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
[1]冬,十月,曲逆獻侯陳平薨。
[1]冬季,十月,曲逆侯陳平去世。
[2]詔列侯各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2]漢文帝下詔,令列侯各自離京到所封領地去;身為朝廷官員和受詔書崐留居京師的列侯,則派遣他們的太子到封地去。
[3]十一月,乙亥,周勃複為丞相。
[3]十一月,乙亥(疑誤),周勃再次出任丞相。
[4]癸卯晦,日有食之。詔:“群臣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丐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職任,務省繇費以便民;罷衛將軍;太仆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
[4]癸卯晦(疑誤),發生日食。文帝下詔書說:“群臣都要認真思考朕的過失和朕所未知、未見的問題,並請大家告知朕。還請大家向朝廷薦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人,以便幫助朕的不足。”於是派他們分別任職。命令務必減輕徭役賦稅以便利百姓;罷廢衛將軍;太仆將現有馬匹僅留下夠朝廷使用的,其餘馬匹全部撥給驛站使用。
潁陰侯騎賈山。上書言治亂之道曰:“臣聞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者;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重,非特萬鈞也。開道而求諫,和顏色而受之,用其言而顯其身,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又況於縱欲恣暴、惡聞其過乎!震之以威,壓之以重,雖有堯、舜之智,孟賁之勇,豈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則人主不得聞其過,社稷危矣。
潁陰侯的騎從賈山上書文帝,談論治亂之道:“我聽說在雷霆的轟擊下,無論什麽都會被摧毀;在萬鈞之力的重壓下,無論什麽都會被壓碎。君主的威嚴,遠遠超過了雷霆;君主的權勢之重,也遠遠超過了萬鈞。君主即便是主動地請求大家進諫,和顏悅色地接受臣下的批評意見,采納批評者意見並給以重用,臣子仍然懼怕而不敢將自己的意見和盤托出;更何況君主縱欲殘暴,又不願聽到別人議論他的過失呢!在嚴威的震懾和權勢的重壓之下,即使人有堯和舜那樣的智謀,有孟賁那樣的勇力,難道能不被摧毀嗎!這樣,君主就聽不到別人對他的過失的批評,國家就危險了。
昔者周蓋千八百國,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君有餘財,民有餘力,而頌聲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國之自養,力罷不能勝其役,財盡不能勝其求。一君之身耳,所自養者馳騁弋獵之娛,天下弗能供也。秦皇帝計其功德,度其後嗣世世無窮;然身死才數月耳,天下四麵而攻之,宗廟滅絕矣。秦皇帝居滅絕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養老之義,亡輔弼之臣;退誹謗之人,殺直諫之士。是以道諛、偷合苟容,比其德則賢於堯、舜,課其功則賢於湯、武;天下已潰而莫之告也。
“過去,在周朝時大約有一千八百個封國,用九州的百姓,奉事一千八百國的君主,君主有多餘的財富,百姓也有寬裕的力量,到處都有歌功頌德的聲音。秦始皇用一千八百國的百姓奉養自己,百姓筋疲力竭,負擔不起他的徭役;傾家蕩產,繳納不足他的賦稅。秦始皇隻不過一位君主,他自己享受的也不過馳騁弋獵的娛樂,天下卻無法供應他的需求。秦始皇自認為功德無量,估計他的子孫會世代相傳以至於無窮;但是,他死後不過幾個月,天下人四麵進攻,宗廟就毀滅了。秦始皇處於被滅絕的危機之中,卻沒有察覺,原因何在?就在於天下人都不敢告知他實際情況。不敢告知他實情的原因,又是什麽呢?秦王朝沒有尊老養老的道義,沒有能夠輔佐的大臣,罷免了批評朝政的官員,殺害了敢當麵批評諫阻的士人。所以那些諂諛逢迎、隻求自保利祿的無恥小人,吹捧秦始皇的德政高於堯舜,功業超過商湯和周武;天下已將土崩瓦解,而沒有人告知秦始皇。
今陛下使天下舉賢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將興堯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選其賢者,使為常侍、諸吏,與之馳驅射獵,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墮於事也。陛下即位,親自勉以厚天下,節用愛民,平獄緩刑;天下莫不說喜。臣聞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願少須臾毋死,思見德化之成也。今功業方就,名聞方昭,四方鄉風而從;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與之日日身獵,擊兔、伐狐,以傷大業,絕天下之望,臣竊悼之!古者大臣不得與宴遊,使皆務其方而高其節,則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盡心以稱大禮。夫士,修之於家而壞之於天子之廷,臣竊之。陛下與眾臣宴遊,與大臣、方正朝廷論議,遊不失樂,朝不失禮,軌事之大者也。”上嘉納其言。
“現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薦舉賢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說:‘皇帝將複興堯舜治理天下之道,造就三王的功業了。’天下的人才,莫崐不努力自我完善以求能被皇帝選用。現在方正之士,都已被選入朝廷了;又從中選擇賢能者,讓他們做常侍、諸吏,陛下與他們共同馳驅射獵,一天之內再三出宮。我擔憂朝政由此而懈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職守。陛下自即位以來,自我勉勵,厚養天下,節省開支,慈愛臣民,斷案公平,刑罰寬緩;對此,天下人莫不喜悅。我聽說崤山以東官吏公布詔令時,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殘的人,也都拄著手杖前去聆聽,希望暫時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現在功業剛剛建立,好名聲剛剛傳播,四方仰慕跟從;在此關鍵時刻,陛下卻隻與豪俊之臣、方正之士,天天射獵,擊兔捉狐,從而傷害國家大業,斷絕天下人的期望,我私下為陛下痛惜!古代規定大臣不得參預安閑的遊樂,為的是讓他們都致力於保持大臣的品格和節操,這樣,群臣就無人膽敢不嚴格約束自己,提高品行修養,盡心事君按君臣大禮辦事。士的品行,養成於自己家中,卻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壞,我私下為之惋惜。陛下與群臣消閑遊樂,與大臣、方正在朝廷之上議論國事,遊娛不失樂,朝會不失禮,這是極為重大的事體。”文帝讚許並采納了他的意見。
上每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嚐不止輦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嚐不稱善。
文帝每次上朝,郎官和從官進呈奏疏,他從來都是停下輦車接受。奏疏所說的,如不可采用就放過一邊,如可用就加以采用,未嚐不深加讚賞。
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中郎將袁盎騎,並車攬轡。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聖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騁六飛弛下峻山,有如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後何1上乃止。
漢文帝從霸陵上山,想要向西縱馬奔馳下山。中郎將袁盎騎馬上前,與文帝車駕並行伸手挽住馬韁繩。文帝說:“將軍膽怯了嗎?”袁盎回答:“我聽說‘家有千金資財的人,不能坐在堂屋的邊緣’。聖明的君主不能冒險,不求僥幸。現在陛下要想放縱駕車的六匹駿馬,奔馳下險峻的高山,如果馬匹受驚,車輛被撞毀,陛下縱然是看輕自身安危,又怎麽對得起高祖的基業和太後的撫育之恩呢1文帝這才停止冒險。
上所幸慎夫人,在禁中常與皇後同席坐。及坐郎署,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也。陛下獨不見‘人彘’乎1於是上乃說,召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文帝所寵幸的慎夫人,在宮中經常與皇後同席而坐。等到她們一起到郎官府衙就坐時,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排在下位。慎夫人惱怒,不肯入坐;文帝也大怒,站起身來,返回宮中。袁盎借此機會上前規勸文帝說:“我聽說‘尊卑次序嚴明,就能上下和睦’。現在,陛下既然已冊立了皇後,慎夫人隻是妾,妾怎麽能與主人同席而坐呢!況且如果陛下真的寵愛慎夫人,就給她豐厚的賞賜;而陛下現在寵愛慎夫人的做法,恰恰會給慎夫人帶來禍害。陛下難道不見‘人彘’的悲劇嗎1文帝這才醒悟,轉怒為喜,召來慎夫人,把袁盎的話告訴了她。慎夫人賜給袁盎黃金五十斤以示感謝。
賈誼說上曰:“《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嚐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賈誼對文帝說:“《管子》書中說:‘倉庫充實人們才會講究禮節,衣服糧食充足人們才有榮辱觀念。’假若百姓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卻樂意聽命於君主的統治,這種事情,從古到今,我都沒有聽說過。古代有人說:‘一個農夫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就有人要挨凍。’無論什麽產品,生產它都有一定的季節時令,用起來如果毫無限製,物資就必會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安排得很細微,很周到,所以國家的積貯足以仗恃。現在,脫離農桑本業而從事工商業的人太多了。這是危害天下的一大流弊;追求奢侈的風俗,日益增長,這是危害天下的一大公害。這兩種流弊和公害盛行,沒有誰給以製止;政權麵臨毀壞,沒有誰能挽救。天下財富,生產的人很少而揮霍的人卻崐很多,怎能不枯竭!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大漢建國以來,已近四十年了,國庫和私人積貯數量之少,仍然令人悲哀痛惜。一旦老天不按時降雨,百姓就惶恐不安;年景不好,沒有收成,百姓或者出賣爵位,或者自賣兒女,換糧度日;此類事情,陛下已經聽到了。哪有天下如此危險而主上不驚懼的!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裏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齧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僭擬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世上有豐年有歉年,這是自然規律;古代聖王夏禹和商湯也都曾經曆過。假若不幸出現了方圓二三千裏的大麵積旱災,國家靠什麽去救濟百姓?突然間邊境有緊急情況,征調數十百萬將士,國家用什麽供應軍需?戰爭和旱災同時發生,國家財力無法應付,就會天下大亂,有勇力的人嘯聚部眾劫掠地方,疲困和老弱的人,就相互交換子女吃人肉。政事的治理沒有完全通暢,遠方那些勢力強大有稱帝野心的人,就會一起舉兵爭著起事;若發展到這般田地才大吃一驚圖謀製止,怎能來得及呢!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國家積貯了大量糧食而錢財有餘,還有什麽辦不成的事情!以它為依憑,進攻就攻取,防守就牢固,作戰就勝利,要感化、安撫敵人,或者吸引遠方部族歸附朝廷,怎麽會招而不到!
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1
“現在如果驅使民眾歸返農事,都依附於土地,讓天下人都從事生產滿足本人生活需要,讓工商業者、遊民都改為從事農耕,那麽,國家就會有充裕的積貯,百姓就會安居樂業了。可以使國家富足,安定天下,而卻做出了這種令人危懼的事情,我私下為陛下感到惋惜1
上感誼言,春,正月,丁亥,詔開藉田,上親耕以率天下之民。
文帝被賈誼的話所打動,春季,正月,丁亥(十五日),下詔舉行“藉田”儀式,皇帝親自耕作,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5]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詔先立趙幽王少子辟強為河間王,朱虛侯章為城陽王,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然後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揖為梁王。
[5]三月,有關官員請求文帝立皇子為諸侯王。文帝下詔,先立趙幽王的小兒子劉辟強為河間王,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然後才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6]五月,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1
[6]五月,文帝下詔說:“古代明君治理天下,朝廷專設鼓勵獻計獻策的旌旗,樹立書寫批評意見的木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朝政的清明,鼓勵臣民前來進諫。現在的法律中,有‘誹謗罪’和‘妖言罪’,這就使得群臣不敢暢所欲言地批評朝政,皇帝無從得知自己的過失,這怎麽能吸引遠方的賢良之士到朝廷來呢!廢除這些罪名1
[7]九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7]九月,文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從事農耕的本業,卻去從事工商末業,所以百姓生活艱難。朕對此甚為擔憂,所以現在親自率領群臣從事農業耕作,以提倡重視農業;今年隻向天下百姓征收田租的一半。”
[8]燕敬王澤薨。
[8]燕王劉澤去世。