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年(壬午、前99)

  二年(壬午,公元前99年)

  [1]春,上行幸東海。還幸回中。

  [1]春季,漢武帝巡遊東海郡。在回京途中巡遊回中。

  [2]夏,五月,遣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胡首虜萬餘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將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假司馬隴西趙充國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漢兵物故什六七,充國身被二十餘創。貳師奏狀,詔征充國詣行在所,帝親見,視其創,嗟歎之,拜為中郎。

  [2]夏季,五月,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從酒泉出塞,在天崐山一帶襲擊匈奴右賢王,共擒斬匈奴一萬餘人後返回。途中被匈奴重兵包圍。漢軍一連幾天缺乏糧食,傷亡慘重。代理司馬的隴西人趙充國率精壯兵卒一百餘人衝破匈奴的包圍,李廣利率大軍緊跟其後,才得以解脫困境。這次戰役,漢兵陣亡了十分之六七,趙充國受傷二十餘處。李廣利上奏朝廷,漢武帝將趙充國召到駐所,親自接見,察看了他的的傷勢,歎息不已,封趙充國為中郎。

  漢複使因杆將軍敖去西河,強弩都尉路博德會涿塗山,無所得。

  漢武帝又派因杆將軍公孫敖率兵從西河郡出塞,與強弩都尉路博德會師於涿塗山,但毫無收獲。

  初,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愛人下士。帝以為有廣之風,拜騎都尉,使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上詔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於山南以分單於分,毋令專鄉貳師軍。”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無騎予女。”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上壯而許之,因詔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博德亦羞為陵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願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乃詔博德引兵擊匈奴於西河。詔陵以九月發,出遮虜障,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無所見,還,抵受降城休士。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悅,拜步樂為郎。

  當初,李廣的孫子李陵擔任侍中,精通騎馬射箭之術,愛護士卒,謙恭地對待賢士。漢武帝認為李陵頗有其祖父李廣的風範,封他為騎都尉,命他帶領丹陽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以防備匈奴。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漢武帝召見李陵,想命他為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叩頭請求說:“我所率領屯戍邊塞的人,都是荊楚地區勇武之士和奇才劍客,論力量能夠手扼猛虎,論箭術堪稱百發百中,希望能讓我自己率領一隊人馬,前往蘭於山以南地區,用以分散匈奴單於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對抗貳師將軍的部隊。”漢武帝說:“你不願作別人的部下嗎!這次我調動的軍隊太多,沒有馬匹分配給你。”李陵說:“我用不著馬匹,願以少敵眾,率五千步兵直搗匈奴單於的王庭。”漢武帝讚賞李陵的豪情壯誌,同意了他的請求,下詔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應李陵。路博德也羞於做李陵的後援部隊,便上奏說:“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馬肥,不宜於此時與匈奴交戰,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漢武帝很生氣,懷疑是李陵膽怯後悔,不想出征,而讓路博德上書,便下詔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襲擊匈奴,同時命李陵於九月自居延遮虜障出發,深入東浚稽山南麵的龍勒水邊巡回觀察匈奴動靜,如果不見敵蹤,便退回受降城休息士卒。於是,李陵率領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進,三十天後抵達浚稽山,停下紮營,沿途命人將所過之處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部下騎兵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召見陳步樂,聽他報告說李陵能使部下拚死效力,非常高興,封陳步樂為郎官。

  陵至浚稽山,與單於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於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穀中,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複斬首三千餘級。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單於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鬥樹木間,複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是日捕得虜,言“單於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無有伏兵乎?’諸當戶君長皆言:‘單於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複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複力戰山穀間,尚四五十裏,得平地,不能破,乃還。’”

  李陵在浚稽山與單於率領的匈奴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騎兵將李陵的部隊包圍。李陵屯兵兩山之間,用大車圍成營寨,親自率領士卒在營外列下戰陣,前排手持戟、盾,後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見漢軍人少,便直逼營前陣地。李陵率部迎擊,展開搏鬥,漢軍千弩齊發,匈奴兵紛紛應弦倒地,隻得退回山上,漢軍追擊,殺死匈奴數千人。單於大驚,召左、右兩翼軍八萬餘騎兵崐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戰且走,向南撤退,數日後,來到一個山穀之中。漢軍接連作戰,士卒大多身帶箭傷,仍頑強苦戰,受傷三處的坐在車上,受傷兩處的駕車,受傷一處的手持武器堅持戰鬥,又斬殺匈奴三千餘人。李陵率部沿著龍城舊道向東南方撤退,四五日後,退到一大片沼澤蘆葦之中。匈奴在上風放火,企圖燒死漢軍;李陵也命部下放火燒光周圍的蘆葦以自救。漢軍繼續南行,來到一座山下。單於在南山上命他的兒子率領騎兵向漢軍進攻。漢軍在樹林之中步戰,又殺死匈奴數千人,並用連弩機射單於,單於下山逃避。這一天,漢軍抓到部分匈奴俘虜,據他們說:“我們聽單於說:‘這是漢朝的精兵,猛攻也沒能將他們消滅,他們日夜引我們向南接近漢塞,莫非是有埋伏的軍隊嗎?’各位當戶、君長都說:‘單於親率數萬騎兵攻擊漢軍數千人而不能將他們消滅,以後將無法再號令邊臣,還會使漢朝更加輕視匈奴。所以要在山穀中再次力戰,還有四五十裏才到平原地區,如仍不能取勝就返回。’”

  是時陵軍益急,匈奴騎多,戰一日數十合,複傷殺虜二千餘人。虜不利,欲去,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韓延年各八百人為前行,以黃與白為幟;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單於得敢大喜,使騎並攻漢軍,疾呼曰:“李陵、韓延年趣降1遂遮道急攻陵。陵居穀中,虜在山上,四麵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入狹穀,單於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於耳1良久,陵還,太息曰:“兵敗,死矣1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歎曰:“複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複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人持二升,一片冰,期至遮虜障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麵目報陛下1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此時漢軍處境越發凶險。匈奴騎兵多,一日交戰數十回合,漢軍又殺傷匈奴二千餘人。匈奴作戰不利,打算撤兵離去。然而就在此時,李陵軍中有一個名叫管敢的軍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軍中投降,一一說出漢軍實情:“李陵部隊並無後援,箭矢也即將用盡,隻有將軍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韓延年所屬部隊各八百人在前麵開路,以黃旗和白旗作為標誌。應當派精銳騎兵用弓箭射殺他們,漢軍立即就可擊破。”單於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騎兵一齊向漢軍發起進攻,同時令人大聲喊叫:“李陵、韓延年快快投降1又派兵截斷漢軍的道路,猛攻李陵。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穀之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麵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繼續向南退卻,尚未到達汗山,一天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用盡,於是放棄輜重車輛,繼續前往。此時軍中士兵還有三千餘人,隻能砍下車的輻條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職人員也手持短刀加入戰鬥行列。漢軍退入狹穀之中,單於親自率兵截斷漢軍後路,指揮匈奴兵卒將山上巨石滾入穀中,漢軍多數死去,不能前進。黃昏以後,李陵獨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營,止住左右隨從說:“不要跟著我,我要獨自一人生擒單於1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李陵回到營中,歎道:“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於此地了1於是將所有的旌旗盡行砍倒,與珍寶一起埋入地下,李陵歎了口氣,對部下說道:“如果再有數十支箭,我們就足以逃脫了。現在已沒有武器再戰,天亮以後,就隻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還有人能夠僥幸逃脫回去報告天子。”於是命將士每人身帶二升幹糧,一片冰,約定到遮虜障會合。半夜時,李陵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但戰鼓已破,敲不響。李陵與韓延年都跨上戰馬,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數千名騎兵隨後追擊,韓延年戰死。李陵說道:“我已無麵目報答皇帝陛下了1於是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圍,逃回邊塞的有四百餘人。

  陵敗處去塞百餘裏,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蘖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裏,矢盡道窮,士張空,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

  李陵兵敗之處距邊塞隻有一百餘裏,邊塞將領將此事報告朝廷。漢武帝本希望李陵能死戰,後聽說李陵投降匈奴,十分憤怒,責問陳步樂,陳步樂自殺而死。滿朝大臣都說李陵有罪,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司馬遷竭力為李陵分辯說:“李陵對父母孝順,對士人講信義,常常奮不顧身,赴國家急難,這正是他平時的誌願所在,頗有國士的風範。如今出征偶然不幸失敗,那些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子兒女的臣子就跟著捏造他的短處,實在令人痛心!況且李陵率領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滿是戰馬的匈奴腹地,抵擋數萬敵軍;匈奴被打得連救死扶傷都顧不過來,將全國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全部調來圍攻李陵。李陵率部轉戰千裏,箭矢用盡,無路可走,將士們手拿著沒有箭的空弩機,冒著敵人鋒利的槍尖刀刃,仍然麵向北方拚死力戰,能夠得到部下這樣的拚死效力,既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雖然兵敗,但他對匈奴的打擊也足以使他名揚天下了。李陵之所以沒有死節,當是想找機會報效國家。”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欺騙,是為了詆毀李廣利,為李陵遊說開脫,下令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久之,上悔陵無救,曰:“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

  很久以後,漢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後悔,說道:“應當在李陵率軍出塞時,再讓強弩將軍路博德前去接應;而我預先就頒下詔書,使老將路博德生出奸詐之心,不肯接應李陵。”於是派使臣對逃脫回來的李陵餘部進行慰勞賞賜。

  [3]上以法製禦下,好尊用酷吏,而郡、國二千石為治者大抵多酷暴,吏民益輕犯法;東方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小群以百數掠鹵鄉裏者,不可勝數,道路不通。上始使禦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祿大夫範昆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郡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行、飲食當連坐者,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複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柰何。於是作《沉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

  [3]漢武帝用法製來控製國家,喜歡任用執法嚴苛的官吏,各郡、國的二千石官也大多以殘暴的手段治理地方,而小吏和平民百姓對犯法卻越發不當回事。東部地區盜賊興起,大股數千人,攻打城邑,奪取府庫的兵器,釋放犯死罪的囚徒,捆縛、汙辱郡太守、都尉,殺死二千石官;小股數百人,在鄉村中劫殺搶掠,多得無法計算,致使道路斷絕。漢武帝開始隻派禦史中丞、丞相長史負責督察鎮壓,但未能禁絕;於是派光祿大夫範昆及曾經位居九卿的張德等身穿繡花官服,手持皇帝符節和調兵的虎符,調集軍隊進行圍剿,有的大郡斬殺達一萬餘人;另外,各郡因幫助盜賊通行、提供食物而受到牽連、犯法被殺的普通百姓多的也達數千人。過了幾年,抓獲了大部分盜賊首領。一些被打散逃亡的人,往往重新聚集在一起,占據山川險要之處,官府無可奈何。於是,漢武帝命人製定《沉命法》,規定:“凡有成幫結夥盜賊興起,地方官不能及時發現,或雖然發現卻未能全部擒獲,自二千石官以下直至小吏,主持其事的一律處死;”從此以後,小吏畏懼朝廷治罪,既使發現有盜賊,也因害怕不能全部捕獲而不敢報告;各郡長官因害怕受到牽連,也讓下屬不要報告。因此,盜賊越來越多,而地方官上下串通,隱瞞不報,空以虛文應付朝廷,逃避法網。

  是時,暴勝之為直指使者,所誅殺二千石以下尤多,威震州郡。至勃海,聞郡人雋不疑賢,請與相見。不疑容貌尊嚴,衣冠甚偉,勝之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瀕,聞暴公子舊矣,今乃承顏接辭。凡為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後樹功揚名,永終天祿。”勝之深納其戒;及還,表薦不疑,上召拜不疑為青州刺史。濟南王賀亦為繡衣禦史,逐捕魏郡群盜,多所縱舍,以奉使不稱免,歎曰:“吾聞活千人,子孫有封,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1

  此時,暴勝之擔任直指使者,經他之手處死的二千石以下官員尤其眾多,因此威鎮各州郡。暴勝之來到渤海郡,聽說當地人雋不疑賢明練達,便請來相見。雋不疑容貌莊重嚴肅,衣冠十分華麗整齊,暴勝之聽說雋不疑到來,連鞋崐都沒顧上穿好就急忙起來相迎,讓進客廳坐定,雋不疑以手按地,欠身說道:“我雖生活在偏僻的海濱,但也久聞暴公子的大名,想不到今天有幸蒙公子接見指教。我認為,作為一名官吏,過於剛強容易折斷,過於柔弱則法令難行,應既展示威嚴,又施以恩惠,才能建立功業,立身揚名,永遠保持上天所賜的福祿。”暴勝之對他的告誡深為讚同,回到京城後,上奏推薦雋不疑。漢武帝召雋不疑前來,任命為青州刺史。濟南人王賀也曾擔任繡花禦史,負責驅捕魏郡的盜賊,他放過了很多人,因此被以不稱職的罪名罷免。王賀歎道:“我聽說,救活一千人,子孫就可得到封爵,我救活的人有一萬多,後代會有人興起吧1

  [4]是歲,以匈奴降者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將樓蘭國兵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將數萬騎救之,漢兵不利,引去。

  [4]這一年,漢武帝封歸降漢朝的匈奴介和成娩為開陵侯,命其率領樓蘭國軍隊襲擊車師國。匈奴派右賢王率數萬騎兵前往援救,漢軍作戰失利,退兵而去。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