官。”這一來,造成一時田宅、奴婢的價格下跌,皇帝貴戚和天子的親信都感到對自己不利,於是哀帝就下詔書說:“暫且等待以後再說。”這個辦法遂停止不行。哀帝又下詔:“設於齊國的三服官以及其他主管皇家服裝的官署,由於綺羅的紡織刺繡,十分艱難,因而全部停止不再製作和向京師運送;廢除二千石官員可以保薦子弟當官的任子令以及誹謗詆欺法;掖庭宮女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令其出宮嫁人;官奴婢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免除奴婢身份,成為庶民;增加官秩在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俸祿。”

  [17]上置酒未央宮,內者令為傅太後張幄,坐於太皇太後坐旁。大司馬莽按行,責內者令曰:“定陶太後,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1徹去,更設坐。傅太後聞之,大怒,不肯會,重怨恚莽;莽複乞骸骨。秋,七月,丁卯,上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公卿大夫多稱之者,上乃加恩寵,置中黃門,為莽家給使,十日一賜餐。又下詔益封曲陽侯根、安陽侯舜、新都侯莽、丞相光、大司空武邑戶各有差。以莽為特進、給事中,朝朔望,見禮如三公。又還紅陽侯立於京師。

  [17]哀帝在未央宮擺設酒席,內者令把傅太後的座位設在太皇太後座位旁邊。大司馬王莽巡視後,斥責內者令說:“定陶太後不過是藩王妃而已,怎配跟至尊的太皇太後並排而坐1下令撤去原先的座位,重新擺放。傅太後聽說崐後,大怒,不肯赴宴會,極端憤恨王莽。王莽再次上書請求退休。秋季,七月,丁卯(初一),哀帝賜給王莽黃金五百斤、四匹馬駕的安車一輛,讓他辭官回到府郟公卿大夫大多稱讚王莽,哀帝於是給予他更多的恩寵,特意派中黃門到王莽家,以供差使。每隔十天,哀帝賜餐一次。又下詔,增加曲陽侯王根、安陽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采邑人戶各不等。賜王莽為特進、給事中,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可以朝見皇帝,朝見時的禮節一如三公。又召回紅陽侯王立,使居京師。

  傅太後從弟右將軍喜,好學問,有誌行。王莽既罷退,眾庶歸望於喜。初,上之官爵外親也,喜獨執謙稱疾;傅太後始與政事,數諫之;由是傅太後不欲令喜輔政。庚午,以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封高鄉亭侯;賜喜黃金百斤,上右將軍印綬,以光祿大夫養病;以光祿勳淮陽彭宣為右將軍。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皆上書言:“喜行義修潔,忠誠憂國,內輔之臣也。今以寢病一旦遣歸,眾庶失望,皆曰:‘傅氏賢子,以論議不合於定陶太後,故退,’百寮莫不為國恨之。忠臣,社稷之衛;魯以季友治亂,楚以子玉輕重,魏以無忌折衝,項以範增存亡。百萬之眾,不如一賢;故秦行千金以間廉頗,漢散萬金以疏亞父。喜立於朝,陛下之光輝,傅氏之廢興也。”上亦自重之,故尋複進用焉。

  傅太後的堂弟、右將軍傅喜,喜好學問,有大誌德行。王莽既已罷職退下,大眾希望傅喜接替王莽的位置。當初,哀帝加封外戚官爵,唯獨傅喜自稱有病而謙讓推辭。傅太後剛開始幹預政事,傅喜就多次進言規諫,因此傅太後不想讓傅喜輔政。庚午(初四),任命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封高鄉亭侯。賜傅喜黃金百斤,繳還右將軍的印信綬帶、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在家養玻任命光祿勳、淮陽人彭宣為右將軍。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都上書說:“傅喜行事仁義,品德高尚廉潔,忠誠憂國,適宜做內朝輔弼大臣。現在以有病為借口,突然被遣返回家,使大眾感到失望,都說:‘傅氏是賢能之人,隻因見解與定陶太後不合,因此被斥退。’百官沒有不為國深深痛惜的。忠臣是國家的衛士。春秋時,魯國因任用季友,治理好了混亂;楚國以子玉是否活著,決定被別國看重或輕視;魏國依仗有公子無忌,才能戰勝強敵;項羽則由範增決定他的生存與滅亡。百萬人之眾,不如一個賢才。因此秦國用千金去離間廉頗和趙王的關係;漢高祖散萬金使項羽疏遠範增。傅喜能擔當朝廷大任,是陛下的光輝,也是決定傅氏興廢的關鍵。”哀帝自己也很器重傅喜,因此,不久就再次征召任用他。

  [18]建平侯杜業上書詆曲陽侯根、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張禹而薦朱博。帝少而聞知王氏驕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且優之。後月餘,司隸校尉解光奏:“曲陽侯,先帝山陵未成,公聘取掖庭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置酒歌舞,及根兄子成都侯況,亦聘取故掖庭貴人以為妻,皆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1於是天子曰:“先帝遇根、況父子,至厚也,今乃背恩忘義1以根嚐建社稷之策,遣歸國;免況為庶人,歸故郡。根及況父商所薦舉為官者皆罷。

  [18]建平侯杜業上書詆毀曲陽侯王根、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張禹,而推薦朱博。哀帝小時候就聽說王氏驕橫,心裏對他們沒有好感。因為繼位時間短,因此對他們暫且優待。杜業上書一個多月後,司隸校尉解光上奏說:“曲陽侯王根,在先帝還沒入陵安葬之時,就公然聘娶後宮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在家置酒歌舞。王根的侄子、成都侯王況,也公然聘娶先帝後宮的貴人為妻。他們都沒有人臣之禮,犯了大不敬、不道之罪1於是天子說:“先帝對待王根、王況叔侄,極為優厚,現在他們竟背恩忘義1由於王根曾有立定陶王為太子的建議,因此僅遣送回封國。王況被奪爵,貶為平民,遣歸原郡。由王根以及王況的父親王商所舉薦而當官的人,全部罷免。

  [19]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師到北邊郡國三十餘處,壞城郭,凡壓殺四麵餘人。上以災異問待詔李尋,對曰:“夫日者,眾陽之長,人君之表也。君不修道,則日失其度,昧亡光。間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奪失色,邪氣珥、數作。小臣不知內事,竊以日視陛下,誌操衰於始初多矣。唯陛下執乾剛之德,強誌守度,毋聽女謁、邪臣之態,諸保阿、乳母甘言卑辭之托,斷而勿聽。勉強大義,絕小不忍;良有不得已,可賜以貨財,不可私以官位,誠皇天之禁也!

  [19]九月,庚申(二十五日),發生地震。自京師至北邊郡國,有三十餘處地方毀壞了城郭,共壓死四百餘人。哀帝因為發生災異而詢問待詔李尋,他崐回答說:“太陽,是所有陽性物質的主宰,是君王的象征。君王不行正道,則太陽會失去常度,暗淡無光。最近,太陽尤其不明亮,光彩被侵奪而失去原來的顏色,邪氣插入,暈霓屢次出現。我地位卑微,不了解內廷的情況,隻以太陽的變化來觀察陛下,誌節和行為都比即位初期大為衰退了。請陛下振奮陽剛之氣,意誌堅決,嚴守法度,不聽女人的請求,不受邪臣的擺布,那些保姆乳娘甜言卑辭的請托,絕不要聽。努力實現大義,不要在小處不忍。實在不得已時,可以賜予他們錢財珍寶,不可用官職去殉私情,因為這實在是皇天之大忌!

  臣聞月者,眾陰之長,妃後、大臣、諸侯之象也。間者月數為變,此為母後與政亂朝,陰陽俱傷,兩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竊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唯陛下親求賢士,無強所惡,以崇社稷,尊強本朝!

  “我聽說,月亮是陰性物質的主宰,是後妃、大臣、諸侯的象征。近來,月亮多次發生變異,這顯示母後幹政亂朝,陰陽俱傷,兩相妨礙。外臣不知朝廷大事,我隻是相信天象。如果應對天象這樣解釋,那麽陛下所親近的大臣已不足依賴。陛下應親自另行尋求賢能之士,不要使邪惡之人的勢力強大起來,這樣才能使國家昌盛,漢王朝強大。

  臣聞五行以水為本,水為準平,王道公正修明,則百川理,落脈通;偏黨失綱,則湧溢為敗。今汝、潁漂湧,與雨水並為民害,此《詩》所謂‘百川沸騰’,咎在皇甫卿士之屬。唯陛下少抑外親大臣!

  “我聽說五行以水為根本,水是公平的標準。實行王道,政治公平修明,則會百川治理,脈絡暢通。如果政治偏離正道,失去了綱常,則會江河泛濫成災。而今汝水、潁水騰漲漫溢,與雨水一起肆虐,給人民造成危害。這正象《詩經》裏所說的‘百川沸騰’,這些災害應歸咎於外戚之類。請陛下稍稍抑製外戚大臣!

  臣聞地道柔靜,陰之常議也。間者關東地數震,宜務崇陽抑陰以救其咎,固誌建威,閉絕私路,拔進英雋,退不任職,以強本朝!夫本強則精神折衝;本弱則招殃致凶,為邪謀所陵。聞往者淮南王作謀之時,其所難者獨有汲黯,以為公孫弘等不足言也。弘,漢之名相,於今無比,而尚見輕,何況亡弘之屬乎!故曰朝廷亡人,則為賊亂所輕,其道自然也。”

  “我聽說大地行事溫柔平靜,這是陰性事物的正常狀態。近來關東地區多次發生地震,為了挽救上天怪罪而降下的災禍,應該崇陽抑陰。陛下要堅定意誌,建樹威嚴,關閉斷絕私下請托之路,提拔引進英俊人才,罷退不稱職的官吏,使本朝強大!根本強大了,就會精神振奮,所向無敵;根本衰弱了,則招災惹禍,被邪惡的陰謀侵淩危害。聽說當年淮南王謀反之時,他所害怕的隻有汲黯一個人,認為公孫弘等都不值得一提。公孫弘是漢朝的名相,今天沒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尚且被人看輕,何況今天連公孫弘之輩都沒有呢!所以說,朝廷無人,就會被亂臣賊子輕視,這是自然的道理。”

  [20]騎都尉平當使領河堤,奏:“九河今皆滅,按經義,治水有決河深川而無堤防壅塞之文。河從魏群以東多溢決;水跡難以分明,四海之眾不可誣。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從之。

  [20]騎都尉平當,被委派主管治理河堤事務。他上奏說:“古代的九河,現在全都堙滅難尋。查考儒學經義,治水有決開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等方法,而沒有高築堤防、約束水流的記載。黃河從魏郡以東多次發生泛濫決口,水道難以確定,四海之內那麽多人,是欺騙不得的。應該廣泛征求有浚川疏河能力的人。”哀帝聽從他的建議。

  待詔賈讓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汙澤,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遊波寬緩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為川者決之使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蓋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竟,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裏,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裏,雖非其正,水尚有所遊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築宮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狹者去水數百步,遠者數裏,於故大堤之內複有數重,民居其崐間,此皆前世所排也。河從河內黎陽至魏郡昭陽,東西互有石堤,激水使還,百餘裏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待詔賈讓上奏說:“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人修築城郭,使人民定居,劃定疆界進行墾殖經營時,一定放棄在川澤之水匯聚之處,而要選擇在估計水勢不能到達的地方。大河不修堤防,而小河小溪可以流入,在地勢低下的地方,利用山坡修築圍壩,形成湖泊池澤,秋季可以利用它蓄水,水麵寬闊,水流緩慢不急迫。大地上有河流,就象人有口一樣,用土石修築堤防來阻止河水,就象塞住小孩的嘴製止他啼哭一樣。難道不是很快就止住了嗎?但是孩子的死期也跟著到了。所以說:‘優秀的治水專家,決開堤防,疏導水勢;傑出的政治家,使人民心中的想法宣泄出來,暢所欲言。’堤防的修築,曆時未久,興起於戰國時代。各自為了本國利益,修築堤防,堵塞百川。齊國與趙、魏以黃河為界,趙、魏這邊是山,而齊國地勢低下,於是齊國在距黃河二十五裏處修築堤防。河水東下到達齊國堤防,受阻,則向西岸泛濫,使趙、魏遭受水災。趙、魏也在距黃河二十五裏處修築堤防,雖然采取的不是正確的方法,但當時河床寬,足以容納。洪水時常到來,又走了,淤泥沉積成為肥沃的土壤,人民在上麵耕種,或許趕上很久都沒有發生水災,於是陸續在這裏興建住宅,遂成村落。若洪水經常泛濫成災,漂沒田宅人畜,為了自救,就把堤防修築得更高、更多,然後把城鎮稍作遷移,排除積水,居住下來。在這種狀況下,自然就會經常發生被洪水衝沒淹死的慘劇。而今黃河堤防,近的距河僅數百步,遠的有數裏,在舊有的大堤之內又修築數重堤防,人們居住其間,這都是前代的排水設施。黃河從河內、黎陽至魏郡、昭陽,東西兩岸都互有石築的堤防,疾馳的洪峰受到石堤的阻擋,急劇回轉,百餘裏之間,黃河兩次向西猛拐、三次向東彎折,擠迫到這種程度,自然不得安寧。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勢不能遠,泛濫期月自定。難者將曰:‘若如此,敗壞城郭、田廬、塚墓以萬數,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析柱,破碣石,墮斷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如出數年治河之費以業所徙之民,遵古聖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處其所而不相奸;且大漢方製萬裏,豈其與水爭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

  “如今若實行上策,則遷移冀州洪泛區人民,決開黎陽遮害亭的堤壩,放黃河向北潰決,流入渤海。黃河西鄰大山,東近金堤,依水勢不會流得太遠。洪水泛濫一個月,自然就會穩定下來。有人將會詰難說:‘如果這樣,勢必毀壞數以萬計的城市、田地、房舍、墳墓,人民會怨恨的。’從前大禹治水,山陵擋路,則摧毀山陵,因此鑿通龍門、打開伊闕、劈分底柱、擊破碣石,使天地的原貌改觀。而城郭、田舍、墳墓不過是人工所造,何值得提起!現在瀕臨黃河的十郡,每年整修河堤的費用,將近萬萬錢,一旦發生大的決口,將毀壞無數。如果拿出數年治河的費用,可以安置遷移的人民,遵照古代聖賢的作法,確定山川的位置,使神和人都各得其所,互不相擾。況且大漢國土廣闊萬裏,何必與黃河去爭那一點土地呢!這計劃一旦實現,黃河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千年沒有水患,因此稱為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聖人法,然亦救敗術也。可從淇口以東為石堤,多張水門。恐議者疑河大川難禁製,滎陽漕渠足以卜之。冀州渠首盡,當仰此水門,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民田適治,河堤亦成。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

  “至於在冀州地區大量修築運河渠道,一方麵可使人民用來灌溉良田,另一方麵又可分減水勢。雖然不是聖人的作法,但也是挽救危局的良策。可從淇口開始,往東修築石堤,多設水門。恐怕有人會懷疑,黃河這樣的大河,用渠道水門難以控製得住,而滎陽糧道運河的功能,就足可以驗證。冀州灌溉水渠,從頭到尾,正應仰賴於這種水門。各個水渠往往都要從這裏取水分流。天旱則打開東方下水門,使冀州田地得以灌溉;一旦洪水到來,則打開西方高處的水門,分散水流。這種方法,可使民田得到適當管理,河堤也不會毀壞。這實在是富國安民、興利除害、能控製水患數百年的辦法。因此稱為中策。

  若乃繕完故堤,增卑倍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策也1

  “至於隻是修理完善原有的堤防,把低的地方增高,薄的地方加厚,消耗人力物力沒有止境,卻仍然頻繁地遭受洪災。因此這是最下策。”

  [21]孔光何武奏:“迭毀之次當以時定,請與群臣雜議。”於是光祿勳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為“孝武皇帝雖有功烈,親盡宜毀。”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議曰:“《禮》,天子七廟。七者其正法數,可常數者也。宗不在此數中,宗變也。荀有功德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臣愚以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毀1上覽其議,製曰:“太仆舜、中壘校尉歆議可。”

  [21]孔光、何武上奏說:“應撤除的親情已盡的祖先祭廟的名次,應當及時確定下來。請陛下與群臣討論。”當時光祿勳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認為:“孝武皇帝雖然功勳卓著,但親情已盡,應撤除祭廟。”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卻提出異議,說:“按照《禮記》,天子的祭廟應有七座。七是正規的數量,可以作為常數。被尊為‘宗’的,不在此數中,宗是變數。如果有功德,就被尊為‘宗’,因此不可預先規定宗的數量。我們愚昧地認為,孝武皇帝的功勳那樣大,而孝宣皇帝又如此地尊崇他,不應該撤除他的祭廟1哀帝觀看奏議後,指示說: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的建議可行。”

  [22]何武後母在蜀郡,遣吏歸迎;會成帝崩,吏恐道路有盜賊,後母留止。左右或譏武事親不篤,帝亦欲改易大臣,冬,十月,策免武,以列侯歸國。癸酉,以師丹為大司空。丹見上多所匡改成帝之政,乃上書言:“古者諒暗不言,聽於塚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前大行屍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親屬,赫然皆貴寵,封舅為陽安侯,皇後尊號未定,豫封父為孔鄉侯;出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詔書比下,變動政事,卒暴無漸。臣縱不能明陳大義,複曾不能牢讓爵位,相隨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過。間者郡國多地動水出,流殺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舉錯失中,號令不定,法度失理,陰陽溷濁之應也。

  [22]何武的後母在蜀郡,何武派府吏回家鄉去接她。正逢成帝駕崩,府吏恐怕道上有盜賊,就留下沒有繼續趕路。哀帝左右親信有人指摘何武奉養後母不厚道,哀帝也想更換大臣,於是在冬季,十月,頒策書罷免何武官職,命以列侯身份回到封國。癸酉(初九),任命師丹為太司空。師丹見哀帝對成帝的施政措施多有更改,就上書說:“古代,新君居喪期間沉默不語,國家大事,悉聽宰相處理。三年之中,不能改變先父的主張。先前,先帝的屍體棺柩尚在靈堂,就給我們這些臣屬以及親屬任官封爵,全都赫然顯貴榮寵起來。如封舅父為陽安侯,皇後的尊號還未確定,就預先封她父親為孔鄉侯,並解除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的職務等等。詔書連下,政事變動倉猝突然,急劇得沒有逐漸發展的過程。我固然不能公開表明大義,又不能堅決辭讓爵位,隨波逐流,憑空接受封侯,更增加了陛下的過失。最近,郡國多次發生地震,湧出大水,淹死人民。太陽和月亮昏暗沒有光彩,五星也失去正常的運行。這都是舉措失當,號令不定,法令製度悖於常理,陰陽混濁不清的反映。

  臣伏惟人情無子,年雖六七十,猶博取而廣求。孝成皇帝深見天命,燭知至德,以壯年克己,立陛下為嗣。先帝暴棄天下,而陛下繼體,四海安寧,百姓不懼,此先帝聖德,當合天人之功也。臣聞‘天威不違顏咫尺’,願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觀群下之從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附何患不富貴,不宜倉卒若是,其不久長矣。”丹書數十上,多切直之言。

  “我看人之常情,若沒有兒子,年紀雖然六七十了,仍然多娶妻妾廣為求子。孝成皇帝深刻認識天命,明了陛下有至高的德行,以壯年之身,為公去私,立陛下為嗣子。先帝突然拋棄天下,陛下繼位,四海安寧,百姓不驚,這是先帝的聖德,正合天人合一的功效。我聽說:‘不要違逆天帝的威嚴,因為他離你隻有咫尺之遠。’願陛下深思先帝之所以選擇你為繼承人的深意,暫且克製自己,親自實行新君不言的古製,觀察群臣如何從善向化。天下者,是陛下的私產,陛下的親屬親信們又何愁不會富貴起來,不應該如此倉猝、迫不急待,那樣也不會長久。”師丹上書數十次,言詞多是痛切直率。

  傅太後從弟子遷在左右,尤傾邪,上惡之,免官,遣歸故郡。傅太後怒;上不得已,複留遷。丞相光與大司空丹奏言:“詔書前後相反,天下疑惑,無所取信。臣請歸遷故郡,以銷奸黨。”卒不得遣,複為侍中。其逼於傅太後,崐皆此類也。

  傅太後的堂侄傅遷,侍奉在哀帝左右,特別陰險奸邪,哀帝很厭惡他,就下令免去他的官職,遣回原郡。傅太後知道後,大怒,哀帝不得已,隻好又留下傅遷。丞相孔光與大司空師丹上奏說:“兩個詔書的內容,前後相反,使天下人疑惑,無法取信於民。請陛下仍把傅遷遣回原郡,以清除奸黨。”但傅遷終於沒有被遣歸,而且恢複了侍中的官職。哀帝受傅太後逼迫的窘況,都類乎此。

  [23]議郎耿育上書冤訟陳湯曰:“甘延壽、陳湯,為聖漢揚鉤深致遠之威,雪國家累年之恥,討絕域不羈之君,係萬裏難製之虜,豈有比哉!先帝嘉之,仍下明詔,宣著其功。改年垂曆,傳之無窮。應是,南郡獻白虎,邊垂無警備。會先帝寢疾,然猶垂意不忘,數使尚書責問丞相,趣立其功;獨丞相匡衡排而不予,封延壽、湯數百戶,此功臣戰士所以失望也。孝成皇帝承建業之基,乘征伐之威,兵革不動,國家無事,而大臣傾邪,欲專主威,排妒有功,使湯塊然被見拘囚,不能自明,卒以無罪老棄,敦煌正當西域通道,令威名折衝之臣,旋踵及身,複為郅支遺虜所笑,誠可悲也!至今奉使外蠻者,未嚐不陳郅支之誅以揚漢國之盛。夫援人之功以懼敵,棄人之身以快讒,豈不痛哉!且安不忘危,盛必慮衰,今國家素無文帝累年節儉富饒之畜,又無武帝薦延梟俊禽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假使異世不及陛下,尚望國家追錄其功,封表其墓,以勸後進也。湯幸得身當聖世,功曾未久,反聽邪臣鞭逐斥遠,使亡逃分竄,死無處所。遠覽之士,莫不計度,以為湯功累世不可及,而湯過人情所有,湯尚如此,雖複破絕筋骨,暴露形骸,猶複製於唇舌,為嫉妒之臣所係虜耳。此臣所以為國家尤戚戚也。”書奏,天子還湯,卒於長安。

  [23]議郎耿育上書為陳湯鳴冤,說:“甘延壽、陳湯為大漢在邊遠的異域血戰揚威,雪洗了國家多年的恥辱,討伐絕域不服從中國的君主,捕捉萬裏之外難以製服的強虜,難道有誰的功勞可與他們相比!先帝讚美他們,因而發布公開詔書,突出宣揚他們的功績,為此而更改年號,使英雄的事績,傳之無窮。與此相合,南郡貢獻白虎,邊陲再無警報,不用戒備。當先帝臥病在床,可是仍然念念不忘,多次派尚書責問丞相,催促他們迅速擬定功勞等級。唯獨丞相匡衡,從中排斥阻擾,僅封甘延壽、陳湯數百戶的采邑,使功臣戰士大失所望。孝成皇帝繼承的是前人已功成業就的基業,乘討伐戰勝之威,不須動一兵一卒,而國家安寧。可是大臣傾軋邪惡,意欲獨專朝廷的權威,排擠嫉妒有功之人,使陳湯隻身被拘入獄,無法向陛下剖白辯冤,終於以無罪年老之身,被拋棄在邊陲。敦煌正當前往西域的通道,從前威震遠方戰無不勝的名將,現在一轉眼卻成了罪徒,還要遭受郅支單於殘部的譏笑,實在可悲!至今奉命出使各國的使節,無不用擊殺郅支單於的事情來宣揚漢朝的強盛。借助英雄的功績去威嚇敵人,卻拋棄英雄本人,使進讒之人稱心快意,難道不令人痛心嗎!況且安定不可忘記危險,強盛必須憂慮衰弱。而今國家平時沒有文帝累年節儉積蓄的大量財富,又沒有武帝延攬的眾多勇猛善戰令敵膽寒的名將,所有的,隻是一個陳湯而已!假使陳湯已經過世,沒有趕上陛下當政的時代,尚且希望國家追錄他的功勞,聚土高築他的墳墓,以鼓勵後來的仁人誌士。陳湯有幸得逢聖世,現在距他立功的時間又不太久,如果再聽信奸臣的讒言,用鞭子把他驅逐到偏遠的邊塞,使他家破人亡,死無葬身之地,有遠見之人莫不思量,認為陳湯的功勞,幾世以來無人可及,而陳湯的過錯卻是人情難免。陳湯尚且落到如此下場,那麽我輩之人縱使粉身碎骨,疆場捐軀,仍免不了還會受製於奸臣的口舌,被嫉妒之臣陷害成罪徒。這正是我為國家特別憂愁的地方。”奏章呈上去後,哀帝下令讓陳湯回到長安,後來就在長安去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