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年(癸卯、前78)

  三年(癸卯,公元前78年)

  [1]春,正月,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有柳樹枯僵自起生,有蟲食其葉成文,曰“公孫病已立”。符節令魯國眭弘上書,言:“大石自立,僵柳複起,當有匹庶為天子者。枯樹複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複興乎?漢家承堯之後,有傳國之運,當求賢人禪帝位,退自封百裏,以順天命。”弘坐設妖言惑眾伏誅。

  [1]春季,正月,泰山上有一塊大石自己立了起來;上林苑中有一棵枯死倒地的柳樹自己立起複活,又有蟲子在其樹葉上啃咬出“公孫病已立”的字樣。擔任符節令的魯國人眭弘,上書說:“大石自己站立,枯倒柳樹複起,當有一位平民百姓成為天子。枯樹複活,是不是預示著以前被廢黜的公孫氏家族應當複興呢?漢天子為帝堯的後代,有將國家傳給別人的命運,應當訪求賢明的人,將帝位禪讓給他,自己退下,做一個擁有一百裏封地的列侯,以順應天命。”眭弘以製造妖言、蠱惑人心的罪名被處死。

  [2]匈奴單於使犁王窺邊,言酒泉、張掖兵益弱,出兵試擊,冀可複得其地。時漢先得降者,聞其計,天子詔邊警備。後無幾,右賢王、犁王四千騎分三隊,入日勒、屋蘭、番和。張掖太守、屬國都尉發兵擊,大破之,得脫者數百人。屬國義渠王射殺犁王,賜黃金二百斤,馬二百匹,因封為犁王。自是後,匈奴不敢入張掖。

  [2]匈奴單於派犁汙王刺探漢朝邊防情況。犁汙王回報說,酒泉、張掖一帶的漢朝兵力日益衰弱,如果派兵作試探性攻擊,有希望收複舊有地區。此時,漢朝已先從歸降的匈奴人口中聽到這個計謀,漢昭帝便下詔命邊塞地區加強戒備。沒過多久,匈奴右賢王、犁汙王率領騎兵四千分為三隊,侵入日勒、屋蘭、番和三縣。漢朝張掖太守、屬國都尉發兵反擊,匈奴軍大敗,僅數百人逃脫,屬國的義渠部落王將匈奴犁汙王射死,漢朝賞賜給他黃金二百斤,馬二百匹,並因此封他為犁汙王。從此以後,匈奴不敢侵犯張掖。

  [3]燕、蓋之亂,桑弘羊子遷亡,過父故吏侯史吳;後遷捕得,伏法。會赦,侯史吳自出係獄。廷尉王平、少府徐仁雜治反事,皆以為“桑遷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臧之,非匿反者,乃匿為隨者也”,即以赦令除吳罪。後侍禦史治實,以“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爭,與反者身無異。侯史吳故三百石吏,首匿遷,不與庶人匿隨從者等,吳不得赦。”奏請覆治,劾廷尉、少府縱反者。少府徐仁,即丞相車千秋女婿也,故千秋數為侯史吳言;恐大將軍光不聽,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會公車門,議問吳法。議者知大將軍指,皆執吳為不道。明日,千秋封上眾議。光於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下,外內異言,遂下廷尉平、少府仁獄。朝廷皆恐丞相坐之。太仆杜延年奏記光曰:“吏縱罪人,有常法。今更詆吳為不道,恐於法深。又,丞相素無所守持而為好言於下,盡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千石,甚無狀。延年愚以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棄也。間者民頗言獄深,吏為峻詆;今丞相所議,又獄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眾心,群下歡嘩,庶人私議,流言四布。延年竊重將軍失此名於天下也。”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輕重,卒下之獄。夏,四月,仁自殺,平與左馮翊賈勝胡皆要斬。而不以及丞相,終與相竟。延年論議持平,合和朝廷,皆此類也。

  [3]燕王劉旦和蓋長公主等人謀反時,桑弘羊之子桑遷出逃,曾投靠過桑弘羊從前的部下侯史吳。後桑遷被逮捕處死。時逢大赦,侯史吳投案自首囚禁在監獄。廷尉王平、少府徐仁共同負責審理謀反案件,都認為“桑遷受其父謀反的牽連,侯史吳窩藏他,並不是窩藏謀反者,而是窩藏連坐者”,於是按大赦令赦免了侯史吳之罪。後侍禦史重新查處此事,認為“桑遷精通經典,明知其父背叛朝廷,卻不加勸阻抗爭,本身與謀反者並無兩樣。侯史吳原為三百石官吏,主謀窩藏桑遷,與一般百姓窩藏連坐者不同,侯史吳不能赦免。”奏請朝廷重新處治侯史吳之罪,並彈劾廷尉、少府開脫謀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田千秋的女婿,所以田千秋幾次為侯史吳說情,他怕大將軍霍光不聽,便在公車門召集中二千石官及博士官,商議應按法律判侯史吳什麽罪名。參與商議的人知道大將軍的意向,所以一致指控侯史吳為大逆不道。第二天,田千秋將眾人的意見上奏朝廷。於是霍光因田千秋擅自召集中二千石及以下官員,朝內、朝外言論不一,將廷尉王平、少府徐仁逮捕入獄。朝廷上下都恐怕丞相會受到牽連。太仆杜延年致書霍光說:“官吏放縱罪人,有通常的處罰方法。如今進而詆毀侯史吳為大逆不道,隻怕從法律上說是太過分了。再說,丞相崐平日並沒有什麽成見,而是一向愛為下麵的人說情;至於擅自召集中二千石官員,則十分不對。但我覺得丞相在位已久,又是先帝任用的人,除非有什麽重大過失,否則不可廢棄。近來,不少百姓們說刑罰過重,官吏們執法苛刻,羅織罪名。而今丞相商議的又是有關刑罰之事,如果因此案而連累丞相,恐怕與民心相背,勢必造成屬下喧嘩,小民私議,流言四布。我怕將軍因此事而在天下人麵前名聲受損。”霍光認為廷尉、少府玩弄法律,終於還是將他們下獄治罪。夏季,四月,徐仁在獄中自殺,王平與左馮翊賈勝胡都被腰斬。丞相田千秋則未受牽連,終於與霍光共事到底。杜延年議論公平,使朝廷合睦,其所作所為,都類似於此。

  [4]冬,遼東烏桓反。初,冒頓破東胡,東胡餘眾散保烏桓及鮮卑山為二族,世役屬匈奴。武帝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穀、漁陽、右北平、遼東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置護烏桓校尉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至是,部眾漸強,遂反。

  [4]冬季,遼東烏桓部落反叛。當初,匈奴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族,東胡殘餘部眾分別占據烏桓及鮮卑山,形成了兩個部族,世代臣服於匈奴。漢武帝擊破匈奴左翼地區,將烏桓遷徙到上穀、漁陽、右北平和遼東的塞外地區,令其為漢朝偵察匈奴動靜。漢朝還設置了護烏桓校尉一官,負責對烏桓人的監督和管轄,使他們不能與匈奴建立聯係。至此,烏桓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於是起兵反叛漢朝。

  先是,匈奴三千餘騎入五原,殺略數千人;後數萬騎南旁塞獵,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時漢邊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邊寇者少利,希複犯塞。漢複得匈奴降者,言烏桓嚐發先單於塚,匈奴怨之,方發二萬騎擊烏桓。霍光欲發兵邀擊之,以問護軍都尉趙充國,充國以為:“烏桓間數犯塞,今匈奴擊之,於漢便。又匈奴希寇盜,北邊幸無事,蠻夷自相攻擊而發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計也1光更問中郎將範明友,明友言可擊,於是拜明友為度遼將軍,將二萬騎出遼東。匈奴聞漢兵至,引去。初,光誡明友:“兵不空出;即後匈奴,遂擊烏桓。”烏桓時新中匈奴兵,明友既後匈奴,因乘烏桓蔽,擊之,斬首六千餘級,獲三王首。匈奴由是恐,不能複出兵。

  先前,匈奴騎兵三千餘人侵入五原,殺掠數千人;後又派騎兵數萬南下,沿著漢朝邊塞移動,一路進攻漢朝設於塞外的堡壘,擄掠邊塞官吏和百姓而去。當時,漢朝邊疆各郡的烽火報警設施嚴密,匈奴擾邊沒有什麽收獲,所以很少再來侵犯。後漢朝又獲得歸降的匈奴人,得知烏桓人曾經挖掘單於祖先的墳墓,引起匈奴的怨恨,正派出二萬騎兵襲擊烏桓。霍光打算發兵迎擊匈奴軍隊,便詢問護軍都尉趙充國的意見。趙充國認為:“烏桓連續幾次進犯邊塞,如今匈奴襲擊他們,對我們很有利。再者匈奴很少前來侵擾,我國北部邊疆所幸無事。蠻夷之族自相攻擊,而我們卻發兵迎戰,招他們前來生事,這不是好計策1霍光又向中郎將範明友詢問,範明友說可以迎擊,於是任命範明友為度遼將軍,率領騎兵二萬從遼東出塞,迎擊匈奴軍。匈奴得到漢軍出塞的消息後,撤退而去。當初,霍光曾告誡範明友說:“大軍不可空手而還,如落在匈奴軍隊後麵,便襲擊烏桓。”烏桓當時剛剛受到匈奴軍的打擊,範明友既然沒能追上匈奴,便乘烏桓疲憊之機發動攻擊,斬殺六千餘人,取得烏桓三名首領的人頭。匈奴從此大為驚恐,不能再向漢朝出兵。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