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年(壬辰、前29)

  四年(壬辰,公元前29年)

  [1]春,正月,癸卯,隕石於亳四,隕於肥累二。

  [1]春季,正月,癸卯(二十六日),有四顆隕石在亳縣墜落,有兩顆隕石在肥累墜落。

  [2]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2]撤銷中書宦官。初次規定尚書定員為五人。

  [3]三月,甲申,以左將軍樂昌侯王商為丞相。

  [3]三月,甲申(初八),任用左將軍、樂昌侯王商為丞相。

  [4]夏,上悉召前所舉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是時上委政王鳳,議者多歸咎焉。穀永知鳳方見柄用,陰欲自托,乃曰:“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北無葷粥、冒頓之患,南無趙佗、呂嘉之難,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諸侯大者乃食數縣,漢吏製其權柄,不得有為,無吳、楚、燕、梁之勢。百官盤互,親疏相錯,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洞洞屬屬,小心畏忌,無重合、安陽、博陸之亂。三者無毛發之辜,竊恐陛下舍昭昭之白過,忽天地之明戒,聽暗昧之瞽說,歸咎乎無辜,倚異乎政事,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陛下誠深察愚臣之言,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奮乾剛之威,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進,益納宜子婦人,毋擇好醜,毋避嚐字,毋論年齒。推法言之,陛下得繼嗣於微賤之間,乃反為福;得繼嗣而已,母非有賤也。後宮女史、使令有直意者,廣求於微賤之間,以遇天所開右,慰釋皇太後之憂慍,解謝上帝之譴怒,則繼嗣蕃滋,災異訖息1杜欽亦仿此意。上皆以其書示後宮,擢永為光祿大夫。

  [4]夏季,皇上把前些時候被舉薦的直言之士,都召集到白虎殿,進行考試,回答皇帝的策問。此時,成帝把國家大事都委托給王鳳,直言之士在回答策問時,很多人將天變歸咎於王鳳。穀永知道王鳳正受信用,掌握權柄,想暗中投靠,於是上書說:“而今四方外族都已降服,均成為漢朝的臣屬。北方沒有匈奴葷粥、冒頓那樣的禍害,南方也沒有趙佗、呂嘉的發難,三邊晏然,沒有戰爭的警報。大的諸侯國食邑不過數縣,由朝廷委派的官吏控製那裏的權柄,使諸侯王不能有所作為,不會形成當年吳、楚、燕、梁等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局勢。文武百官互相交結製衡,與皇帝有親戚關係的官員與沒有親戚關係的官員互相摻雜。皇親國戚中有象申伯那樣的忠臣,他們恭敬謹慎、小心翼翼,沒崐有重合侯莽通、安陽侯上官桀、博陸侯霍禹那樣的陰謀。以上三種人都沒有絲毫的罪行,我擔心陛下放過明顯的錯誤,忽略天地的明顯警告,聽信愚昧盲目之言,歸罪於無辜,把政事托附給不可靠的人,那將大失上天之心,是太不應該了。陛下如果能深思我的建議,抗拒沉溺之心,解除專寵之愛,振奮起陽剛之威,將天子之恩平均施布,使後宮各位嬪妃得以人人輪流侍奉君王。增添選納能生男孩的婦人,不挑剔美醜,不在意曾否嫁過人,也不論年齡。照古法推算來說,陛下若能使身份微賤的人生下皇嗣,則反而為福。目的隻是要得到皇位繼承人,勿論其母的貴賤。後宮女史、使令中若有皇上中意的女子,也可選納,廣泛地求嗣於微賤者之中,遇上天保佑,生下皇子,皇太後的憂慮和煩惱,因得到安慰而解除,上帝的譴責和憤怒也會平息化解,後代繁衍,災異自然消除。”杜欽也仿效穀永的意思上書。成帝把他們兩人的奏書都拿給後宮看,擢升穀永為光祿大夫。

  [5]夏,四月,雨雪。

  [5]夏季,四月,降雪。

  [6]秋,桃、李實。

  [6]秋季,桃樹、李樹結果。

  [7]大雨水十餘日,河決東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輕脆易傷,頃所以闊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堤防,終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霽,必盈溢。九河故跡,今既滅難明,屯氏河新絕未久,其處易浚;又其口所居高,於以分殺水力,道裏便宜,可複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備非常。不豫修治,北決病四、五郡,南決病十餘郡,然後憂之,晚矣1事下丞相、禦史,白遣博士許商行視,以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後三歲,河果決於館陶及東郡金堤,泛濫兗、豫及平原、千乘、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水居地十五萬餘頃,深者三丈;壞敗官亭、室廬且四萬所。

  [7]大雨連下十餘日,黃河在東郡金堤決口。在此之前,清河郡都尉馮逡奏報說:“清河郡位於黃河下遊,土壤鬆脆,容易崩塌。暫時沒有發生大災害,是由於屯氏河通暢,可以兩河分流。如今屯氏河已經淤塞,靈鳴犢口也越來越不通暢,隻有一條河,卻要兼容數條河流的水量,雖然加高堤防,最終卻無法使它順暢宣泄,若有大雨,十日不停,河水必然滿盈泛濫。夏禹時代的九河故道,如今既已湮沒難尋,而屯氏河剛剛淤塞不久,容易疏通。再有,黃河與屯氏河分流的叉口處地勢較高,實施分減水力的工程,施工起來也方便。可重新疏通屯氏河,以幫助黃河宣泄洪水,防備非常情況的發生。如果不預先修治,黃河一旦在北岸決口,將危害四、五郡;在南岸決口,將危害十餘郡。事後再憂慮,就晚了1成帝將馮逡的奏章交給丞相和禦史去處理,他們奏請派遣博士許商去巡視那一地區。根據許商視察的結果,他們認為:“現在國家經費不足,可暫且不疏通。”三年後,黃河果然在館陶及東郡金堤決口,洪水泛濫兗州、豫州以及平原郡、千乘郡、濟南郡,共淹了四郡三十二縣,十五萬餘頃土地變為澤國,水深的地方達三丈。衝毀官署驛站及民間房舍近四萬所。

  冬,十一月,禦史大夫尹忠以對方略疏闊,上切責其不憂職,自殺。遣大司農非調調均錢穀河決所灌之郡,謁者二人發河南以東船五百艘,徙民避水居丘陵九萬七千餘口。

  冬季,十一月,由於禦史大夫尹忠的救災方案疏漏而不切實際,成帝嚴厲斥責他不盡心職守,尹忠自殺。成帝派大司農非調調撥均平錢穀救濟受淹各郡,又派兩名謁者向河南以東地區征調船舶五百艘,從洪灌區中搶救災民九萬七千餘人,把他們遷移到丘陵高地。

  [8]壬戌,以少府張忠為禦史大夫。

  [8]壬戌(二十日),任命少府張忠為禦史大夫。

  [9]南山群盜宗等數百人為吏民害。詔發兵千人逐捕,歲餘不能禽。或說大將軍鳳,以“賊數百人在轂下,討不能得,難以示四夷;獨選賢京兆尹乃可。”於是鳳薦故高陵令王尊,征為諫大夫,守京輔都尉,行京兆尹事。旬月間,盜賊清;後拜為京兆尹。

  [9]南山一帶盜匪宗等數百人在地方作亂,使官吏百姓受害。成帝詔令發兵一千人剿捕,費時一年多,仍不能擒滅。有人向大將軍王鳳建議說:“盜匪數百人在天子腳下作亂,而討伐不能奏效,難以向四邊蠻族顯示漢朝之威。崐隻有選任賢明能幹的京兆尹才行。”於是王鳳推薦前高陵令王尊,征召入京任命為諫大夫,署理京輔都尉,代行京兆尹的職責。他上任不到一個月,盜匪肅清。而後正式擢升王尊為京兆尹。

  [10]上即位之初,丞相匡衡複奏:“射聲校尉陳湯以吏二千石奉使,顓命蠻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盜所收康居財物,戒官屬曰,‘絕域事不覆校。’雖在赦前,不宜處位。”湯坐免。

  [10]成帝即位初期,丞相匡衡再次上奏說:“射聲校尉陳湯,以二千石官員的身份出使西域,專門負責西域蠻夷事務,他不能持身以正,做部下的表率,反而盜取所沒收的康居王國財物,並告誡下屬官員說:‘遠在外域發生的事,不會核察追究。’此事雖發生在大赦之前,但他已不適宜再擔任官職。”陳湯獲罪被免官。

  後湯上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按驗,實王子也。湯下獄當死。太中大夫穀永上疏訟湯曰:“臣聞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仄席而坐;趙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井陘;近漢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鄉沙幕。由是言之,戰克之將,國之爪牙,不可不重也。蓋君子聞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竊見關內侯陳湯,前斬郅支,威震百蠻,武暢西海,漢元以來,征伐方外之將,未嚐有也!今湯坐言事非是,幽囚久係,曆時不決,執憲之吏欲致之大辟。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今湯親秉,席卷、喋血萬裏之外,薦功祖廟,告類上帝,介胄之士靡不慕義。以言事為罪,無赫赫之惡。《周書》曰:‘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夫犬馬有勞於人,尚加帷蓋之報,況國之功臣者哉!竊恐陛下忽於鼙鼓之聲,不察《周書》之意,而忘帷蓋之施,庸臣遇湯,卒從吏議,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厲死難之臣也1書奏,天子出湯,奪爵為士伍。

  後來,陳湯上書說:“康居王送來當人質的王子,並不是真王子。”然而經過查驗,確實是真王子。陳湯被捕入獄,依罪應被處死。太中大夫穀永上書為陳湯辯護說:“我聽說楚國因為有子玉、得臣,晉文公因此坐不安席;趙國有廉頗和馬服君趙奢,強大的秦國便不敢進犯井陘;近代漢朝有郅都、魏尚,匈奴則不敢從沙漠南下。因此可說,能征善戰、克敵製勝的將領,是國家的爪牙,不可以不重視他們。這正是:君子聽到戰鼓之聲,則思念將帥之臣。我看關內侯陳湯,從前擊斬郅支單於,威震蠻夷各國,所向披靡,一直打到西海。自漢朝開國以來,在疆域之外作戰的將領,還從未有過這樣的戰功!如今,陳湯因報告失實而獲罪,長期囚禁監獄,曆時這麽久仍不能結案,執掌刑法的官吏意欲致他死罪。從前,白起為秦國的大將,南伐楚,攻陷郢都;北擊趙國,坑殺趙括降卒四十萬,卻因極微小的過失,在杜郵被賜死。秦國百姓憐惜他,無不流涕。而今陳湯親執武器,席卷匈奴,喋血於萬裏之外。把戰功呈獻在皇家祖廟,向上帝稟告,天下武士無不思慕。他不過因為說錯話而獲罪,並不是什麽嚴重的罪惡。《周書》說:‘記人之功,忘人之過,這才適合當人君。’犬馬對人有勞苦之功,死後尚且要用車帷傘蓋將它們好好埋葬,作為回報,何況是國家的功臣呢!我恐怕陛下忽略了戰鼓的聲者,不領會《周書》的深意,忘記報答功臣的效勞,象對待平庸臣子那樣對待陳湯,終於聽從掌刑官吏的建議,將他處死,使百姓心中耿耿,有秦民那樣的遺恨。這不是勉勵大臣為國赴難效死的作法1奏章上去後,天子下令釋放陳湯,但剝奪爵位,貶為士伍。

  會西域都護段會宗為烏孫兵所圍,驛騎上書,願發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商、大將軍鳳及百僚議數日不決。鳳言:“陳湯多籌策,習外國事,可問。”上召湯見宣室。湯擊郅支時中寒,病兩臂不屈申;湯入見,有詔毋拜,示以會宗奏。湯對曰:“臣以為此必無可憂也。”上曰:“何以言之?”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今圍會宗者人眾不足以勝會宗,唯陛下勿憂!且兵輕行五十裏,重行三十裏,今會宗欲發城郭、敦煌,曆時乃至,所謂報讎之兵,非救急之用也。”上曰:“奈何?其解可必乎?度何時解?”湯知烏孫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過數日,因對曰:“已解矣1屈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居四日,軍書到,言已解。大將軍鳳奏以為從事中郎,莫府事壹決於湯。

  正好,西域都護段會宗被烏孫王國的軍隊圍困,段會宗用驛馬上書,請求成帝征發西域諸國軍隊,以及漢朝在敦煌的軍隊救援。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崐以及百官會議數天也作不出決定。王鳳說:“陳湯富於謀略,又熟悉外國的情況,可以詢問他。”成帝在宣室殿召見陳湯。陳湯在進攻郅支單於時,中了風寒,兩臂不能屈伸,入見時,成帝下詔準許他不必跪拜,把段會宗的奏書拿給他看。陳湯回答說:“我認為這件事一定沒什麽可憂慮的。”成帝說:“你為什麽這樣講?”陳湯說:“五個胡兵才能抵擋一名漢兵,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刀劍不鋒利,弓弩也不強。最近聽說頗學得一些漢人製作兵器的技巧,然而仍是三個胡兵抵擋一個漢兵。再說,《兵法》上說:‘客兵必須是守軍人數的兩倍,才能對敵。’現在圍困段會宗的敵兵人數不足以戰勝他,請陛下不必憂慮!況且軍隊輕裝日行五十裏,重裝備則日行三十裏。現在段會宗打算征發西域諸國和敦煌的軍隊,部隊行軍需較長時間才能趕到,這成了所謂報仇之軍,而不是救急之兵了。”成帝說:“那怎麽辦呢?圍困一定可以解除嗎?你估計什麽時候可以解圍?”陳湯知道烏孫之兵,不過是烏合之眾,不能久攻,以經驗推測,不過數日。因此回答說:“現在已經解圍了1又屈指計算日期,然後說:“不出五日,就會聽到好消息。”過了四天,軍書到,聲稱已經解圍。大將軍王鳳上奏,要求任命陳湯為從事中郎。從此大將軍幕府的大事,均由陳湯一人決定。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